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标题:
关于推动区域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的实践与思考
[打印本页]
作者:
决策参考
时间:
2013-10-15 00:30
标题:
关于推动区域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的实践与思考
文化是一个包含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层次的整体系统。文化发展实际上就是对这三个层次文化的发展,也就是说文化发展不仅要在物质上“呈现”,制度上“凝练”,更要在精神中“升华”。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为大力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我老秘网市提出了推进文化发展“一县一品牌、一县一园区、一县一实体”工作要求,着力在每个县培育一个在全国有知名度、在全省有影响力、在全市叫得响的特色文化品牌,围绕各地重点文化产业发展打造一个文化产业园区,扶持壮大一个在县域范围内能对文化改革发展起到龙头示范带动作用的文化骨干企业或投资运营实体。“三个一”工作要求与文化发展三个层次高度契合,其中“实体”属于物质文化层面,“文化产业园区”属于制度文化层面,“品牌”属于精神文化层面,三者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具有丰富内涵和外延,且密不可分。
文化品牌是一个地方的特色文化符号,其作为一个地方的文化主张,突出展示了自身的文化特色,具有其他地方不可替代的文化地位,是文化产业园区和文化实体差异化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而文化产业园区、文化实体是文化品牌的有效传播平台,从某种意义上说,建设文化产业园区、发展文化实体就是将文化品牌由无形文化变为有形价值的重要途径。
文化产业园区是一种以文化产业为基础的产业集聚区,是实现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的有效载体,也是区域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文化品牌作为文化产业园区的灵魂和名片,是文化产业园区的无形资产,是将文化资源优势变为文化产业优势,进一步增强园区的整体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元素。文化实体是文化产业园区的“细胞”,只有文化实体数量和规模集聚到一定的程度,才能实现文化产业园区化,从而达到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并举。特别是龙头实体的入驻,将带动园区品牌建设、专业化发展和产业配套建设。
文化实体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主体和支撑,特别是文化实体中的文化企业是最重要的文化市场主体,培育壮大文化企业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关键所在。塑造文化品牌能够提升文化实体的文化内涵,文化实体生产的文化产品、提供的文化服务的附加值往往主要来自文化品牌优势。文化产业园区是文化实体的孵化器和助推器,其通过提供文化实体发展所需一系列的管理支持和资源网络,帮助初创阶段或刚成立的相对弱小的文化实体健康成长,并培育一批有实力、创造力、竞争力的大型文化骨干企业或投资运营实体,使之成为文化市场的主导力量,成为文化产业的龙头和战略投资者。
一、“三个一”工作在全市发展大局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三个一”工作是特色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一方面,可以使特色文化资源得到充分挖掘。我老秘网市具有丰富的客家文化、朱子文化、红土地文化、抗战文化、丹霞文化、土堡文化、慈航文化、宗亲文化、古迹文化、民俗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目前,12个县(市、区)所确立的主打文化品牌,几乎囊括了我老秘网市主要特色文化资源,“三个一”的实施有利于促进三明地域特色文化内涵和外延的进一步挖掘整理。另一方面,可以使特色文化资源得到全力开发。我老秘网市的特色文化资源所属的区域,往往涉及多个县(市、区),如客家文化区域涉及宁化、清流等市大部分县(市、区),还有我老秘网市12个县(市、区)全部是老区,7个县是苏区,红土地文化区域遍布全市。此外,往往一个县(市、区)所拥有的特色文化资源又包含数个,如泰宁县丹霞文化、红土地文化、慈航文化、宗亲文化等文化资源禀赋明显。如果未对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统筹安排,对所有特色文化资源开发“四面出击”,势必造成“鱼和熊掌难以兼得”。