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个故事:叫《智商测试仪》。这样一个反讽的故事告诉我们,各级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应该加强学习,不然将顽而不化。实践证明:一个民族要在风云变幻的世界格局中占得住脚,不能不依赖于学习型社会的建立;一个政党要站在时代的前列,推动历史进步,不能没有先进理论的指导;一个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继而发展壮大自己,就必须掌握先进的管理知识,推动企业知识更新和技术进步;一个领导干部要在复杂多变的形势下保持清醒的头脑,有所作为,必须用先进的理论和科学的知识武装自己。当前,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速度之快,影响之深远,作用之广泛,都是前所未有的。在社会变革、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各种因素作用下,思想文化空前活跃,各种各样的学说分至登场,新生的和腐朽的,传统的和现代的,先进的和落后的同时存在,相互渗透。处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中,领导干部要想站在时代的前列,把握大局,必须具备多方面的知识和素养,想要有所成就,就必须提高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并不断加以更新。可以这样说:一个不善于学习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前途的民族;一个不善于学习的企业是一个没有竞争力的企业;一个不善于学习的领导干部是一个不称职的领导干部。
一、 不讲学习已经成了当前比较突出的社会问题
党的十六大提出“形成全民学习,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战略任务,胡锦涛总书记强调“必须坚持把学习作为全党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再次强调:“要推动建立学习型社会、努力建设学习型政党。”在今年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有一大段话专门强调学习问题。从哲学角度讲,中央强调什么,说明这方面问题突出。
1、 不重视学习的表现与原因
一是思想信念动摇、标准有所降低,导致放松学习。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思想保守,观念守旧。
二是注重感情投资,整天忙于应酬,淡化学习。
三是情趣发生变化,缺乏政治热情,导致忽略学习。
玩风、吃风太盛,中国现在是麻将大国、喝酒大国、网络游戏大国,玩物丧志,对政治理论不感兴趣。
四是学和不学一样,甚至学不如不学,导致放弃学习。
一个社会如果金钱比人格管用;关系比工作管用;假话比真话管用,谁还专心读书。由于用人上的不正之风,一些干部努力方向走偏,导致很多人讲关系、讲官衔、讲实惠;求官不求德;求利不求事;求和不求真;求了不求学的倾向。
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根本在于:
一是、主流文化缺失。于丹《论语》心得现象的悲哀。
二是、政治激情缺少。邱部长让我们研究干部的思想状况,准备在舆论上引导引导。
三是、干部导向缺憾。温家宝说:当前中国所有问题都和干部提拔机制有关。去年办乡镇书记班,一个县的四个书记,打了六天麻将。邱部长安排选择一批实干的典型,宣传树立,形成新的导向
四是、监督机制缺乏。有人开玩笑说:保证一把手学习的最好办法是“双规”。
2、 不讲学习的后果:
一是理论水平明显下降,缺少支撑力。列宁说:“没有革命理论,就没有革命实践。”理论素质是决定干部成长的根本 素质。
二是、研究问题的能力明显不强,缺乏执行力。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发现不了问题是素质问题,解决不了问题是能力问题。
三是、写作能力明显不强,缺乏创造力。网上抄袭,遗害无穷。
二、 中国当前重要的问题是读书。
目前,社会上出现的各种问题,追根溯源都和不读书、放松学习有关。
1、 政治上的坚定清醒在于坚持不懈地学习。
