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标题: 梁启超: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 [打印本页]

作者: 老猫    时间: 2013-12-8 10:16
标题: 梁启超: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
    两月前清华周刊记者以此题相属,蹉跎久未报命。顷独居翠微山中,行箧无一书,而记者督责甚急,乃竭三日之力,专凭忆想所及草斯篇,漏略自所不免,且容有并书名篇名亦忆错误者,他日更当补正也。/ H8 y/ C' b6 T1 N
            中华民国十二年四月二十六日启超作于碧摩岩翠山房: x, O+ N: ]- u1 {+ {
            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 O: g" V5 k7 {& Z: f: B
              (甲)修养应用及思想史关系书类
5 ^8 S: m4 |+ O6 o* c- X, ~7 h            《论语》 《孟子》) `8 ^: Z" P. [6 F
              《论语》为二千来国人思想之总源泉,《孟子》自宋以后势力亦与相埒,此二书可谓国人内的外的生活之支配者,故吾希望学者熟读成诵,即不能,亦须翻阅多次,务略举其辞,或摘记其身心践履之言以资修养。
6 g2 q  N5 Z2 k& D( z! j& z              《论语》、《孟子》之文,并不艰深,宜专读正文,有不解处,方看注释。注释之书,朱熹《四书集注》,为其生平极矜慎之作,可读,但其中有随入宋儒理障处,宜分别观之。清儒注本,《论语》则有戴望《论语》注,《孟子》则有焦循《孟子》正义最善。戴氏服膺颜习斋之学,最重实践,所注似近孔门真际,其训诂亦多较朱注为优,其书简洁易读。焦氏服膺戴东原之学,其孟子正义在清儒诸经新疏中为最佳本,但文颇繁,宜备置案头,遇不解时,或有所感时,则取供参考。. \  l1 d9 C1 E8 E7 h
              戴震《孟子字义疏证》,乃戴氏一家哲学,并非专为注释《孟子》而作,但其书极精辟,学者终需一读,最好是于读《孟子》时并读之,既知戴学纲领,亦可以助读《孟子》之兴味。6 [$ y% m( f; X  ~, T5 y
              焦循《论语通释》,乃摹仿《孟子字义疏证》而作,将全部《论语》拆散,标准重要诸义,如言仁,言忠恕……等,列为若干目,通观而总诠之可称治《论语》之一良法且可应用其法以治他书。( \5 k! X5 @9 l3 ^/ K
              右两书篇页皆甚少,易读。, m1 S* Y5 E1 Q6 j4 O
              陈沣《东塾读书记》中读《孟子》之卷,取《孟子》学说分项爬疏,最为精切,其书不过二三十页,宜一读以观前辈治学方法,且于修养亦有益。
( u; F* i' ]/ r9 i5 ?# Y+ n$ f  O, H            《易经》% s- g' d$ f7 ?9 A! N
              此书为孔子以前之哲学书,孔子为之注解,虽奥衍难究,然总须一读。吾希望学者将《系辞传》、《文言传》熟读成诵,其卦象传六十四条,则用别纸钞出,随时省览。0 A* H9 O: h# w- o% W0 R
              后世说《易》者言人人殊,为修养有益起见,则程颐之《程氏易传》差可读。  
8 i. M+ G# u8 d, X- y1 o1 N+ c. ]              说《易》最近真者,吾独推焦循,其的著《雕菰楼易学》三书(《易通释》、《易图略》、《易章句》)皆称精诣,学者如欲深通此经,可取读之,否则可以不必。
. i3 B3 S/ R! f* t9 ^6 y) s3 V            《礼记》
6 d  c" o# Y+ ?* n0 j$ a              此书战国及西汉之“儒家言”丛编,内中有极精纯者,亦有极破碎者,吾希望学者将《中庸》、《大学》、《礼运》、《乐记》四篇熟读成诵,《曲礼》、《王制》、《檀弓》、《礼器》、《学记》、《坊记》、《表记》、《缁衣》、《儒行》、《大傅》、《祭义》、《祭法》、《乡饮酒义》诸篇3 @  A' Y' q( G5 k
            ,多游览数次,且摘录其精要语。
+ ~& M' k* x8 S) @, i- u              若欲看注解,可看《十三经注疏》内郑注孔疏。《孝经》之性质与《礼记》同,可当《礼记》之一篇读。
4 Z/ r3 p' r, Z! e; Y0 h" V            《老子》
# s4 ]1 f; T, u: Y5 {) T& ]. ]              道家最精要之书,希望学者将此区区五千言熟读成诵。
2 _, ~* j2 g8 N. f/ l              注释书未有极当意者,专读白文自行寻索为妙。
% k% _' \' H5 |9 ^: P, n            《墨子》; e  i( G* D, p  H8 I. j
              孔墨在先秦时,两圣并称,故此书非读不可,除《备城门》以下各篇外,余篇皆宜精读。
% |+ }0 d- O9 U/ C8 g8 j8 v6 w              注释书以孙诒让《墨子间诂》为最善,读《墨子》宜照读此本。4 ~9 n3 A9 d- O' [' |% }6 w
              《经》上、下,《经说》上、下四篇,有张惠言《墨子经说解》及梁启超《墨经》两书可参观,但皆有未精惬处,《小取》篇有胡适新诂可参观。$ X  a0 Z: ^; ?( C/ g
              梁启超《墨子学案》属通释体裁,可参观助兴味,但其书为临时讲义,殊未精审。6 |* }0 W; f2 s6 s
            《庄子》! H' T1 |2 h% \0 G, g0 P4 V
              内篇七篇及杂篇中之《天下篇》最当精读。
' }$ b! N1 v3 S! W- a  ]              注释有郭庆藩之《庄子集释》差可。! ^" f- X/ E$ E: ~' a
            《荀子》
0 _7 D0 U6 w* w! `" d( d! L              《解蔽》、《正名》、《天论》、《正论》、《性恶》、《礼论》、《乐论》诸篇最当精读,余亦须全部游览。  K' [! ^# {2 q9 o% y
              注释书王先谦《荀子注》甚善。
' m4 T( ~+ y& S. n+ \, A1 a8 a            《慎文子》 《慎子》 《公孙龙子》6 K. J; c% V3 `3 d4 }6 u# k
              今存者皆非完书,但三子皆为先秦大哲,虽断简亦宜一读,篇帙甚少,不费力也。《分孙龙子》之真伪,尚有问题。2 E. `5 \0 T7 J3 I
              三书皆无善注,《尹文子》、《慎子》易解。4 T0 J* V$ o; o& Y
            《韩非子》
( ^( b9 e4 t! M, N$ O2 e% ?              法家言之精华,须全部游览(其特别应精读之诸篇,因手边无原书,?举恐遗漏,他日补列)。
, e) W4 v2 b% O: l2 U              注释书王先谦《韩非子集释》差可。' P8 d( z% n0 M6 v3 h. \1 L0 b
            《管子》/ p. ~+ _* I3 e2 V) j: [" a