实施“三个一”,将分散的文化元素进行了有机整合,可以集中优势资源,全力打造文化品牌,增强文化品牌的影响力和辐射力,促进特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二)“三个一”工作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实施“三个一”工作,就是走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发展道路。12个县(市、区)确定的文化产业园区和文化实体,重点是围绕各自确定文化品牌发展文化产业,使各地能够抓住特色,发挥优势,明确各地区域文化产业发展定位,使散布于各县(市、区)的文化产业园区和文化实体,尽量体现出文化的差异性,避免同质化发展而造成的资源再度浪费。特别是在文化产业发展的初期,我老秘网市提出以龙头实体为带动,发挥文化产业园区的孵化和辐射作用,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战略选择,有利于提高文化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水平。同时,我老秘网市围绕实施“三个一”工作,制定出台了一系列保障和扶持措施,基本完成了国有文艺院团改革、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改革等文化体制改革重点任务,有力促进了文化市场的活跃和繁荣。
(三)“三个一”工作是区域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我老秘网市县域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在三次产业结构方面仍存在一产比重偏高、二产结构不优、三产发展不充分等问题,如何促进产业结构水平提高和形态转换成为跨越发展的关键。“三个一”工作旨在促进文化产业早日发展成为我老秘网市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而文化产业是一个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科技含量高、发展潜力大的绿色朝阳产业,是促进产业结构转型的较佳选择。通过打响品牌、做大园区、做强实体,有利于促进产业融合,加快发展文化旅游、工艺美术等特色产业,培育新经济新增长点;有利于带动重大项目的策划包装、推介招商,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实施“三个一”工作以来,市本级及各县(市、区)列入省、市重点项目盘子和“五大战役”重点跟踪督查的文化项目明显增多,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稳步提高,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大幅增加,有力助推了县域经济的转型发展。
(四)“三个一”工作是提升区域形象的重要载体。区域文化品牌是区域文化形象的外显载体。文化品牌以高度凝练的形式,集中了地方自然资源和人文创造之精华,是地方文化的亮点。一个地方有了知名的文化品牌、显著的文化标志,人们就从这些品牌和标志联想到这个地方,感受这个地方的文化品味。我老秘网市各地通过文化品牌的打造,有利于全面提升地方文化内涵和特质,提高地方综合服务水平,优化地方人文环境,增强地方人文品质。文化品牌也是扩大区域影响的“好名片”,大力挖掘、开发、宣传文化品牌的深厚底蕴,可以增强地方魅力,提高地方美誉度和影响力。围绕打响文化品牌,我老秘网市各地以海峡两岸林业博览会、世界客属恳亲大会、泰宁丹霞文化旅游节、沙县小吃文化节、朱子文化艺术节、擂茶文化交流会等节庆活动为载体,精心策划组织开展有影响、有规模、有声势的文化品牌宣传推介活动,持续扩大了“中国丹霞·福建泰宁”、“客家祖地”、“永安抗战文化名城”等特色文化效应,进一步提高了这些地方的影响力、知名度和吸引力。
二、“三个一”工作进展情况及存在问题
(一)合力共为的发展氛围日渐浓厚。市委、市政府年初提出了“一县一品牌、一县一园区、一县一实体”工作重点后,市、县两级加强领导,加强协调,加大力度,加快推进文化发展“三个一”工作的共识共为正在全面形成。一是明确工作内容。经过市、县两级近两个月的反复酝酿研究,各县(市、区)“三个一”工作内容于今年4月份由市委常委扩大会审定同意,并以市“两办”文件下发《关于认真落实推进文化发展“一县一品牌、一县一园区、一县一实体”工作要求的通知》。二是落实工作责任。市文化改革发展工作领导小组把“三个一”工作纳入市对县工作考评内容,向各县(市、区)下发工作责任书,各县(市、区)围绕工作内容制定细化工作推进方案,明确总体要求、工作目标和工作项目,目前市文改办已将其汇编成册印发供各地交流借鉴、推动工作。三是狠抓工作落实。市文化改革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文化产业形势分析、督查通报、反馈报告等制度,在今年5月份和8月份分别召开了“三个一”工作推进汇报会和全市文化产业形势分析会,市文改办、文广新局采取“每月一通报”的办法定期督查工作进展情况,市统计局认真分析研究《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2)》标准做好文化产业统计工作,各县(市、区)均把“做响品牌、做大园区、做强实体”作为重中之重,园区建设、实体投资明显加快。据初步统计,全市“一县一园区”12个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计划投资约68亿元,累计完成投资约18亿元,其中今年前三季度完成投资近8亿元。清流县客家祖山文化园、海西(宁化)客家文化城、福建省(大田)高山茶文化创意产业园等7个项目分别获省文化产业、文化创意专项资金补助。
