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标题:
人民论坛2013年1月份
[打印本页]
作者:
保康秘书
时间:
2013-7-18 21:56
标题:
人民论坛2013年1月份
百姓萦怀 万事不难(人民论坛)
陈家兴
2013年01月01日09:04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这几天,中央领导同志深入基层一线,察看群众真实生活状况,手拉手倾听百姓心声,面对面听取基层干部意见,在寒风中传递了亲民务实的暖流。
在河北阜平,习近平同志走到困难群众家里,盘腿坐在炕上,同乡亲手拉手,详细询问一年下来有多少收入,粮食够不够吃,过冬的棉被有没有,取暖的煤炭够不够,小孩上学远不远,看病方便不方便。在湖北恩施,李克强同志问群众有什么“恼火事”,把大家反映的孩子教育、乡村公路等难事一一记在本子上。刘云山同志在调研中深情阐述群众立场,提出做决策、定政策都要想到老百姓的利益,学会换位思考,多听一听普通群众的愿望,多想一想老百姓的感受。
这些关切的询问、真诚的交谈,展现出百姓萦怀的深沉情感,启示我们做工作干事业,不可无百姓情怀;做决策谋发展,不可无百姓视野;评成就论政绩,不可无百姓标准。
现在,各级干部都在改进作风,有的会短了,话短了,应酬少了。但这些改变最需要的还是在内容上见功夫。多察基层实情,多听百姓心声,多问计于民,改进作风的举措才能奏效,联系群众的目的才能达到。转作风转出百姓情怀、百姓视野、百姓标准,就能形成为民务实的价值导向,凝聚攻坚克难的强大力量。
脱离群众,往往是从空间上的距离开始的。“两眼一睁,忙到熄灯”,忙这忙那忙到没有时间去深入基层、深入群众,鞋上不沾泥、身上不沾尘,越忙可能离现实越远,再忙群众也不一定领情。很多时候,实地看与不看不一样,只有看到真实状况,才会留下真实印象、激发真实情感、发现真实问题。这就是为什么习近平同志会说“到这里就是要了解我国的真实贫困状态,如能看到真贫,从北京3个半小时的路程就值了”。
百姓萦怀,万事不难。中国很大也很复杂,各地区发展很不平衡,情况错综复杂。有的干部很想做一番事业,却不知从哪里入手、干些什么最好。有的人忙忙叨叨,到头来却落个群众埋怨、意见不少。干工作,计将安出?接地气,干部才有灵气;接地气,工作才有底气。放下架子与身段,听一听百姓需要什么、盼望什么、急难事是什么、窝心事有哪些,工作的思路就有了,发展的重心就有了,改革的路径就有了。问计于民,可干的事情太多了,这些事只要干下去、干到底,就都是大功一件。
群众利益是我们为之奋斗的价值原点。只有从群众中来,才有深厚的民意基础;只有到群众中去,才有百姓的信任和支持;只有保持与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在改革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各级干部的案头连着田间地头,心里装着群众的安危冷暖,再多的困难也能够克服,再难办的事情也会有出路。
“春风贺喜无言语,排比花枝满杏园。”改进作风不是空喊口号,做表面文章,而要润物无声,在百姓那里开花结果。哪里的群众与干部最亲、得实惠最多,哪里的干部作风就转得最彻底,哪里的发展就会有新局面。
人民日报人民论坛:千难万难,问计于民就不难
范正伟
2013年01月02日05:16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走进太行深处,习近平感慨“如能看到真贫就值了”;深入湖北农村,李克强询问“有什么恼火事”;与干部专家交流,刘云山强调“多听一听普通群众的愿望”。岁末年初,中央领导率先垂范转作风,都体现了一个“真”字,真情务实;都突出了一个“问”字,问计于民。
《尚书》有言,“好问则裕,自用则小。”政治乃众人之事。治国理政,亲身征询于田野,虚心问计于百姓,才能把握群众所思所想所盼,凝聚民心民智民力,开创改革发展新局。反之,坐在家里“憋思路”,找几个谋士“凑点子”,纵有一腔热血,决策部署也难免脱离实际,最终群众不买账、工作难收场。可见,问计于民,不只是“虚心”与否的问题,而在于,“一切为群众的工作都要从群众的需要出发,而不是从任何良好的个人愿望出发。”
