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柴俊勇教授在暨南大学的演讲:“大众麦克风”时代的危机管理 [打印本页] 作者: 无米之炊 时间: 2014-1-28 09:48 标题: 柴俊勇教授在暨南大学的演讲:“大众麦克风”时代的危机管理 思想者小传3 Q2 r% _) N0 Z* P0 @
2 l% f5 Z- ?1 @, h4 W$ l1 o
柴俊勇 1953年9月生,浙江鄞县人,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学历。1970年4月参加工作,曾在江西生产建设兵团九团、共青团中央、共青团上海市委、中共上海市委政法委员会、上海市人民政府工作。现为上海市政协学习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上海市人口福利基金会理事长、上海市应对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专家组组长。兼任民盟上海市委思想政治顾问、全国政法综治干部培训中心教授、上海开放大学城市公共安全管理学院首席教授、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所研究员。著有《柴生感悟》、《上海红色史迹》等。 ! }, r* u( |* [4 q) g - p/ A5 V/ e- b% }+ P. ]1 l& i 当今中国正在经历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在这样一个发展关键期、改革攻坚期、社会转型期、矛盾凸显期,公共安全面临日益严峻的挑战,也存在着种种难以预测甚至难以抵御、却要处处设防的风险和隐患。比如,自然灾害侵袭有日益加剧趋势,所造成的损失严重;各类事故灾害隐患四伏,重大事故时有发生,公共卫生事件“红灯”频闪,使人感到不安;公共安全事件风险增大,等等。 * [' s$ @% V4 y* C) E8 x- `1 q# E. x9 U# C& r
众所周知,我国的基本国情是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表现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就有三个鲜明特征:一是“高风险的城市,不设防的农村”,因而各类事故、灾害事件不断发生;二是“严格不起来,落实不下去”,虽然各项规章制度似乎都有,但贯彻执行不到位;三是“集中决策,领导批示”,一旦突发事件信息发布后,强大的号召力和动员力迅速显现。这种强大的号召力和动员力可能是世界上任何国家都不能比拟的,但这也意味着,我们需要更深一步思考如何改进未来的危机应对,而不是被动应付,甚至止步不前、满足现状。 1 _) w+ C- m4 v+ E. c- b0 B3 u* Z! p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和运用,从根本上改变了既有的信息传播格局、社会舆论生态和公众参与方式。在“大众麦克风”时代和全媒体格局的舆论环境下,突发事件的媒体应对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讲究艺术和水平。借此机会,我想就自己应对突发事件积累的体会,尤其是如何提升新媒体时代突发事件的媒体应对能力,向大家作一个汇报。 2 O" A0 Y9 \7 `; H Z, g$ P4 T0 u# L- a- x: S9 V6 `$ t1 ` 互联网强化了哪些传播规律 9 X9 E. \; U* [4 x " S# Q0 z2 K- o 尽力办实事让老百姓得到实惠、解决老百姓的实际问题,是建立政府公众互信最重要的基石。尤其在出现负面事件时,任何推诿或硬做官样文章,都可能成为阻碍信息分享的“痛”- i/ ^6 p+ S2 P& N4 r. j7 |
4 f3 F5 r4 k. g# u2 i
在当下的互联网环境下,随着微博等自媒体的广泛应用,各种言论传播速度呈几何级增长,政府各项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新环境和新挑战,想不想、会不会利用媒体与社会公众进行沟通,已经成为新形势下衡量政府执政能力和治理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准。 % W4 |, |' ~( X0 T9 ~1 [3 b* V: W( y& K2 l