(二)重点突破的工作态势逐步形成。
1、做响品牌,扩大影响。紧紧围绕三明地域特色文化资源,确立12个县(市、区)主打文化品牌,客家文化借助世客会平台受到海内外广泛关注,丹霞文化旅游节吸引了世界各地文化旅游者的目光,红色文化、小吃文化、土堡文化、抗战文化的影响力也在逐步扩大。一是挖掘品牌内涵外延。积极开展文化品牌的研究与开发,充分发挥永安抗战文化研究会、大田高山茶文化研究会等文化品牌研究机构作用,邀请相关科研机构做好竹纸制作技艺、擂茶制作技艺、龙池砚制作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包装,进一步丰富品牌文化内涵。着力加强文化品牌的保护与传承,成立三明市客家文化艺术中心、梅林戏艺术传承保护中心,抓好客家文化和梅林戏的传习和生产性保护;沙县小吃积极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加大小吃文化品牌管理力度;建宁县组织开展莲文化挖掘保护工作,推动“建宁县通心白莲制作技艺”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加快建设客家博物馆、沙县小吃文化城、朱子文化园、复兴堡抗战文化遗址、红豆杉文化公园等一批文化元素凸显的文化标志性建筑,促进文化品牌与城市规划建设有机融合。二是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制定实施《三明市文化旅游推进计划(2012-2016)》,深度发展生态文化、红色文化、客家文化等特色旅游,培育了一批特色鲜明的文化创意景区、历史文化名村和旅游文化演艺产品。永安市设计推出精品抗战文化旅游线路,将乐将擂茶文化、溶洞文化、杨时文化、苏区文化等融入旅游产业,宁化县构筑以客家文化为背景的核心景观,清流形成以“闽台同根同源”文化、灵台山客家文化为核心的文化旅游格局。三是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充分运用媒体传播、文艺作品、节庆活动等有效传播手段,特别是结合举办林博会、世界客属第25届恳亲大会、沙县小吃文化节、海峡两岸客家擂茶文化交流会等节庆活动,精心组织开展有影响、有声势、有规模的品牌推介活动,不断扩大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公信度。如我老秘网市加大影视宣传力度,拍摄完成大型客家文化题材影视剧《葛藤凹》,邀请央视中文国际频道、海峡卫视拍摄制作百集大型系列片《客家足迹行》、《客家人》“走进三明”系列专题节目,强化客家文化品牌形象;泰宁通过举办第四届中国丹霞(泰宁)文化旅游节系列活动,进一步打响丹霞旅游文化品牌;尤溪县开展朱子文化进社区、进校园、进机关、进企业“四进”活动,不断做响朱子文化品牌。
2、做大园区,增强实力。充分发挥园区集聚效应和孵化功能,进一步增强重点文化板块的特色优势、综合竞争力和集聚辐射能力。一是实施项目带动。结合各地发展定位和资源特点,建立了全市文化产业项目库,目前已储备项目116个,2012年共有36个文化产业项目纳入省、市重点项目盘子,有22个项目列入全市“五大战役”重点跟踪督查项目。认真做好赴港招商、深圳文博会、厦门文博会的项目推介及签约工作,共签约项目3个,总金额达6.8亿元,目前到位资金1500万元。二是提升重点园区。泰宁丹霞文化产业园已启动建设项目12个,省宣书画创作基地已落户园区并完成选址认证和规划设计,被评为“福建省十大重点文化产业园”之一。闽台文化创意产业园由永安市财政拨付2000万作为发展启动资金,并邀请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先生题匾题词、永安籍国际影星张静初为园区形象代言,已有10家企业意向入驻,意向投资超过30亿元。三明城市文化广场目前已入驻文化企业单位近20家。三是完善规划设计。围绕优化产业布局,各地全面启动了文化产业园区规划,目前一县一园区中,泰宁、永安等部分县(市)已完成,有的县正在编制当中,部分县在原有规划的基础上从文化产业的定位方向进行调整优化。
