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标题: 农村经济社会转型期农村干部队伍转型问题研究 [打印本页]

作者: 武当农夫    时间: 2014-3-20 17:12
标题: 农村经济社会转型期农村干部队伍转型问题研究
     随着新农村建设和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国农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农村群众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价值观念等都在发生深刻变化,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领导者和党在农村各项路线方针政策贯彻执行者的农村干部,提出了新要求、新挑战和新考验。如何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转型期农村干部队伍建设,成为当前农村基层党建工作中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一个现实课题。本文在总结湖北省竹房城镇带城乡一体化试验区农村干部队伍转型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研究了农村经济社会转型期农村干部队伍转型问题,提出了加强和改进意见建议,供决策参考。
   一、转型期农村经济社会及农民心理结构之变迁
(一)农村经济社会转型概念解析
所谓转型,是指事物从一种运动形式向另一种运动形式转变的过渡过程,多指社会经济结构、文化形势、价值观念等的转变。社会转型,从其字面意义上说,是指人类社会由一种存在类型向另一种存在类型的转变,它意味着社会系统内在结构的变迁,意味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心理结构、价值观念等各方面全面而深刻的革命性变革,即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从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会的社会变迁和发展。这种整体的社会模式变革或转型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经济领域由非市场经济模式向市场经济模式的转型,政治领域由集权政治制度向现代民主政治制度的转型,文化领域由过去封闭、单一、僵化的传统文化向当今开放的、多元的、批判性的现代文化的转型。
面对农村经济社会转型,我们党已经做出了准确的判断,指出中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期,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
(二)当前中国农村经济的变化特征
1、主要农产品供求进入紧平衡阶段。尽管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已经迈上万亿斤的新台阶,主要农产品产量稳定增长,但随着人口总量增加、城镇人口比重上升、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及农产品工业用途不断拓宽,保障主要农产品供给特别是粮食安全的压力越来越大,部分农产品品种结构和地区结构不平衡的矛盾突出。
2、农业生产进入高成本阶段。我国农业正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速转变,科技新产品大量使用,农资、农机、土地等费用呈上升态势,人工成本提高,导致农业生产成本加速上升,必然推高农产品价格。
3、城乡生产要素交换出现新变化。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城乡之间生产要素流动规模迅速扩大,尽管近年来国家大幅度增加了“三农”投入,但生产要素从农村流向城市远大于从城市流向农村,农村土地、资金等生产要素快于农村人口非农化。
4、农村经济与宏观经济、国内农业与国际农业关联度显著提高。农村经济与宏观经济的相互联系更加紧密、相互影响更加广泛、相互作用更加直接。农业农村形势好坏、农民收入增长快慢对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扩大内需的支撑或制约日益突出。农业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国际联系日益紧密,国内农业与国际农业的传导联动和相互影响明显加深,我国农业发展越来越需要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三)农村社会结构的变化特征
