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强基础
党的十七大以来,十堰市坚持以党的十七大及各次全会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一城两带”发展战略和提高组织工作科学化水平主线,坚持服务全局抓大事,突破重点上水平,改革创新破难题,整体推进求实效,统筹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人才队伍建设,深入推进基层党建“活力工程”,强化组织部门自身建设,为推动十堰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推进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提供了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撑。近几年,十堰市经济列车高速前进,四大指标增速均居全省前列,十堰进入到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省委主要领导高度评价,十堰制造改写了湖北速度。十堰连续三年跻身“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城市”,先后获得全国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全国园林城市、全国生态示范区等殊荣。
一、着眼凝聚发展动力、提升精神区位,大力开展干部理论武装和教育培训
五年来,针对东风“两个总部”外迁影响显现、南水北调工程18万移民和生态环保任务艰难繁重、“四大瓶颈”严重制约、干部群众发展信心受到较大影响的实际,我们深入调查研究和理性思考,找准组织工作服务大局的准确定位,按照“四个坚持”、“四个更加”的工作思路,通过强化干部理论武装、全面加强教育培训来解放和统一干部思想,凝聚发展动力,提升能力素质。
(一)扎实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创先争优活动,为加快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理论支撑。十七大以来,按照中央和省、市委部署,全市先后开展了学习实践活动和创先争优活动。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紧紧围绕“解放思想、抢抓机遇、统筹城乡、加快发展、全力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活动主题,加大思想解放、思想统一和工作创新力度,逐步解决影响和制约十堰科学发展的四个方面突出问题,全市8000多基层党组织和15万名党员共办实事好事2.4万件。学习实践活动结束后,为巩固活动成果,健全完善长效机制,我们在全市启动了创先争优活动。活动中,注重运用因公殉职移民干部刘峙清、谭波等先进典型教育激励党员干部,极大激发了全市党员群众克难攻坚、干事创业、投身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的热情和豪情。全省创先争优现场会在十堰召开,十堰经验和作法在全国、全省宣传和推介。
(二)以领导干部“周末大讲堂”、网上自主选学和特色产业培训为载体,大力创新干部教育培训方式。针对山区干部思想不够解放、视野不够开阔的实际,开办了领导干部“周末大讲堂”,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及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进行专题讲座,培训领导人员3000多人次。针对工学矛盾突出、干部个性需要差异大的实际,投入100多万元,在全省率先建成了干部在线自主选学数字平台,网上注册学员达到20542人,点击率超过350万人次。为解决专业人才匮乏、不能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的问题,围绕市委中心工作和主导产业举办旅游、汽车产业管理、汽车制造等特色培训班,培训各类人员5000多人次。
(三)以分层分类、立体复合为要求,大规模培训和锻炼干部。着眼干部队伍能力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本着“缺什么、补什么”原则,根据实际工作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别、不同岗位领导干部的不同需求,开展分层、分类教育培训。五年来,市县共培训干部1.5万人(次),平均每名干部轮训一遍以上。加强实践锻炼,按照立体复合要求,有计划、有步骤、有目的,先后把1400多名领导干部放到艰苦地区、复杂环境、基层一线,外派发达地区,挂职上级机关,参与中心工作等方式经受锻炼和考验。加大干部交流力度,有计划推进跨部门竞岗交流、机关与基层双向交流、重要岗位定期交流,使干部丰富阅历、积累经验,五年市县轮岗交流干部2200多人次。
二、致力优化结构、增强活力,全面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
针对班子结构不优、活力不足、出口不通及干部严重老化、青黄不接、素质不高,不能适应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需要的实际,以县乡村集中换届为契机,全面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