3、做强实体,引领示范。支持和引导文化企业做大做强,逐步形成龙头企业带动、骨干企业支撑、文化企业全面发展的态势。一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市委办、市政府办制定下发《关于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市文改办、市财政局制定下发了《三明市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试行)》,市文改办、发改、经贸、财政、文广新、统计、旅游等七个部门联合下发了《三明市文化产业重点园区认定管理办法(暂行)》,市银监局出台《关于银行业支持三明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的指导意见》,永安、大田、清流、尤溪等县(市)也相应制定或出台文化产业扶持措施。特别是注重推进文化与金融融合发展,尤溪县三林木艺有限公司和泰宁古城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被省上授予“上市后备文化企业”。二是精心培育龙头企业。一些文化龙头企业通过推进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开发出了一批有影响力的文化产品,福建中煌塑胶制品有限公司的3D立体画《关公》荣获厦门文博会工艺美术精品金奖;三元区华悦文化(动漫)投资有限公司已完成多类动画作品4000多分钟,先后在全国动漫专业比赛中获得10余项荣誉。三是辐射文化企业发展。据统计,上半年末,全市从事文化产业经营活动单位4022家,其中法人单位2012家,比2011年年末增长13.7%。1-9月份全市文化产业单位拥有资产94.06亿元,同比增长38.4%;主营收入53.63亿元,同比增长29.2%;文化产业从业人员3.69万人,同比增长56.1%。
4、客观存在的现实问题亟待破解。从总体来看,我老秘网市文化产业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体现在:一是经济增长贡献率不高。从全市看,前三季度全市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20.53亿元,占全省总量的3.4%左右,居全省第八位,占全市GDP(847.91亿元)比值2.4%,在全省位次靠后。从县级看,今年上半年总量最大的永安市也只有2.2亿元,占比2.1%,最小的建宁县仅有0.53亿元,占比2.3%。二是文化内涵体现不够。各地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但“三个一”项目尤其是部分文化产业园区还存在文化内涵挖掘不深、表现形式单一、品牌文化含量不足等问题,需要持续挖掘、整理,不断丰富文化内涵,不断提升文化品味,不断突出文化在项目中的核心价值。三是园区项目落地不快。“一县一园区”的规划论证工作普遍滞后,部分园区策划生成项目少,对外招商力度不够,有些意向项目转化慢,不少项目仍未完成可研报告、立项批复等前期工作,全市“一县一园区”12个园区中,已建成项目只有24个,在建项目只有49个。四是文化实体实力不强。我老秘网市缺乏像泉州的工艺和陶瓷业、莆田的仿古家具制造业、漳州万利达公司(文化视听设备)、南平造纸厂(新闻纸)等起重要支撑作用的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各县(市、区)同样也存在这一突出问题。五是工作推进不平衡。当前全市上下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共识共为日益浓厚,但在具体运作上,包括在文化产业项目招商、建设推进等工作中,在一些地方、一些部门还未引起足够重视,甚至在个别地方、部门还存在职责不清、任务不明的现象。
三、加快推进“三个一”工作的对策建议
(一)资源品牌化。学习借鉴广东、湖南等地的文化产业发展理念和运作模式,努力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一是整合资源培育品牌。立足三明市情特点,以最具代表性的客家文化和红色文化为突破口,通过大活动、大创作、大文艺、大讲坛等形式,把三明客家祖地、朱子故里、红色苏区、老工业基地文化等文化资源挖掘出来、整合起来、运用开来。注重围绕重点主题、重大事件、重要人物进行高端策划、系统规划与文化创意,力争通过数年或十来年的努力,使三明客家文化和红色文化成为在全省叫得响、在全国有影响力的文化“大品牌”。同时,鼓励各县(市、区)把一些文化优势项目和特色亮点进行有机串联、整合打包,集中资金、技术、人才等各类资源打响“一县一品牌”。二是拓展内涵提升品牌。持续挖掘和丰富特色文化品牌的内涵与外延,特别是加强对沙县小吃、大田高山茶、明溪红豆杉、建宁莲乡·闽江正源等文化品牌的研究,结合5个国家级和31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开发,进一步凸显文化个性、增强文化含量、提升文化品味。通过名家指点、古籍整理、文物收集、理论研究、形象设计等措施,在传统文化中注入现代元素,不断提高各地群众对“一县一品牌”的认同感和美誉度。三是丰富载体传播品牌。在继续把主流媒体资源作为品牌宣传的主阵地的同时,着手推动以“一县一品牌”为主的本土文化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进课堂,推动“非遗”项目进城区、进景区、进宾馆;筹划召开三明市互联老秘网长论坛,争取三明小鱼网、三明明网、三明人才网、永安论坛等流量较大、知名度较高的本地商业老秘网对品牌传播的支持,扩大地域文化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更加注重借助微博、移动互联网等新媒体及影视文学作品和动漫游戏软性广告植入对品牌传播的独特威力,当前重点发挥第25届世客会办会效应,抓住影视剧《葛藤凹》播映、闭幕式晚会将在央视《乡村大舞台》播出等契机,组织“全媒体”的宣传攻势和正面“炒作”,打响三明文化品牌。
