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标题:
关于森林生态建设的几点思考
[打印本页]
作者:
决策参考
时间:
2014-3-16 21:05
标题:
关于森林生态建设的几点思考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确立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地位;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作出改革决定,更加体现了中央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意志和决心;省委、省政府持之以恒推进生态省建设,努力创建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实现“百姓富”与“生态美”的有机统一。永安市作为林业大县,如何发挥森林资源优势,在推进生态省建设和实现“百姓富”与“生态美”目标中作出应有贡献,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建设生态文明需要进一步升华对森林的认识
森林是陆地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保持良好的森林生态系统,就是保护生态环境。习总书记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习总书记还指出,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这一精辟论述,让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人的命脉追根溯源在于树;也让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人类的生存发展离不开森林。
(一)人类的起源、发展进步与森林密切相关。人类的进化,是从树上到地上、从爬行到站立的过程,而整个过程都与森林密切相关,是森林哺育了人类,是森林让人类得以生存和发展。人类发展的每一步,都与森林休戚相关。森林为人类提供了基本生活物质和生存场所,也为人类提供了重要生产资料。历史上人类文明中心的转移,也是随着绿色森林的转移而转移。中华文明发源于中原地区,3000年前,那里曾经土地肥沃、林木蔽天、水草丰美,森林覆盖率高达53%。正是因为这一良好的自然环境,使之成为了中华民族文明的发祥地和农业的发源地。后来,由于战乱、毁林开荒等,森林大量减少,中华文明的中心逐渐往南、往东迁移。位于西亚的新月沃土(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之间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曾经树木繁茂、生态优美、经济繁荣,孕育了两河流域文明。后来由于连年征战,森林被大范围破坏,生态环境发生逆转,文明衰落了。古今中外的文明兴衰史说明:人类的发展进步与森林的兴衰密切相关,森林兴,文明兴;森林失,文明移。世界上没有一种自然资源能够像森林那样在人类文明生活里具有如此广泛和深刻的影响,我们的文明需要靠森林生态来养育和支撑。
(二)森林无私奉献,充当生态平衡的保护神。森林是“地球之肺”,是自然界的绿色宝库,是生态支柱,具有固碳释氧、净化空气、杀菌降噪、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防沙、保护物种、休闲游憩、调节身心等多种生态功能,同时是重要的物种基因库和文化宝库,其功能的多样性是其他生态系统所不能比拟的。从全球生态产品构成看,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的生物量占地球生物量的99%,森林生态系统生物量占陆地生物量的90%。森林的宽叶面、立体结构以及常绿为主的特点,使其生态产品生产能力十分巨大。以固碳释氧为例,据测算,一亩森林每天能吸收67公斤二氧化碳,释放出49公斤氧气,足可供65个成年人呼吸使用;城市居民每人需要10平方米的林地供氧,而由长势良好的草坪提供氧气则需要25平方米。还有人测算过,一棵正常生长50年的树,按市场上的木材价值计算,最多不到2000元,但它每年创造的生态价值,如生产氧气、净化空气、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等综合价值高达120多万元。由此可见,森林不仅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石,而且在维持生态平衡、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护佑人类生存与发展中具有决定性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人类活动不断破坏森林,破坏森林就是自掘坟墓。森林孕育了人类,护佑了人类,但由于各种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人类不断地向森林索取,不断地破坏森林。这种因过度的索取和不断的破坏而导致的严重后果,特别是环境恶化问题,有许多已不可逆转,甚至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从全球看,据2009年哥本哈根国际气候大会公布的数据,最近100年来,人类对森林的破坏达到了十分惊人的程度,全球森林面积已从文明初期的76亿公顷锐减到现在的34.4亿公顷,并且还在持续减少。森林的破坏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多种流行病毒肆意传播,这些已经严重影响了人类的生存状况。从我国看,我国是个少林国家,2011年,我国森林覆盖率20.36%,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2/3;人均拥有森林面积和储蓄量分别约为世界的1/4、1/7。由于各种人为和自然的原因,我国每年有44万公顷有林地转为非林地,约165万公顷有林地转变为无林地、灌林地和疏林地。近期备受关注的“雾霾”现象,各种机构和专家有不同的说法,但不管哪种说法,与森林的破坏肯定有密切关系。正如有学者指出,如果没有一个相对稳定和高质量的森林生态体系,雾霾天气将很难从根本上解决。福建山清水秀,生态良好,“人间福地好福气,清新福建任呼吸”,这是森林赐予福建人民的福气,是福建最宝贵的资源,也是福建最具有竞争力的优势。从永安来看,永安是一个森林植被、生态环境相对较好的县份,森林覆盖率78.08%,远高于全省65.9%的平均水平。但仔细分析,从生态角度来讲,永安的森林覆盖率虽高,森林质量与历史相比却并不值得骄傲。在林分质量方面,每亩森林蓄积量7.8m3,只是全球平均水平的84.5%;林分平均胸径13.9cm,只高出全国平均水平0.6cm;林分平均郁闭度只有0.6,处于中等郁闭度程度。在资源结构方面,全市343万亩有林地中,人工林152万亩、占44%,真正天然林(不含竹林)只有89万亩、占26%;从树种结构看,杉木54万亩、松木66万亩、阔叶树81万亩、桉树23万亩、竹林102万亩、果树和灌木林等17万亩,可见针叶林、桉树林和灌木林所占比例仍然较大。这种林分质量和资源结构,与人们所希望和追求的完善的生态功能存在很大差距。这也就是我们常常看到“山清”,而“水”却不“秀”的原因。这是很值得我们深思和研究的问题!
