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标题: 也谈识人用人 [打印本页]

作者: 携笔从戎    时间: 2013-9-15 21:06
标题: 也谈识人用人

古人云: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在识人用人上如何做到精准恰当,可以说,既是一门功夫,更是一门学问。

一是以见微知著的眼力发现人才。晚清时期,李鸿章曾带领三个人去拜见曾国藩,准备予以推荐使用。正好曾国藩散步回来撞见,李鸿章请他接见一下三人,曾国藩却说:“不必再见了!”。李鸿章甚为不解,曾国藩说道:“那个进门后一直没有抬起头来的人,性格谨慎、心底厚道、稳重,将来可做吏部官员;那个表面上恭恭敬敬,却四处张望、左右顾盼的人,是个阳奉阴违的小人,不能重用;那个始终怒目而视,精神抖擞的人,是个义士,可以重用,将来的功名不在你我之下”。果不其然,那个怒目而视、精神抖擞的人,即是后来成为淮军名将的刘铭传。这也难怪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受人瞩目的名士,他的成功从识人用人上完全可以管窥一斑。由此,我们也可得到一些启示,那就是要善于从细微之处来观察欲用之人。因为任何人在性格和环境等因素的作用下,必然会形成自己的行为特征。正是这些行为特征,人与人之间才得以区别。因而,我们可以在明察秋毫中认识一个人的品行和才干,可以做到由表知里、由小见大,识才于未显,从而做到知人善任。这种能力的获得,的确需要不断的历练,但只要肯下功夫、肯用心思,完全可以做到。

二是以不拘一格的气魄选拔人才。在美军历史上曾有十位五星上将,但在这其中,曾统率二战中最大的战役行动,曾第一个担任盟军最高统帅,并在退役后担任哥伦比亚大学校长和两届美国总统的人,就只有一位了,那就是传奇人物——艾森豪威尔。而最另人称奇的是,艾森豪威尔从一个没有实战经验的上校参谋军官到身为盟军最高统帅的五星上将,仅用了4年时间!艾森豪威尔何以能有如此作为?这主要是因为他得到了美国的另一位五星上将——乔治·马歇尔的赏识和重用。当时,马歇尔是美国的陆军参谋长。在一次演习中,他发现了艾森豪威尔制定作战计划的天资与才能。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他把艾森豪威尔调到陆军部工作。在决策美国参战究竟是“先欧后亚”,还是“先亚后欧”,还是“欧亚并重”的战略问题上,艾森豪威尔表现极为出色。这使马歇尔下定决心向总统罗斯福举荐这位军事奇才。就这样,艾森豪威尔超越了366名比他资历高的高级将领,被任命为欧洲美军最高司令。艾森豪威尔的成长带给我们深刻的启发,那就是在干部的选拔任用上要防止论资排辈和按部就班,既要重资历,但又不能唯资历;既要重学历,但更要看能力,努力做到:德才兼备者,破格重用;有德无才者,培养使用;有才无德者,限制录用;无德无才者,坚决不用。

三是以辩证灵活的思路使用人才。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这句话用在识人用人上,可谓至理名言。从哲学角度讲,长中有短,短中有长,长与短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贞观政要》中就曾记载了唐太宗李世民的识人用人观点,他说:“明主之任人,如巧匠之制木。直者以为辕,曲者以为轮,长者以为栋梁,短者以为拱角,无曲直长短,各有取施。明主之任人亦由是也。智者取其谋,愚者取其力,勇者取其威,怯者取其慎,无智愚勇怯而用之,故良将无弃才,明主无弃士”。而清代思想家魏源则进一步指出:“不知人之短,又不知人之长,不知人长中之短,不知人短中之长,则不可能用人。”这两段话既精辟,又富含哲理,对我们现代的识人用人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众所周知,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但只要我们打开思路,更新观念,转换视角,抛开求全责备、贪大求多的想法,以辩证的、客观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身边的每个人,我们就可以做到既能用人“长”,又能用人之“短”。到最后,我们就会意识到:我们缺少的不是人才,而是缺少发现的眼睛和用人的方法。

四是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凝聚人才。一个人如果拥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他就可能在某一领域有所成就;但一个人如果拥有凝聚人才的本领,那他就有可能坐拥天下。对于这一点,两位刘姓皇帝可以说是最好的解读,他们就是汉高祖刘邦和蜀帝刘备。先说刘邦。刘邦在与项羽的楚汉之争中,起初并不占什么优势,一次鸿门宴险些使其命丧黄泉。但刘邦最大的长处就是能够悦纳人才,并能够从谏如流。他曾说:领兵打仗,我不如韩信;运筹帷幄,我不如张良;治理天下,我不如萧何,但此三人皆为我所用也。刘邦正是以他的“将将”之才,最终赢得了天下,建立了西汉政权。而反观刘邦的对手项羽,一开始实力非常强大。但他不仅有妇人之仁,而且刚愎自用,就连对他最为忠心耿耿的亚父范增也被他逼走。最后,孤家寡人的项羽在韩信的十面埋伏中落得个霸王别姬、自刎乌江,成为一个悲剧式的人物。再说刘备。落魄的皇叔刘备拥有宏图伟志,那就是匡扶汉室。但仅凭其一己之力,那是绝对办不到的。但刘备为人虚怀若谷,且对待人才总是求贤若渴。桃园结义,使他拥有了忠勇异常的左膀右臂——关羽和张飞;三顾茅庐,使他获得了天下第一谋士——诸葛亮。此后,庞统、马超等一批贤才良将纷纷投入其麾下。正是拥有了这些人才,刘备才能够北抗曹操、东拒孙吴,形成了诸葛亮“隆中对”中所说的“三分天下有其一”的战略格局,并最终当上了蜀国的皇帝。山不厌土,故能成其高;海不择流,故能成其深。我们都知道“得人心者得天下”,但更进一步,我们可以说“得人才者得天下”。这带给我们的启示是:在识人用人上,我们要坚持唯贤是举,唯才是用,并要竭力为人才成长铺路搭桥,真正让他们有用武之地,让他们能够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最终推动我们的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欢迎光临 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http://caiyes.cn/)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