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标题: 跟贾陆英老师学《论语》:第二章 2013年11月8日 [打印本页]

作者: 老猫    时间: 2013-11-8 17:18
标题: 跟贾陆英老师学《论语》:第二章 2013年11月8日
     今日下午3:30分,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山西省政治学会常务理事、山西当代儒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兼学术传播委员会副主任、太原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会会长、太原市党建研究会副会长贾陆英老师在老秘网“重温经典读书会”QQ群 49231471,继续与大家分享《论语问答录》第二章。老猫忙着干活,未能参与,很是遗憾。现根据聊天记录,稍作整理,与大家一同补课:. I4 H4 e- N! z* A+ N  P' v4 l

3 s; t, g' `  Q9 `9 s    贾陆英:, K! z# M  K- i, B3 e% P. {+ ~

3 |6 O" l5 M1 C$ ]3 a    诸位好,我也来凑个热闹。今天,我们探讨《论语·学而》第二章:
( T  p9 ^, \( x8 ~: C5 i
. m. g; F  ?! N7 y5 O. L0 R" W     1•26 r% S( q  Y$ `. A, Y1 ~7 s6 z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M1 X/ Y2 H6 g/ U; X! \; C
     有子:名若,孔子晚年的学生。鲜(读xian险):少。与:同欤,语气词,表示疑问。
. r6 ?/ X  n+ K  X     有子说:"一个人,为人孝悌却又喜欢犯上,这是很少见的。不喜欢犯上却喜欢造反的,从来就没有过。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上。根本树立了,道也就由此而生了。孝悌,这是仁的根本吧?"
2 a: o. q4 s2 O9 t$ `
3 I. l9 A3 e/ r3 Y       问:怎样理解“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 G; ^5 o3 j2 R8 U" I      答:“孝”和“弟(悌)”,是儒家的两个基本道德规范。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长曰悌。对此,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有子这句话,是从当时宗法制社会的实际状况来诠释孝悌的意义。在宗法制社会,天子、国君由嫡长子继承,庶子分封为诸侯、大夫。在这个以宗法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社会结构中,天子与诸侯、诸侯与大夫的关系,同时也是父子、兄弟关系。因此,遵从孝悌之道,就不会犯上作乱。但这只是孝悌之道在那个时代的内容和意义。秦以后,宗法封建制被中央集权的统一帝国取代了,孝悌在这方面的意义也就淡化了。特别是近、现代以来,共和制取代了君主制,以宗法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社会结构已经瓦解,孝悌与不犯上作乱的联系就完全失去了它的基础。
: L+ U) r5 D+ i/ N4 P2 [2 M       然而,有子的这个特定时代、特定含义的解释,却成了近代以来“打倒孔家店”的一个靶子。时至今日,仍有人不作历史的具体的分析,硬是抓住这句话,给孝悌之道扣上“奴化思想”的帽子,而把孔子、儒家关于孝文化的其余大量内容置于不顾。这种不良的学风是十分有害的。
4 L" q" x* |. k0 R+ {
* `5 n' ?) S3 O. G& H6 u, R       问:怎样理解“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m) c7 ?3 V* O' x5 C
       答:孔子学说被称为“人学”,他讲得主要是“人道”,其核心思想是“仁”,出发点和根本是“孝”。有子关于“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的论述,是从人性的角度来揭示孝与仁的关系,具有超越时空的普遍意义。孔子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礼记•中庸》),强调“仁”这种品德是人本身所具有的,人类的仁爱精神始于父母和子女之间的真情实感,这是人与人关系中最切近、最根本的感情,是一个君子的为人之本。君子首先要专心致力于对父母的孝,只有把这个“本”立起来,人与人相处的“仁爱”之道才得以通行。孔子还说:“人之行,莫大于孝”,“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经》)他把孝看作是人的最根本的品德,也是对人进行道德教化的前提和基础。
8 B% G1 [1 U1 h* ~+ G0 _8 {
& A4 K. `. J' z2 ]       问:孝,就是对父母百依百顺吗?
  D* y, v& z& N$ B      答:自古有“孝顺”一说,有人把它诠释为“孝,就是对父母百依百顺。”这是流传极广的误读。孔子不主张子女对父母要绝对地服从,子女侍奉父母,假如父母有过错,应当“几谏”——委婉地进行劝告。《孝经》记载,曾子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子曰:“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孝顺之“顺”,不是一切顺从,而是指父子和顺、家庭伦理关系顺畅。“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之类,是后世儒者为适应专制主义需要而加上去的糟粕。  O6 g/ t2 P1 F! `; J, Q1 E* e
      孔子主张父慈子孝,双方是相互的、对等的,而不是一方绝对地服从另一方。他强调孝是“无违”,即无违于礼,子女对父母不符合礼的言行,要“几谏”、“谏诤”。有人片面地理解孝顺,把孝文化指责为“奴才文化”,毫无道理。
/ \, N' C; _0 n) e/ q' V (, 下载次数: 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