基层是最大的课堂,群众是最好的老师。谋划发展,最了解实际情况的,是人民群众;推动改革,最具首创精神的,也是人民群众。总结我们党发展壮大的经验,很重要一条,就是始终把群众作为智慧和力量源泉。以群众的愿望推动发展,靠群众的智慧深化改革,这也是三十多年改革开放的真谛。邓小平就说过,“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农村改革中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
能否问计于民,不仅反映群众观念、群众立场,更体现执政智慧、执政能力。正如刘云山所言,解决好“我是谁”的问题,对人民群众要有敬畏之心,放下架子、甘当小学生,才能明白什么叫“真心实意地做人民的公仆,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站在群众的立场上,学会换位思考,做决策、定政策时才会尊重百姓愿望、体会百姓感受、维护百姓利益,也才谈得上“使决策符合民意、让政策赢得民心”。拜群众为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我们的政治智慧就能在改革发展的进程中增长,执政本领就会在群众的创造性实践中增强。
今天的中国,正在剧烈转型、艰难爬坡,矛盾不少,困难更多。发展要有新突破、改革要有新局面,该从哪里使劲、向何处发力?破解难题,智慧就在群众之中。问政于民方知得失,问需于民方知冷暖,问计于民方知虚实,向群众求教,办法总比困难多。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心拜群众为师,务实兴邦就不是一句空话,就能激发群众中蕴藏的力量;谋划思路向人民群众问计,改革措施向人民群众请教,落实任务靠人民群众努力,改进作风就有了参照系,就能增强人民对我们党的信心,中国的改革发展就没有蹚不过的河、越不过的坎。
当年,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毛泽东给那些“遇到困难问题,只是叹气,不能解决”的人开出药方,“迈开你的两脚,到你的工作范围的各部分各地方去走走,学个孔夫子的‘每事问’。”创造在基层,办法在群众。千计万计,群众路线是第一计;千难万难,问计群众就不难。
人民日报人民论坛:东风初绽第一枝
向贤彪
2013年01月05日04:43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最近,“梦”被评为“2012中国年度汉字”。在过去的2012年,很多人的梦想实现了,还有不少人的梦想在生长。这一年,27个省区的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全部跑赢CPI,粮食“九连增”,天宫交汇、蛟龙潜海、航母入列……“中国故事”好戏连台,构成“中国梦”的一个章节。
“无论这个世界上发生什么,中国人都会做得更好。”这是人称“股神”的巴菲特对中国的信心。早在新中国诞生前夕,当许多人为巨大代价换来的伟大胜利而欢欣鼓舞时,毛泽东提醒全党:如果这一步也值得骄傲,那是比较渺小的,更值得骄傲的还在后头。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我们有理由为取得的巨大成就而自豪,但没有理由满足现状、陶醉其中。“寄言燕雀莫相唣,自有云霄万里高。”在新的一年里,面向可期的未来,我们当更加冷静清醒,力求走得更稳,“做得更好”。