1、农村人口增速减缓,但人口总量仍在上升。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计划生育工作的影响,农村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遏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过多对社会、经济、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但由于农村人口基数太大,人口数量变化呈现“低生育率、高增长量”特点,农村人口绝对数量仍在上升。
2、农村人口结构发生变化。当前农村劳动力的供求关系正在从长期的“供过于求”逐步转向“总量过剩而结构性不足”,有技能的、年轻的农村劳动力的供求正在逐步向供不应求转变。同时,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和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向城镇流动,人口老龄化速度逐步加快,农民面临“未富先老”的挑战。
3、农村家庭结构发生变化。农村家庭规模小型化,联合家庭等大家庭逐渐减少,而主干家庭和核心家庭等小家庭逐渐成为主要的家庭结构形式。与此同时,随着农村人口的流动性增强和农民婚恋观念的变化,农村中再婚家庭、空巢家庭、非婚家庭等形式大量出现,从而带来一些社会问题。
4、农村家庭功能发生变化。生产经营功能由过去的偏重农业生产,转向偏重非农经营方面;生活消费功能由传统的自给自足和满足基本生活需要,转向商品化、多样化的消费活动方面;生育功能由传统的单一“传宗接代”,转向追求生活幸福满足方面;赡养功能由过去的家庭内部保障,转向外部社会保障。
(四)转型期农民社会心理结构的变化特征
转型期农村社会的深刻变化以及与工业化、城市化的融合与异化,不断投射到相关社会主体的思想、观念、意识和行为动机层面,引发社会心理结构发生相应变化,并且呈现出传统性与现代性、多元性与异质性、积极性与消极性并存互动的复杂态势。
1、农民政治心理的变化。一方面,民主意识、权利意识增强;另一方面,集体精神、公共意识淡化。发展市场经济,鼓励创业致富,农民的自我意识、主体意识觉醒。推行村民自治,使农民有了当家作主的机会,民主意识、法律意识和权利意识明显增强。特别是农民中的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主等部分先富起来的群体,非常重视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表现出较强的政治参与意识,并且很希望组织起来,扩大话语权。而大多数进城打工的农民,对乡村政治则关注度不高,他们更多地关心自身的维权和生存条件的改善。与此同时,传统小农经济遗留下的村落家族观念、私有意识开始复活,新中国建立以来主流意识着力培养的集体观念、公众精神在迅速淡化,部分农民“顾小家、忘大家”,对涉及自身利益的事情,表现出狭隘的功利性热情,对涉及他人和集体利益的事务,则又显得较为冷漠。
2、农民经济心理的变化。一方面,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增强;另一方面,盲从心理、攀比心理凸显。市场环境的熏陶,经济利益的驱动,大众传媒的普及等,改变了农民长期以来形成的墨守成规、安于现状的心理,竞争意识、科技意识、信息意识和合作意识不断增强,敢于竞争、敢于拼搏,成了中青年农民的主流心态。但是,面对市场经济的“汪洋大海”,农民产生了“找不到北”的感觉,在生产经营的布局上,普遍带有“老虎吃天,无从下口”的困惑,更多地表现出较强的盲目性和从众心理,效仿别人“随大流”的现象比较突出。同时,农民的消费心理也发生了很大改变,传统的节俭观念淡化,炫耀攀比心理增强。
3、农民文化的心理的变化。一方面,开放意识、文明意识增强;另一方面,边缘心理、落后思想并存。伴随农村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农民的心理空间日趋开放。传统的“安土重迁”的观念已经改变,乡土情结逐步淡化,自觉在土地和农村之外寻求发展、开拓生存空间的离土倾向在青年农民中普遍流行,甚至到了在家种田被视为无能的地步。随着大批农民在城乡之间双向流动,工业文化、城市文化不断向农村渗透、传播,农民的文化心理发生嬗变,传统的道德伦理和人生价值观念被多元化、异向性的价值取向所代替,农民对不同生活方式的态度比过去更加宽容。但是,与此同时,离土离乡后农民的社会归属感普遍下降,大量农民工虽然进了城,但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并没有真正融入城市,在城市中没有主人意识,表现出较强的失落感、孤独感和“二等公民”的自卑心理。
二、转型期农村干部转型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由于我国“三农”问题的特殊性、深刻性、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在未来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农村社会仍将处于一个剧烈变化的格局之中。在这种内涵和外延的结构性裂变、整合、重组中,既存在诸多发展的机遇、变革的空间,也伴随着重构、失范所带来的诸多社会风险,必须引起高度关注。
