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标题:
说说写文章的感受吧
[打印本页]
作者:
大美中江
时间:
2013-8-30 09:50
标题:
说说写文章的感受吧
我08年参加工作,如今快满5年了。大部分的时间做的工作都是和文字有关的,还有一小部分和数字有关。我是理科出生,因各种原因,开始从事文字工作。不是什么大家,只是一个小人物,在这里说说自己的写作感受吧。
# D" ?3 v5 z3 {. B' K& y& @
1、华而不实的文章:
* x( q, h) m8 C5 g5 u4 w" w! v" h
我们写文章,大多是领导安排。工作报告,工作讲话,工作总结等等,写了一篇又一篇,有时候自己都麻木了,不知道下回该咋写。这回提出这个观点,下次大写那个亮点,文词总有尽时,而领导意无限。现在想来写的这些文章大多华而不实,洋洋洒洒几千字,有用的就那么个三百字。为啥我们不直接写这些有用的,而非要这样呢?这是领导讲话需要,也是社会需要的。我们的报章多为报告体,也就是领导说的话,不是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语言。
% t8 j4 z! D3 Q* O x @" {
2、精炼简洁的文章:
$ o9 B; `* l: `9 l
我认为古代的文言文很有借鉴的地方,领导们也常用。因为文言文精炼。古人为什么能做到高度精炼?这是逼出来的。古人的书写成本非常高,在竹简上写字、在龟壳和牛肩胛骨上刻字、在青铜器上铸字,不精炼行吗?其实,文言也就是书面语。所以多用用也是好的。例如:
讲外交形势,说“与邻邦相处友好,还有许多国家远隔重洋,与我们建交”。简言之,用四个字叫“悦近来远”,用六个字,叫“近者悦,远者来。”这都是现成的词。讲“切实落实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各方主体责任,强化企业法定代表人、工程项目负责人等有关责任人的质量责任,严格落实工程质量责任终身制。”用四个字:“切责于人”。每个人负什么责任应是早就定好了的。这里顺带说一个问题,叫详略得当。该说细一点,当然不能粗,不能一笔带过。但是该精炼的地方,你得有高度概括的能力。比如,我们都读过“曹刿论战”,摘自《左传》,讲曹刿在长勺大战之前如何替鲁庄公分析形势和家底,并巧妙运用战术,以弱胜强,打败了齐国军队。只用了200多字,非常精彩,读起来很过瘾。但是孔子在《春秋》里对这一战役只用了七个字“公败齐师于长勺”。公指鲁庄公。记载齐鲁两国间的大事,这七个字就够了。
汉语的弹性是非常大的,就看你会不会利用这种弹性。常说“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这够简洁了吧,但子贡说:“驷不及舌。”
% _ g. O; X! i& Y' l0 j/ W' o1 n
3、能够流传的文章:
* B% i% ^# b& X
读者需要的不是文字,需要的是信息。我们写文章当然希望它影响力大,一是传得远,二是传得久。只有最精炼的文章才传得久远。
我们都知道,语言也好,信息也好,在传播过程中都会衰减、走样,谣言往往是在传播中产生的(恶意造谣另当别论)。
一是信息越繁杂,越易走样,越简单越不易失真。试想,让你复述“曹刿论战”那一段故事,很容易丢三落四,但让你复述“公败齐师于长勺”这七个字或者说其中包含的信息,基本上不会走样。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一开篇就是“环滁皆山也”,很多人耳熟能详。但据说初稿是依次介绍滁州四围山的景色,东边的山如何如何,南边的山如何如何。最终定稿为这五个字。如按初稿这样写,可能谁也记不住。而这五个字给人印象到深。《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只有600字,而《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不足200字。事件的宏大与消息的短小,都是其影响深远的原因。
二是越精炼越标准。有人会说,语言能有什么标准?每个人的表达都不一样。但是,精炼到极致时,表达方式几乎是唯一的。“环滁皆山”,还有比这种更精炼的吗?可能有,但一般人找不到。因此,你只能接受这种说法。所谓的名言警句,口口相传,千百年不走样,一方面是其深刻的哲理,另一方面,就是因为你找不到比它更合适的表达方式。(以上事例节选自新浪叶昌元博文)
7 Q: Y0 o+ C. Q8 _5 H- p& s: p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写文章应该简洁精炼,传递出需要的信息。
]! a, q; q3 M# {# q
欢迎光临 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http://caiyes.cn/)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