俄国寓言大师克雷洛夫有一句名言:“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隔着湍急的河流,行动则是架在河上的桥梁。”天下之事,务实为要。古人早有“虚谈废务,浮文妨要”的见解。什么叫“虚谈废务”?就是终日谈玄弄虚,闲扯莫名所以的东西;什么叫“浮文妨要”,就是成天做文字游戏,将许多更重要的事情淹没在文山会海之中。古往今来,多少清谈的政客因之误事误国误己,为人们所耻笑,而那些崇实务实的人,常被记起并誉之为“民族的脊梁”。事有千件,贵在实干。只有拿出踏石留痕的狠劲、滴水穿石的韧劲、九牛爬坡的拼劲,才能干有所成。
在繁重的工作和长久的事业面前,我们的时间和精力永远是“稀缺资源”,不容许分心分神受干扰。在世事的喧嚣和纷扰中,面对太多的诱惑和挑战,惟心有定力,排除干扰,“咬定青山不放松”,才能固守精神家园,保持昂扬状态。“墙,目光穿透,便是路;路,脚步停止,也是墙。”在我们面前是“墙”还是“路”,取决于我们有没有敢闯敢试的信心和勇气,能不能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不被眼前利益利诱所惑,不惧任何困难挑战,“千磨万击还坚劲”,志存高远、心无旁骛、脚踏实地,我们才能把全部的心思和精力用在实干上,在复杂环境局面中争取最好的结果。
“莫道故国春来晚,东风初绽第一枝”。历史虽然使我们错过了不少发展的机遇,但中国人民大踏步追赶世界潮流,迎来“中国梦”的曙光。而当新的一年帷幕开启的时候,我们既要看到有利的因素、发展的机遇,增强做好工作的信心,又要强化“底线思维”,预见到可能面临的困难。“纷繁世事多元应,击鼓催征稳驭舟”。以坚定的决心和务实的作风,抓紧新年每一天,做好新年每件事,一路开拓,一路奋进,用智慧和汗水浇开成功之花,结出丰硕之果,我们必定能续写更多更美的“中国故事”。
人民日报人民论坛:从质疑“闯黄扣分”说起
张 炜
2013年01月07日06:0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针对网友质疑的“闯黄灯扣6分”新规,昨日,公安部门表态“只要停住就不处罚”、“新规实施初期以教育为主”。北京等地更是明确,“暂不处罚”。公安交管部门拿出了应有的虚心和耐心,回应也及时,值得肯定。
客观来说,我国已成为汽车使用大国,但交通文明程度还不尽如人意。公安交管部门出台新规,从严规范不良驾驶行为,维护交通安全,初衷是好的,也是必要的。但为何会引发如此大的反弹?好心想办好事,如何得到老百姓的理解和认同?很值得思考。
以此次新规引发的争议为例,总的来看,很多人并不反对“闯黄扣分”,甚至认同“重罚”,认为这将会产生更好的警示阻遏效用,更有利于建设交通文明,保障人身安全。
公众质疑主要集中在决策制定过程和实施方式方法上:一是质疑新规与上位法抵触,执法依据不足;二是对如何界定“闯黄灯”不明就里;三是感觉转变太突然,极不适应。
公众的质疑就是对政府部门提出的要求。这要求政府部门在制定政策法规、开展各项工作时,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努力做到程序合法、事前沟通、平稳过渡。
依法办事是基本原则。依法除了指依据法律条文外,还应包括遵循法定程序。早在去年4月,全国首例“闯黄灯”受罚案庭审期间,就有学者对判定“闯黄灯”违法的法律依据提出质疑。大半年来,未见有关部门作出权威司法解释。如果本次新规推出之前,有关部门能够先出台公开明确的司法解释,或许就可以避免很多争论和误解。
事前沟通是关键环节。磨刀不误砍柴工,做说明沟通工作不能怕麻烦。新规最早于去年10月公布,到今年1月施行前,本有两个多月的宣传解释期。如果有关部门在此期间就将可能引发争议的条款,做好宣讲预热和解释讨论,把争议转化为共识,就能事半功倍。
平稳过渡是有效策略。任何新事物,都需要一个被接纳和认同的过程。如果有关部门在一开始就宣布,“新规实施初期以教育为主,暂不处罚”,同时,利用过渡期抓紧调整取证的技术设备、公布明晰的实施细则,或许就能让公众少一些无所适从,自己也能少一些被动。
程序合法、沟通充分、平稳过渡,可能会增加工作难度,拉长工作流程,但事前的工作多做一点,实施起来的接受程度就会高一点。经验证明,对政府部门的工作要求高了、紧了,政府部门的自在程度、舒适程度就会下降,但服务的水平和质量就会上升。政府部门多一点这样的不方便、不舒服,老百姓的舒适度就会高一点,满意度也会多一点。