(一)以届中考察和集中换届为契机,全面调优配强各级班子。2008年,市委以执行力、创造力、凝聚力、公信力建设为主要内容,对市直班子进行了全面考察,在考察调研的基础上,采取“五个一批”办法,调整配备干部200多人次。2011年,市委以市县乡村集中换届为契机,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选干部、配班子,各级班子凝聚力、战斗力得到增强。2012年,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制定出台了加强换届后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的意见办法。通过不断调整和配备,全市各级领导班子老中青结合的梯次结构基本形成,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和非中00员干部队伍建设得到加强,初步形成知识互补、专业配套、能力相辅、气质相济的良好格局。
(二)以公开选拔研究生科级干部为重点,系统推进年轻干部成长工程。年轻干部成长工程向纵深推进,全市确定培养对象1800多名。市级选派28名优秀年轻干部到县市区担任党政班子副职,选派19名博士生担任县级领导干部,选派480名30岁左右年轻干部到乡镇任职,选派25名硕士研究生科级干部到乡镇担任乡镇行政正职或党委副书记。连续三年面向全国公开选拔研究生科级干部300名。同时采取“五个一批”、“六个一批”、“八个一批”的措施和办法,加强干部培养、选拔和使用,干部队伍发展基础逐步打牢,活力不断增强。省委主要领导先后两次在有关专题会议上对我老秘网市年轻干部成长工程进行肯定。
(三)以“三重”考察干部、“三跨”竞争上岗为引领,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大竞争性选拔干部工作力度,公开选拔20名乡镇党委书记担任市直副县级领导干部,公开选拔22名副县级年轻干部,开展公推差选乡镇行政正职试点取得成功,积极推进事业单位领导干部选任制度改革,先后公开选聘45名县级事业单位领导干部,公开选拔160名优秀选调生和年轻干部进入市、县领导机关。开展“三重”干部专项考核考察活动,先后在“千名干部进百企、服务工业促发展”,“三城联创”、南水北调移民搬迁、第四届世界传统武术节等重点工作中开展了专项考察考核干部活动,发现、储备和任用了一大批优秀干部。在市直单位开展科级领导干部跨单位、跨系统、跨身份的“三跨”竞争上岗工作,110多名优秀年轻干部通过公开选拔走上科级领导岗位,收到良好社会反响。
(四)以选人用人专项治理行动为抓手,不断匡正选人用人风气。开展选人用人专项治理和检查,组织17个检查组对各县市区和市直各单位党委(党组)选人用人公信度情况进行了检查,对新提拔实职干部进行了群众满意度民主测评。落实选人用人“四项监督制度”,规范干部任用全过程监督。出台《规范县市区党委书记用人行为办法》,对县市区常委会规范干部用人进行明确规定。率先开展“一报告两评议”活动,作法在全省推介。坚持从严管理干部,坚持干部监督联席会议制度,不断完善12380举报平台,加强八小时以外监督,干部日常监督管理实现常态化。创新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十堰市先后被中央、省授予“全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先进地区”、“全省经济责任审计先进市”称号。全市选人用人公信度逐年提升,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三、坚持抓基层、打基础、强基本,大力实施基层党建“活力工程”
认真贯彻实施省委基层党建《三年规划》,按照“五个基本”、“七个体系”的总体要求,始终坚持抓基层、打基础、强基本,以“六抓六着力”为目标,大力实施基层党建“活力工程”,扎实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积极推进基层党建改革创新,不断激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的生机活力。全市6个县(市、区)被省委授予“基层党建先进县市区”、“创先争优先进县市区”等称号。我老秘网市推行“党员先进性明白卡”、“一会两票”基层民主管理机制等经验作法,先后被《人民日报》、中组部《组工通讯》等报刊媒体进行推介报道。
(一)以竹房城镇带基层党建试验区建设为探索,着力提高基层党建科学化水平。适应十堰山区农业产业发展、农村集镇布局调整、农民生产生活方式转变的形势要求,积极打造竹房城镇带基层党建试验区,重点在基层党组织设置、非公经济组织党建等6大方面进行探索试验、改革创新,创建山区特色基层党建“品牌”。竹房城镇带依托茶叶、蔬菜等优势产业创建“产业型”党组织345个,设置联合“区域型”党组织226个。全市依托行业协会、商会建立非公经济联合党组织142个;各县市区建成配套完善、功能齐全的党员群众服务中心1640个。采取“选”、“挑”、“留”等多种方式选配1200多名“双强”村党组织书记。依托产业党员创业示范,培训基层党组织书记1.2万余人次、党员8.1万余人次。