学习是一种责任,不学习就是对事业、对自己不负责任。现在形势发展这么快,不学习就会出现知识恐慌和本领恐慌。学习是一种能力。学习力决定领导力。古人曰:“大志非才不就,大才非学不成。”一个人要想真有所成就,靠的就是“三真”,即真才实学,真知灼见和真抓实干。学习是一种修养。通过学习加强修养,以人格的魅力营造心齐气顺、政通人和、风雨同舟的氛围。学习是一种境界。通过学习领悟道理,充实内心,做人做事眼界宽、心胸宽,处理问题站得高、看得远。
一些干部之所以出问题,都是走了这样一个怪圈。青少年时期发奋学习,少年得志,政治上抢得先机,中年时期边干边学、政绩凸显,晚年放松学习,误入歧途。忏悔录中第一条都是忽视学习,放松世界观改造,导致政治fubai。仕途险恶,贵在淡泊,难于取舍,重在把握。学习能使人头脑清醒,情趣高雅,情操高尚,境界高远。一切文明行为的起点都在文化,一切经济行为的终点也都是文化。人们事业不顺源于无知;企业不兴毁于无知;学业不成荒于无知;家业不旺由于无知。因为,知识改变命运,教育伴随终生,科技成就未来,文化影响世界。
大的成功者都是大的阅读者。毛泽东是全党学习的典范。
孙权手下的吕蒙。
马国君、张剑阁的例子。
学习至少有两大好处:一是学中明理。通过学习明白道理,使自己“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做人做事符合常理,即知书达理。二是学中增智。从古今中外的书籍中汲取营养,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因此对于领导干部来说,学习是一种传统,个人的成长、事业的发展都和学习相互联系。
生命的本质在于学习。学习是快乐的源泉。读一本好书等于和高尚的人对话。
学习是生命中一种寄托。学习是人一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简历。
学习是人的第一大长处、第一大特征、第一大智慧、第一大本源,其它都是学习的结果、学习的恩泽。
随着用人制度的改革,民主化进程的加快,一些有真才实学的人很快会脱颖而出。越是“读书无用论”盛行的时候,谁越读书越有用。一定要树立“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患禄之不伙,而患智之不博”的观念。
2、 经济社会发展在于思想观念的先进,思想观念先进根本原因在于学习。
20世纪留给人们的最大陷阱是满足现状,最大的束缚是计划经济的陈旧观念。21世纪世界三大主题是速度、多变、危机。应对的办法只能是学习、改度、创新。
未来的竞争实际上是人才的竞争,是学习速度、学习能力的竞争。“缺乏学习能力,对个人来说是悲惨的,对组织是致命的。”“知识恐慌”必然加速“本领恐慌”。知识爆炸时代,知识的“保鲜期”日益缩短,知识的“折旧率”日益提高。不学习无法适应工作需要。
所谓学习,不应只是获得新的信息、产生新的思路,接受新的观念或方法,真正的学习应该导致行为的改变。学习的过程,实际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将能力变成素质的过程。素质好干啥都行。
好的领导还应该是一位好的教练,他会十分重视学习的价值,不仅时时加强自身学习,而且善于在组织内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气氛和环境,发展学习型团队,促进合作学习。领导者推动社会进步主要靠思想观念。而领导的思想来源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化是领导智慧的前提,缺少文化内涵,根本谈不上领导。所以说,衡量领导的水平往往在于有没有思想。邓小平一句“发展是硬道理”,胡锦涛一个“科学发展论”。可以改变一个国家的面貌。一个“全党抓工业,全民搞招商”的工作思路。可以改变一个地方的面貌。
五句话可以改变人的一生:人生是一个过程。优秀是一种习惯。两点之间最短的距离不一定是直线。学会停止才能力速。放弃是一种智慧,缺陷是一种恩惠。
3、 政治品德、职业道德、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在于文化素养的提升:
西方文化的核心是“主”,是上帝。广泛传播、高度信赖、虔诚已极,忏悔。
最近,哈尔滨市委书记杜宇新,安排中心组成员学音乐,集体去感受柴科夫斯基的音乐会。旨在打造音乐之都。一个领导者到一个新的单位,首先要研究那里的文化根基,研究那里地域文化。像望奎文脉就比较昌盛。培养了一批文人,当年很多省市领导的秘书都是望奎人。望奎成为诗词之乡,望奎皮影定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一种文化积淀。