人民日报人民论坛:“末端扶贫”与“源头治贫”
姜 赟
2013年01月08日05:53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在时间的沙漏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只有8年。按照最新扶贫标准,我国贫困人口超过1.2亿,相当于两个英国人口。没有贫困地区的加快发展,就不能如期实现全国的全面小康;没有贫困群众的脱贫致富,就无法筑牢共同富裕的坚实基础。光阴催人解开贫困枷锁,彰显发展活力,归根到底靠的是内生动力。许多地区上项目投资金,解决一两个具体问题,为困难群众办一两件实事,虽也使局面有所改善,但终究内生动力不足,原因在于这种扶贫的价值取向乃是“末端扶贫”。要使地方稳定地走上致富之路,还需要建树“源头治贫”的理念。只有“末端扶贫”与“源头治贫”相配合,标本兼治,贫困地区才能最终把命运抓在自己手里,保持良好发展势头。
有学者言,“经济保证今天,科技保证明天,教育保证后天”,“源头治贫”要做的事情很多,这些方面都需要在“今天”就做好。更重要的是,“源头治贫”的理念应当在“今天”就及时转换好。
“源头治贫”在思路上应是变“输血”为“造血”。搭桥修路盖新房,基建式扶贫见效快是快,但是没有产业的支撑,就没有根基。一些贫困地区自然条件恶劣,资源禀赋差,难以吸引产业。但自然条件和禀赋不是发展的唯一因素,譬如以色列,沙漠上立国,在最不利于农耕之地建立起现代农业。宁夏中卫在沙漠上建起万亩瓜园,硒砂瓜以独特口味赢得消费者,说明产业与市场有效对接,就能引来投资,就可创造就业,就会拉动消费。有了“造血”机能,环境条件再不好的地方,也会有立根之基。“造血”机能未建立,“输血”一停,地方就往往是“富一年,穷三年”。如此扶贫,容易空耗人力物力,甚至被市场“抽血”。
“源头治贫”在方法上应是变“扶穷”为“扶智”。对于个人来说,人穷穷一时,智穷穷一世;对于地方来说,劳动力素质往往起着决定性作用。没有智力支持,个人难改贫穷命运;没有人力资源支撑,产业发展不会开花结果。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之所以在激烈竞争的国际国内市场上保持领先,重要原因就是拥有数量巨大的技术、销售专业人才。在我国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之际,应把人才扶贫作为一大重点,加大培训的资金投入和政策倾斜,加快扶贫对象从“苦力型”向“技能型”转变。
“源头治贫”在机制上应是变“等靠”为“自强”。“村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村子强不强,要看‘领头羊’”。打造一个强有力的党支部、村委会,等于留下一支“不走的扶贫工作队”。村支书、村委会主任不仅要会做党的工作、群众工作,还应是经济能人或能够带出一批能人。有了可靠的组织力量,就可引进产业项目竞标机制,发挥有基础、有决心的能人作用,带动村民脱贫致富。唯有如此,才能开辟一条农村主动争取、自主管理的参与式扶贫新路。
穷不生根,富无天生。“源头治贫”,彻底脱贫。
人民日报人民论坛:让崇清成为一种风尚
桑林峰
2013年01月09日05:38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清风长拂,清气长存,是人们的呼唤。清白人生,清平世界,是人们的向往。让“清”常驻人间,让崇清成为一种风尚,自会带来政清人和,海晏河清。
万事万物,一旦与清一致,则别有一番情致。清风徐来,清波不兴,令人神往;清茶一杯,清气缭绕,品性自现;清醒头脑,清心寡欲,实属难得;清新文风,清逸笔调,可堪美文;清纯之气,清淡之味,自成格调。即使清高之人,清雅自赏,也令人敬佩;纵使清闲在家,清净自守,也令人羡慕。相反,一旦与清背离,目标不清楚,思路不清晰,做人不清白,为官不清廉,必然浑浑噩噩,浑浊不堪。