(一)农村干部转型面临的主要问题
1、农村干部的心理不同程度发生异化使转型有阻力。
(1)政治上的失落感与危机感并存。随着分配资源等“硬权力”的逐步丧失和消退,干部由居高临下、颐指气使地命令群众转变为不知所为或无所作为,大多感到“风光不再,江河日下”。
(2)工作中消极性与困惑感并存。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深入推进,乡村基层组织处于由管理型向服务型的加快转型阶段,工作目标、工作理念、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随之发生整体性变化。面对不断变换的工作环境,乡村干部普遍感到困惑,不知该干什么、如何干、干到什么程度。面对“老办法不能用、软办法不顶用、新办法不会用”的现实,不少干部感到茫然和困惑。
(3)思想上懈怠感与畏难情绪并存。部分干部精神不振,缺乏争上游、创一流的信心和勇气,事业心、责任感不太强。特别是贫困农村的一些干部,在困难面前怨天尤人,缺乏带领群众尽快改变贫困面貌的责任心和紧迫感,更谈不上治穷致富的发展思路,以致经济发展缓慢,集体经济薄弱。
2、农村干部能力素质不高使转型有难度。
(1)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低,与群众盼望致富的迫切心情不相适应。当前,广大农民群众盼的是致富,要的是服务,求的是保护,特别希望基层干部给指出致富路子,发展特色产业,提供市场信息。但有些基层干部能力不强,引导不利,服务不够,群众想的盼的实现不了,急切的致富愿望变成失望,当干部再要求农民为集体做贡献时,就会产生抵触情绪,工作稍有差错,群众就会抓住不放,甚至激化干群矛盾。
(2)依法行政的能力弱,与群众日益增强的民主意识不适应。现在基层干部与农民的关系,已经逐步变成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但有些基层干部不善于运用政策法律、示范引导等综合手段推动工作,仍然采取行政命令等传统方式,易引起群众反感,甚至激化矛盾,换来农民强硬的回应,使一些问题解决起来愈加困难。
(3)结构不合理,与充分发挥农村干部水平不相适应。目前,村级干部年龄偏大,文化水平偏低。乡镇干部中,具有高中以下文化的仍占一定比重,而且年龄普遍偏大,专业技术型干部严重不足;村干部有一半以上未接受过初中教育,具有大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较少。基层干部队伍的专业结构远不能适应农村新形势下发展的需要。
(4)后备干部不足,与新形势下提升农村干部队伍整体素质不相适应。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大量向城镇转移,造成农村优秀青年人才外流,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以“老、少、病、残”为主的村庄,使村级组织选人用人的视野和空间受到限制,村级领导班子后继乏人的问题凸现。乡镇干部也存在进出渠道不宽、不畅的问题。
3、农村干部的工作特点使转型有压力。
(1)工作范围广。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农村干部“官”虽小,管的事却不少,从大政方针,到油盐酱醋,鸡毛蒜皮,从计划生育、土地管理、环境保护国策,特别是现在新农村建设,各地竞相发展,农民要求高、诉求多,农村干部普遍感到压力大、责任重。
(2)工作难度大。特别是村干部,权力与义务的分离和反差现象造成了农村工作不少矛盾的出现。一方面是硬梆梆的任务,一方面是软绵绵的手段;一方面是钢铁的指标,一方面是豆腐的权力,让乡村干部无所适从。
(3)工作要求高。目前几乎达到了“长、宽、高”的标准。“长”即农村干部必须具有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一技之长,要成为群众遇事有主,心中不慌的“领航书记”和生财有门路的“科技书记”。“宽”即农村干部的知识面及工作能力要宽,既要有较好的党务工作知识能力,又要有发展经济的意识和才干;既要具备做复杂多样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本领,又要具备处理各种民事纠纷和社会事务的经验,既要抓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和运用,确保村民勤劳致富,又要抓好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高”即党员、村民对农村干部的期望高;农村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思想境界要高,要乐于奉献、勇于吃苦、甘于吃亏。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文化基础薄弱,知识更新不及时,使基层干部政治业务素质难以适应改革发展的需要。大多数村级干部在从事农村工作前,大都没有接受过相应的知识培训,缺乏岗位所需的法律、科技、经济等基本理论知识。加上受传统观念、地域环境影响,小农意识较浓,缺乏带领群众致富的本领。乡镇一级虽然也开展了一系列的培训工作,但受师资、资金、场地等条件限制,往往采取以会代训的形式,加之培训的内容缺乏针对性,吸引力不强,以致流于形式,效果不佳。