              战国末年人所集著者,性质颇杂驳,然古代各家学说存其是者颇多,宜一游览。1 L/ c: x6 k" U/ J6 R5 \$ W. W  |$ M
              注释书戴望《管子校正》甚好。
. w7 Q0 L; l7 A" M            《吕氏春秋》
0 t1 K" y- d% i7 F0 f# T* v            此为中国最古之类书,先秦学说存其中者颇多,宜游览。: Q5 a3 i0 R9 [# P8 P+ ~
            《淮南子》
% E* R* L4 ]( j& y& M              此为秦汉间道家言荟萃之书,宜稍精读。
/ X" ^8 s: X6 q& N2 p% {8 \; V! y: y              注释书闻有刘文典《淮南鸿烈集解》颇好。
' E" [  z' ~/ u1 ~/ H            《春秋繁露》
2 v/ N: z" A, j# J              此为西汉儒家代表的著作,宜稍精读。
# I1 ]7 K) R% W$ J              注释书有苏舆《春秋繁露义证》颇好。
9 n6 z$ T& ]" e* n4 P9 v9 U              康有为之《春秋董氏学》,为通释体裁,家参看。2 w* ^6 G( v# K7 P; j: I5 S. R- W
            《盐铁论》2 P+ v. ]# `8 I; c/ _% T: f! \
              此书为汉代儒家法家对于政治问题对垒抗辩之书,宜游览。  P9 {; j4 M* ]8 e, r! c6 I& Z
            《论衡》
, d0 B3 Z2 ~3 x# B3 @              此书为汉代怀疑派哲学,宜游览。
5 ~6 s; M4 W$ X7 V            《抱朴子》4 Z; v; o; H4 n) M) E, Y6 D
              此书为晋以后道家言代表作品,宜游览。
) Z  M( j- L+ [6 Q/ K            《列子》
5 [2 F( L! E1 P( o3 I4 I              晋人伪书,可作魏晋部玄学书读。# F3 n7 _& S! B, {4 ~* N  w
              右所列为汉晋以前思想界之重要著作,六朝隋唐间思想界著光采者为佛学其书目当别述之。以下举宋以后学术之代表书,但为一般学者节啬精力计,不愿多举也。3 g/ W6 p1 w# z) C
            《近思录》 朱熹著,江永注7 i0 Y& ]- M$ E7 K1 P- E7 g
              读此书可见程朱一派之理学,其内容何如。
( r* P' V5 _" S$ ]            《朱子所谱·朱子论学要语》 王懋竑著5 B; K$ N2 h! W
              此书叙述朱学全面目最精要,有条理。  m# E; l  P9 q
              若欲研究程朱学派,宜读《二程遗书》及《朱子语类》,非专门斯业者可置之。" H( ~, Q$ E9 @& b  Y/ ?
              南宋时与朱学对峙者尚有李东莱之文献学一派,陈龙川、叶水心之功利主义一派,及陆象山之心学一派,欲知其详,宜读各人专集;若观大略,可求诸《宋元学案》中。
! B, c9 g4 v* r" o1 @/ v- M            《传习录》 王守仁语徐爰、钱洪德等记% q, T6 C6 n4 b2 t& h( L( r
              读此可知王学梗概。欲知其详,宜读《王文成公全书》。因阳明以知行合一为教,要合观学问事功,方能看出其全部人格,而其事功之经过,具见集中各文,故阳明集之重要,过于朱、陆诸集。) k; q8 M' b4 X" f+ Y& s% W
            《明儒学案》 黄宗羲著
1 _2 \  j( S  i6 v) d1 V            《宋元学案》 黄宗羲初稿,全祖望、王梓材两次续成
( e1 d  Y1 `7 V( y              此二书为宋元明三朝理学之总记录,实为创作的学术史。《明儒学案》中姚江、江右、王门、泰州、东林、戢山诸案最精善。《宋元学案》中象山案最精善;横渠、二程、东莱、龙川、水心诸案亦好;晦翁案不甚好;百源(邵雄)、涑水(司马光)诸案,失之太繁,反不见其真相;末附荆公(王安石)新学略最坏,因有门户之见,故为排斥。欲知荆公学术,宜看《王临川集》。8 d' Y9 q* Q0 L0 i* M& p
              此二书卷帙虽繁,吾总望学者择要游览,因其为六百年间学术之总汇,影响于近代甚深,且汇诸家为一编,读之不甚费力也。: Q( z7 N5 }) ?
              清代学术史,可惜尚无此等佳著。唐鉴之《国朝案小识》,以清代最不振之程朱学派为立脚点,偏狭固陋,万不可读;江藩之《国朝汉学师承记》、《国朝宋学渊源记》,亦学案体裁,较好,但江氏常识亦凡庸,殊不能叙出各家独到之处,万不得已,姑以备参考而已。启超方有事于《清儒学案》,汗青尚无期也。1 Q$ n2 F) C, C' i
            《日知录》、《亭林文集》 顾炎武著
% Y- j+ c+ [- a3 F' K              顾亭林为清学开山第一人,其精力集注于《日知录》,宜一游览。读文集中各信札,可见其立身治学大概。
0 W2 ^1 F! x( j" \6 v            《明夷待访录》 黄宗羲著
1 M, [4 N; ^, H. L7 N2 P! ^6 ?  b% l              黄梨洲为清初大师之一,其最大贡献在两学案,此小册可见其政治思想之大概。0 t& K2 o3 v! h, f5 `
            《思问录》 王夫之著2 A0 z0 m$ q* H, u8 t; l. n
              王船山为清初大师之一,非通观全书,不能见其精深博大,但卷帙太繁,非别为系统的整理,则学者不能读,聊举此书发凡,实不足以代表其学问之全部也。1 e. b3 N3 W. D9 o; u1 V' V
            《颜氏学记》 戴望编: E5 _7 z3 @  ?! ^! Z# ^
              颜习斋为清初大师之一,戴氏所编学记,颇能传其真。徐世昌之《颜李学》亦可供参考,但其所集《习斋语要》、《恕谷(李塨)语要》将攻击宋儒语多不录,稍失其真。4 z7 H1 Q, f4 q* U$ l
              顾、黄、王、颜四先生之学术,为学者所必须知,然其著述皆浩博,或散佚,不易寻?,启超行将为系统的整理记述,以饷学者。1 C1 i4 j  @& S0 e5 Z/ g
            《东原集》 戴震著
; V. ?* d& r) b! G! W: ?5 h            《雕菰楼集》 焦循著
$ p5 L$ _) @+ V7 r2 _% h0 Z. z. K              戴东原、焦里堂为清代经师中有清深之哲学思想者,读其集可知其学,并知其治学方法。
$ u$ y' b. M: [! y- f. y              启超所拟著之《清儒学案》,东原、里堂学两案,正在属稿中。
& `! v- x0 \# C/ n: }: G* o8 r  q            《文史通义》 章学诚著1 Q4 N! h0 n( @) X# z8 f
              此书虽以文史标题,实多论学术流别,宜一读。" N! @) [+ ~; u4 N% x2 e( e/ Z- y* T
              胡适著《章实斋年谱》,可供参考。
/ I; c) U4 I" |. ^$ W; z! O            《大同书》 康有为著! z+ t6 z6 i, O7 e
