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标题: 提升小城镇建设质量 推进三明县域经济加快发展 [打印本页]

作者: 决策参考    时间: 2013-9-17 12:43
标题: 提升小城镇建设质量 推进三明县域经济加快发展
   近年来,三明市在城镇化建设的规划设计、设施配套、环境整治、产业发展、典型培育、机制创新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有效推进了城镇化进程。到2012年,全市城镇化水平为52.1%,比2004年提高了10个百分点。但是,三明市城镇化建设仍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考验,实现“十二五”的城镇化目标,任务相当艰巨。
    一、我老秘网市小城镇建设现状
    (一)小城镇的规划体系初步建立,布局趋于合理。
    到2012年,全市乡镇总体规划累计完成96个(共117个),覆盖率达82%,其中61个建制镇已基本完成了新一轮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及一系列配套专项规划;村庄规划累计完成1516个(共1732个),覆盖率达87%。通过规划的编制与实施,全市初步形成了以中心城市、重点中心镇、一般乡镇为梯次的城镇布局体系,小城镇建设无序零乱的态势得以逐步扭转,随意性得到遏制,布局逐渐趋于合理。
    (二)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小城镇的承载能力日益增强。
    大力开展“农村家园清洁行动”、“绿色村庄建设”、“美丽乡村”等活动,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有效改善了农村生活环境,有效地集聚了人气,城镇建设充满活力。去年,全市4个省级试点镇和16个市级中心镇共实施产业项目218个,完成投资68亿元,培育了一批各具特色的示范乡镇,起到了很好的带动和导向作用。如贡川镇倾力打造新兴工业重镇、旅游度假名镇、中国文化大镇,形成工业园区1500多亩,产业发展独具特色。
    (三)乡镇区划调整的作用开始显现,推进小城镇的建设措施有力。
    完成了洋溪、坂面、曹坊、槐南撤乡建镇,通过区划调整,小城镇的集聚作用显著增强,规模明显提升,产业集聚度迅速提升。同时积极探索,创新机制,用好土地增减挂钩政策,建立财政支持小城镇建设机制,探索资金筹措办法等工作,如沙县成立民间资本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村级融资担保基金,广泛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小城镇建设,推进了小城镇建设的开展。
    二、我老秘网市城镇化建设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经济发展不够快,产业支撑作用不强。
    近20年来,三明市经济保持了较快的发展势头,但与全省其他先进地区相比还不够快。2012年三明市GDP占全省的6.8%,财政收入占全省的4.0%,占比普遍偏低。县域经济大多总量不大,综合实力不强,对小城镇的拉动作用不大。小城镇尚未形成具有特色的产业支撑,发展模式粗放,产业结构雷同,难以形成产业集聚,制约了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的进程。
    (二)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滞后,配套功能不完善。
    城镇大多基础比较薄弱,历史欠债较多,道路、防洪堤、公园绿地、污水处理、垃圾清运等基础设施及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不配套、不完善、不到位,阻碍了小城镇和城镇化的发展。
    (三)城镇规模普遍较小,聚集效应不够强。
    全市城镇布局分散,规模小,人口密度低,城镇化进程相对较慢。小城镇只有达到一定规模才能产生一定的聚集效应,而三明市县城常驻人口大多不足10万人,镇区常驻人口大多在3万人以下。从建成区面积看,至2012年三明市区面积33.08平方公里,有3个县城面积不足5平方公里,各县城区建成面积偏小。从常住人口数量看,三明市区为23.12万人,还有3个县城人口不到5万人,常住人口数量明显偏少,经济发展基础薄弱,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城市功能不够完善,对周边城镇的辐射带动能力有限,很难产生聚集效应。
    (四)建设资金投入不足,社会管理、社会服务发展滞后。
    一是小城镇建设任务重、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需求大,而乡镇财政收入低、自有资金少,银行融资难,民间资本潜力挖掘不够等,小城镇和城镇化建设资金缺口较大。二是小城镇的社会管理、社会服务发展滞后。有的乡镇重建设轻管理,对如何科学安排好社区管理和服务工作考虑较少;有的乡镇综合管理较弱,未形成良性的综合整治机制,脏乱差现象还普遍存在。
    三、提升我老秘网市小城镇建设质量的几点思考
    (一)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是基本前提。