东方文化的底蕴是儒家思想。文革中儒家思想遭到了批判。导致传统文化严重失传,仁义礼智信这些传统道德都不讲了,做人的起码标准都不讲了。有一次我在一个场合,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场的人不知道啥意思。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一个统一的思想,就等于没有“魂”了,这是一个挺可怕的事。种种道德滑坡,人心浮躁,价值扭曲,思想混乱现象根本在文化缺失。当今社会出现种种怪现象:人们财富越来越多,但满足感在减少;沟通的工具在增加,但深入的沟通在减少;精美的房子越来越多,但完整的家庭越来越少;路越来越宽,心越来越窄;楼房越来越高,视野越来越低。原因在于,人们的文化心态变了。根源在于很少读书。无知导致无聊。
有资料统计,中国国民每人每年读0.7本书,日本人均40本书。中国企业家人均0.5本,日本企业家人均50本,美国人均70本,以色列50本。国外的礼节,主要是互赠书籍,最珍贵的是本人签名的书。几百万册的畅销书比比皆是。咱们国家几万本就算畅销了。于丹论语心得155万册,易中天的品三国100万册,变成了文化超女、文化超男了。甚至网上出现“娶妻就要像于丹”。“嫁人就嫁易中天”。我理解缺“那样的”仨字。你看这种文化饥渴已经到了什么程度。
现在读书主要是两部分人。青少年读书为谋业,老年人读书为消遣。读书成才是家长对子女的良好期望,但由于家长文化上先天不足,导致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升学书。”家长只关心孩子的生理健康,忽视孩子的心理健康,只注重智商,忽视孩子的情商。残酷的应试教育,孩子的压力很大。九岁男孩,考第四自杀;14岁女孩,杀母。上海一犯罪团伙的头目,年仅9岁。青少年早恋、网瘾,乃至犯罪现象已经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引起了家长的忧虑。关键原因在于家长文化水平不行,说服不了孩子。举刘德华的追星族杨丽娟的例子。养宠物的例子。
3、企业的发展、家庭的发达也都在于文化根基。
国家的发展靠企业,企业的发展在改革,企业的改革在文化。市场营销的最高境界在于卖文化。一些私营企业生命周期短,最终都是因为管理文化跟不上。
贫困家庭脱贫的根本出路在于培养出一个大学生。一个家庭如果没有书籍,就像房子没有窗户一样。所以作为家长,为了教育孩子也得好好读书。总之,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概念。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我认为,建设学习型集体,至少要做到三个一:一个系统,学习内容系统化;一套制度,保证学习教育经常化;一个体系,教育培训体系化。
三、 大力倡导全民读书活动
上面说的是人们为什么不读书?为什么要读书?那么要怎么去读书呢?
有人说:最低俗的人是不爱书的人;最懒惰的人是不读书的人;最吝啬的人是不买书的人。“人生最美好的主旨在于学习,幸福的结果莫过于学习。”读书既要读有字之书,更要读无字之书。
1、对文化的理解。人生都面临三大冲突:人与自然的冲突,人与社会的冲突,人与内心的冲突。人与自然的冲突产生了物质文化;人与社会的冲突产生了社会文化;人与内心的冲突产生了精神文化。提倡多读一些精神文化的书,让心灵健康成长。人的所有言行都是有三个认知决定的:一是生命认知,即认识本体与生活事件的关系;二是人文知识,即认识个人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三是哲学认知,即认识主观情感与客观事实的关系。所以,每个人都应该给心灵种上“三棵树”:即生命树、人文树、哲学树。树是由根、干、冠组成的,树根代表事实,树干代表结论,树冠代表果实。心灵种树就是阐明事实,得出结论,收获果实。
知识分两种,一种是软知识,一种是硬知识。所谓硬知识,就是你在学校里学到的各种知识和技能,是可以用语言文字等描述和表达的。所谓软知识,是那些可以意会而很难表达的学问,是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和体会出来的学问。
古人云:“授之以鱼,莫若授之以渔。”前一个“鱼”,代表着看得到的知识和技能,是可以很容易从别人那里得到的。同时,又是很容易忘却的,即为硬知识。后一个“渔”,代表着学习、运用、融会贯通各种知识和技能的内在能力,相对而言,不是那么容易学到的学问,即为软知识。硬知识容易忘掉,软知识会伴随终生的。松下幸之助的侄子从学徒工开始。法国一个才华横溢的年轻人却无法获任外交部的处长一职。三国时期,谋略过人的张昭,认为是吴国最有可能接任丞相的人选,但他却两次失之交臂,这是为什么?