              南海先生独创之思想在此书,曾刊于《不忍杂志》中。
6 t$ l4 m! ^& V) q            《国故论衡》 章炳麟著
& a, S4 J) i6 Y4 P              可见章太炎思想之一斑。其详当读章氏丛书。
$ ?. a. r& h1 d; P* p& E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梁漱冥著
" X; B. `0 x3 D' z& J              有偏宕处,亦有独到处。8 f' I0 c" @0 @0 r$ @
            《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 胡适著
+ y  q2 m" W7 i+ A: O* P  _5 B            《先秦政治思想史》 梁启超著
6 P4 G, O, r, f              将读先秦经部、子部书,宜鸹读此两书,可引起兴味,并启发自己之判断力。
6 \+ \0 T2 A0 M            《清代学术概论》 梁启超著% d# T. p3 e4 W
              欲略知清代学风,宜读此书。' h5 h0 p3 p0 o$ l$ v) U, ^4 Y

/ \  y0 v) N' x
0 c7 j/ N: _. \6 ~  K" ^9 Z              (乙)政治史及其他文献学书类
5 n& c8 x8 }) P3 X& r3 |            《尚书》6 j* u9 _* C' \4 L
              内中惟二十八篇是真,书宜精读,但其文佶屈赘牙,不能成诵亦无妨。余篇属晋人伪撰,一游览便足(真伪篇目,看启超所著《古书之真伪及其年代》,日内当出版)。
1 O0 V/ ?9 ^" D8 X8 Y) W& r: D0 p4 I              此书非看注释不能解,注释书以孙星衍之《尚书今古文注疏》为最好。$ u5 w) D. e/ c0 E- z
            《逸周书》! [1 u; N: y4 I! T) b( S2 {+ F
              此书真伪参半,宜一游览。
$ j* J& m! M( p3 c4 {, r              注释书有朱右曾《逸周书集训校释》颇好。
! A; g) @4 s) h5 K4 E! p            《竹书纪年》
. W- V. ~4 O0 O  A* |% ]* [  A              此书现通行者为元、明人伪撰。其古本,清儒辑出者数家,王国维所辑最善。- H1 \6 w+ _0 H* L1 K* O! d) q
            《国语》 《春秋左氏传》" I: X6 ~+ ^) d$ ?  \4 c4 c
              此两书或本为一书,由西汉人析出,宜合读之。《左传》宜选出若干篇熟读成诵,于学文甚有益。
& s5 x) R$ K- D& j- u" d              读《左传》宜参观顾栋高《春秋大事表》,可以得治学方法。) Z& V7 K) l9 m. M0 h) ]7 c
            《战国策》
5 w( B+ G; I/ a; }              宜选出若干篇熟读,于学文有益。& K- b: y9 B: t- R& P% K; O
            《周礼》1 D! t( n( U4 O. ]. j
              此书西汉末晚出,何时代人所撰,尚难断定,惟书中制度,当有一部分为周代之旧,其余亦战国秦汉间学者理想的产物,故总宜一读。
) V" l7 X" m" Q7 w3 L/ K- V              注释书有孙诒让《周礼正义》最善。
" M4 c8 U) \8 j' ]+ O            《考信录》 崔述著# j, X; A! z: H
              此书考证三代史事实最谨严,宜一游览,以为治古史这标准。
5 o  `$ I9 |+ q; T7 V  l8 d* b6 |            《资治通鉴》8 N. R5 O$ H& v* w, u7 k8 l6 M
              此为编年政治史最有价值之作品,虽卷帙稍繁,总希望学者能全部精读一过。3 Y' ]) m5 p2 q) V
              若苦干燥无味,不妨仿《春秋大事表》之例,自立若干门类,标治摘记作将来著述资料(吾少时曾用此法,虽无成书,然增长兴味不少)。. b9 u9 e/ W" `2 V4 h* y
              王船山《读通鉴论》,批评眼光,颇异俗流,读通鉴时取以并读,亦助兴之一法。
5 L4 B0 M: l5 z9 \            《续资治通鉴》 毕沅著3 M7 H& f& Q' d' ~, a3 _
              此书价值远在司马原著之下,自无待言,无视彼更优者,姑以备数耳。
& B# W* I' n& X0 H4 |0 V: r1 A$ u              或不读正《资治通鉴》而读《九种纪事本末》,亦可,要之非此则彼,必须有一书经目者。) ]) c  F' F. C" V, z
            《文献通考》 《续文献通考》 《皇朝文献通考》
- p$ F% X: G9 R5 r2 c, c* v              三书卷帙浩繁,今为学者摘其要目:《田赋考》、《户口考》、《职役考》、《市籴考》、《征榷考》、《国用考》、《钱币考》、《兵考》、《刑考》、《经籍考》、《四裔考》,必不读;《王礼考》、《封建考》、《象纬考》,绝对不必读;其余或读或不读随人(手边无原书,不能具记其目,有漏略当校补)。
: X: s! s0 K, g6 w* V, o. W+ D9 r! ~              各人宜因其所嗜,择类读之。例如欲研究经济史、财政史者,则读前七才考。余仿此。, {4 D$ V7 M1 l
              《马氏文献通考》本依仿杜氏《通典》而作。若尊创作,应《通典》。今舍彼取此者,取其资料较丰富耳。吾辈读旧史,所贵者惟在原料炉锤组织,当求之在我也。& O' G' x1 b1 z# m
            《两汉会要》、《唐会要》、《五代会要》,可与《通考》合读。8 z; b& p, A; q, @  I+ T( k6 T
            《通志二十略》) Y  x. i& i( c
              郑渔仲史识、史才皆迈寻常。《通志》全书卷帙繁,不必读,二十略则其精神所聚,必须游览,其中与《通考》门类同者或可省。最要者,《氏族略》、《六书略》、《七音略》、《校雠略》等篇。
- K* N3 N, V) ?            《二十四史》8 f' e# b" G$ C* v- Q; n
              《通鉴》、《通考》,已浩无涯涘更语及彪大之《二十四史》,学者几何不望而却走?然而《二十四史》终不可不读,其故有二:(一)现在既无满意之通史,不读《二十四史》,无以知先民活动之遗迹;(二)假令虽有佳的通史出现,然其书自有别裁。《二十四史》之原料,终不能全行收入,以故《二十四史》终久仍为国民应读之书。' ^8 C3 [! ?1 b2 d
              书既应读,而又浩瀚难读,则如之何,吾今试为学者拟摘读之法数条。; [5 Z6 B; g. G
              其书皆大史学家一手著连,体例精严,且时代近古,向来学人诵习者众在学界之势力与六经诸子埒,吾辈为常识计,非一读不可。吾常希望学者将此四史之列传,全体游览一过,仍摘出若干篇稍为熟读,以资学文之助,因四史中佳文最多也(若欲吾举其目亦可,但手边无原书,当以异日)。四史之外,则《明史》共认为官修书中之最佳者,且时代最近,亦宜稍为详读。