在空前开放、高度透明、全时监督的新媒体时代下,对于一些突发事件,你不说,网民会说;报纸不说,网络会说。话语权决定引导权,先发声才能赢得先机。上海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官方微博“上海发布”于2011年11月28日正式在新浪网、腾讯网、东方网、新民网四个平台同时上线,目前合计已经拥有超过958万粉丝。从粉丝数量来看,政务微博已经成为政务沟通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网络平台拥有日益增强的舆论影响力,深刻把握传播规律、全面提升新媒体时代的政务沟通能力,是社会进步对于政府工作的必然要求。政府及各部门必须更多地直面问题、解决问题,形成一种“倒逼机制”。 & m% e2 `6 @# u( N( r' M 8 |2 ?( j5 u1 Q8 @6 Q' h) q 互联网是信息时代的主要标志。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也深刻改变了政治生态环境,为民主政治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式和渠道。对此,各级党政领导同志要不惧怕、不排斥、不逃避、不打压、不作秀,学会与网民平等对话。然后在此基础上,以信息发布和传播为手段,以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内容为内核,以群众乐于接受的语言和形式,切实有效地加强政务沟通。政务沟通要在必须和可能之间、在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之间、在大多数人利益和少数人利益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和结合点。具体到表达方式上,就是要心中有度、收放自如、谨言慎行、举止得当。% O6 \! X; m) V+ R
7 o; H2 s* [$ T1 t; R; Q8 V 现在,一些领导干部与媒体之间的关系,是形影不离,又爱恨交加。有人说,这是一把“双刃剑”,媒体既可以帮你“锦上添花”,也会给你“忙中添乱”。也有人说,时下当领导的最操心的事就是“防火、防盗、防小报”。这些说法本身就说明,当前领导干部在与媒体的交往过程中,普遍存在着“三个误区”:一是用自己的需求去要求媒体;二是对媒体经常采取回避态度;三是对待媒体报道反应不当。如果还愿意意识到并承认这些误区的存在,领导干部就应学会与作为社会公器的媒体多作沟通,是应对而不是应付,更主动而不是被动。新闻媒体是发现问题、报道问题的行家里手,可以为政府提供公共智慧,也可以为政府提供舆论支持。领导干部都应从与媒体的相处中,学习一种更开放的心态,学会真诚、理性地对待媒体。, C6 b& P4 V- H
2 \7 H1 ~6 C; }' x 有同志肯定要问了,要对媒体有宽容度,得多宽容?政府也好,领导也好,对今天社会应该有更多的耐受性。如何理解这种“耐受性”?由于当前社会上的利益多元、思想多元,有不同意见已成为社会生活中的一种常态。对此,要闻过则喜,不要文过饰非,更不要闻过即怒。别人说你不好,就让他把话咽回去,这既做不到,也不现实。这样的举止只能是不成熟、不现代的表现。 % l! @9 \ x& y* I* |5 Y+ Y & ^' b8 V2 h6 M 除了以一种更开放的心态真诚、理性地与媒体沟通,政府还应主动接受采访、答疑解惑,这才能让人们对政府产生信任。2003年初,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也影响了我国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际往来。当年4月3日,时任卫生部部长出席新闻发布会。在会上,他把“中国局部地区的非典型肺炎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这句话重复了多次,并慎重宣布,“在中国工作、生活、旅游都是安全的!”当晚,北京一家医院有位军医坐在家中,在电视里看到这条新闻。也就是这名72岁、有着51年党龄的老军人,在感觉卫生部官员所述情况与其所了解的情况并不相符之后,选择了向媒体陈述自己所了解的情况。中国非典疫情报告得以透明化,或许并非这位军医一人之力,但他对于自己所了解到的情况的介绍,确实是促使中国政府后来迅速决策并采取果断措施的关键事件之一。由于信息的公开和透明,政府能更积极主动地、以更大的力度应对非典。而这对于平常百姓能否更多地了解和预防疫情,从而挽救更多人的健康和生命,具有莫大的意义。7 c! S: R4 `" k% P, N* s! f