人的生存是第一位的。清澈的水、清明的天、清爽的环境,都离不开清洁发展。“地沟油”、“毒胶囊”、“三聚氰胺奶”之类,破坏性开发、过度消费、严重浪费之流,只会让人想到一个“浊”字。在自然生态和人类健康面前,如果不崇尚“清”,就会污染空气,贻害子孙,更与建设美丽中国的要求相违背,必然遭人唾弃,被扫入历史的垃圾堆里。
不求人夸颜色好,但求清气满乾坤。如果说在生态环境面前,崇清是一种生存需要,那么在人文、社会和政治面前,崇清则是一种价值体现,一种信仰坚守,一种精神追求。
方志敏在《清贫》中写道:“我从事革命斗争,已经十余年了。在这长期的奋斗中,我一向是过着朴素的生活,从没有奢侈过。经手的款项,总在数百万元;但为革命而筹集的金钱,是一点一滴的用之于革命事业。”言语振聋发聩,荡气回肠。清贫精神是一个人甘于清廉、乐于艰苦的崇高品格,是富贵不淫、贫贱不移的浩然正气。面对社会生活的深刻变革、各种文化的激烈碰撞和市场经济的严峻考验,每个人都应澄清思远,激浊扬清,经常仰望方志敏等前辈们用人格和情操铸就的清贫丰碑,从欲望中解放出来,放弃多余的物质追求,过过洁白朴素的生活,体验心灵的丰盈充实,追求广阔的精神空间和风雅之境。
“能吏寻常见,公廉第一难。”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不出事,像高洁的莲花那样出污泥而不染,是一种崇高的境界,也是对为官者的基本要求。郑培民有句名言:“中国百姓历来喜欢清官,一个政治家及其亲属在经济上是否清白,是他能够获得公众拥护的主要因素。”雁过留声,人过留名。做到时时清白、事事清白,生前清白、身后清白,才能赢得百姓夸奖,获得青史留名。
清则心境高雅,清则正气充盈,清则百毒不侵,清则万众归心。“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三清”目标尽吹清新中国之风,宣示党心,深孚民心。
“源澄而流清,源浑而流浊。”所有的清,最根本的在于人的清,在于清者志之清远、性之清淬、品之清正。否则,不崇清,不褒清,不守清,只能换来污浊的人生。
清,求之不易,守之维艰。正所谓,“利以义制,名以清修”,“多栽莲藕水自清”。常受清水洁流的浇灌,心灵之花才不会枯萎;常有清风正气的熏陶,生命之树才会葳蕤生长。每个人尤其是党员干部,只有不断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才能让清气充盈生命的价值,让清风吹拂生活的每一天。
人民日报人民论坛:警惕字母词侵蚀汉语
傅振国
2013年01月10日08:2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近年来,英语缩略词(字母词)呈迅速扩张之势。以《现代汉语词典》收录的字母词为例,第四版收录字母词39个,第六版猛增到239个。特别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明确规定的不该使用英语的地方,字母词也屡见不鲜。我们中国人生产的、具有完全知识产权的产品,流行“洋名”或汉英混合的名称。高耸在大都市的一些公共建筑、楼盘,经常见到英文标识,而不见汉语踪迹,让人恍若到了英语国家。
字母词在汉语通用领域扩张,向社会发出了汉语英语可以混杂的错误信号。早在2010年,政府有关部门就明确规定:“在汉语出版物中,禁止出现随意夹带使用英文单词或字母缩写等外国语言文字。”可是,至今仍没有限制字母词的具体办法。
英语入侵汉语,危及汉字汉语的安全。近二三十年来,英语正在改变中国年轻人的语言习惯、思维习惯,改变他们对汉字汉语的感情。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因、基石,如果任由字母词扩张、泛滥,将危害汉语的纯洁性,冲击中国文化的基础。
在文化全球化的时代,字母词也出现全球化的趋势。我们不能把字母词拦在中华文化的大门之外,可是也不能任由字母词泛滥成灾。因此,应该对字母词的使用加以规范和限制。能不能仿效机动车的出行规定,让字母词的“出行”更规范?
