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标题:
向实践学习
[打印本页]
作者:
山水先生
时间:
2013-12-13 23:00
标题:
向实践学习
常言道,实践出真知。许多难题的破解,不见得是理论上突破,而是群众在实践中的发明创造。这一现象,各行各业比比皆是,不足为奇。
- R, i" ~ x$ K& Y
5 W# G' _( z1 J3 N* i
前几天下乡,在渭河边的一个小山村,我看到了老百姓的一大发明。这个发明很简单,就是在农村水龙头的地下水管上又安装了一个龙头,每到隆冬季节,每晚只要关掉总开关,从地下龙头把立管中的水放掉,就可以解决上边龙头被冻的难题。别看这是一个小发明,可解决了困扰农村饮水工程建设中一个大问题。过去,每到冬季天寒地冻时,村村户户的户外水龙头都被冻实了,放不出水。有些地方还把龙头冻坏,或把竖管冻裂。许多地方老百姓不是用火烧,就是用开水烫,而研究机构也在动脑筋,多采用保暖的方法,却成效甚微。不能说研究机构的思维不正确,也不能说专家的办法不对,但实践检验效果不好。水管被冻,主要是因为管子中有水。防冻的途径有二,一是保暖,不让水冻结冰;二是把水放干,没水自然就不会冻了。老百姓的办法,与专家学者的思维正好相反,属于逆向思维,反弹琵琶,却解决了实际问题。这就是实践的真谛。
& V" X2 v; v+ t) m1 `& b" q
" g& q1 q- u: ]) ^' j# {
实践破解难题的实例很大,有些还带有革命性、创造性。1978年11月24日晚,在安徽省凤阳县小岗生产队的一间破茅草屋里,18名衣衫褴褛、面黄肌瘦的农民,借助一盏昏暗的煤油灯,面对一张契约,一个个神情紧张地按下了血红的手印,并个个发誓:宁愿坐牢杀头,也要分田到户搞包干。这个日子,据党的十届三中全会召开还有整整24天。在此之前,广大农村实行的是人民公社制度,农民被土地牢牢束缚着,吃着社会主义的“大锅饭”,分田到户带有很大的风险性。但后来的实践证明,就是小岗村的创举,拉开了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大幕,并迅速席卷全国,成为解放农村生产力的最有效途径。那张盖有18个农民手印的大包干契约,被中国革命博物馆收藏,被世人誉为中国农村改革的“第一枪”。
% X/ {3 b7 l3 h; x
7 Z' e( I; C7 j; c) Y
在改革开放的初期,在安徽芜湖,还有一个目不识丁、自称是“傻子”的小商贩,也给中国的理论家出了一道天大的难题。这个人名叫年广久,是个地地道道的文盲,7岁开始在街巷捡拾烟头挣钱,9岁做学徒经商,十几岁接过父亲的水果摊开始持家。1963年因“投机倒把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出狱后为了维持生活,年广久炒起了瓜子,也不知道为什么,他炒的瓜子竟然非常好吃,一嗑三瓣,清香满口,慢慢地出了名。1979年,这一年他42岁,他觉得应该给自己的瓜子起一个名字。这时,他突然联想到父亲曾被街坊称为“傻子”,自己从小也被称为“小傻子”,于是索性就叫“傻子瓜子”。“傻子瓜子”招牌挂出后,生意出奇地好,一天可以卖出两三千斤,自己忙不过来就请一些无业青年当帮手。随着生意不断,帮手越来越多,到秋天居然达到12个,这下子把天捅了个大窟窿。大家知道,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有一个著名论断:“雇工到了8个就不是普通的个体经济,而是资本主义经济,是剥削。”于是,“安徽出了一个年广久资本家”,“年广久是剥削分子”的流言蜚语顿时传遍了安徽,在全国理论界引发了地震。说年广久是资本家,谁也不信,但用马克思的经典理论一套却是真的。就这样,姓资还是姓社,该不该限制雇工的大辩论在全国理论界讨论得如火如荼,此起彼伏,一直持续到1982年,当邓小平出来讲话要求“看一看”的时候,年广久雇工已达到105人,俨然是一个小型私有企业了。在鲜活的现实面前,“经典”终于显出了它的苍白和尴尬。虽然邓公的一句“看一看”,使得年广久的争论尘埃落定,但对雇工数量的限制,还要等到1987年中央5号文件才真正得以明确取消。
: G3 j" O( ]4 n7 ~! }% T
9 V4 ~* l; B6 s; t4 m
实践要接受理论的指导,理论更要接受实践的检验。改革开放30年的实践,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过程。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也正是在“实践是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中拉开的,而且在每一次改革的紧要关头,都是实践做急先锋。实践是一部耐读的书,是必须带上感情去阅读的,有时还要有牺牲精神和创新意识。不要看不起每一个实践者,也不要放弃每一次实践机会。这样,你在实践中付出愈多,实践就会给你回报愈丰。
6 e, ]# e; N2 ]3 ~( G6 v3 y* t
欢迎光临 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http://caiyes.cn/)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