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标题: 对加快我老秘网区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 [打印本页]

作者: 崆峒    时间: 2013-10-19 00:19
标题: 对加快我老秘网区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
赵玖梅
        以文化产业为载体的文化软实力,在现代经济结构和综合实力竞争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要提高我老秘网区的综合实力,增强以文化产业发展为核心要素的文化软实力,是重要而现实的途径。本文就加快我老秘网区文化产业发展问题作了一些调研,提出几点个人思考和建议。
        
一、我老秘网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我老秘网区因人文始祖轩辕黄帝问道于“天下道教第一山——崆峒山”而得名,自北周武帝元年(527年)建县迄今已有1480余年,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为古丝绸之路商埠重镇,素有“陇东旱码头”之美誉,是平凉市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境内文物普查中数十处旧石器遗址和300多处新石器遗址中,可以看出,从公元前10万年前到5千年前,崆峒区内已经遍布人类活动的足迹。从出土的仰韶、马家窑、寺洼、齐家等各种生产工具和陶器礼器用品来看,先民已经定居生活。境内各处河谷,甚至崆峒山顶都有新石器时期文物出土,尤以庙底寺山、下甲、峡门、苏家台、龙尾、安国东沟文化层堆积最厚。安国东沟还被考古界定为“寺洼文化‘安国式’”,它的陶器器形在两耳与口沿相连处呈马鞍型,器形特别、极富创造精神。境内至今遗有与黄帝有关的地名十余处,如十万沟、倒回沟、轩辕谷、问道宫、问道处、望驾山、玄鹤洞等。有各种古文化遗址343处,其中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9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31处。馆藏文物共有1520件,其中一级品19件,二级品120件,三级品291件,展出400多件。全区有“春官歌”、“崆峒派武术”、“崆峒笑谈”、“李天套**骨伤治疗技艺”4个项目被公布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有23个项目被公布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王镖、张海山、张作贤、王元、李天套等人被列入全省第一批“非遗”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0项43个项目被区政府列为崆峒区第一、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二、我老秘网区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老秘网区十分重视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繁荣群众文化、丰富群众生活、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工作来抓,文化产业得到了较快发展,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力和带动力逐年提高。
       1.以人为本,谋求文化事业发展显特色。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全面加强乡镇文化站、农家书屋、全民健身点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拓展文化活动的内容和方式,促进文化体育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目前,我老秘网区辖区共有市、区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事业单位24个,各类文化企业94个,其中200万元规模以上文化产业企业5个,500万元规模以上文化产业企业2个,从业人员3713人,有各类文化经营场所366个。全区16个乡镇均已建成了标准文化站,并配备2-3名专职文体管理人员,建成农家书屋103个(其中村级农家书屋226个,清真寺农家书屋4个,社区农家书屋6个),为基层文化站、社区文化室、农家书屋配置了电脑、投影、电视及图书、办公设备价值约800多万元。在各乡镇、社区组建文艺团队40多个,实现了乡镇文化站、农家书屋、广播电视全覆盖的目标,初步构建起以区直文化单位为龙头,以乡(镇)综合文化站为阵地,以村文化室、农家书屋、广播站为依托,连接区直部门、企业、学校、社区、农村为一体的多层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利用城乡共建文化先进村、“三下乡”等活动载体,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开展送书送戏送电影下乡活动,组织文艺工作者为群众演出,使政府对文广事业的投入直接转化为百姓受益。为积极推进“崆峒文化年”建设,不断丰富城乡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积极举办农村群众文化艺术节、开展全民健身“六进”活动、全民读书月活动等文化系列活动。从2010年至今,全区共组织文化活动400多场。