知识或者聪明得于硬知识,学问或者智慧得于软知识。管理是硬知识,而领导是软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硬知识只起10%的作用,而软知识起到90%的作用。
如果你是一个事业成功的人,想象软知识对你有多么的重要?!
如果你还没有成功或者还没有达到自己预想的目标,想想软知识对你有多重要。
以《论语》为代表的国学是什么?是孔子等圣人人生经验的高度提炼,是软知识。历史是什么?是几千年人事、风云、成败的体验,是软知识。跟哲人、先人、成功的人学习软知识,是成功的“捷径”。中国是一个一天都不缺乏历史的国家,我们居然可以通过文字和历史上那么多成功的、不成功的人士进行沟通,学习他们的人生体验,这是多么伟大的事情。“掌上千秋史、胸中百万兵。”不信,我们从一对历史人物——刘邦和项羽的对比中来体验一下软知识和硬知识对他们的影响。
刘邦,好酒及色,泗水亭长,不喜欢读书,48岁开始打江山。从硬知识的角度看,夺取天下的不应该是他。项羽,楚国贵族后代,从小习武和兵法,作战勇猛、天下无敌,21岁称霸天下。为什么最后留在PK台上的是刘邦呢?因为刘邦的软知识更强一些。刘邦一是先人后事,知人善任,二是容易纳谏,从谏如流。
领导要成功,必须做到:理论够用,情商出众、思维创新、人格本位。我个人从政40年,练习5件事,明白6个字。当干事时,少不多是;当副科长时,少说多听;当科长时,少我多你;当副书记时,少旧多新;当主任时,少会多读。最终明白6个字,领导就是做人。在座的多是40岁左右的人。40岁前,明白自己能干什么,40岁后,才明白自己不能干什么;40岁前,读书本,40岁后,读社会;40岁前,学习书中道理,40岁后,颠覆书中道理。这,即所谓“四十而不惑”。
2、读书的三重境界:为知、为己、为人。
为知,就是为了积累知识,增长学问、见识和智慧。为此,必须多读书、读好书。学习中应该解决的问题就是情感与知识。情感,就是让人变成感情饱满的人,对生活充满热情和激情的人。认识,就是认识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认识到生活的艰苦、社会的复杂,对某个问题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情感认识这四个字内容相当丰富。宋太宗说: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皇帝如此,一般人更应该把读书当成一种永不疲倦的好事来对待。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乾坤大。有人说:天下第一大好事,还是读书。人类智慧的传承不出两端,一是实物,如故宫、长城,二是书籍,以后者为主。读书关系人类智慧的传承。所以,只要是有利于知识积累,有利于开慧益智的书,都不妨翻一翻。遇有和自己观点不同或者不合时宜的书,也可以拿过来看一看,甚至研究研究,以便从正反两方面获得经验和教训,增加知识和才智。书不用逐页读,随手翻开,随目所至,漫不经心之间,更能获得人生感悟。总之,博学才能多才多艺;多闻,才能“择其善而从之”;见多,才能识广。这些都是“为知”的需要,也是最起码的、最基本的要求和目的。
为己,就是古人所说的修身,正己,培养自己的人格、道德和情操。这是读书的第二重境界。中国的读书人向来把占有知识视为人品、人格自然升华的保证。古人曰:“士三日不读,则其言无味,面目可憎。”意思是不读书、不学习必然言之无物,风度、气度、修养就不会提高。人就变得空虚和粗俗。苏东坡有“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诗句,表达的就是这一意思。读书深者,面容脆润,读书的女人,都不用去美容院。一个人的所知、所见、所闻、所想毕竟有限,而书籍正是将不同人们的见识和感受汇集在一起。它跨越了时间界限,冲破了地域的阻隔,让人领略属于自己独有的人生,体味生命的真谛。所以也可以说,读书是为了享受生活。读书本身是悄悄的、默默的、静静的过程,有一种感情在你内心不断膨胀的过程。一花一世界,一书一天地。事实证明,读书与不读书,读书多与读书少的人,所表现出的内在气质和素质是绝不相同的。常言“独善其身”,练好“内功”,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这应该是读书人的追求和目标。智慧,是知道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情的能力。聪明是懂得该忽视哪些东西的艺术。让我们把所有聪明和智慧都用在学习上,即使做不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先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那么崇高,至少应该作到修身齐家,立业立心。一个人的精神成长史就是一部阅读史,阅读是精神成长的路径。读书使人的精神变得自由而幸福。