/ M8 _# T( v: F9 b: ~              二曰就事分类而摘读志。例如欲研究经济史、财政史,则读《平准书》、《食货志》;欲研究音乐,则读《乐书》、《乐志》;欲研究兵制,则读《兵志》;欲研究学术史,则读《艺文志》、《经籍志》,附以《儒林传》;欲研究宗教史,则读《北魏书·释老志》(可惜他史无之)。每研究一门,则通各史此门之志而读之,且与《文献通考》之此门合读。当其读时,必往往发现许多资料散见于各传者,随即跟踪调查其传以读之,如此引申触类,渐渐便能成为经济史、宗教史……等等之长编,将来荟萃而整理之,便成著述矣。$ ?# Y, Y9 V- u& ^5 t
              三曰就人分类而摘读传。读名人传记,最能激发人志气且,于应事接物之智慧,增长不少,古人所以贵读史者以此。全史各传既不能遍读(且亦不必),则宜择伟大人物之传读之,每史亦不过二三十篇耳。此外又可就其所欲研究者而择读,如欲研究学术史,则读《儒林传》及其他学者之专传;欲研究文学史,则读《文苑传》及其他文学家之专传。用此法读去,恐之患其少,不患其多矣。
/ q& r! b* C  U/ z3 A( R              又各史之《外国传》、《蛮夷传》、《土司传》等,包含种族史及社会学之原料最多,极有趣,吾深望学者一读之。
  J$ X3 p9 A1 I, V0 k            《廿二史札记》 赵翼著6 l: H% b- k" R! R6 G# v
              学者读正史之前,吾劝其一游览此书。记称“属辞比事《春秋》之教”,此书深进“比事”之决,每一个题目之下,其资料皆从几十篇传中,零零碎碎觅出,如采花成蜜。学者能用其法以读史,便可养成著术能力(内中校勘文学异同之部约占三分一,不读亦可)。
6 f: E9 |8 G/ M* H4 |  T            《圣武记》 魏源著3 C* B, `0 S7 C. Q: i9 n; Z
            《国朝先正事略》 李元度著
) d# V7 K& w: K              清朝一代史迹,至今尚无一完书可读,最为遗憾,姑举此二书充数。魏默深有良史之才,《圣武记》为纪事本末体裁,叙述绥服蒙古、勘定金川、抚循西藏……诸役,于一事之原因结果及其中间进行之次序,若指诸掌,实罕见之名著也。李次青之《先正事略》,道光以前人物略具,文亦有法度,宜一游览,以知最近二三百年史迹大概。
2 Q* Q2 z1 Z& |6 H5 D              日本人稻叶君山所著《清朝全史》尚可读(有译本)。
/ |, d+ I4 n1 N- _- D            《读史方舆纪要》 顾祖禹著
7 V1 K( J/ O; F5 O4 |! C! I              此为最有组织的地理书,其特长在专论形势,以地哉为经,以史迹为纬,读之不感干燥。此书卷帙虽多,专读其叙论(至各府止),亦不甚费力,且可引起地理学兴味。4 J0 x& _: m8 n' @
            《史通》 刘知几著
0 i- X0 s' h8 `: y            此书论作史方法,颇多特识,宜游览。章氏《文史通义》,性质略同,范围较广,已见前。
8 h, R4 d3 V1 g' a& v$ q9 j/ J            《中国历史研究法》 梁启超著
+ N' e' H2 @3 V. H2 Z* D              读之可增史不兴味,且知治史方法。
! P4 I9 @. `  C5 P1 M5 g              (丙)韵文书类
# w. u) J% \0 I9 E' D            《诗经》; l' D% b! N0 ?' I" l6 X' T
              希望学者能全部熟读成诵,即不尔,亦须一大部分能其词。注释书,陈奂《诗毛氏传疏》最善。) W  j1 G, [7 f8 S  u, P0 j
            《楚辞》* Z' B; r, S$ Y& F% t7 g: \
              屈、宋作宜熟读,能成诵最佳,其余可不读。注释书,朱熹《楚辞集注》较可。
! B3 |8 u& }& p6 }! K( D            《文选》+ l9 V. M8 J% F! d! v
              择读。
6 M; w- {/ H. {! |. A) R$ ~            《乐府诗集》 郭茂倩编
& N* U2 w1 t5 R. G# I/ C% l              专读其中不知作者姓名之汉古辞,以见魏六朝乐府风格,其他不必读。
+ E/ a0 ?, C9 r1 O# i2 O              魏晋六朝人诗宜读以下各家:
# Y8 i6 @$ |7 {3 `* f0 P4 Y                曹子建 阮嗣宗 陶渊明 谢康乐 鲍明远 谢玄晖
0 I5 m2 i, ?% |7 l3 w6 v6 \) N                无单行集者,可用张淳《汉魏百三家集本》,或王闓运《五代诗选本》。
2 [0 X) |" j4 }' |9 h8 E                《李太白集》 《杜工部集》 《王右丞集》 《孟襄阳集》 《韦苏州集》 《高常侍集》 《韩昌黎集》 《柳河东集》 《白香山集》% u5 d  o% U" E: ~; B2 [
                《李义山集》 《王临川集》(诗宜用李璧注本) 《苏东坡集》 《元遗山集》 《陆放翁集》/ u/ Y$ q8 d/ |- h
              以上唐宋人诗文集  V# a# g. W' I; U6 z
                《唐百家诗选》 王安石选
+ V# z) ?0 [3 K0 o                《宋诗钞》 吕留良钞- S, b! q. v; f+ a6 o
              以上唐宋诗选本& p: i# Z, l3 @, }: |
                《清真词》(周美成) 《醉翁琴趣》(欧阳修) 《东坡乐府》(苏轼) 《屯田集》(柳永) 《淮海词》(秦观) 《樵歌》(朱敦儒)! Y5 v  _0 @/ Y) c9 V
                《稼轩词》(辛弃疾) 《后村词》(刘克庄) 《石道人歌曲》(姜夔) 《碧山词》(王沂孙) 《梦窗词》(吴文英)
* _7 S9 a6 R: f+ D              以上宋人词集9 j; a& ~, a7 x( h& O2 e9 d
                《西厢记》 《琵琶记》 《牡丹亭》 《桃花扇》 《长生殿》  t- b  b  h, @* U$ |! W" x
              以上元明清人曲本  f9 `. Z. G) @6 m
              本门所列书,专资学者课余讽诵,陶写情趣之用既非为文学专家说法,尢非为治文学史者说法,故不曰文学类,而曰文类。文学范围,最少应包含古文(骈散文)及小说。吾以为苟非欲作文学专家,则无专读小说这必要;至于古文,本不必别学,吾辈总须读周秦诸子、《左传》、《国策》、四史、《通鉴》及其关于思想、关于记载之著作,苟能多读,自能属文,何必格外标举一种,名曰古文耶?故专以文鸣之文集不复录(其余学问有关系之文集,散见各门)。《文选》及韩、柳、王集聊附见耳。学者如必欲就文求文,无已,则姚鼐之《古文辞类纂》、李兆洛之《骈体文钞》、曾国藩之《经史百家杂钞》可用也。: l. F; W7 u2 V8 ^' T. V
              清人不以韵文见长,故除曲本数部外,其余诗词皆不复列举,无已,则于最初期与最末期各举诗词家一人:吴伟业之《梅村诗集》与黄尊宪之《人境庐诗集》、成德之《饮水词》与文焯之《樵风乐府》也。