       2.文化惠民,搭建公共文化服务平台上水平。针对以往有人无场地,有设备无阵地,文化发展缺乏平台的现状,我老秘网区深入实施文化民生工程,创新文化投入机制,积极搭建文化发展新平台。投资1.5亿元,新建了崆峒古镇·问道驿站、崆峒大剧院、崆峒画院等文化设施。改建了人民广场、建成了南山生态公园、西郊文化广场、东湖公园、北山公园等群众文体活动广场。区文化馆、图书馆被评为国家三级馆,争取到了图书馆、文化馆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免费开放中央补助项目。在各社区、开发小区建成小型群众活动广场20多处,积极争取实施“乒乓球进社区”、“百万农民健身工程”(一村一场)、“千乡镇农民健身工程”(一乡一站)等项目,在全区建成体育健身广场32处、篮球场350个、乒乓球台560付。实施了6.8万户的广播电视“户户通”和2000户的“村村通”工程安装开通任务,完成了市列“十大工程”农村广播“村村响”建设任务,建成了前端播控机房并开始播音,在区辖范围内的行政村安装无线寻址数字音柱650个,实现了广播“村村响”全覆盖,丰富了广大农民群众文化生活,加强了党的宣传舆论阵地建设。投资102.5万元,建成省政府体育惠民项目崆峒镇、花所乡体育健身中心和大寨乡高塬、老庄洼村等体育“一村一场”工程83个。建成20个省级“千村文化示范点”和西郊街道办事处文化站和万安门、宝塔两个社区文化室,并免费开放。全区16个乡镇和226个行政村均已建成了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站点,并与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资源整合,共享共建,开展“菜单式”培训,建起培养社会主义新农民的主阵地。
       3.转变思想,开启文化产业发展新征程。始终坚持经济文化一体化发展、环境与文化协调发展,区域竞争正呈现由“经济竞争”到“文化竞争”,即由“硬实力”向“软实力”转变的趋势,文化发展意味着继承和拓展民族的习俗、道德、文明,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2012年以来,我老秘网区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12989.1万元,增速为28.21%,占GDP的1.27%,涌现出13类、118家文化企业,完成投资26900万元,资产总额累计达到10.6亿元。全区旅游接待人数超过304.14万人,实现旅游收入15.06亿元,“神奇崆峒·养生平凉”的文化旅游形象进一步确立。
       4.政策给力,创造文化产业发展好环境。积极顺应文化事业发展的新要求,牢固把握经济发展新机遇,确立“文化强区”的理念,发展重点文化产业、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健全文化市场体系、推进文化科技创新,着力突破依靠行政方式和财政支持办文化的传统模式,积极探索文化体制改革新路径,成立了平凉崆峒数字影城有限责任公司、平凉市崆峒区广成文化艺术有限责任公司2个国有控股文化经营公司。同时,加强与驻区单位文化资源的整合与互动,在实现全区文化资源一盘棋上下功夫,实现文化资源的共建、共享、共用,共同打造崆峒文化名区。
       5.拓宽渠道,搭建文化产业发展大平台。积极鼓励民营资本和外资向文化产业流动,形成以政府资金为引导、以企业投入为基础、以银行信贷和民间资金为主体的多元化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弥补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巨大资本缺口。积极探索“政府主导、企业运作”模式,创新融资手段,2012年,区文化部门在兰洽会、省文博会以及大型节会期间签约招商引资12.58亿元,到位0.577亿元,涉及平凉原生态体验区、平凉崆峒数字影城、生态度假山庄和崆峒区文化产业大厦等5个文化产业项目。
   6.强抓管理,培育文化市场肥土壤。围绕文明城市创建等中心工作,重点实施文化旅游市场平安建设和文化市场综合整治活动。开展了印刷企业和发行市场专项检查、中小学教辅教材料出版发行管理专项整治活动等,年出动工作人员30多人次,对辖区所有乡镇的出版物经营场所、娱乐场所、互联网经营场所和中小学校进行了全面检查,净化了社会环境,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三、我老秘网区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迎着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春风,我老秘网区的文化产业得到了各级各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但由于起步较晚,目前与发达地区相比仍处于一个起步阶段,主要表现在:
   1.产业规模偏小,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偏低。从相关统计数据看,2012年崆峒区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仅占当年GDP的1.27%,略高于全市1.05%的整体水平,在全市排名第3位;从业人员3713人,占全部从业人员的0.6%左右,户均资产898万元,人均28.5万元,户均实现增加值110万元。文化市场的“小、散、乱”的状况比较突出,市场培育仍处于自生自灭阶段。由于缺乏统一和宏观的整体规划协调,形不成合理的市场结构和资源优化配置,导致产业发展不平衡和资源浪费。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不够,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比较落后。文学艺术作品生产不多,对传统文化艺术挖掘、研究、整理不够,基本上处于零打碎敲的自然状态,没有形成规模效应。文化经营单位,大多从事网吧、歌舞娱乐和音像制品零售出租等不多的几个门类,且规模小、档次低。规模化、集团化的大型文化企业少,文化产业集群尚未形成,产业优势没有发挥出来,文化产品的生产还处于低水平状态。
      
四、对加快我老秘网区文化产业发展的建议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建立文化强国战略,“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这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文化对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促进作用显而易见,可以说,没有文化的发展繁荣,就难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因此,针对存在的问题,就进一步促进我老秘网区的文化产业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1.转变观念,加强领导,促进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鲜明地提出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思想,确立了推动文化产业到2020年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奋斗目标。为此,必须从时代发展和战略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发展文化产业的极端重要性,转变观念、科学谋划、合理布局、重点突破、创新发展,不断增强发展活力,培育发展优势,提升发展水平。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切实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城市建设、旅游发展、新一轮经济增长点的战略任务来抓,统筹规划,同步发展,形成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格局。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加强组织领导并建立专门的组织机构,负责文化建设特别是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编制、重大项目谋划和政策措施落实,统筹协调解决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重点问题。要加强协调配合,完善考核体系,强化责任落实,形成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工作合力。
       2.制定规划,明确目标,确立文化产业主导地位。一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我老秘网区的实际出发,突出特点,立足特色,理顺我老秘网区文化产业发展思路,制定文化产业长远发展规划,引领文化产业长期有续的、有重点、有步骤的发展。二是确定文化产业发展新目标。根据形势要求,全省文化产业发展速度由原“十二五”期间的20%增速调整为“十二五”期间乃至到2020年年均增速达到30%以上。全区力争“十二五”期间增加值年均增长45%,到2015年占到GDP的2.2%左右,2020年占到GDP的5%,成为支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产业。
       3.突出重点,专项推进,扶持培植文化产业主体。一是突出抓好文化产业品牌的打造。要以政府为主导,培育、树立一批独具特色的文化品牌,在全市作为领军文化产业发展。同时要下大气力,重点投资融资,运用高新科技,扶持或创建几个具有文化特色,又有发展前景的文化企业,生产具有区域特点的文化产品,走向国内外市场,以示范典型引领全区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二是突出抓好文化产业园区的打造。抓好以平凉旅游文化产业园为龙头的民俗文化产业园区、以崆峒山为龙头的旅游文化产业园,争取创建1至2个省级文化产业园区。使之成为文化科技创新的孵化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助推器、文化产业集约发展的大平台。