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8 `. v. x! }( B$ o+ g 五、主题与结构 4 O2 n d" H2 c0 E C
8 b4 Y D# ^& n9 x 主题是文章的灵魂,结构是文章的骨架。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照应、段落层次、线索情节、详略主次等应当根据主题的需要来安排。《红楼梦》中宝钗讲作画的布局:“如今这园子非离了肚子里头有些丘壑的,如何成画?”这里的“丘壑”就像我们说的主题,即在安排文章结构之前应当心中有数,明确文章的主旨。结构是表现主题的手段,必须围绕主题,受到主题的制约,为主题服务。 , ?1 _6 N* D& P6 v. k
6 p% q4 S8 j; ` S3 z8 h 8 p4 I# w4 _5 Y 六、主题与语言 * c1 D2 X% g" S g Q
' W: b0 l! f, u 主题是文章的灵魂,语言是文章的细胞。孔子曰:“辞达而已矣。”范晔曰:“以意为主,以文传意。”刘勰曰:“铺采扌离文,体物写志。”杜牧曰:“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苟意不先立,止以文采词句绕前捧后,是言愈多而理愈乱,如入,纷纷然莫其谁,暮散而已。是以意全胜者,辞愈朴而文愈高;意不胜者,辞愈华而文愈鄙。是意能遣辞,辞不能成意。大抵为文之旨如此。”在他看来,在意与辞之间有个“气”作中介。这个“气”就是命意遣辞、集辞达意的功力。文字功夫的优劣就看表情达意是否完善而精致,语言为兵卫,主题为统帅,切不可“以兵驭帅”。 0 S" m+ z$ h" M7 e' n4 _9 S0 ^" @! j; v7 J/ M' ^
: h6 e7 |2 `+ \, z4 y# r
七、主题的形成 ' a j. }$ m% v; N8 F
- b! z3 O) {) W8 Q! b 主题的形成可以这样概括:长期积累、一触即发、意随笔生。 % e, a5 G" K% i9 O: D$ `9 {
4 U. ~1 a4 _+ V1 v- A
作者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生活经验,或者是通过细致深入的调查、采访、阅读获得了大量的材料,逐步形成了一些朦胧的思想,遇一个偶然的契机,如某种事物、某篇文章、某个人、某个场景等的刺激和启迪,心中豁然开朗,原来贮存在记忆中的表象及某种意念闪现出来、明朗起来,同时产生一种强烈的表现欲望,经过反复分析研究,认识逐步加深,最终发掘了生活中蕴涵的本质意义,于是运笔行文,主题便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成熟。如当代作家周克芹,有一天看见一个衣衫褴褛的农村妇女给小女儿头上插一朵鲜花,母女俩黝黑瘦削的脸上同时绽开了喜悦的笑容。这一场面使作家感悟到:“人民是不会绝望的。在人生的道路上,人人都可能遭遇到可怕的灾难、打击、艰难和不幸,而重要的是热爱生活,直面人生。”后来,这种思想与他平时多年积累的大量素材相撞击,人物情节与主题越来越明晰,终于创作出了《许茂和他的女儿们》这部优秀的长篇小说。由此可见,主题的形成,并非凭空而来。 2 ]8 ^- ~! @5 A6 z: B$ `( c+ s2 r; p
/ P4 K/ L5 _1 I( T , X% W; D0 ]2 R6 x5 V8 C$ j* c1 r9 o8 t* m* a+ i. c% a
) a$ I) k3 V, ?: z 八、主题的提炼 " Z- e! n8 z2 K$ S! v* p1 [, {& W% ]: `9 X
主题提炼就是对初步形成的主题进行加工完善,开掘深化,以期提取“最佳主题”的过程。陈家生主编的《写作》介绍了四种方法,即归纳概括法、追根溯源法、纵横联系法和逆向思维法。 4 t: N% O* X4 S+ J) M" R& f( G+ S$ L 6 s( q3 s9 u4 d5 C* p " \$ Q% A/ Z+ }8 R 1.归纳概括法,即作者围绕一个问题、一件事情搜集到一大堆材料后,从个别的、特殊的事物出发,经过分析、比较和综合,得出有关事物的一般性的结论。 & ?7 m) e% i( f7 M# A 如有个科研人员先后研制成功了“浅地层剖面仪”、“多波束渔探仪”和“超声波诊断仪”。一位记者发现这三种仪器都具有“看”的功能,于是把它们比喻概括为“三只慧眼”。归纳概括需要这种“异中求同”的慧眼。 ( s( Y, D% b5 e6 A$ A& 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