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标题: 跟贾陆英老师学《论语》为政篇第23章 2014年4月8日 [打印本页]

作者: 石子云    时间: 2014-4-9 23:17
标题: 跟贾陆英老师学《论语》为政篇第23章 2014年4月8日

贾陆英老师学《论语》为政篇第23

201448日,ysh整理)

 

48下午330分,《论语札记》作者贾陆英老师在老秘网重温经典读书会”QQ 49231471里面(以前几期都把QQ群的号码写错了,这期改正过来,汗啊!各种意想不到的错误!),就《论语》为政篇23章进行了讲解,现将讲座内容整理如下。

贾陆英:各位网友大家好。今天下午,我们共同学习讨论《论语》为政篇第23章: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

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世:古时称三十年为一世。

因:因袭、继承。

损益:减少和增加,变动的意思。

子张问:“十世以后的事可以预先知道吗?

孔子说:“殷朝继承了夏朝的礼仪制度,所减少和所增加的是可以知道的;周朝继承了殷朝的礼仪制度,所减少和所增加的也是可以知道的。将来如果有继承周朝的,就是一百世之久,也是可以知道的。”

本章论述历史演进过程中继承与变革的问题,请大家发表意见。

问:孔子对十世可知也的回答说明了什么?

答:这一章,是孔子对人类社会发展中继承与变革问题的论述,说明他对于历史规律的洞察是深刻的。

孔子鉴往知来,紧紧抓住一个字,历陈夏、殷、周三代之因革。,兼指政治制度、社会风俗以及人的内心情感,经过历史的积淀,形成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礼乐文化。《左传》说: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左传·隐公十一年》)这句话充分说明了对于巩固国家政权、维护社会秩序、调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要作用。抓住来论述社会历史的演变,就抓住了关键,抓住了根本。殷礼继承于夏礼,周礼继承于殷礼,是不变的方面;在继承中有所损益,是变的方面。人类社会的发展,既有,又有;既有,又有。从夏、商、周三代变与不变的历史就可以推知,哪些是随时代发展而变的,哪些是贯穿古今而不变的。这种状况虽历经百世也是可以知道的,因而,即使百世以后的发展趋势,也是可以预料的。

今天,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也需要认真研究历史,研究文化的继承与变革问题,搞清楚哪些是应当变革的,哪些是必须继承的。

葵花:继承是必须的,变革是可以选择的。

贾陆英:儒学是以礼乐文明为中心的文化系统,这是它区别于世界上其他文明的显著特征。西周初期,由周公摄政。他在平定叛乱的基础上,采取了一系列巩固周朝统治的措施。

一是分封建国。把周朝的子弟和功臣封在各个地方,建立诸侯国,促进了中华境内各民族的统一和中原经济文化在其它地区的推广。

二是制礼作乐。总结夏、商两代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依据人与人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按照天子与诸侯之间、诸侯与士大夫之间政治身份的尊卑高低,制定和推行了一整套维护君臣宗法和上下等级的典章制度,这就是,也称宗法制度。

孔子在在继承周礼的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礼乐文化,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点:

1)孔子指出是随着历史的变化而变动的。是我国古代社会等级制度的规范。孔子的社会历史观有保守的一面,也有主张变革的一面。这里的,指因袭、继承,损益指删减或增加,包含有变革的意思。孔子认为,商朝的礼制是从夏朝继承而来的,因此它对夏朝礼制的变革是可以知道的。周朝的礼制是从商朝继承而来的,因此它对商朝礼制的变革是可以知道的。历史的变动就是这样既有,又有;既有继承,又有变化。据此推论,如果有继承周朝礼制的,其互为补充的状况,虽然历经百世也是可以知道的。

2)孔子把的功能扩展延伸到整个社会。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如果只用行政命令和刑罚去整治广大民众,那么,民众虽然可能为了免于刑罚而不去触犯刑律,但其内心并不感到羞耻,因而不会心悦诚服。因此,他主张对民众也要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用德治来实施领导,用礼乐来进行教化和节制。只有这样,民众才会怀有羞耻之心,知道什么是荣、什么是辱,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这对于礼不下庶人的旧传统来说,是一个很大的突破。

对于孔子的这段话,古代学者有许多诠释。包括太史公此话。

3)孔子赋予新的内涵。最初的是上古时代贵族祭祀神灵、祈求幸福的仪式,由于只有贵族才享有这样的特权,因而又是人们等级身份的标志。在孔子之前,人们主要是从天命的外在神秘观念上,或者是从表面的祭祀仪式上,去认识和界定。孔子却从人性根源上、从人自身的情感和行为上去探究,认为祭祀的根本是发自内心的敬畏神灵之情(祭神如神

在),奏乐的根本是发自内心的和气愉悦之情。孔子重视礼乐,并不在于它的表面形式,而在于它所具有的净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调适人与人之间关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教化功能。孔子指出,人的内在情感中最珍贵、最重要的东西,就是仁爱精神,这才是的人性根源。