三是突出抓好区域资源优势的利用。充分利用地方特色,以培植大型文化企业,鼓励、引导、发展文化娱乐、文化休闲和文化服务等与大众文化联系紧密的中小民营文化企业为抓手,逐渐布局合理的文化产业集群。四是突出抓好骨干文化企业的培育。采取政府扶持、社会投入和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多途径培育壮大文化市场主体,积极发展一批有经济实力、有市场前景的文化产业龙头企业,带动、引领、支撑文化产业发展。要大力发展文化旅游、文化服务、工艺美术、印刷发行、音像制品、休闲娱乐等优势产业,探索发展网络文化、动漫游戏、书画广告会展、策划设计等文化创意企业,不断提升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水平。
       4.完善机制,搞活政策,优化文化产业发展环境。一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为我老秘网区文化产业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立科学合理、灵活高效的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真正实现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管办分离,营造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二是提供便捷优质服务。建立“一站式”、快节奏的服务体系,为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审批、建设提供最优服务。所需建设用地,在国家政策许可范围内优先安排。对大型文化产业建设用地予以优惠,采取一事一议的方式提供文化产业用地,降低土地使用费,用以吸引投融资。三是实行税费优惠政策。对新办的出版、发行、广告、演艺等文化企业,应免征三年企业所得税,支持企业做大做强。对从事数字广播影视、数据库、电子出版、光盘复制等研发、生产、传播的文化企业,凡符合国家现行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规定的,可优先享受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同时文化、公安、工商等各级职能部门要进一步提升服务意识,大局意识,着力营造文化产业发展的宽松环境。
       5.加大扶植,拓宽渠道,建立文化产业融资机制。一是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带动作用。建议每年安排一定规模的财政资金,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引导资金,用于扶持重点文化产业项目的开发与运营,支持创新型文化产业和新产品的开发,支持有推动和促进文化产业领域的政银合作、银企合作。文化产业发展所需大量资金,主要还是要依靠市场融资的手段解决。政府应积极鼓励支持金融部门投资文化产业,通过贷款贴息、设立投资基金等方式,鼓励社会资本投资文化产业,并为其大开绿灯。二是放宽对文化产业项目的准入标准。按照“非禁即入、有需则让”的原则,允许企业、个人、团体、境外资金等社会力量举办文化产业。在投资方式上,采取独资、合作等途径,以资金、土地、技术等形式入股。对投资额和产值在5千万元以上的民办民营文化产业项目,政府应给予一定的贷款贴息和奖励。三是加大文化产业招商引资的力度。要像抓工业项目一样开展文化产业的招商引资,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办法,以驻点招商、借机招商和网上招商等多种形式,使文化产业招商同其它产业招商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引进和发展具有示范性、导向性、有利于完善产业链的重点项目,进一步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步伐。
       6.突出特色,选好载体,做大做强地方文化产业。一是加大崆峒古镇等文化街区建设,以展示、展出和销售特色文化产品为主,通过各种有效手段,使其上层次,成规模,成为我老秘网区文化产业中的支柱和重要组成部分。二是以“节庆文化产业”的思路谋划“崆峒旅游文化艺术节”,按政府主办,企业主导的原则着力提升市场品质,提升经济效应,把“旅游艺术节”办成城市形象的载体,文化艺术的盛会,经济互动的平台。三是打造富有文化品位的黄金文化旅游线,谋划启动一批精品观光游、风景游、风情游、文化游、遗址游、养生游等,使文化真正成为旅游业的灵魂,并不断提升旅游业的文化品位,活跃旅游市场,提高城市知名度。要把崆峒旅游置于全国、全省的大范畴来思考,准确把握旅游面临的新形势,客观估价发展现状,牢牢抓住发展机遇,准确把握发展方向。抢抓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机遇,以建设西部人文生态旅游基地为目标,以融入陕甘宁旅游经济圈和丝绸之路黄金旅游带为方向,以崆峒山旅游经济开发区为龙头,加强项目建设,扩大景区面积,挖掘文化内涵,加大营销宣传,完善服务功能,创新管理机制。四是积极挖掘培育文化产品。