总之,森林与人类关系密切,森林在人类生存与发展中有着巨大、不可替代的作用。历史告诉我们,树好人才好,树长寿人才长寿,森林健康生态才优美。保护森林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二、少砍树、不砍树、封山育林是提升森林生态功能的关键
现代系统论认为,系统的结构对系统功能具有决定性意义,一个系统能否发挥其整体功能,取决于该系统的结构是否合理。对于森林生态系统来说,生态功能取决于林分结构。总体上说,天然林要优于人工林,阔叶林优于针叶林,成熟林优于中幼林。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森林内部的树种结构、树龄差异等。因此,保护森林,少砍树、不砍树、封山育林,才能保存现有生态功能,才有机会实施树种改造、培育大树,才能真正有效提升森林生态功能,实现“百姓富”与“生态美”的有机统一。
(一)树大根深、物种丰富才具有强大而完备的生态功能。不同的森林,其涵养水土、固碳释氧等生态功能有着明显的差异。以蓄水为例,据有关研究机构观测,每亩幼龄的人工松木林蓄水量为100多立方米,中龄的人工松木林为300多立方米,天然次生林则达560立方米,原始林达800立方米以上。在碳汇方面,大树、大森林的固碳作用尤为显著。据专家初步测算,永安当前重点区位生态林碳储量平均为3.2吨/亩.年,20年后可达5.0吨/亩.年,碳汇增量为1.8吨/亩.年;但若采伐后重新造林,碳汇增量将是负的0.5吨/亩.年。可见树龄越大、树种越丰富,其生态功能越强。砍伐森林对生态质量的影响是巨大的。树大根深、物种丰富,这种强大而完备的生态功能,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是森林生态建设的重点,是青山绿水的根本所在。
(二)增强森林生态功能必须改变“砍树-种树-再砍树”的林业经营模式。从山区的发展历史看,林业是山区的传统产业,山区有“靠山吃山”的说法,计划经济年代也曾提出“要致富上山去砍树”、“向荒山要粮要油要果”等口号,这种传统观念和经营模式影响很深。长期以来,一些地方林业生产按照“砍树-种树-再砍树”的经营模式,连续多代种植针叶林,已经造成地力衰退,使山越种越瘦、树越种越小,林分质量和生物多样性下降,林业可持续和生态问题受到严重威胁。最直观的变化是:天然林变少、树木变小、物种变少;河流变小、河床变高、河水变浑。50年代,福建山区还时有虎患,现在却难觅虎迹。有人对比林区的过去与现状发现,过去多砍树的地方,虽然曾经“辉煌”过,但现在并没有因此而更富;少砍树的地方,也没有因此而变得更穷,但两者的生态环境、自然景观是大不一样的。这些事实说明,传统的林业经营模式并没有让林区发生根本性转变。长期“砍树-种树-再砍树”的结果是,尽管表面上满目青山,但实际森林质量已经下降。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大树、天然林一旦遭受破坏,要恢复其原貌,是十分困难、甚至是不可能的。从时间上看,至少要几十年、数百年时间,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实现的。所以,历史告诉我们:不能再年复一年地“砍树-种树-再砍树”了,这种经营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必须退出历史。
(三)提高森林质量是当务之急。近年来,福建省大力推进造林绿化工作,据有关资料显示,近几年造林绿化面积超过1000万亩,为提高森林覆盖率、推进生态省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植树造林、保持较高覆盖率,固然重要,但接下来的工作,应当更加注重提高森林质量。因为我省的宜林荒山已经不多,少量的荒山造林成本高、成效低。因此,从实际情况出发,建设强大而完备的森林生态系统,多种树是基础,少砍树是关键。当前而言,少砍比多种更加重要。只有少砍树、不砍树,培育大树,丰富树种,才能有效增强森林生态功能。从永安情况看,近年来累计造林60多万亩,森林覆盖率已高达78.08%,当前可再用于造林的林地面积已经不多。但如前所述,总体森林结构和质量不尽合理,量与质的矛盾比较突出。因此,当务之急是把现有的近成熟林保护下来,减少采伐和损耗,让其延期生长,最终形成大树、大森林。这种办法既可行又高效,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让森林生态系统得到修复和完善,使生态系统功能得到进一步增强。
