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标题: 跟贾陆英老师学《论语》:学而篇第四章 2013年11月13日 [打印本页]

作者: 老猫    时间: 2013-11-13 16:48
标题: 跟贾陆英老师学《论语》:学而篇第四章 2013年11月13日
     11月13日下午,贾陆英老师在老秘网QQ群:643648492,继续给大家传道授业解惑。本次贾老师就《论语问答录》第四章与大家进行了分享、交流,现将群聊实录整理如下:0 a& j9 B$ W" M8 Z
  p/ q" D1 W9 P
1 @6 i/ t4 b; k
贾陆英

3 g( t5 N( Z# t$ |$ a     上午大家紧张地学习三中全会公报,下午轻松点,咱们继续学习《论语》学而篇第四章:; |; q3 L0 A$ E4 {6 T, y9 S
1•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 F/ S) n8 k6 `, P2 I4 K     曾子:名参(读shēn申),孔子晚年的学生。三省:省(读xing醒),察看、检查。三省的“三”表示多次的意思。传:受之于师,指老师传授给自己的学问。  v; o9 @0 _! [7 o5 H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0 D' {: W, x& |2 C

! `0 H- B, H' _$ G5 f% R6 x' G    问:每日自省,体现的是什么精神?% O2 \" J8 I6 g4 m8 T9 m
     答:孔子说:"君子求诸己",强调君子修养要有高度的自觉性。自省,正是体现"求诸己"精神的自我修养方法和途径,是儒学的"为学之本"。《论语》中多处提到这个问题,例如:“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论语•公冶长》);“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 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论语•颜渊》)等。当今社会,情况已发生了巨大变化,我们通过自省来加强个人道德修养,也不再局限于当年曾子自省的三方面内容,而有了新的内容、新的要求、新的标准。但是,内省的自我修养方法和途径,经常地进行自我批评的精神,非但没有过时,而且仍然是不可须臾离开的。* e1 Z! K1 _" @( P8 l1 S, J
* \  B" G. V( C, z& Z
      问:为人谋而不忠乎的“忠”,就是指“忠君”吗
  K. O1 @' I0 v% p. H# x0 |! a$ ~4 D: N
      答:古人对“忠”字的注释是:尽己之谓忠,对人尽心竭力的意思。在《论语》中,孔子及其弟子们讲忠,大都是作为一般道德规范,泛指对一切人,并不专指忠君。“忠”与“信”常常合在一起,讲“忠信”。“为人谋而不忠乎”的“忠”,也是泛指。曾子把为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列为每日反省自己的一件大事,彰显了孔子及其弟子们真诚待人的精神。
; |: u: g* `) j" N6 r9 w
$ w1 {* U! G3 Y7 k6 C- b    孔子教人,有四项基本内容:“文、行、忠、信”。“文”指历代文献,“行”指德行,“忠”指对人尽心竭力,“信”指与人交往讲诚信。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论语.里仁》)这个从始至终贯穿于孔学的“道”是什么呢?学生曾参的理解是,“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这虽然不能涵盖孔子以“仁”为核心的全部思想,但却抓住了“为仁之方”这个道德实践的要害。“忠”和“恕”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忠,就是为人谋事要真心真意,全心全意。也就是孔子所说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自己想要立得住,有所作为,也要帮助别人立得住,有所作为;自己想要通达,也要帮助别人通达。它所强调的是真诚待人的精神,是从积极意义上实践“仁”的途径与方法。6 f7 ]$ W9 R. P. |3 H! ^1 \9 U/ v

( I" ?: h# e- G5 }( g+ j# `      汉以后,儒家思想被定为一尊,后世儒家为适应专制主义的需要,对孔子的思想作了许多解释、发挥。他们的解释和发挥,与《论语》里记载的孔子本来的思想,在许多问题上既有联系,又有不同。这是在读《论语》和了解、研究孔子思想的时候要特别注意的一个问题。《论语》关于“忠”的内涵,就与后世儒家提倡的忠君思想,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例如,孔子讲“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是相互对等关系,并非提倡愚忠。汉儒的诠释,强调君依礼待臣,臣也就能尽忠于君,侧重于对君的要求,认为这是臣尽忠的前提;宋儒则说,两方面都是理之当然,君臣应各自尽心去做,即使君主无礼,臣下也应尽忠,由此发展到不问是非的愚忠。汉儒的解释更接近孔子原意。
; x7 n& w5 f9 \1 j. |$ E. b (, 下载次数: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