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标题: 跟贾陆英老师学《论语》为政篇第3章 2013年12月20日 [打印本页]

作者: 老猫    时间: 2013-12-20 18:06
标题: 跟贾陆英老师学《论语》为政篇第3章 2013年12月20日
    2013年12月20日下午,贾陆英老师继续在老秘网QQ群“重温经典读书会”指导大家学习交流《论语为政篇第3章》。老猫将聊天记录整理如下:

. e( a; ^# \  L$ g8 h" H
贾陆英:
今天下午,我们学习讨论《论语》为政篇第3章:
. F, ^4 x% y4 y
4 Z# q! g# S& l, B2•3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 l  ]+ B, t# u1 F
- S2 k6 q' |/ ]
道:引导。齐:整齐,这里是统一人们行动的意思。免:免于犯罪,免于受罚。耻:羞耻之心。格:规矩、规范,这里是人心归服,走正道的意思。
  s' E: r3 h7 g6 U0 F$ H' O* k/ Z5 ~; D/ y8 j8 ^
孔子说:"用行政命令来引导百姓,用刑罚来整治百姓,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罚,却没有羞耻之心;用道德教化来引导百姓,用礼制来统一百姓的行动,百姓就会有羞耻之心,并且人心归服,走上正道。"# D; \4 F) k/ }: l  d

0 n6 r& [5 j5 t3 g
问:孔子为什么主张为政以德的治国理念?
3 W2 \  r5 X% l2 _1 A5 [" {: Y) |8 Y; N+ f5 G" x( W
答:孔子比较了“道之以政,齐之以刑”和“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这两种不同的治国方法,他认为,如果只用行政命令和刑罚去整治民众,那么,他们虽然可能为了免于刑罚而不去触犯法律,但内心并不感到羞耻,不会心悦诚服。如果用“德治”来实施领导,用仁政和诚信去引导民众,用“礼乐”去教化民众,他们就会怀有羞耻之心,知荣辱,辨是非,并且心悦诚服。据此他肯定了道德教化在稳定社会秩序方面的重要作用,从这个基本认识出发,他主张"为政以德",强调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基础,把社会秩序的稳定建立在人们道德自觉的基础之上。孔子在两千多年以前提出的这个重要思想,对于我国的政治、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形成了中华民族重道德、讲礼仪的优良传统,促进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伦理学思想、道德体系和道德教化体系的发展。% ]& G1 F/ ?  U/ b# B
. G3 F! H$ R% P9 c& ~0 f7 `9 S
问:怎样理解"道之以德"与“齐之以礼”的关系?1 \% a# m- H7 y' s8 L+ e( U

# T" C' Y* ?* X8 X" R
答:这是孔子为政以德思想的两个方面。道之以德,使百姓有耻;齐之以礼,使行为有据。德与礼(即仁与礼)是统一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 g/ X9 i" Q* `) A3 R4 p4 Q

8 }4 Q  r! y2 ~3 ]/ M
《左传》说:“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左传•隐公十一年》)礼是我国古代社会等级制度的规范,它的作用在于巩固国家政权、维护社会秩序、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最初的“礼”,是上古时代贵族祭祀神灵、祈求幸福的仪式。在孔子之前,人们主要是从“天命”的神秘观念上,从祭祀的仪式上去认识“礼”。孔子赋予“礼”新的内涵,强调“礼乐”之重要,不在于它的表面形式,而在于它净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移风易俗的教化功能。
; ?0 m! `9 `8 I. {2 @5 {1 N一方面,他认为“仁”是“礼”的人性根源和内在依据。“人而不仁如礼何?”(《论语•八佾》)就是强调“仁”是“礼”的根本,人如果失去了“仁”,就不可能心悦诚服地实施“礼”。另一方面,他又强调“礼”对于“仁”的规范作用。“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就是说“仁”的思想和行为要有一个社会认可的标准,这就是“礼”。
; i- D' p& _# g: g& ~$ z/ {- n0 P: o& T& N3 k) h8 z
本章中关于道德教化与为政治国的关系、德与礼的关系的思想,对于今天我们的政治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有重要借鉴意义,应该认真研究分析。“礼”的具体内容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改变,但是,任何一种社会都需要“礼”来规范,这是毫无疑问的。从社会治理的角度来看,孔子关于“礼”是社会规范和人们行为准则的思想,尤其具有宝贵的价值。& c* t- u4 x) [/ A3 q8 O( i: k& P
; v; I! x" A6 n8 Y1 z/ y+ ~
我们还应当看到,本章虽然并不否定政和刑的作用,但对政、刑重视不够。荀子提出“隆礼重法”,是对儒家治国方略的重要补充、丰富和发展。可惜的是,后世儒家提出的“道统”说,把荀子排斥在外,荀子的这一重要思想当然也不可能被他们继承下来。非但如此,后世儒家从维护皇权统治的需要出发,形成了人治思想,这对我国政治、文化的发展也有深远的影响,是当今社会必须予以剔除的糟粕。1 v/ r, _0 t9 R7 O6 D) f& z! u
- q) A: T* ^* A! r: L
老秘网-老猫:

, V5 a6 V1 V; u3 n5 l7 y又是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之辩。感觉时下,在依法治国中掺入了太多人情因素。今后法院条管了,不知会不会有好转。实际工作中,包括对一些特殊对象,要软硬兼施,恩威并重。未犯罪的人,通过学习法律,也可以促进自律,提高道德水平的。知法守法,崇法尚德。执法之人须有德,立德之人先守法。
(, 下载次数: 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