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标题:
网络涉腐舆情的应对与处置
[打印本页]
作者:
yoyo613
时间:
2013-8-4 15:56
标题:
网络涉腐舆情的应对与处置
近年来,互联网技术的研究与发展取得了日新月异的进步,不仅在信息共享、咨询服务等方面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还已经成为“思想文化的集散地与社会舆论的放大器”,在反腐倡廉中也日益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网络涉腐舆情纷繁复杂,给政府的执政能力带来了新的挑战,能否有效应对与处置涉腐舆情,关系到政府的公信力与反腐的决心,关系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能否得到根本的维护,因此,加大网络涉腐舆情的研究与应对,是当前各级政府必须面对的严峻课题。
一、当前网络涉腐舆情的新特征
网络涉腐舆情,即网民通过论坛、博客、微博、QQ、邮件等平台来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发表关于国家公职人员利用职权之便而产生的权利异化现象的观点、情绪、态度和意见的总和。网络涉腐舆情除了具有一般舆情的快速传播性、突发性、隐匿性、互动性、随意性等特点之外,近年来还具有了以下新的特征:
网络涉腐舆情常态化。近年来,网络涉腐舆情进入“井喷”的状态,比起传统的举报方式,网民更愿意选择网络曝光的方式。近两年,从基层干部到副部级官员,被网络拉下马并在全国具有重大影响的官员就有几十人。今年两会时,人民网和人民日报政治文化部就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展开调查,反腐倡廉分项调查显示,68%的网民最愿意通过网络曝光的方式参与反腐,这说明网络反腐已经成为一种非常常见的方式,也预示着网络上将会充斥各种各样的fubai舆情。
网络涉腐舆情参与主体全民化。网络反腐参与主体一改以前受害人举报等单一的形式,现在还出现了故意爆料的知情官员,进行人肉搜索的“网络公知”,推波助澜的“网络编辑”,进行职业反腐的调查记者,被动参与反腐的贪官情妇和炫富的亲人子女,还有疯狂地参与围观、转发、跟帖的大部门网民,不仅如此,有策划和针对性的团体组织反腐也慢慢地成为反腐的主要群体。以前的单一的反腐主体,已经进入到全民反腐的时代。
涉腐证据直观具体化。照片、视频、音频,以及内部文件资料,越来越形象生动地反映了官员贪污fubai的罪证。如周久耕的天价烟、重庆雷政富的艳照门、微笑表哥杨达才的“表”,新华记者王志文实名举报华润董事长的调查资料等等,这些线索直观具体,证据确凿,符合事实,经得起逻辑推敲,让涉腐官员几乎毫无辩解的余地
传播平台与工具“微型化”。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91亿,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4.64亿,微博用户2.7亿余人。手机微博用户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可以随拍随发,捕捉证据更迅速,发布评论更直接,信息传播也更为便捷,涉腐舆情只要用手机拍摄,经微博转发,迅速可以在全国引起巨大轰动。
网络涉腐舆情应对与处置中出现的问题
领导干部缺乏媒介素养。一是恐惧网络媒体,视涉腐突发舆情为洪水猛兽,把媒体当“敌人”,一遇到重大舆情,就通过删帖或者打击报复等方式来掩饰舆情的存在,并想法设法推卸逃避责任。二是漠视网络媒体,对网络舆情置之不理,把媒体当“仆人”,思想观念还停留在政府能控制住媒体这种传统思维上,以为政府一个指示就能控制媒体发声,在媒体面前说出“你是为政府说话,还是为人民说话”这样的狂语、妄语和雷人雷语。三是对新兴网络媒体的传播规律和应对缺乏必要的研究,往往应对迟钝,反应滞后,以至于丧失了舆论主动权与话语权,出现舆情失控,损害政府公信力的局面。
缺乏专门的舆情风险研究评估机构组织。一是无专业人员从源头上去监督涉腐舆情,舆情监督预警能力不足,往往等舆情扩散了再去监督;二是无专业网络技术研发支撑,搜索发现舆情能力低下,舆情靠等、靠要、靠上级下达命令。三是舆情研判能力不足,对舆情的数量、舆情的强烈程度以及舆情的持续性都不能做出有效的评估研究。
涉腐舆情引导方式简单化。一是引导不及时。往往谣言走在了真相前面,流言占据了舆情制高点,出现了舆情应对失控的局面,许多部门才开始应对。二是引导手段粗暴。部分地方采取删帖的方式来堵住舆情,或者引导缺乏艺术性,用高高再上的官僚腔说着言之无物的废话,不去回应网民质疑,与网民缺乏互动,引起网民更大的愤怒。三是缺乏舆情议题设置的能力,被媒体和网民牵着鼻子走,出于处处被动应对的局面。
网络涉腐舆情应对缺乏法制化。一是在应对过程中,对于散布网络谣言,侵犯官员个人隐私的网络谣言制造者,却得不到有效处置。二是部分地方官员打击报复举报者,使网民应有的监督权力得不到有效保障。三是对于罪证确凿的涉腐官员,有些部门为了地方形象和自己的前途,揭而不露,反而不倒,高调处理低调处罚或异地任用,不依法处理的现象也普遍存在。