2、待遇低,出路窄,工作难度大,造成一些农村基层干部心理失衡。近年来,虽然各地在农村干部的待遇方面制定了一些解决办法,但目前存在的问题仍较突出。在政治上,农村干部提拔交流较少,现在虽然出台了从村主职干部中招录乡镇公务员的政策,但指标太少,而且有年龄、学历限制。在经济上,由于农村经济发展不快,财力有限,能够按时发放报酬就不错,其他待遇相对较少。在生活上,农村干部工作压力大,生活无规律,一年四季超负荷运转,付出与获得反差较大,造成了部分干部心理上的不平衡,挫伤了工作的积极性。
3、政策法规不健全、不配套,农村基层干部面临“两难”境地。近几年,各级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农业生产、保护农民利益的政策措施,但是,客观上也存在一些政策法规不完善、不配套的现象。一方面,财政包干,分灶吃饭,乡镇财政困难无法支持乡村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乡镇财力有限,特别是有些地方发展不快,工作量与待遇不成正比,基层干部看不到希望。而有关政策法规中又缺乏解决这种问题的行之有效的配套措施和规定。这样,就把农村基层干部推向了“两难”境地,造成了农村工作新办法不会用,老办法不管用,硬办法不能用,软办法不顶用的现象,增加了农村工作的阻力。
4、农村基层干部的选拔、管理、监督、激励机制不健全。干部选拔任用机制的制度体系尚未完全形成,政策的系统性、配套性和规范性不强。对村干部的推荐、考察和选拔等环节还不是很规范,而且选人渠道较窄,乡村干部的“进”、“出”口不畅,考核激励机制不健全,积极性难以充分发挥。乡镇对村干部布置任务多,检查落实少,指导帮助多,有力监督少;村民由于缺少知情权和参与权,无法实施监督。村“两委”内部及相互之间由于缺少严格的监督制度,也难以实施监督。村主要干部在培养后备干部上担心顾虑过多,部分现任村干部从个人眼前利益出发,担心自己的地位受到威胁,有意无意地淡漠对后备干部的培养。
三、湖北省竹房城镇带推进农村干部工作转型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近年来,湖北省竹房城镇带竹溪县、竹山县和房县以实施竹房城镇带城乡一体化试验区建设为契机,积极推进农村干部工作转型,收到了良好效果。
(一)着力推进“三个提升”,提高农村干部的执政能力。抓住转型期农村干部思想迷茫、本领恐慌、服务理念和方法滞后等问题,全力推进“三个提升”。一是抓心态调整,提升精神状态。采取县级干部包乡抓点的方式,对农村干部阐述一体化试验区建设对农村带来的重大机遇,分析形势比得失,交心谈心转观念,教育引导农村干部转变“三无”观念,牢固树立“三种意识”:转变可干可不干的无用观念,树立新农村建设农村干部事更多、任务更重的责任意识;转变转型后农村干部无职无权的无能观念,树立新形势下农村干部担子更重的责任意识;转变农村干部“工作无抓手”的无为观念,树立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天地更广的有为意识。通过教育引导,有效调整了农村干部的思想心态,进一步认清了形势,增强了压力,强化了责任,振作了精神。二是抓教育培训,提升素质能力。始终坚持把加强农村干部教育培训作为重要抓手,依托各级党校和乡镇培训中心全方位开展农村干部素质能力大培训。竹溪县县委党校先后举办10期培训班对全县乡镇干部和400多名农村党支部书记进行培训;各乡镇利用乡镇培训基地、农技站对近千名农村干部进行充电。培训中,坚持把理论学习与致富技术相结合,专家授课与致富能人现身说法相结合,外请优秀乡村干部传经与内树先进典型示范相结合,课堂学习与实地观摩相结合,领导辅导与相互交流相结合。通过灵活多样的教育培训,乡村干部普遍感到收获大,效果好。三是抓工作方式方法转变,提升服务理念。房县在全县组织开展了新形势下做好农村工作经验交流学习培训活动,聘请了一批土专家到各地传经送宝,建立农村干部培训基地10个。竹山组织乡村干部到经济发达地区学习参观,身临其境地学习理念和方法,引导乡村干部增强服务理念,提高服务本领,创新工作方法,实现工作方式由行政命令向抓服务和引导转变,工作环节由抓生产向抓生产要素组合转变,工作内容由抓数量经济向抓质量经济转变。