(二)品牌市场化。对接市场需求,加快推进文化品牌的综合开发,提高品牌对文化产业增加值的贡献率。一是以品牌增创市场效益。坚持把品牌推向市场,支持各县(市、区)对接市场需求开发建设文化品牌展馆、主题公园、文化旅游景点、文化体验项目等独具竞争力的特色产品,不断提高“一县一品牌”的市场竞争力。重点发挥“世界地质公园”和世界自然遗产“中国丹霞”两大世界级品牌的影响力、渗透力和感召力,策划推出大型实景演出节目、汇聚三明文化元素的大型主题公园,以核心项目为抓手推动旅游产品的转型升级,促进文化旅游产业的内容创新、技术创新和业态创新,努力把我老秘网市打造成国家级的文化旅游的目的地。二是以品牌拓展市场外延。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鼓励文化企业、行业组织和中介机构从事“一县一品牌”的衍生产品开发,让文化品牌可视、可听、可感、可体验。着力从沙县小吃、大田高山茶等有较高知名度的品类品牌中,有计划有步骤地培育形成一批文化产品品牌、一批文化服务品牌、一批文化节会品牌,提高市场对文化品牌的产品认知度。借助品牌影响力,逐步推出舞台演出、图书画册、音像制品、动漫产品、生活用品、文艺作品、旅游工艺品、城市雕塑等系列衍生产品,统一形象设计,统一营销策划,形成完整的文化产业链条,实现品牌效应的最大化。三是以品牌引领市场消费。着力提升市县两级主办的各类展会节庆的文化内涵,促其向全省及至全国知名的文化节庆转化升格;适时举办或承办全国、全省书画、摄影、美术、音乐、舞蹈大赛等活动,并积极引导文化企业以商业演出、参加赛事等形式走出去;支持民间投资建设书画、工艺品等各类文化交易市场,鼓励名家新秀举办个人演唱会、书画摄影展等活动,尝试开办“周未公益剧场”演出活动,依托三歌传媒的艺术力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市场开发,促进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七)服务优质化。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为动力,自觉追求“自知之明、先见之明、知人之明”,积极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要素保障、政策保障和机制保障。一是加强政策扶持。认真学习宣传中央和省里有关文化产业发展的系列文件,研究制定保障“三个一”工作的具体政策措施,注重发挥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杠杆作用,逐步扩大政府采购文化服务的范围和数量,支持相对集中建设名家名人工作室,开展三明文化领军人物评选,重奖原创性优秀作品,积极向省上和国家争取一批重点园区、重点企业、文艺创作基地、文化艺术之乡的命名获批,把各级政策用好用足用活。二是加强宏观指导。按照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新标准对全市文化产业单位进行新一轮调查摸底,做好文化产业名录库的更新维护,遵循“先进库,后有数”、“要进库,走程序”的原则,切实做好文化产业统计工作,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宏观数据支持。健全文化产业形势分析工作机制,加强对全市文化产业运行情况的跟踪监测,提高工作的前瞻性和针对性。三是加强协调服务。筹划全市文化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建设“三明文化产业网”,汇聚政策发布、资源展示、展会安排、项目招商、统计分析、人才培训、信贷融资、发展动态、名家风采、文化讲坛、在线咨询等综合性服务功能。健全完善文化产业统计、国有文化资源管理、文化外贸出口、产业融合对接等工作机制和联席会制度,充实各县(市、区)文改办工作力量,进一步提高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能力水平。按照分级管理、上下联动的原则,建立全市文化产业项目跟踪管理信息系统,抓好全市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推动和督查工作。筹备组建三明文化产业促进会或者是行业商会,促进文化企业行业自律和抱团发展。市委宣传部课题组
欢迎光临 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http://caiyes.cn/)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