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标题: 跟贾陆英老师学《论语》:学而篇第六章 2013年11月18日 [打印本页]

作者: 老猫    时间: 2013-11-18 20:52
标题: 跟贾陆英老师学《论语》:学而篇第六章 2013年11月18日
       2013年11月18日下午,贾陆英老师继续在老秘网第三QQ群“重温经典读书会”,与大家分享交流《论语问答录》第六章。老猫在会议中,讨论太精彩,忍不住开了小差,观看了“现场直播”。现将聊天记录稍作整理,以飨读者。
" g3 ^" c% j8 B) X& \) n4 z; W
; Z4 o( ^, p" f( l: e贾陆英:. g/ U3 H# H. j( A, Y. v

/ ]- t& L& S) {3 B   今天,我们共同学习探讨《论语》学而篇第六章:3 P1 ?+ K, e4 e5 l$ D! L

( r' N" R8 J, ]: W2 }+ J1 g   1•6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 A4 F9 ]' Z% n5 u  H% r3 ?1 m& z, r& s
    弟子:一种含义指学生,另一种含义指为人弟和为人子的少年,本章指后者。入:指进到父亲住处,或说在家。出:指到外舍就师学习。文:指古代文献。
; ^! S9 h- m- \+ H, B* b& A: w' y5 o) |; P$ L7 }
    孔子说:"年纪幼小的人,在家要孝敬父母,出外要尊敬师长,言行要谨慎而又诚实可信,广施仁爱于众人,而亲近其中有仁德的人。这样实际做了以后,还有余力和闲暇,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1 E4 p. H" h+ P- |" N- k4 \

. Y0 P9 v1 @! D3 ]+ \. d( S- G  X    问:为什么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z; E3 ?4 l2 w- @5 k
/ x# c; \0 K" g# V* E
     答:孔子认为,对少年弟子的教育,要把德行、也就是有关仁德的几个基本要求——孝悌、谨信、爱众、亲仁放在第一位;"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行”字,是躬行实践的意思,强调弟子们首先要致力于德行修养,要实际去做,有余力再学习文献知识。这主要是从为学的次序上说的,不能误解为重德轻文。; `7 d3 j% }- G4 b9 I9 P& u
- K1 X. e2 w) Y6 ]' b. I
    《论语•子张篇》第十三章也讨论到这个问题,子夏说:“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优”:即指有余力。做官有余力要去学习;学习有余力要去做官。学习与做官,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终生为之奋斗的两件大事,也是互为因果、互相促进的两件大事。古代许多有作为的人,既是官员,又是学者,他们的成功,就在于把为官和学习两件大事结合起来,互相促进、相得益彰。一个少年弟子的成长进步,从学习的次序说,要从德行开始;从做人的要求说,还必须学文,二者不可偏废。& m& e7 K8 m' Q$ R( D, m& y7 U
3 L7 V6 m7 i1 S4 P9 t. {# X7 D
    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李毓秀,把这一章作为总纲,分别按照入则孝、出则弟、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几个部分,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写成《训蒙文》,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后经清朝人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流传甚广,影响甚大。
; a$ w9 @+ }* L0 Z. P
7 E. S7 i6 K7 J1 y. j+ a    问:余力学文的“文”,是指具体的文化知识和技能吗?+ g7 L+ v0 Z/ P+ F1 A% z# _& S& d

& {! P: W& a* C$ {$ c7 S    答:“文”,指古代文献,其中包含着“人之所以为人”的深刻道理。孔子所谓余力学文,是指人文教育,也就是如何做人的教育。它当然包括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但绝不是单纯的知识教育。现代教育中,存在着一种重知识传授,轻人文教育的弊端。十七大报告强调“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正是继承和弘扬了孔子治学之道的精神。提高民族素质,培养有用之才,必须把传统教育中重视人格培养的优良传统融入现代教育之中,使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加发扬光大。学校对于学生,家长对于儿女,千万不要只重视他们具体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一定要把育人作为根本,把教育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放在第一位。
: M' M7 H, a: U4 Y  ] (, 下载次数: 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