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经济的落后的根源是文化的落后 [打印本页] 作者: 森林之王 时间: 2014-3-20 00:30 标题: 经济的落后的根源是文化的落后 一些地域资源条件不错但就是发展不起来;一个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就停滞不前;一个人发展到一定程度也不能超越自己。这些都出自于什么原因?前不久看了几篇关于中日甲午战争的文章,有一篇文章分析,中国最终输在了哪里?结论为中国当时输在了文化。 , @' R( y* |: P: ^( d% o1 M8 l( ?# n+ p$ m2 t4 \6 _
那么文化究竟是一个什么概念?它为什么会对一个地域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这还应当从文化的概念谈起。 # u% S: L- ~' `6 O. k8 E 9 J" V) w9 ]' X4 g. d1 x- g “文化”是中国语言系统中古已有之的词汇。“文”的本义,指各色交错的纹理。《易· 系辞下》载:“物相杂,故曰文。”《礼记·乐记》称:“五色成文而不乱。”《说文解字》称:“文,错画也,象交叉”均指此义。在此基础上,“文”又有若干引申义。其一,为包括语言文字内的各种象征符号,进而具体化为文物典籍、礼乐制度。《尚书· 序》所载伏曦画八卦,造书契,“由是文籍生焉”,《论语· 子罕》所载孔子说“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是其实例。其二,由伦理之说导出彩画、装饰、人为修养之义,与“质”、“实”对称,所以《尚书·舜典》疏曰“经纬天地曰文”,《论语·雍也》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其三,在前两层意义之上,更导出美、善、德行之义,这便是《礼记·乐记》所谓“礼减而进,以进为文”,郑玄注“文犹美也,善也”,《尚书·大禹谟》所谓“文命敷于四海,祗承于帝”。9 ]- B. G- C3 q* D# f: p k8 G
- W1 s- N5 O, N& {
“化”,本义为改易、生成、造化,如《庄子·逍遥游》:“化而为鸟,其名曰鹏”。《易·系辞下》:“男女构精,万物化生”。《黄帝内经·素问》:“化不可代,时不可违”。《礼记·中庸》:“可以赞天地之化育”等等。归纳以上诸说,“化”指事物形态或性质的改变,同时“化”又引申为教行迁善之义。& a* R( k( r$ p1 X7 M2 T3 {1 a
“文”与“化”并联使用,较早见之于战国末年儒生编辑的《易·贲卦·象传》:(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3 n2 f$ h4 O, i, F5 R6 g
: {* T- m8 d2 H 这段话里的“文”,即从纹理之义演化而来。日月往来交错文饰于天,即“天文”,亦即天道自然规律。同样,“人文”,指人伦社会规律,即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纵横交织的关系,如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构成复杂网络,具有纹理表象。这段话说,治国者须观察天文,以明了时序之变化,又须观察人文,使天下之人均能遵从文明礼仪,行为止其所当止。在这里,“人文”与“化成天下”紧密联系,“以文教化”的思想已十分明确。9 y# Q/ M7 {- p( V0 A 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