, i2 r% X! K. p* {) U+ B. g 当然,高质量的实际具体工作,是政务沟通最重要的支撑。尽力办实事让老百姓得到实惠、解决老百姓的实际问题,是建立政府公众互信最重要的基石。这才是在“大众麦克风”时代和全媒体格局的舆论环境下,政府和社会沟通、应对问题时须采取的态度。 ( @5 S) j6 ^" P4 A5 U, F9 f2 T" d) W3 K/ R' `; U4 z
尤其在出现负面事件时,任何推诿或硬做官样文章,都可能成为阻碍信息分享的“痛”。君子坦荡荡,有话当面讲。如果有道理,就要合法、合情、合理地解释清楚;如果有过错,也要敞开来讲明白,自己接受深刻教训,公众也会宽容谅解。怕就怕与公众“躲猫猫”,甚至硬着头皮顶住。政务沟通有责任满足社会的知情权、实现公共信息的有效分享、拉近政府与老百姓之间的距离。对于语言沟通来讲,“准确”是第一位的,后面才有表达流畅、形态优雅、语言幽默等。有了“准确”这个1,紧跟其后的“风采”、“风度”、“幽默”这些0才有意义,才能加分。 3 q5 |! D$ x/ l 1 y9 Y4 a1 a- c u信息社会更需品牌信息源; X" ]: ~; v& d% |; f
6 X! J" T8 y- v) _- f O 信息如果能在政府与公众之间顺畅流动,就意味着双方在心理层面上建立起了“信任契约”。如果党政干部坚守信约,就能够培育干群信任,形成强大合力,抗御各种风险 1 m# ]/ T4 g4 ?. D : L/ r: B( ~' K: Y 凡是到过美国华盛顿的人,在华盛顿广场都会看到一座塑像。一个穿着平民服装的市民,在房间一角侧着脑袋,全神贯注地聆听着什么。如果你问起这座塑像的含义,一定会有人给你解释:他正在聆听美国前总统罗斯福的“炉边谈话”。 - [+ x* X7 `4 q& q. J5 o, Y 7 Q6 l \2 @$ d7 o* q; x! Z 上世纪30年代,美国陷入了一场严重的经济危机。政治形势随之发生巨变,就在罗斯福宣布就职的那一天,美国证券交易所正式关闭。为了争取国人的理解和支持,罗斯福在他就职后的第8天,也就是银行将重新开业的前夜,在白宫外宾接待室的壁炉前接受了美国广播公司、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和共同广播公司的录音采访。罗斯福希望这次讲话可以亲切些,免去仕途那一套排场,就像坐在自己家里那样随意交谈。就这样,罗斯福以亲切诚挚的声调和平易质朴的语句,对人们就银行暂停营业的问题进行了耐心的解释、劝告和引导。所谈内容还包括过去几天政府干了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干、下一步的打算是什么。 1 J* _; ]; i$ N/ B1 ~9 \6 J" p r9 d4 {4 h' I% v& B, y
当晚,听众达6000多万。“炉边谈话”所传递的亲和、坦诚和负责的态度,使美国政府得到了其国内民众前所未有的信任、理解和支持。第二天,部分银行开业。人们携带着装有黄金和货币的大箱小包在银行门口排起长龙,把不久前还是这样排着长队挤兑出来的通货重新存入银行。只过了短短3天,美国有574家银行开业。几天里,银行回收了3亿元黄金和黄金兑换券。不出一周,就有1.3万家银行(占其全国总数的3/4)恢复营业,交易所又响起了锣声。 ( T/ Z0 \( w8 Z0 \: ]! w ) b. Z. F( g. J% W, d 4 a& x# X' K" L 罗斯福的“炉边谈话”为何会成为危机沟通的典型案例,并在互联网时代仍能对我们有所启示?因为,这个案例生动地表明,在突发公共事件中,往往有一种潜在的、看不见的和比事件本身更可怕的新危机在积蓄。那就是,由于政府与百姓之间缺乏双向互动和沟通所产生的谣言、恐慌和信任危机。它对社会的危害和杀伤力是不可低估的。除此之外,通过“炉边谈话”,我们还可以得出如下启示: / r% D1 F8 K0 @6 B. H/ B) D1 ^) E; s( g M, ?9 [& c
其一,政务信息是可以公开的,国家秘密的范围是有限的。即便是战争状态这样的政府行为,也同样可以适度公开和透明。在政务沟通中,公开应是常态,保密则是例外。 & m" P4 ]6 u) b+ Y+ H# V & R2 A: V; n# D" \ 其二,“主权在民”是一种无声的信仰和有形的制度。它事关公共利益和公权力能否在阳光下运作,是对公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的尊重。政府依法保障公民的知情权,是赢得人心、战胜危机的前提条件。 * e0 b: h; S/ u' _" |& e+ M& a- q% `5 F9 Y/ D- V