' n$ p9 ^- ~1 q; U7 S" }
- S7 J# T  T5 q" D# L: L" O
9 G' j" r' b  {  ?& N              (丁)小学书及文法类书6 O0 \: U+ H( ]7 B9 u1 e$ g+ N
            《说文解字注》 段玉裁著" c  e  G$ \% X
            《说文通训定声》 朱骏声著; X# S1 N( A) C  u2 v7 @7 H! P* ~
            《说文释例》 王筠著0 W9 I# f* ?& Z3 t$ Z$ G. y
              段著为《说文》正著,朱注明音与义之关系,王著为《说文》通释,读此三书,略可通《说文》矣。$ I+ K/ m+ E- n; }" d/ a4 m: F
            《经传释词》 王引之著# c! L2 Y' K% w/ a" T, g  t/ I" o
            《古书疑义举例》 俞樾著
  Z+ ?, u9 a6 a, Y            《文通》 马建忠著5 }2 M4 g) E4 U/ a8 n: u
              读此三书,可知古人语法文法。; b2 b9 ]% H& ^
            《经籍纂诂》 阮元著
4 ?, u2 H, V& t# D, R: P) n# G7 S              此书汇集各字之义训,宜置备检查。: l" E, h( V9 a9 }
              文字音韵,为清儒最擅之学,佳书林立,此仅举入门最要之数种,若非有志研究斯学者,并此诸书不读亦无妨也。
2 d$ c( q" r" h              (戊)随意涉览书类
$ N' [& t$ }2 [5 {) y9 q# F              学问固贵专精,又须博览以辅之。况学者读书尚少时,不甚自知其性所近者为何。随意涉览,初时并无目的,不期而引起问题,发生兴趣,从此向某方面深造研究,遂成绝业者,往往而有也。吾固杂举有用或有趣之各书,供学者自由翻阅之娱乐。
5 z+ K3 C$ g( r+ V. C  L5 j/ `, l8 v              读此者不必顺叶次,亦不必求终卷者(各书亦随忆想所及杂举,无复诠次)。: ?- H. b& p9 H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3 X. Q5 K9 D; G" L, V  I% ~              清乾隆间四库馆,董其事者皆一时大学者,故所作提要,最称精审,读之可略见各书内容(中多偏至语自亦不能免)。宜先读各部类之叙录,其各书条下则随意抽阅。. L2 q1 ]' o- o" ^4 }3 F
              有所谓存目者,其书被屏,不收入四库者也,内中颇有怪书,宜稍注意读之。4 ^# U& X( `% v0 w  V) i' X3 x/ K" @
            《世说新语》
& ?9 W+ E' Y" i1 R$ M) i              将晋人谈玄语分类纂录,语多隽妙,课余暑假之良伴侣。0 w' V) l3 U& A% w
            《水经注》 郦道元撰,戴震校
2 [. _6 r( x, ^) P              六朝人地理专书,但多描风景,记古迹,文辞华妙,学作小品文最适用。& ^8 Y  W* U% ^1 w% s
            《文心雕龙》 刘勰撰0 ^4 |3 a  A* J" Z
              六朝人论文书,论多精到,文亦雅丽。; }0 r- L/ V; M& S5 R: {* w! F
            《大唐三藏慈恩法师传》 慧立撰% f, A% l0 }! f! ?) T& z( T
              此为玄奘法师详传。玄藏为第一位留学生,为大思想家,读之可以增第志气。  n9 V0 h9 m: T  t/ a
            《徐霞客游记》. r. }6 h9 m, S+ `
              霞客晚明人,实一大探险家,其书极有趣。
  r% r# g3 N- H3 Y& \2 j+ o' z; J            《梦溪笔谈》 沈括
. T8 \( {3 l% k              宋人笔记中含有科学思想者。
* i$ K7 y% h  |/ h5 r, Y) V2 K            《困学纪闻》 王应麟撰,阎若璩注9 r8 {: Y/ w1 d! b
              宋人始为考证学者,顾亭林《日知录》颇仿其体。! R9 U* r/ W' m/ r! U4 O3 l7 u* h# L
            《通艺录》 程瑶田撰5 ?# M3 u2 G/ J. t8 t9 C
              清代考证家之博物书。& U# Z$ u; a' R7 A2 K' M# S
            《癸巳类稿》 俞正燮撰
. g' S4 `; ~+ W1 u8 Z              多为经学以外之考证,如考棉花来历,考妇人缠足历史,辑李易安事迹等;又多新颖之论,如论妒非妇人恶德等。; w1 f: Z) q, m% Z; h8 R
            《东塾读书记》 陈沣撰
9 h# }1 X  s5 G) t0 @+ B" x              此书仅五册,十余年乃成,盖合数十条笔记之长编,乃成一条笔记之定稿,用力最为精苦,读之可识搜集资料,及驾驭资料之方法。书中《论郑学》、《论朱学》、《论诸子》、《论三国》诸卷最善。' Q2 g: b% V2 S, Q% @* i4 g
            《庸盦笔记》 薛福成
1 g- z( k; p0 F  V) Z  M              多记清咸丰、同治间掌故。
+ D3 W; k% Y! P% x: g5 l5 P) g' I            《张太岳集》 张居正/ o$ J% M7 s' G% W6 V! L: s6 P, o3 ~
              江陵为明名相,其信札益人神智,文章亦美。
* {! G* O3 u7 E  d" r            《王心斋先生全书》 王艮
! r( u0 J) g& F$ c( `* G. j6 X              吾常名心斋为平民的理学家,其人有生气。
+ d) i$ x: s% W+ i) \) I            《朱舜水遗集》 朱之瑜
# G/ C; ~9 C. V/ ~6 H$ V              舜水为日本文化之开辟人,惟一之国学输出者,读之可见其人格。1 j8 v% X* r6 {6 p* ^; _! t1 ^3 h
            《李恕谷文集》 李塨' t  {: c7 h0 n8 S+ J" x
              恕谷为习斋门下健将,其文劲达。% s! @5 O% j' S
            《鲒琦亭集》 全祖望
! y" P! \/ ^6 `6 W+ f8 z               集中记晚明掌故甚多。  a: Z9 J( K4 U; f% g
            《潜研堂集》 钱大昕
2 _$ \8 G2 Y* \              竹汀在清儒中最博洽者,其对伦理问题,亦颇有新论。
+ u9 b" N  S4 }' z# `            《述学》 汪中) ?/ B2 K" P) l9 J9 r# g
              容甫为治诸子学之先登者,其文格在汉晋间,极遒美。& X7 z1 o0 ^, {5 e% b
            《洪北江集》 洪亮吉5 s! D  x+ f" @" q$ s2 @6 ?