(二)健全完善农村干部激励保障机制,激发和调动农村干部工作积极性。房县下发了《房县基层党组织书记表彰奖励暂行办法》,其中规定:县、乡每年组织开展一次优秀基层党组织书记评选表彰活动,对优秀村(社区)党支部书记实行“三个优先”,即招录乡镇公务员时优先考虑,招聘事业编制人员时优先照顾,符合选任副乡镇级领导干部时优先关注。该县财政每年预算300万元的村干部补贴,用5年时间让村主职干部年薪达到10000元—15000元。竹溪县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的意见》,规定县委每2年定向从村主职干部中公开招录一定数量财政供养的乡镇工作人员;拓宽村干部参政议政的途径,适当提高村干部占县、乡(镇)党代表、县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比例,积极推荐优秀村干部担任市级以上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提高村干部的经济待遇,认真落实《湖北省增加村干部岗位补贴实施办法》,加大县和乡(镇)两级财政对村干部报酬的统筹力度,建立村干部工作报酬正常增长机制;从2011年起县委每2年公开评选一批优秀村党支部书记,并予以奖励;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在5万元以下的村,每年可从中提取不超过30%的资金用于提高村干部岗位补贴,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在5万元以上的村,用于提高村干部岗位补贴的资金由乡镇按不低于30%的比例确定;从2011年起,县政府每年按村平3000元标准增加村干部岗位补贴,由乡镇根据综合目标考评情况统筹发放。
(三)创新组织设置,降低运行成本,提高工作效率。一是加大村合并力度。竹房城镇带三县针对山大人稀,部分自然村村民大量搬迁、人口流失严重的实际,按照“尊重民意、便于管理、规模适度、提高效率”的原则,对人口少、规模小、地理位置相近的村庄,进行合并,组建新的村“两委”,减少了村干部职数,实现了“村级规模合理、资源配置优化、村级组织健全、服务功能强化”的基本目标。二是严格村干部职数,规范村干部工资标准。对村主职干部人数进行严格控制,只设书记、主任、文书三名,一般自然村村干部不超过5人。同时对村干部工资标准进行规范,着力提高标准,调动村干部工作积极性。房县对村干部推行“定岗位、定职责、定目标,平时考查、群众考评、综合考核,与工资待遇、奖励表彰、提拔任用挂钩”为主要内容的“三定三考三挂钩”绩效管理制度,激发了村干部干事热情。三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立联合党组织。竹溪县蒋家堰镇敖家坝片区是该镇规划集“游山水、赏美景、品花茶、沐清泉”为一体的生态农业观光示范区,由黄石头、洞沟河、关垭子三个自然村组成,片区建设统一规划、统一实施,取得了显著成效。蒋家堰镇党委根据三个村居住、生产、生活高度融合的实际情况,建立三个村联合党总支。


(四)创新工作载体,积极探索农村干部党员工作转型新路子。针对农村经济社会转型带来的变化,竹房三县加大载体创新力度,推进干部工作转型。竹山县坚持把握基层党建工作规律,紧紧围绕解决基层突出问题、优化生产生活环境、丰富文化生活、推动重点项目建设、服务竹房城镇带城乡一体化实验区建设,结合基层不同领域实际,不断创新活动载体,先后开展了“十改十创十星”党员承诺设“星”、党员先进性承诺卡、“一诺双评创十星”、“三评一公示”等活动,不断创新“十星级党员”争创活动,深受基层党员干部欢迎,探索出了一条加强干部党员经常性教育和科学化管理的新路子,得到中央和省委领导的高度肯定,并在全国、全省推介。房县结合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三化同步”的大好机遇,组织引导党员干部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抢抓机遇,做群众致富的楷模。把党支部建立在产业链上,探索建立“支部+基地+农户”、“支部+合作社+农户”等农村产业发展新型模式,充分发挥干部的引领和带动作用。竹溪县以 “迎创”活动为契机,完善民情疏导渠道,引导广大农村党员干部发挥“稳定器”作用,开展矛盾大化解活动,及时收集农村舆情信息,发现不良苗头主动疏导、化解;组织农村党员干部带头学法守法,依法办事,形成党员群众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局面。
(五)加强基层民主建设,为农村干部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房县在全县288个村级组织中建立村级事务“一会两票”决策新机制。凡涉及村民切身利益的重大事务,必须先由农村党员通过多种方式征求村民意见和建议,由党员向村党支部提出建议。村“两委”汇总后召集由全体村民公开选举出来的村民代表票决。只有赞成票达到村民代表总数2/3的,才能形成决议。凡没经“一会两票”决议的村级事务,党员、村民可以拒绝执行,并向上级党组织检举,追究主要责任人的责任。“一会两票”扩大了基层民主,实现村级治理从“为民做主”向“让民做主”的转变,有效化解了群众的怨气、鼓舞了干部的士气、凝聚了组织的人气,找到了一条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相结合,以党内基层民主带动人民民主的新路子。竹溪县在完善村务公开的同时,开展了“群众说事”活动,规定每月1日、10日、20日为“村民说事日”,并制定了与“群众说事”相配套的“集中议事”制度,规定对“说事日”反映的重大问题、敏感问题和群众良好建议进行集中议定,近期要办的大事交由村民代表决定,然后在村务公开栏公布,接受村民再议,促进了村务公开,推进了农村干部转型。