4)孔子强调遵守礼制与奉行中庸之道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孔子认为,只有以为标准,才能把握住;只有按照的原则行事,才能合乎于的功能是维护社会伦理秩序,从而实现 “中和的目的。在君与臣的关系上,他强调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论语·八佾》)。在君与民的关系上,他强调上好礼,则民易使也。(《论语·宪问》)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论语·子路》)这说明,在孔子学说中,西周宗法观念中的权位尊卑意识弱化了,而伦理秩序中的义务责任观念则强化了。

总之,中国之所以被称为礼仪之邦、文明古国,与孔子的贡献、儒学的影响是密不可分的。

葵花:如果只用行政命令和刑罚去整治广大民众,那么,民众虽然可能为了免于刑罚而不去触犯刑律,但其内心并不感到羞耻,因而不会心悦诚服。因此,他主张对民众也要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用德治来实施领导,用礼乐来进行教化和节制。只有这样,民众才会怀有羞耻之心,知道什么是荣、什么是辱,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这对于礼不下庶人的旧传统来说,是一个很大的突破。

——这个理念真好,做到了,就从根本上杜绝犯罪,把国民素质整体提高了。国家的发展就又上升到一个高度了。

睡虫西麦:用行政命令和刑罚去规范民众,长年累月后成为习惯,也就自然而然知道何为羞耻而心悦诚服了。乱世用重典,先看效果,有效就真心佩服了。德只能束缚有德之人。作奸犯科,大乱天下的,往往不是庶人。

夕惕若:贾老,我觉得,孔子是不是也有这层意思?夏之政忠。忠之敝,小人以野,故殷人承之以敬。敬之敝,小人以鬼,故周人承之以文。文之敝,小人以,故救莫若以忠。三王之道若太史公曰:夏之政忠。忠之敝,小人以野,故殷人承之以敬。敬之敝,小人以鬼,故周人承之以文。文之敝,小人以,故救莫若以忠。三王之道若循环,终而复始。

继承和变革,我是这样理解的:继承的都是道(质)的东西,变革的都是术(文)上的东西就像我们现在学习和进行的群众路线,和以前的毛泽东思想、邓论、三个代表等等都是一以贯之的,是继承,所不同的是提法、形式,是变革。

这便是儒家的高明之处了,我记得,钱穆先生说,对于哲学的追求,西方人主张向心之外,所以西方科学先进,印度人主张向心之内,内外都是无穷尽的,所以,无尽的追求,只会带来无限的茫然。我国的儒家则不然,主张心的追求既不向外也不向内。而是在同伴中寻找,于是便推出了礼的思想。心与心之间建立礼的关系,便不再孤单,既没有征服自然地狂妄,也不会产生人生苦谛的虚无。

贾陆英:基本上可以这样理解。五千年传承下来的,是礼的精髓,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你知我知:惨痛历史已经证明:现代政治文明的远非如此。仁义之类,不足以成为治国理政的主要原则或方法。在现代政治文明历程中,我们中华民族或许还只是小学生,初中未毕业。睁开眼看看,比较比较就明白了。我一直不明白,为啥,简单的东西,显而易见的道理,我们还总是视而不见。孔子,以前在封建时代发挥了作用,但后期是负作用了,压制、压抑了政治民主的前进。

夕若惕:@你知我知,这个太武断了吧!

贾陆英:需要指出的是,孔子所称的,就是周礼。在他所处的那个礼坏乐崩的时代,他要求人们用周礼去规范自己的言行,以达到维护风雨飘摇的东周的目的,这显然是不可能的,他也深知自己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这是他的时代局限性。但是,我们对于这一点,既不应

夕惕若: 那习总在曲阜看三孔,读论语也是倒退了?君主专制度和礼乐文化不可混淆。民主制度下同样也需要有礼仪的制约,单纯的依靠法治,有格无耻。

贾陆英:不应当把后世统治者和后世儒者的专制主义观点,强加在孔子头上。产生于先秦百家争鸣时代的孔子学说,与汉代大一统之后封建统治者提倡的儒学既有联系,又有重要区别。在先秦时代,在那个社会大变动、思想大解放的历史条件下,孔子及其继承人孟子、荀子的学说,是百家中的一家,是那个时代的显学。它是生动活泼、生龙活虎的,而不是僵化教条的;是心怀天下,忧国忧民的,而不是欺压百姓的;是具有独立个性和自强不息奋斗精神的,而不是消极、奴化的;是以追求崇高为根本旨趣,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安身立命之本的,而不是见利忘义、唯利是图的。

近代以来,君主制度已经日趋腐朽和衰落,而一些腐儒们却依旧大力宣扬纲常名教、愚忠愚孝,鼓吹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 “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那一套。这就不能不激起有识之士的反击。实际上,早在明末清初的时候,黄宗羲就发出了反对专制制度的第一声呐喊,旗帜鲜明地揭露传统社会君主的本质,认为这是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康雍乾时期的思想家戴震,对以理杀人纲常名教进行了猛烈批判,对在纲常名教下含冤而死的人们寄予深切的同情。五四新文化运动更是把矛头直指三纲” “名教等专制主义,这当然是必要的。