(二)以“党员先进性明白卡”活动为载体,不断创新党员教育管理机制。着眼于加强党的先进性长效机制建设,在总结推广郧西县“党员先进性明白卡”、竹山县“十星级党员”、张湾区“两找两为”活动等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集中整合全市基层党建资源,全面推行“党员先进性明白卡”承诺活动,15万余名党员参与公开承诺,1.5万多名干部参与承诺服务,其中县以上领导干部1200多人,确定领导干部联系点713个,服务龙头企业429家,办好支农涉农实事3325项,帮助困难户1518家,示范和推动了承诺活动深入扎实开展。
(三)以“一会两票”民主管理、乡镇党代表常任制和党务公开为重点,不断丰富和扩大党内民主。总结房县、郧西县、张湾区等试点工作经验,在全市全面实施村级事务“一会两票”民主管理机制,即召开村级事务民主议事会,提请党员投建议票、群众投决策票。全市村级组织推行“一会两票”民主决策的覆盖面达到100%,党员群众的参与面和满意度分别达到97.5%和100%。全面推行乡镇党代表大会常任制,试行党代表任期制,普遍推行党委委员联系党代表、党代表联系党员、党员联系群众的“三联制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全面推行党务公开,全市共建立党务公开墙3120个,设立党务公开栏2080个,开通党务公开电话1463部,设置党务公开网页515个。
四、全面推进“人才特区”建设,着力打造区域性人才高地
始终把人才工作作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战略任务来抓,着力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加速人才和智力要素集聚,形成符合发展实际的人才工作新格局,为转型发展、跨越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引领和支撑。
(一)整体推进“人才特区”建设。着眼于打造引才、聚才、育才、用才平台,出台《关于加强全市各级各类开发区(园区)人才工作,推进人才特区建设的意见》,在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十堰经济开发区和各县市区经济开发区建立“人才特区”。实行“特别政策、特别环境、特别机制”,推行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投资、创业与分配等激励政策,建立更加科学完备的人才服务体系,吸引留美博士张苏、留瑞(典)博士刘晓辉等一批海外高层次人才落户十堰,创办高新技术企业。全市各级各类开发区(园区)通过创建高标准人才培训、企业孵化和成果转化基地,引进、培育急需高层次人才800多名。
(二)系统深化市校人才共建活动。与武汉地区12所重点高校共同成立了人才共建促进委员会,建立了人才培养引进、智力项目合作、成果转化应用三大工作平台,接受高校人才和智力资源的辐射,十堰向共建高校提供200余个专业、1万余人次培训项目,共建高校为十堰培训产业发展所需各类人才4700余人次,为十堰输送各类人才3116人,在十堰转化科研成果139项,实现了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目标。举办“市校共建院士专家十堰行”活动,邓子新、李家明等17位院士,刘买利、蒋昌忠等49位专家对我老秘网市文化旅游业与生态环境保护、汽车产品换代升级、南水北调工程库区移民安置、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发展等11个重大发展问题开展了咨询考察,达成了7项产学研合作协议。
(三)大力实施人才引领主导产业发展项目。坚持服务产业、以用为本、注重实效,全面推进“一主四大”产业人才发展项目。近年来,以生物医药产业为突破口,探索人才引领主导产业发展的基本路径。积极推进“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十堰生物产业园”产业发展规划、园区详规、园区选址、产学研一体化建设、招才引智与招商引资、“十堰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战略联盟”筹建等重点工作。生物产业园核心园区初步选定,黄姜终端产品、干细胞应用、生物乳腺发生器、穿膜基因产品以及冷链物流等项目即将入园投产,依托中国武汉光谷,以中科院院士邓子新领衔的“十堰生物产业发展战略联盟”即将成立,实现了人才工作与产业发展的深度整合、人才集群与产业集群的良性互动。
(四)积极推进人才工作社会化。在全省市州率先成立了人才协会,设置了汽车、水利水电、旅游等9个专业人才分会,吸纳个人会员520人、团体会员58个,整合聚集了各产业链和社会各阶层的一批优秀人才。《实行人才协会化管理》工作获得省委组织部重点人才工作创新项目一等奖。运用社会化方式开展了“车城英才”和“千人计划”、“百人计划”等重点人才评奖、推荐活动,营造了“四个尊重”的良好社会氛围。创新科技副职的管理、服务和使用方式,“整合科技副职的人才资源”工作获得省委组织部重点人才工作创新项目一等奖,先后两次获得“全省科技副职管理服务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欢迎光临 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http://caiyes.cn/) | Powered by Discuz! X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