其三,让空话套话远离政府言论。即便是最高领导人发表谈话,也要打动人心、取信于民,更要免去仕途那一套繁文缛节,以一种平等、坦诚、富有人情味的姿态面对公众。就像坐在家里“拉家常”那样,向公众完全敞开心扉、实话实说、真诚沟通。从心开始,才能化解人们对危机的恐惧、疑惑和不满。* S# @# w2 U0 c
* t0 x5 f% o* C 其四,一个聪明的民族,从灾难和错误中学到的东西会比平时多得多。任何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除了带来伤痛和教训,还有推动社会进步的新的可能。尤其在危机中,信心比黄金更重要。政府不仅要主动向民众解释、劝告和引导,更要及时通过励精图治和变革创新的举措,传递信心、凝聚力量、化险为夷,以信心之“炉火”点燃公众的希望之光。: }4 |& L- [, ~ K# P$ G3 T/ K$ }
( O1 I' r2 f2 k' w% _, B0 ?$ i/ G
有效沟通不仅能减轻危机,还有可能给相关的组织机构带来比危机前更为正面的声誉。而拙劣的危机处理,则会损害该组织机构多年来建立起来的信誉和美誉。$ b" B! Y+ I# K- v) o9 {0 G
|8 q! T" L" _8 D/ C( M: I
如今信息日益多元化,其中失真的甚至错误的信息也很泛滥。但是,政府必须了解百姓的需求,发布信息必须可信。现代政府治理就是一个信息传输、交流、反馈的沟通过程。信息如果能在政府与公众之间顺畅流动,就意味着双方在心理层面上建立起了“信任契约”。如果党政干部坚守信约,就能够培育干群信任,形成强大合力,抗御各种风险;如果党政干部故意掩盖事实、隐瞒真相、过滤信息,就等于是撕毁契约,必然造成干群信任危机,并引发社会与政治风险。所以,政府有责任打造信息源的品牌。 0 Y1 m" L. |4 a: g 9 U5 u1 ^' b p0 a突发公共事件的媒体应对8 \9 _# | g* [% X) E
' g! v& f7 }1 [9 X5 d 政务沟通的关键,是百姓关心、但暂时还不知道的重要信息,而不是“我认为应该告诉大家的”信息。注意到这一点,才能为一种互相信任、双向互动的趋势奠定良好的基础8 H. R4 o, i8 l, F9 t) u
- p% U/ N, o2 A
从国内外突发公共事件中的沟通实践来看,24小时是“黄金律”。如果24小时之内不能有效沟通、引导舆论,就会失去沟通的主导权,不受掌控的舆论就会出现指数式社会扩散效应。这种现象来源于两个方面。一个是社会学里的“社会濡染”或言“阀门效应”。就是说,一旦信息传递的节点超过了某个数值,其进一步扩散的速度就有一种爆炸性的特点,很可能一发而不可收。另一个是传播学中的“舆论绑架效应”。说的是突发公共事件后,往往会很快形成舆论热点。若不当言论和负面舆论“先入为主”,正面的声音就会淹没在负面的“口水”中。: J/ f" _3 x6 ~/ d# M) ]
" f9 i0 B4 L( A% I3 B c# a 为此,我总结了突发公共事件下媒体应对要掌握的几条原则: ( S1 I8 y# D4 N2 E4 C- P# |1 l8 E/ A( O' ~8 A) ~4 i; U
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要立即启动新闻发布应急机制,成立新闻发布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新闻发布和舆论引导工作。各级政府要在第一时间安排新闻发言人统一向媒体发布信息、接受采访、接待记者,争取舆论引导的主动权。突发公共事件关注度高,相关舆情错综复杂、瞬息万变,这就要求我们除了在新闻发布之外,也要建立健全舆情信息监测与交流机制。 : p! w* W6 o w1 v! @ v0 [3 w* } j& \/ `
在突发公共事件的新闻发布上,既要讲究时效,更要讲究时机。要提出时间方案,考虑什么时候发最合适;要提出发布层次方案,考虑由哪个层次的新闻发言人来发布;要提出媒体方案,考虑对哪些媒体发布;要提出发布形式方案,考虑召开新闻发布会还是发新闻统发稿等。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防止因过多技术化处理而失去对事物本质的把握,因过于追求微观层面的精确而失去对宏观层面的把握,特别要注重介绍政府的积极作为、已经采取的应对措施。 ) U" P* r2 `7 T! `3 r6 w ; @7 Z: F' P8 n. m# N ! ^1 a+ [0 q) x' e5 j! j! K) J( m$ m9 t& V0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