              北江之学,长于地理,其小品骈体文,描写景物,美不可言。
7 B' z6 |2 V, ^% Q! j            《定盦文集》 龚自珍
4 i6 D  W. Z+ ?5 n              吾少时心醉此集,今颇厌之。6 ^6 P% n5 n% Z
            《曾文正公全集》 曾国藩! q- {2 t5 U2 ?# U$ Y6 W6 y; \
            《胡文忠公集》 胡林翼) n6 J6 t# w. o% E. {
              右二集信札最可读,读之见其治事条理及朋友风义。曾涤生文章尤美。桐城派之大成。, M( v& U8 q! h6 o4 f1 T+ j2 J
            《苕溪渔隐丛话》 胡仔# D; v, J: U( \
              丛话中资料颇丰富。8 q7 b9 {7 ?' F3 I
            《词苑丛谈》 徐钪(?)& \0 K$ {( s8 Q& R' l0 K* B
              惟一之词话,颇有趣。' L+ ~  v2 |$ b$ A. @$ g
            《语石》 叶昌炽( l/ j" [2 W5 e" W7 k4 p( |0 ~
              以科学方法治金石学,极有价值。
5 `0 k+ Q( D; K9 Z# C            《书林清话》 叶德辉+ n/ h8 a# [2 i
              论列书源流及藏书掌故,甚好。
& F+ ?5 B$ ~$ D) d            《广艺舟双辑》 康有为
9 |& @0 E6 ^- }: E- n. p              论写定字,极精博,文章极美。
) X1 r# T- g& n% P            《剧说》 焦循
0 o$ E( }! o3 a/ q8 ~            《宋元戏曲史》 王国维9 e) E: ]% q6 e0 s9 M' H8 s
              二书论戏剧,极好。
+ @. A2 a# o- P. ?* }              即谓之涉览,自然无书不可涉,无书不可览,本不能胪举书目,若举之非累数十纸不可。右所列不伦不类之寥寥十余种,随杂忆所及当坐谭耳,若绳经义例,则笑绝冠缨矣。
3 v0 R$ S. ?* K            附录一 最低限度之必读书目* S. k" m% a& P$ M
              右所列五项,倘能依法读之,则国学根柢略立,可以为将来大成之基矣。惟青年学生校课既繁,所治专门别有在,恐仍不能人人按表而读。. Z$ C5 q/ g9 A0 O- I8 ?( s
              今再为拟一真正之最低限度如下:9 }/ }$ K+ d: h
                《四书》、《易经》、《书经》、《诗经》、《礼记》、《左传》、《老子》、《墨子》、《庄子》、《荀子》、《韩非子》、《战国策》、《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或《通鉴纪事本末》)、《宋元明史纪事本末》、《楚辞》、《文选》、《李太白集》、《杜工部集》、《韩昌黎集》、《柳河东集》、《白香山集》。其他词曲集随所好选读数种。8 n5 E9 O7 L2 T+ m. A' N, F6 Y7 o0 l
              以上各书,无论学矿、学工程报……皆须一读,若并此未读,真不能认为中国学人矣。
$ N$ \6 H3 W6 d: s8 ], R3 w' ^            附录二 治国学杂话
6 R7 e0 C- F  Z" \, A  m              学生做课外学问是最必要的,若只求讲堂上功课及格,便算完事,那么,你进学校,只是求文凭,并不是求学问,你的人格,先已不可问了。再者,此类人一定没有“自发”的能力,不特不能成为一个学者,亦断不能成为社会上治事领袖人才。, }0 u; M$ S2 j1 e2 p- S# @, r
              课外学问,自然不专指读书,如试验,如观察自然界……都是极好的,但读课外书,至少要算课外学问的主要部分。
( R- w( C. n! N) _# k; y, z1 ~              一个人总要养成读书兴味。打算做专门学者,固然要如此,打算做事业家,也要如此。因为我们在工厂里、在公司里、在议院里……做完一天的工作出来之后,随时立刻可以得着愉快的伴侣,莫过于书籍,莫便于书籍。0 `( ~+ ^, d9 A. j9 }
              但是将来这种愉快得着得不着,大概是在学校时代已经决定,因为必须养成读书习惯,才能尝着读书趣味。人生一世的习惯,出了学校门限,已经铁铸成了,所以在学校中,不读课外书,以养成自己自动的读书习惯,这个人,简直是自己剥夺自己终身的幸福。
% D! u# @6 O0 c% R              读书自然不限于读中国书,但中国人对于中国书,至少也刻和外国书作平等待遇。你这样待遇他,给回你的愉快报酬,最少也和读外国书所得的有同等分量。: ?$ `' t- H! G' @6 K0 ?. I  `4 S
              中国书没有整理过,十分难读,这是人人公认的,但会做学问的人,觉得趣味就在这一点。吃现成饭,是最没有意思的事,是最没有出息的人才喜欢的。一个问题,被别人做完了四平八正的编成教科书样子给我读,读去自然是毫不费力,但是从这不费力上头结果,便令我的心思不细致不刻入。专门喜欢读这类收的人,久而久之,会把自己创作的才能汨没哩。在纽约、芝加哥笔直的马路崭新的洋房里舒舒服服混一世,这个人一定是过的毫无意味的平庸生活。若要过有意味的生活,须是哥伦布初到美洲时时。
( V  T/ h% i( K$ p              中国学问界,是千年未开的矿穴,矿苗异常丰富,但非我们亲自绞脑筋绞汗水,却开不出来。翻过来看,只要你绞一分脑筋一分汗水,当然还你一分成绩,所以有趣。# w' x1 S3 p- [! m6 |
              所谓中国学问界的矿苗,当然不专指书籍,自然界和社论实况,都是极重要的,但书籍为保存过去原料之一种宝库,且可为现在各实测方面之引线,就这点看来,我们对于书籍之浩瀚,应刻欢喜谢他,不应刻厌恶他。因为我们的事业比方要开工厂,原料的供给,自然是越丰富越好。0 k' @. [# ?' z/ f2 ^, ^' T
               读中国书,自然像披沙拣金,沙多金少,但我们若把他作原料看待,有时寻常人认为极无用的书籍和语句,也许有大功用。须知工厂种类多着呢,一个厂里头得有许多副产物哩,何止金有用,沙也有用。5 j, v0 z( r! Y
              若问读书方法,我想向诸君上一个条陈。这方法是极陈旧的,极笨极麻烦的,然而实在是极必要的。什么方法呢?是钞录或笔记。