四、农村经济社会转型期农村干部队伍转型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农村经济社会转型,对我们党和广大农村干部提出了更加严峻的考验,比如农业在资源环境趋紧的双重约束下如何稳定增产增效;农业的基础地位如何在迈入“中等收入阶段”得到更有效的巩固;农村的优质资源单向道流向城市后,如何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世代靠血缘实现社会保障的传统范式被打破后,如何构建新的社会保障体系;城乡一体化的制度框架如何冲破二元文化的影响;农村的总体发展如何贯彻落实好科学发展观,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等等。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无论是在建立新中国的过程中,还是在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党领导下的广大干部都起了重要作用。农村干部既是党在农村的代表,又是中央在农村政策的最直接的组织者、领导者,农村干部的转型问题是推进农村经济社会转型和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关键。
(一)转型期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和经济结构加快调整,要求农村干部必须转型。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城乡一体化步伐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农村的经济产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就要求村干部在领导农村经济发展时,必须改变过去行政推动式的做法,用服务的方式,指导做好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民不仅要求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的力度,而且要求提供市场信息,带领他们能发展致富。农村干部抓发展不能局限于抓具体企业和具体项目,而是要着眼本地本村实际研究宏观发展战略、发展规划、发展方向和发展思路,要求提高农村干部战略眼光。农村干部必须适应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依托农业龙头企业或采取“企业+基地+农户”模式,在农村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增加农民收入。同时还要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开展技能培训,开辟劳务市场,引导农民在打工闯市场中提高致富本领。
(二)转型期农村社会形态的转变和矛盾问题的多发,要求农村干部必须转型。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群众的吃穿问题等基本需要解决后,更高层次的社会化需要也顺应而生。群众对干部的需求不再是要求提供就业岗位、发多少钱,而是向提供一个安居乐业的好的社会环境、搞好农村环境污染和环境卫生整治、解决好群众关心关注的民生、社会问题、搞好社会保障等方面转变。农村干部的领导方式更多的是搞好社会化服务,为广大农村群众搞好水、路、电、医、学这些群众需要的公共服务。在农村干部的知识结构和专业结构上,也要逐步培养充实懂社会管理和城建、规划等社会建设和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商贸等社会服务的人员,一些承担社会化服务的部门机构也将通过农村基层干部实现向基层的服务延伸。由于转型期各方面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不够健全完善,群众的利益诉求日趋复杂化和多样化。农村干部身处基层一线,直接接触农村广大群众,在解决问题、化解矛盾、做群众工作方面肩负着重要责任,迫切要求提高这方面的领导能力和工作水平。
(三)转型期农民思想观念的嬗变和涉农政策的调适,要求农村干部必须转型。经济社会急剧转型,多种文化交融交汇,各种思潮相互碰撞和冲击,相应带来了人们思想观念包括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多元变化,加上转型期涉农政策的调整、多变和不稳定,必然给农村干部的思想、作风必然带来新的影响和考验。经济社会转型,不能光强调农村干部要有本领,还要守信念、讲奉献、重品行,强调德才兼备、以德为先。转型期农村干部面临的诱惑增多,要加强党性教育和核心价值观教育,教育引导他们注意严格要求自己,自觉经受名权利的考验,时刻注意做到“两个务必”。转型矛盾问题的多发,决定了农村干部必须要改进工作的方式方法,要善于协调调动各方面力量共同做好农村各项工作,既要注意发挥党支部的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还要善于协调村委会、团支部、妇委会以及农村的各类互助会、协会、合作社等各类组织一道开展工作;同时农村干部要正确理解和领会上级精神,注意把上级政策和本地实际有机结合,创造性的落实农村各项方针政策。