要围绕打造“特色文化名区”目标,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广泛宣传我老秘网区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宣传当前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重大意义,积极举办各种产业研讨会、学术交流会和文艺汇演、文物巡展,大力研发文化产品;邀请国内外知名人士说崆峒、唱崆峒、写崆峒、画崆峒,精心包装文化产品;组团参加文博会、西交会、兰洽会、博览会等重大文化节会活动,宣传推介文化产品,全面展示崆峒独特的文化魅力。五是着力提高文艺创作水平。按照“多出新品、多出精品”的原则和“储备一批,扶持一批、生产一批、推出一批”的要求,着眼于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走市场化运作的路子,完善文艺作品创作演出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组织精干力量集中攻关,重点实施好以崆峒文化、陇东节令民俗等为题材的文艺精品创作工程,挖掘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集中打造实景演出、大型戏剧、电视剧、民俗舞台剧、小说、故事动漫等文艺作品。特别要从我老秘网区深厚的人文历史和发展实践中挖掘题材、触发灵感,努力推出一批体现时代精神、具有地域特色、创作水准高、社会影响大、综合效益好的精品力作,进一步扩大文化消费。要引导文化工作者把个人的艺术追求与社会的发展进步结合起来,创作更多具有时代特色、给人鼓舞启迪的优秀作品。在巩固扩大书画、文学、摄影、戏剧等艺术创作的同时,支持音乐、美术、舞蹈、曲艺、杂技等竞相发展,支持大众文艺和民间民俗文艺,不断传承、弘扬民歌、花儿、社火等民间艺术,为文化产业发展注入新动力、开辟新领域,形成特色鲜明的城市文化名片。
       7.整合资源,加大投入,大力发展新兴文化产业。一是组建新闻中心。积极稳妥地推进广播电台、电视台改革,建立崆峒新闻中心,除保留国家政策法规性宣传栏目外,所有广告类、文艺类节目与中心分离,成立新的传媒公司,进行市场化运作,积极探索新闻传播业的发展之路。二是组建会展中心。建立崆峒会展中心。按企业法人实体组建公司,承接国内大型会展和市内外中小型会议,发展文博会展业。三是组建文化艺术中心。筹建集餐饮为一休的演艺中心,将笑谈中心、文化馆、电影放映等融入文化艺术中心,把文化艺术中心打造成我老秘网区文化演出的平台和演艺休闲的集散地。四是组建大型演艺中介公司。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投资举办演出团体,承接国内外各种形式的演出,在活跃城市文化生活的同时提升演艺业的市场占有量。五是以崆峒旅游文化产业园建设为龙头,鼓励创造独具风格的动漫形象品牌,在弘扬崆峒旅游养生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继续稳步推进网吧连锁化、规模化、专业化、品牌化经营。六是建立和完善文化中介机构和行业组织。发展和完善经纪、代理、鉴定、推介、咨询、拍卖等文化中介机构,规范中介机构的经营行为,为文化单位、企业提供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不断提高文化产业的市场化程度。
       8.多措并举,注重发展,培养造就文化产业人才。一是要依托院校优势“育”人才。积极与当地职业院校合作,建立长期的文化产业人才培训基地,培养一批爱岗敬业、学有专长的文艺原创人才、文化研究人才、文化产业创业人才、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二是要根据发展需求“引”人才。结合我老秘网区实际重点引进一批熟悉文化产业经营管理、富有创新意识,掌握现代传媒技术的人才及文化经纪人、主持人、艺术家、会展策划等人才,形成多层次、梯队化、立体型的人才格局。三是要依靠名人名家“带”人才。我老秘网区文化底蕴厚重,孕育了一批作家、书画家、艺术家和非物质文化传承人。要依托这些传统文化人才开展传、帮、带,培育年轻富有活力的文化人才,保证文化产业资源得以传承和发展。四是要举办各种活动“造”人才。发挥各文化协会的作用,鼓励支持开展各种有益的文化活动,在活跃我老秘网区群众文化生活的同时,培养造就文化人才。
       9.发挥优势,活跃市场,构建文化产业发展体系。充分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加快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化文化市场体系,创新文化组织方式和流通形式,努力把文化产业培育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当前,要依托境内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以旅游业为平台,构建旅游文化服务市场;依托已有的优秀剧目,推动文化艺术创作、策划、生产、展演“一条龙”服务,构建文艺创作营销市场;依托古玩、书画、雕刻、民族工艺等系列产品,建设文化艺术产品交易市场,努力构建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产业发展体系。





欢迎光临 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http://caiyes.cn/)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