总之,少砍树、不砍树,培育参天大树是增强森林生态功能的关键。在许多乡村,人们还保留着拜树为神、保护风水林的古老习俗,这其实是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的敬畏,对生态灵魂的崇拜。先人尚且能如此,我们更应当着眼长远,保护现有森林,少砍或不砍树,让森林、林地休养生息,让森林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自我完善。
三、“转”与“限”是提高森林生态价值的有效途径和手段
转——转变观念、转换机制、转换利益、转型发展,强化森林生态效用。长期以来,在林业经济利益和生态效益的取舍上,很明显地偏向于经济利益。因此,在政策和制度设计上,往往自觉不自觉地取向于经济利益;在引导林农上,也往往以经济利益为取向,所以,希望农民“把山当田耕”。而对保护森林、发挥森林生态功能,我们还要做更大的努力。有不少地方曾经满山苍天大树,后来由于开荒种粮食、种油茶,“向荒山要粮要油”,使天然林逐渐减少,出现了“远看青山在,近看水土流”的现象。其实,这种开荒种粮食、种油茶所获得的经济收益远没人们想象的大,但对生态环境却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今天水土流失治理的不少地方往往就是当年“向荒山要粮要油”的地方。所以,推进森林生态建设,在处理林业经济利益和生态效益关系问题上,已经非“转”不可,必须从观念、机制、利益关系和发展目标上进行新的把握,必须处理好林权所有者的基本利益与公众所要的生态利益的关系,必须解决好林区财税收入和稳定发展等系列关系,以更好地保护森林,发挥森林的生态效用。一要转变观念。即:高举生态文明大旗,强化森林生态功能,把森林生态效益放在最突出的位置。二要转换机制。即:转换现有的林业经营、管护、投入等机制,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三要转换利益。即:转换林业经济效益为生态效益、社会效益,转换“私人”利益为公众生态利益。四要转型发展。即:努力增加生态产品,使生态产品真正成为可交换的产品,促进经济型林业向生态型林业转变。
限——少砍树、不砍树,培育参天大树,增强森林生态功能。陆地生态功能的完善,不仅依赖于高森林覆盖率,更依赖于高效的森林生态系统。而高效的森林生态系统,不仅要具备丰富的树种,而且树龄的结构要趋于合理,特别是大树的比例要高。因此,要提升森林生态系统功能,就必须少砍树、不砍树。一是少砍树、不砍树才能获取更大的生态价值和公共利益。砍树是为获取木材或其它林产品,属“私人”利益范畴,少砍树、不砍树才是公众利益。林业生产实践证明,采伐树龄为20年左右的森林,经济收益并不高,大体为每亩3000元左右,但森林的生态功能损失殆尽。重新造林,不但要投入资金,而且其经济价值、生态价值,都是从零开始。因此,把森林保存下来,才能维持经济、生态、社会效益三统一,实现效益最大化。二是少砍树、不砍树才能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少砍才能使更多的大树保存下来,才能重现以前目光所及皆是参天大树的优美景观。如果通过赎买即将砍伐的林木,特别是“两沿一环”(沿路、沿江、环城)一重山的近成熟林,延长其生长期20年,同时通过择伐、套种阔叶树,逐步改变其林分树种结构。20年后,这些林子将形成混交林、异龄林、复层林,进入近自然状态。到那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态意识的增强和法制的健全,再继续保护它20年、50年、100年,甚至更长都应当不是问题。三是少砍树、不砍树是对历史负责和对子孙后代的交代。少砍树、逐步过渡到不砍树,凸显了森林生态效用,冲破了过去的思维定势和经营模式。留一片蓝天白云、一方青山绿水给子孙后代,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所在,是建设小康社会和美丽中国的应有之意,也是实现“百姓富”与“生态美”的必然要求。可以想象,数十年后,我们目光所及皆是参天大树,那种生态环境何等优良?生态景观何等优美?这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
四、永安市推进森林生态建设的初步探索
为加强生态建设,最大限度地发挥森林生态效用,永安市做了一些探索,从组织、资金、制度和动员社会力量等方面入手,利用“转”与“限”的途径和手段,对全市森林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和有效保护。主要思路是:以少砍树、不砍树,增加森林蓄积量、培育参天大树、优化森林景观、增强生态功能为目标,通过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方式,建立一个公益性生态文明建设组织,设立一个生态文明建设专项资金,组建一支专业管理团队,建立一套长效机制,发动全社会共同参与。