五、加快推进农村干部转型的对策建议
农村干部队伍转型是一项综合庞杂的系统工程,要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从转变观念,创新机制,完善制度等入手,全面加强农村干部队伍建设,加快推进转型。
(一)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推进农村干部队伍转型,首先加快思想观念的转变。要进一步增强改革创新意识,树立敢立潮头、敢为人先,争上游、创一流的思想理念,积极克服知足常乐、小富即安、小进则满、无过便是功的狭隘思想,从重管理、轻服务的固有模式中解放出来,经济建设与社会管理并重,加强管理与强化服务并重。要增强市场意识,既要了解市场、管理市场,又要善于利用市场手段发展农业生产,开展多种经营。要带领广大农民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调整生产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既要注重增长速度,更要注重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打牢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要增强人本意识,坚持以人为本,广泛开辟增收渠道,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把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着力点;要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开展健康的文化体育活动,破除陈规陋习,在农村形成文明健康的精神风貌,不断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要合理规范农村的发展,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优美的生活环境,把农村建设成为农民的美好家园;要发展农村基层民主,学会与群众商量办事,深入开展民主选举实践、民主决策实践、民主管理实践、民主监督实践,依法保障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推进村民自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作者: 幽忧子    时间: 2015-3-6 15:54
此文章是很好的范文,值得学习。
作者: yxb0312    时间: 2017-7-1 15:18
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推进农村干部队伍转型,首先加快思想观念的转变。要进一步增强改革创新意识,树立敢立潮头、敢为人先,争上游、创一流的思想理念,积极克服知足常乐、小富即安、小进则满、无过便是功的狭隘思想,
作者: 西域大鹏    时间: 2018-6-24 23:50
分析的很透彻,学习了。
作者: 字慢慢    时间: 2020-3-15 17:23
念。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推进农村干部队伍转型,首先加快思想观念的转变。要进一步增强改革创新意识,树立敢立潮头、敢为人先,争上游、创一流的思想理念,积极克服知足常乐、小富即安、小进则满、无过便是功的狭隘思想,从重管理、轻服务的固有模式中解放出来,经济建设与社会管理并重,加强管理
作者: guess    时间: 2022-8-20 11:55
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领导者和党在农村各项路线方针政策贯彻执行者的农村干部,提出了新要求、新挑战和新考验。如何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转型期农村干部队伍建设,成为当前农村基层党建工作中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一个现实课题。本文在总结湖北省竹房城镇带城乡一体化试验区农村干部队伍转型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




欢迎光临 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http://caiyes.cn/)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