1 S; O+ }/ T7 R  b2 n- M+ V              我们读一部名著,看见他征引那么繁博,分析那么细密,动辄伸着舌头说道:“这个人不知有多大记忆力,记得许多东西,这是他的特别天才,我们不能学步了。”其实那里有这回事。好记性的人不见得便有智慧,有智慧的人比较的倒是记性不甚好。你所看见者是他发表出来的成果,不知他这成果原是从铢积寸累困知勉行得来。大抵凡一个大学者平日用功总是有无数小册子或单纸片,读书看见一段资料觉其有用者即刻钞下(短的钞全文,长的摘要记书名卷数页数)。资料渐渐积得丰富,再用眼光来整理分析他,便成为一篇名著。想看这种痕迹,读赵瓯北的《二十二史札记》、陈兰甫的《东塾读书记》最容易看出来。& z& T* q  G" j" s

4 E4 `$ Z$ p; E- h% Y7 F, y( Q' {3 j9 V8 f$ m: M, K* w1 k
              这种工作笨是笨极了,苦是苦极了,但真正做学问的人总离不了这条路。做动植物的人懒得采集标本,说他会有新发明,天下怕没有这种便宜事。
+ D9 d& ^  H2 j8 q' N" W              发明的最初动机在注意,钞书便是促醒注意及继续保存注意的最好方法。当读一书时,忽然感觉这一段资料可注意,把他钞下,这件资料自然有一微微的印象印入脑中,和滑眼看过不同。经过这一番后,过些时碰着第二个资料和这个有关系的,又把他钞下。那注意便加浓一度。经过几次之后,每翻一书,遇有这项资料,便活跳在纸上,不必劳神费力去找了。这是我多年经验得来的实况。诸君试拿一年工夫去试试,当知我不说谎。
8 |. s5 N) s3 L7 w- G! H+ D( P              先辈每教人不可轻言著述,因为未成熟的见解公布出来,会自误误人,这原是不错的,但青年学生“斐然当述作之誉”,也是实际上鞭策学问的一种妙用。譬如同是读《文献通考》的《钱币考》,各史《食货志》中钱币项下各文,泛泛读去,没有什么所得,倘若你一面读一面便打主意做一篇中国货币沿革考,这篇考做的好不好另一问题,你所读的自然加几倍受用。
) m; B+ U7 [/ K2 M. R$ m# _              譬如同读一部《荀子》,某甲泛泛读去,某乙一面读一面打主意做部《荀子学案》,读过之后,两个人的印象深汪浅,自然不同。所以我很奖励青年好著书的习惯,至于所著的书,拿不拿给人看,什么时候才认成功,这还不是你的自由吗?
! e7 F) E; o! A. X3 Y9 Z2 ^              每日所读之书,最好分两类,一类是精熟的,一类是涉览的。因为我们一面要养成读书心细的习惯,一面要养成读书眼快的习惯。心不细则毫无所得,等于白读;眼不快则时候不够用,不能博搜资料。诸经、诸子、四史、通鉴等书,宜入精读之部,每日指定某时刻读他,读时一字不放过,读完一部才读别部,想钞录的随读随钞;另外指出一时刻,随意涉览,觉得有趣,注意细看,觉得无趣,便翻次页,遇有想钞录的,也俟读完再钞,当时勿窒其机。6 y3 t1 D8 Q5 S) j8 y2 G% J
              诸君勿因初读中国书,勤劳大而结果少,便生退悔。因为我们读书,并不是想专向现时所读这一本书里讨现钱现货的,得多少报酬,最要紧的是涵养成好读书的习惯,和磨炼出好记忆的脑力。青年期所读各书,不外借来做达这两个目的的梯子。我所说的前提倘若不错,则读外国书和读中国书当然都各有益处。外国名著,组织得好,易引起兴味,他的研究方法,整整齐齐摆出来,可以% \! ?+ {7 G% g! o3 `$ E5 i
            做我们模范,这是好处;我们滑眼读去,容易变成享现成福的少爷们,不知甘苦来历,这是坏处。中国书未经整理,一读便是一个闷头棍,每每打断兴味,这是坏处;逼着你披荆斩棘,寻路来走,或者走许多冤枉路(只要走路断无冤枉,走错了回头,便是绝好教训),从甘苦阅历中磨炼出智慧,得苦尽甘来的趣味,那智慧和趣味都最真切,这是好处。* U7 m& D6 J6 I
              还有一件,我在前项书目表中有好几处写“希望熟读成诵”字样,我想诸君或者以为甚难,也许反对说我顽旧,但我有我的意思。我并不是奖劝人勉强记忆,我所希望熟读成诵的有两种类:一种类是是最有价值的文学作品,一种类是有益身心的格言。好文学是涵养情趣的工具,做一个民族的分子,总须对于本民族的好文学十分领略,能熟读成诵,才在我们的“下意识”里头,得着根柢,不知不觉会“发酵”。有益身心的圣哲格言,一部分久已在我们全社会上形成共同意识,我既做这社会的分子,总要彻底了解他,才不至和共同意识生隔阂,一方面我们应事接物时候,常常仗他给我们的光明,要平日摩得熟,临时才得着用,我所以有些书希望熟读成诵者在此,但亦不过一种格外希望而已,并不谓非如此不可。* `& d9 f! |& m" ?1 D3 K. F
              最后我还专向清华同学诸君说几句话,我希望诸君对于国学的修养,比旁的学校学生格外加功。诸君受社会恩惠,是比别人独优的,诸群君将来在全社会上一定占势力,是眼看得见的。诸君回国之后,对于中国文化有无贡献,便是诸君功罪的标准。
- u( K: v% g* O              任你学成一位天字第一号形神毕肖的美国学者,只怕于中国文化没有多少影响。若这样便有影响,我们把美国蓝眼睛的大博士抬一百几十位来便够了,又何必诸君呢?诸君须要牢牢记着你不是美国学生,是中国留学生。如何才配叫做中国留学生,请你自己打主意罢。0 p6 |! b% ^+ |! W% F% B& Y% b4 n
            附录三 评胡适之的“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  J7 Y- L% ~6 z, `
              胡君这书目,我是不赞成的,因为他文不对题。胡君说:“并不为国学有根柢的人着想,只为普通青年人想得一点系统的国学知识的人设想。”依我看,这个书目,为“国学已略有根柢而知识绝无系统”的人说法,或者还有一部分适用。我想,《清华周刊》诸君,所想请教胡君的并不在此,乃是替那些“除欲读商务印书馆教科书之外没有读过一部中国书”的青年们打算。若我所猜不错,那么,胡君答案,相隔太远了。
) D0 C5 v1 L- k: y+ x' v- b& x; O              胡君致误之由,第一在不顾客观的事实,专凭自己主观为立脚点。胡君正在做《中国哲学史》、《中国文学史》,这个书目正是表示他自己思想的路径,和所凭的资料(对不对又另是一问题,现在且不讨论)。殊不知一般青年,并不是人人都要做哲学史家、文学史家。不是做哲学史家、文学史家,这里头的书什有七八可以不读。真要做哲学史、文学史家,这些书却又不够了。
/ }% R: o* m! R/ h) K. E' ^              胡君第二点误处,在把应读书和应备书混为一谈,结果不是个人读书最低限度,却是私人及公共机关小图书馆之最低限度(但也不对,只好说是哲学史、文学史家私人小图书馆之最低限度)。殊不知青年学生(尤其清华),正苦于跑进图书馆里头不知读什么书才好,不知如何读法,你给他一张图书馆书目,有何用处?何况私人购书,谈何容易?这张书目,如何能人人购置?结果还不是一句废话吗?