然而,把这个罪名枉加到孔子头上,笼而统之、不加分析地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全盘否定孔子,却是混淆了历史事实。在君与臣的关系上,孔子主张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在父与子的关系上,孔子主张父慈子孝。这是一种双向对等的关系,经过改造和升华,是可以与当今社会的权利义务关系相融合的。然而到了西汉大儒董仲舒那里,孔子的上述思想被异化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变成一种绝对服从与被服从的关系,并一直延续下来。三纲对巩固封建秩序有一定作用,但是,在中国结束君权制、走向共和制以后,它就成为过时的、应当彻底抛弃的东西。如果不加区别,把经学家们的三纲与孔子的思想混为一谈,就是一种非历史的、不客观、不公正的态度。

睡虫西麦:其实祖国有些地方被殖民后,比大陆先进得多。一开始的管理也是刑罚为主。直到习惯后。所以我觉得,礼要在一定基础上才可行。

小小: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不见得适合中国。从近代的各种变革,历史的选择。你是不是想说印度。以前有印度和中国的民主比较。不管任何改革脱离不了中国国情,当然不是以这种借口来阻碍改革。

贾陆英: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说:自从一八四○年鸦片战争失败那时起,先进的中国人,经过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洪秀全、康有为、严复和孙中山,代表了在中国共产党出世以前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一派人物。”但是,他们所做的种种探索和努力都失败了,帝国主义的侵略打破了中国人照搬西方的迷梦,中华民族仍然苦难深重,找不到解放的出路。

葵花:孔夫子是主张以个人修养的教化推及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

贾陆英:毛泽东在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说: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使西方资产阶级的文明,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人民的心目中,一齐破了产。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让位给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主义,资产阶级共和国让位给人民共和国。这样就造成了一种可能性:经过人民共和国到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到达阶级的消灭和世界的大同。

今天的课,大家主要把握一个观点:历史是变动的,历史的发展离不开继承与变革,必须把握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离开继承谈变革,是无源之水;离开变革谈继承,是保守主义。

下节课内容:2·24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鬼:此处指死去的祖先。

谄:谄媚。

义:公正合宜的道理或举动,和孔子整个思想联系起来看,符合于仁和礼要求的就是义。

孔子说:“不是自己应该祭祀的鬼神却去祭祀他,这是献媚。看到符合道义、应当做的事情却不去做,这是没有勇气。”

今天就到这里,再见。

你知我知:当然,和所有的哲学派别一样,孔子也有一些可取哲理,但其作用不会在国家治理层面,甚至社会管理层面,起到大的作用。中华文明,中华文化,足以让我们自豪。但在治国理政方面,我们必须向其它文明学习。迟学不如早学,被动学不如主动学所以习总书记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重大历史课题。在历史潮流中自己是顺势还是逆势,留有后人评判了。

识曲:那倒未必,治国理政要中西合壁。学只是有可学之处,只是有不足之处,不能一概否定。

求觉迷者:历史不断重演,经验足可借鉴。西方用一百年的历史经验解决了很多问题,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教训不断被演绎。

小小:希望70周期不要重现,西方的政治制度也有借鉴的地方。

你知我知:@睡虫西麦:其实祖国有些地方被殖民后,比大陆先进得多。

——同意。当然是治理体系方面而言。

@求觉迷者:西方用一百年的历史经验解决了很多问题,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教训不断被演绎。

——同意。

葵花:取其精华,去其槽粕。

孤山:中国人信奉老子,经常是从起点转几圈,最后又回到起点。

一切随风:我还是喜欢钱穆写的《历代政治得失》,一个制度,有好处才会延长的这么久,不是现在有问题,就否定他,说他一无是处。每个制度发明出来,能实行,都是有根据的,所谓制度,不是某个人,某几个人能定的。短的叫人事,长久的才算制度。不读历史,读不懂历史,就陷入历史虚无主义,对自己的文明就没有自信。自信不是自满,不是不改变,而是要坚持对的东西,坚持一定的传统。其实在西方,保守主义,一直是所有文明的基层,可以变动,但不能一下都变,社会承受不住就要出大事。文明因为革命思维,因为改革的命题,对保守,有一种特别的偏见,这是不应该的。我们因为革命思维,因为改革的命题,对保守,有一种特别的偏见,这是不应该的。

 


作者: 老猫    时间: 2014-4-10 07:07
思无邪,守正道,求同存异
作者: 老猫    时间: 2014-4-10 07:07
思无邪,守正道,求同存异
作者: 贾陆英    时间: 2014-4-10 10:09
钱穆先生说得好,我们对祖国的传统文化,要多几分温情和敬意。
作者: 阳光勾勒的微笑    时间: 2014-4-10 15:22
存在便有道理,就应该得到世人的敬畏。遵循自然规律所产生的学问,都应当受到尊敬。




欢迎光临 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http://caiyes.cn/)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