    抓紧编制统一协调的小城镇发展规划,并将其纳入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城镇规划必须突出科学性,按照小城镇建设的发展规律办事,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打破原有行政区划的限制,在布局上确定好小城镇的性质、功能和基础设施规模,注重实效,使小城镇成为联结农村与城市的纽带和桥梁。小城镇建设规划必须面向“三农”,坚持把“农村化、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作为发展目标,统一规划,适度超前。建立完善的规划编制与实施以及监督反馈的管理制度,保证规划的有序进行。同时,小城镇建设规划还需突出重点,注重特色,反对遍地开花、平衡推进的做法。在规划中要体现三明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美丽的自然山水、丰富的风景名胜资源等特色优势,塑造城镇化建设的“灵魂”,突出“靓丽、绿色、宜居”等主题,体现三明的特色优势。通过优化全市城镇空间布局和规模结构,形成布局合理、层级清晰、功能完善、协调发展的全市城镇体系。
    (二)深化小城镇综合配套改革是重要内容。
    首先,要全面落实小城镇户籍制度改革,完善配套政策措施,确保城乡居民享有同等待遇,积极为城乡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创造有利条件,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其次,要创新小城镇建设资金筹集的渠道和机制,摆脱对财政的依赖思想,运用城市经营理念,在城镇土地转化和升值、房地产增值中筹集建设资金,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快城镇公用事业、企业的公司制改革,培育资本市场,最广泛地吸引社会投资,理顺财政关系,完善小城镇的财政管理体制,从制度上保证小城镇建设的稳定的资金来源。三是要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在保护耕地和保障农民合法权益的前提下,保证小城镇建设的合理用地。对一户在农村只有一处宅基地的进城镇落户农民,可保留土地承包权;对承包地和自留地,可以继续耕种,也可以根据自愿的原则,依法转包他人经营,或一次性折价分年补偿,或折成股份转入集体经济组织,按股分红;对进镇农民原有土地分红及福利待遇等,应实行过渡性政策,保证其利益不受影响。四是要深化保障制度改革。对已经转为城镇户口、符合条件的农民家庭与城市低收入家庭一样提供廉租房,允许在城市就业具有一定年限的农民工申请廉租房。鼓励园区企业建设职工公寓,切实解决进城人员住房问题。通过减免费用为新落户城镇和进城务工人员进行就业培训,并在工资、工伤保险等方面提供保障。使农村居民进城后与城镇居民享受到同等的养老、医疗、失业和生育等社会保障。
    (三)努力提高小城镇管理水平是根本保证。
    城镇“三分在建,七分在管”。要转变政府职能,将政府工作的重心转移到搞好城乡社区服务上来,为私人投资和居民生活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和社会环境。加快城镇管理人员队伍的建设,注重培养和引进城镇建设和发展急需的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经营型人才,提高城镇建设和发展的决策管理水平。高度重视文化的作用,大力发展繁荣城镇科学文化事业,结合社区文化建设,提高进城镇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依法行政,搞好小城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逐步建立法治化、社会化和民主化的新型城镇管理。
    (四)增强小城镇可持续发展能力是最终目的。
    小城镇建设必须坚持以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为中心,正确处理好人口增长、经济社会发展、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立足三明各地优势,做到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旅则旅,着力建设工业主导型、流通商贸型、旅游服务型、特色产业型等不同类型的小城镇。抓住已经形成或正在形成的特色产业,一业为主,多业驱动,以“兴业”带动建镇。大力实施“蓝天、碧水、青山”和“美化、净化、亮化”工程,坚决淘汰和关闭严重浪费资源和污染环境的企业,通过合理布局规划,协调新城和旧城的关系,保护古建筑,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现代建筑,创造优美、和谐、舒适的城镇环境。

●董碧英






欢迎光临 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http://caiyes.cn/)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