$ M& Q- d9 v/ z; T# I; C. Y              我最诧异的:胡君为什么把史部书一概屏绝?一张书目名字叫做“国学最低限度”,里头有什么《三侠五义》、《九命奇冤》,却没有《史记》、《汉书》、《资治通鉴》,岂非笑话?若说《史》、《汉》、《通鉴》是要“为国学有根柢的人设想”才列举,恐无此理。若说不读《三侠五义》、《九命奇冤》,便够不上国学最低限度,不瞒胡君说,艾区区小子便是没有读过这两部书的人。我虽自知学问浅陋,说我连国学最低限度都没有,我却不服。! l+ h/ S7 J) u# g. {
              平心而论,做文学史(尤其做白话文学史)的人,这些书自然访该读,但胡君如何能因为自己爱做文学史,便强一般青年跟着你走?譬如某人喜欢金石学,尽可将金石类书列出一张系统的研究书目;某人喜欢地理学,尽可以将地理类书列出一张系统的研究书目,虽然只是为本行人说法,不能应用于一般。依我看,胡君所列各书,大半和《金石萃编》、《?斋集古录》、《殷墟书契考释》(金石类书),《水道提纲》、《朔方备乘》、《元史释文证补》(地理类书)等等同一性质,虽不是不应读之书,却断不是人人必应读之书。胡君复《清华周刊》信说:“我的意思是要一班留学生,知道《元曲选》等,是应该知道的书。”依着这句话,留学生最少也该知道《殷墟书契考释》、《朔方备乘》……是应该知道的书。那么将一部《四库全书总目》搬字过纸,更列举后出书千数百种便了,何必更开最低限度书目?须知“知道”是一件事,“必读”又别是一件事。
' Z5 Y; ~0 c( V8 A$ K  S4 a              我的主张,很是平淡无奇。我认定史部书为国学最主要部分,除先秦几部经书几部子书之外,最要紧的便是读正史、通鉴、宋元明纪事本末和九通中一部分,以及关系史学之笔记文集等,算是国学常识,凡属中国读书人都要读的。有了这种常识之人不自满足,想进一步做专门学者时,你若想做哲学史家、文学史家,你就请教胡君这张书目;你若想做别一项专门家,还有许多门我也可以勉强照胡君样子,替你另开一张书目哩。( W5 K8 ]1 ?' \, C6 \
              胡君对于自己所好的两门学问,研究甚深,别择力甚锐,以为一般青年也该如此,不必再为别择,所以把许多书目胪列出来了。试想一百多册的《正谊堂全集》千篇一律的“理气性命”,叫青年何从读起?何止《正谊堂》,即以浙刻《二十二子》论,告诉青年说这书该读,他又何从读起?至于其文学史之部,所列《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古文苑》、《续古文苑》、《唐文粹》、《全唐诗》、《宋文鉴》、《南宋文范》、《南宋文录》、《宋诗钞》、《宋六十家词》、《四印斋宋元词》、《疆村所刻词》、《元曲选百种》、《金文最》、《元文类》、《明文类》、《列朝诗集》、《明诗综》、《六十种曲》等书,我大略估计,恐怕总数在一千册以上,叫人从何读起?青年学生因我们是为“老马识途”,虚心请教,最少也应告诉他一个先后次序,例如唐诗该先读某家,后读某家,不能说你去读全唐诗便了。宋词该先读某家,后读某家,不能说请你把王幼霞朱古微所刻的都读。若说你全部读过后自会别择,诚然不错,只怕他索性不读了。何况青年若有这许多精力日力来读胡君指定的一千多册文学书,何如用来读二十四史、九通呢?6 ?" y% P. S# Q- Y, H5 P" Q: D
              还有一层,胡君忘却学生若没最普通的国学常识时,有许多书是不能读的。试问连《史记》没有读过的人,读崔适《史记探源》,懂他说的什么?连《尚书》、《史决》、《礼记》、《国语》没有读过的人,读崔述《考信录》,懂他说的什么?连《史记·儒林传》、《汉书·艺文志》没有读过的人,读康有为《新学伪经考》,懂他说的什么?这不过随手举几个例,其他可以类推。假如有一位学生(假定还是专门研究思想史的学生),敬谨遵依胡君之教,顺着他所列书目读去,他的书明明没有《尚书》、《史记》、《汉书》这几部书,你想这位学生,读到崔述、康有为、崔适的著述时,该怎么样狈狼呢?
6 i- r2 J/ {5 p+ c. d# S* j4 m              胡君之意,或者以这位学生早已读过《尚书》、《史记》、《汉书》为前提,以为这样普通书,你当然读过,何必我说?那么,《四书》更普通,何以又列入呢?总而言之,《尚书》、《史记》、《汉书》、《资治通鉴》为国学最低限度不必要之书,《正谊堂全集》、《缀白裘》、《儿女英雄传》,反是必要之书,真不能不算石破天荒的怪论(思想史之部,连《易经》也没有,什么原故,我也要求胡君答复)。
3 Y2 g* E" f/ d2 ~              总而言之,胡君这篇书目,从一方面看,嫌他墨漏太多,从别方面看,嫌他博而寡要,我认为是不可用的。* T& E3 A0 w# L: M0 c% J( k
              附梁先生致清华周刊记者书6 i. K: e1 u. v
                《清华周刊》记者足下: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一施展呈上,别属开留美应带书目,颇难著笔。各书内容,拙著中已简单论及,诸君一读后,可择所好者购携。大学普通重要诸书,各校图书馆多有,自不必带,所带者总是为自己随时讽诵或用功时任意批注而设。试择其最普通者:《四书集注》,石印《正续文献通考》,相台本《五经单注》,石印《文选》,石印浙刻《二十二子》,《李太白集》,《墨子间诂》,《杜工部集》,《荀子集解》,《白香山集》,铅印《四史》,《柳柳州集》,铅印《正续资治通鉴》,《东坡诗集》。若欲带选本,诗则《古诗源》,《唐诗别裁》,勉强可用。欲带选本词,则张皋文词选,周止庵《宋四家词选》,谭中修《箧中词》,勉强可用(此五书原目皆未列)。其余涉览书类,择所喜者带数种亦可。因此等书外国图书馆或无有也。




欢迎光临 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http://caiyes.cn/)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