读书使人优美。读书的时候,人是专注的,因为你在聆听一些高贵的灵魂自言自语,不由自主的谦虚和聚精会神,使你不敢目空一切。
为人,即“为黎民百姓”而读书,为所从事的事业读书,周恩来所说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比较而言,“为己”是读书人能够做到的,“为人”则是读书人应该做到的。
读书这三重境界,每一重境界都是新的逻辑起点,而第三重境界则是最高境界,也是我们每个领导者都应该重视和追求的终极目标。搞艺术的人读书的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识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搞文学的人读书的三重境界:博览群书,熟知精通;举一反三,无师自通;运用自如,融会贯通。领导读书的三重境界:学、识、才。学,即学深、学细、学透;识,即学识、见识、胆识;才,即才学、才干、才艺。最终避免才疏学浅见识短。
四、 关于学习内容。
决定领导成功需要十种智力:数学、空间、语言、自然、音乐、身体运动、存在、人际交流、个人内在、情感智力。
干啥学啥,缺啥补啥,因人而异,学精管用。做到“勤于学习、敏于观察、善于思考、勇于实践、敢于创新。”我觉得,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开悟。所以说,学习就是阅人、阅书、阅事。大智靠学。99%的未来与历史相似,99%的直接经验与知识重叠。因此,99%的成功靠学习造就。
首先,要读经典。读经典,就是读人,读人生,读人生智慧。文怀沙说:“孔子尚正气,老子尚清气,释迦尚和气,东方大道其贯通并弘扬斯三气也。”读孔子可以读到“仁”。仁者爱人。就是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读孟子可以读到“义”,读到正气。“吾善养吾之浩然正气。”孟子的核心思想就是(1)、心性学说,性善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低下。”(2)、仁政学说,仁者无敌。(3)、强势人格。自强不息,坚守本心,包容化育。读《论语》如沐春风,读《孟子》如闻战鼓。另外,读墨子,感悟到一腔热血,行侠仗义。读韩非子,感到一双冷眼,直面人生。它给我们的是人生态度。而读老子,它教给我们生活的辩证法。无为无不为。读庄子,它教给我们艺术的人生观。让人通透,活得自由。生命价值在于自由,最自然的就是最好的。读荀子,它教给我们生活的进取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知者不尤人,知命者不愿天。它给我们的是人生智慧。读经典的方法:一是结合自己的人生去读。从经典中吸取生命的力量,完成生命与职业的沟通。二是读经典要读它的本质,读它的核心。读经典,读懂了,就越读越薄。读经典要悟道知器。“道”是书的核心,“器”是书中直接的东西。道是形而上,器是形而下;道是整体,器是局部;道是本质,器是表层。道是大道理,器是小道理。大道理管着小道理。
其次,提倡学好哲学。
哲学是聪明学、明白学,哲学水平反映工作指导水平。所以,通过学习提高运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防止绝对化、简单化。
再次,要学习领导科学。
领导科学是一门遗憾的科学,书上讲的不管用,管用的没人说,都留着自己用呢。唯一的办法,就是自己用心观察,仔细揣摩,从一些成功的领导人身上去领悟。难怪一些大领导都有研究人物传记的习惯,因为偶像决定人生。
第四,要学习思维科学。
有好思维就有好人生。思维水平和思维方式直接影响能力,提高,关系事业的成败。
有时,我们需要直线思维的执著。卢梭说过,成功的秘诀在于永不改变既定之目的。勇往直前,是无往而不胜的必要前提;百折不回,是走向成功的重要保证。进一步,可能风景如画,退一步可能遗憾终生。
有时,我们需要逆向思维的睿智。当我们感到“此路不通”时,换一种思维方式,朝相反的方向去思考也许就会发现,原来所忽视的正是成功最需要的。把正向的终点当成逆向的起点,这看似简单的变化,其实,包含着经历风雨坎坷之后才有的智慧,需要有否定别人或者否定自己的勇气。