网络涉腐舆情的有效处置与应对的建议
加强领导干部的媒介素养,提高科学应对新型网络媒体的能力。部门领导对舆情的认识,势必影响到整个部门在网络舆情中的形象,良好的媒体应对能力也是领导干部执政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部门领导必须认识到当前网络舆情的复杂性、重要性以及对当前各方面工作影响的严峻性,努力学习新兴媒体的基本知识,理解舆情基础理论,研究舆论的传播规律,掌握舆论引导与处置的技巧,加强自己的媒介素养,提高在新时期应对各种新媒体的能力。各主管部门也要把各级领导的舆情应对能力,作为年终考核工作的一部分,实现舆情应对能力问责制。2013年4月,深圳市成立的各级部门舆情应对能力排行榜,把各区和各部门的舆情应对能力定期向社会发布,这为我们加强领导舆情应对能力建设,提供了非常有益的启示。
加强舆情监督机构设置,成立网络舆情风险监控评估中心。一是把舆情应对工作纳入到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设立专门的舆情监督与管理的机构,加强舆情监督预警,对重要的涉腐舆情信息进行重点监控,从源头掌握各种涉腐舆情动态,牢牢掌握舆情应对的主动权。二是要培养选拔专门的舆情监督、技术开发、舆情引导研究方面的人才,建立一支政治立场坚定、专业素质过硬,具有良好的舆情研究引导能力的舆情管理队伍。三是要做好舆情的研判与分析工作,观察近期舆情走势,统计涉腐舆情的数量,估计舆情的社会影响,定期不间断地向领导汇报和本部门发布,让本单位时时刻刻了解最新的舆论动态,为领导能够科学决策、妥善应对提供必要的依据。四是加强舆情监管技术的开发与运用,吸收国内外最先进最前沿的尖端技术,完善现有搜索引擎技术的不足,提高舆情监测的有效性,让舆情监管无盲区。
加强舆情的引导能力,抢占舆论制高点,掌握主动权,赢得话语权。舆情是否能得到有效引导,决定着舆情控制的成败。一是要第一时间发声。根据“首因效应”,第一时间发布的信息,对后面网民的影响力度最大,持续时间也最强。所以在涉腐舆情出现时,要做到第一时间引导,让网民看到政府积极主动作为的一面,也消除社会的猜测和疑虑,避免了舆论扩大化和被不良份子利用。二是要第一时间公布真相。舆情萌芽期,也是谣言与真相赛跑的阶段,封锁信息反而会更容易让谣言爆发。这时候要建立公开透明的信息发布制度,第一时间告诉网民真相,用真相击溃流言。三是充分统筹两个舆论场,让主流声音占据舆论高地。利用好传统的报刊、电视、广播等媒体,设置舆论议题,借助专家学者、政府官员、社会群众之口,发布主流言论,壮大传统舆论场的阵地。利用好新兴媒体,发动各级官员和舆情引导员在博客、论坛、微博等阵地进行积极发声,做好网民的情绪疏导工作,巩固新兴舆论场。四是要注意舆情引导的艺术。引导必须要用事实说话,做到有道理有细节,多一些客观理性的声音。还要改变传统的官腔语调的说教,通过歌谣、段子、打油诗、小故事、笑话等形式,用平民化朴实的语言与网民进行互动,只有放下架子,贴近网民,才能增强亲和力,提高舆情引导的有效性。
加强网络涉腐舆情应对制化,释放网络在反腐倡廉中的正能量。一是做到制度反腐与网络反腐相结合。网络舆情涉腐的官员,应及时调查,确定是否立案侦察,如果经调查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必须依法办理,杜绝出现包庇和查而不处的现象。二是确保网民参与舆论监督权力的合法化,严禁用公权力干涉或打击报复网民揭露贪污fubai的权利,让人民群众的舆论监督权得到有效保障。三是依法管网,健全网络信息发布制度。必须健全网络论坛信息的信息的审核制度,依法处理散步虚假信息的老秘网和个人,严厉打击利用网络媒体侵犯个人隐私的行为,纯净网络舆论发布的环境,使网络真正的发挥出舆情监督的正能量。
加强网络举报平台的建设,畅通群众投诉举报渠道。网络曝光fubai,大多是网民不得已而为之,因为现在的信访机制不健全,投诉立案慢,举报人还有生命安全的风险,而网络反腐影响大,立案快,举报人不存在任何安全隐患。据统计,2008年到2012年,中央纪委、监察部举报老秘网共收到网络件30.1万件次,约占中央纪委监察部同期信访举报总量的12%,其中检举控告类网络件21.9万件次。我们应该利用网络迅速便捷的特点,成立专门的网上举报平台,畅通群众反腐渠道。各级地方政府部门,应该加强当地网络反腐平台建设,通过地方门户老秘网、地方论坛和开设政务微博等方式,为群众在常规反腐不畅的情况下提供举报平台。网络举报平台实行专人管理,凡是网民反映的涉腐事件,管理员都应限期回复,并且24小时内交与纪检部门办理,如果经查属实,应立马立案。通过网络举报平台的建设,可以有效疏导部分网上涉腐舆情,减少政府部门的负面影响。
欢迎光临 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http://caiyes.cn/)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