目前,永安已经募集资金近2000万元,赎买了首批重点区位商品林,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一是成立组织机构。成立永安市生态文明建设委员会和社会化、非营利性的生态文明建设志愿者协会。生态文明建设委员会负责全市生态文明建设的统筹规划、组织协调和督促检查等工作;指导生态文明建设志愿者协会开展工作和生态文明建设专项资金的使用和运作。生态文明建设志愿者协会由机关、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等社会各方面组成,单位150多个,个人会员500多名。二是设立专项资金。从2013年开始,本级财政每年安排一定额度生态文明建设专项资金,同时整合林业和其它有关资金,并发动社会捐资一部分,用于购买“二沿一环”即将砍伐的商品林,加以保护。虽然资金有限,但主要目的是让更多人参与保护森林的行动。三是确立工作目标。在持续推进造林绿化和森林经营的同时,力争用10年时间减少砍伐20万亩。到一定阶段后,择伐小部分过熟林木,套种阔叶树种或促进林下天然更新,形成混交林、异龄林,进入近自然状态,实现“把山当田耕”到“把山当园养”的转变。四是建立长效机制。规范资金管理运作,由市政府组建一支专业的管理团队,负责募集资金的规范管理运作。严格实施林木管护,组建森林资源巡防大队,开展盗伐林木专项整治行动,建立森林综合视频监控指挥系统,对森林资源实施有效保护。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志愿者协会建设,按照非营利性原则,建立内部管理制度和议事规则,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努力办成一个公开、透明,具有良好公众形象的社团组织。深入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建设以“森林与人类”为主题的生态文明建设教育馆,作为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引导人们积极参与保护树的行动,营造人人“献一份爱、保一片林”的良好氛围。
五、推进森林生态建设最终要依靠法制的力量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央“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是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改革重点之一;生态省建设是省委、省政府从福建实际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有着广泛的共识和深厚的群众基础,也是全省上下的共同期盼,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为推进这一伟大事业,要从制度入手,通过法制的力量来解决森林生态建设的投入、利益、职责等关系,促进森林生态持久有效建设。一要通过立法解决投入问题。实现林业经营方式的“转”与“限”,需要投入一大笔资金,仅靠财政投入显然不切合实际,必须通过法制的手段,把全社会各方面力量汇聚起来,共同来解决资金来源问题。二要通过立法调整各方面利益问题。实行林业经营方式的“转”与“限”,涉及方方面面的利益,如林权所有者、地方政府、加工企业等,必须通过立法,规范各方面的权利和义务,有效解决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私人”利益与公众利益的关系。三要通过立法明确各方面职责问题。森林生态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动员全社会力量,让人人参与。为此,必须确立政府、企业与公民等社会各方面的职责,努力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广泛参与的格局。这样,才能更好地推进森林生态建设,实现“百姓富”与“生态美”的有机统一。
总之,依靠法制的力量推进森林生态建设,是建设生态省的必要手段,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在林业经济利益与生态效益之间权衡取舍的必然选择。这一选择,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黄建平
欢迎光临 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http://caiyes.cn/)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