有时,我们需要发散思维的灵活。站在高处,打开视野,创新观念,也许可以超越艰难、找出新的出路,有一个故事就说明了这个道理。一个老和尚问一个小和尚:“如果往前走是死,往后退是亡,你往哪里走?”小和尚回答:“我往旁边走”。“往旁边走”,避免的是死亡,开辟的是生路。
有时,我们需要系统思维的缜密。以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观察事物、认识问题,才能获得真知、走向成功。要培养系统的思维方式,统筹兼顾,尽可能想得全面些,处理得稳妥些,这是一种要求,也是一种责任。
有时,我们还学要创新思维的突破。创新思维,用数字表示就是0+1;1+99;100+1。
第五、提倡学习法学。
领导干部都要遵法、敬法、护法,要率先学法,懂法、用法,加强多种法律知识学习。特别要学好行政许可法,规范行政行为、依法提高行政效能。
第六、提倡学习成功学。
掌握成功的原则,实现事业的成功。
第七、学点心理学。
第八、学一点保健知识。
总之,读书是一种终生的旅行、终生的事业。读书是一个以自己的生命对证思量书中生命的过程。就是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自然哲学使人精邃,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记笔记是人和书的生命对让。“读十遍不如记一篇”。要学的东西很多,根据需要,因人而异。至少应当做到经常读书看报。有些杂志《悦读》、《领导文萃》、各类文摘,都应该成为我们手头、案头、床头之书,随时翻看,开卷有益。
五、 学习应当成为常态。
学习贵有恒。成功源于梦想,成才始于累积。学习不在气猛而在有恒。学海无边恒作舟。要有读书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循序渐进。事情就怕加起来。每天用一个小时提升自己,最终肯定是个佼佼者。可采取“单元式”学习,一个时期集中读一个方面的书。差异产生在8小时以外。两个数学公式:0.9×0.9×0.9…=无穷小;1.1×1.1×1.1…=无穷大。起初差异很小,结果差别很大。牛顿说:“天才就是思考的耐心。”门捷列夫说:“终身努力便是天才。”高尔基说:“天才就是劳动。”马克思为了写《资本论》,花了40年的功夫阅读资料和摘写。在伦敦,每天到大英博物院图书馆阅读室在座位前的地板上踩出一双脚印。毛主席晚年,不能看书时,还让工作人员每天给他念书。
学习贵用心。学而不思则罔。只埋头读书而不进行思考,就会产生迷惘,最终徒劳无益。学习应当坚持学思结合,做到静心、专心、用心和精心。静心,就是排除干扰、抵挡诱惑,能够沉住气、坐得住;专心,就是聚精会神、全神贯注,能够学得进,有所得;用心,就是舍得下力气、花功夫,不能心不在焉、敷衍了事;精心,就是深入细致、精益求精,防止浅尝辄止、半途而废。
学习贵得法。学习是一种复杂的脑力劳动,须讲究方法。虽然学习方法因人而异,但也有规律可循。比如,注重记忆、多反复。任何人要学习知识、获得本领,都不能单纯依靠电脑储存和抄录记载,而必须通过大脑记忆,把书本上的东西转化为自己的认识。重记忆,就要多反复。再如,应重交流,多研讨。通过沟通交流和研讨磋商,可以相互启发、取长补短,达到知识共享、同步提高的目的。又如,应重应用,多实践。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重行为,重修炼,“行焉,可以得知之效也”,“身上行出,才莫学问,”心灵发生改变,行为发生改变,才能把自己真正锻造成才。坚持边学边用、学用结合、以用促学,把满足现实需要作为重要指向和强大动力,可以大大增强学习的效果。
学习贵创新。知识经济催生出学习型社会。现代科技特别是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推动着学习形式和内容的创新。这就需要人们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把学习作为相伴终生的习惯和兴趣,真正做到活到老、学到老;树立团队学习的理念,把个人的学习融入到团队的学习之中,推动大家都来学习,通过学习形成团队共有的知识价值系统。同时,树立全民学习的理念,把学习作为强国富民的根本方略,形成全民学习的良好氛围。
欢迎光临 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http://caiyes.cn/) | Powered by Discuz! X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