语言文字的使用可分为三个领域。公民个人生活领域,类似“人行道”,字母词可以自由通行。专业领域,也就是专业人员和部分人群才经常使用的专业用语用词,比如X光、B超、A股、B股等。在专业领域内,有些字母词用汉语代替很不方便。专业字母词只在专业范围内、专业书报内交流使用,不需要大众都看得懂,又因为它不进入通用领域,对汉字汉语的影响甚微。因此,专业领域类好似“慢车道”,少量字母词可以通行。
面向公众的通用领域,就像“快车道”,字母词应该禁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明文规定,国家机关、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公共设施、公共服务等五个方面,必须使用普通话和规范汉字。字母词是外语,外语显然不符合我国通用语言的规范和标准。
现在,有些人主张取消通用领域对字母词的限制,理由有两条:一是“吸收外来语丰富汉语”,二是字母词比汉语简单好用。其实,没有人反对吸收外来语,只是要求翻译成汉语再吸收。我们完全可以找到对应的中文简称代替字母词,同样简单好用。现在通用领域正在使用的字母词,有一些的确没有相应的汉语简称代替。这就需要政府语言文字主管部门组织权威的翻译委员会定期翻译公布,比如:“CPI”用“消指”代替,“PM2.5”用“微尘2.5”代替,等等。
面向公众的通用领域,是给最广大的人民看的,可是,在我们身边有很多人不懂英语,更不明白这些字母词的含义。通用领域限制字母词,不仅是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尊重,也是对不懂外语者的理解和尊重。
人民日报人民论坛:让“家门口的美”更多些
梁 衡
2013年01月11日05:26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牵动民心,人民要什么样的美,先从哪里美起?这是要回答的现实。我们理解美主要是视觉感受,先得让人能看到美,而且要美得实用。
近期到贵州普定县采访,贵州山水美丽是人所共知的,而普定外有黄果树等景区陪衬,内有夜郎湖等秀水点缀,更是美不胜收。但美不掩穷,这里仍是国家级贫困县。穷而求美,从哪里下手?
农村烧火煮饭是最普遍的事,他们全部推行了用电做饭,保住了青山不遭斧砍,山山都青翠,这是一美;饮水是最基本的问题,他们修了水库,库周村村上了污水处理站,处理后的水又提灌上山,长管如龙,碧湖如镜,这是二美;当地为喀斯特地貌,水土流失严重,县里和中科院共建治理实验站,山顶草原如毡,路边集雨池如珍珠成串,这是三美;深山不宜民居,就搬迁扶贫,建新村,种花果,生态旅游,这是四美……这些都不是刻意求之的美,是在生产、生活建设中自然产生的美,是每一个人家门口的美。当地人行之实用,外地人看着养眼,不勉强,不作秀。是真美,是实美。
再反观一些大都市的“美丽”建设,报上经常见到城市新增平原、山地造林多少,郊外某地又将新建一个多少公顷的园林,地下又新增多少条交通线,电视广告每晚必炫示城市夜景,高架如虹,灯光如海,宣传我们正在迈向国际大都市等等。这些“美丽”与市民的日常生活不是无关,但直接关系不大。倒是和官员的政绩有关,或者外星人看地球时会显得美丽。
对市民来讲,远美不解近愁,他每天看到的是马路成了停车场,人在车缝里穿行,这是一不美;路越修越宽,两边的大树越来越少,旧时的林荫道不再见到,这是二不美;凡是大医院门前和大厅里必如闹市,要看病如进自由市场,这是三不美……去年,我居住的小区施工,把一个院门暂封一年,一年后工程完工,门却再无法打开,门外的路早已被车占满。规划管不住违建,或本来就没有科学的规划,人生活在水泥森林里,冬天走路不见阳光,夏天上街又躲不开烈日。真是满眼风光人、车、楼,举步维艰使人愁。这就是我们正实实在在享受着的“负美丽”。
我想,要建设美丽中国,治理江河,改造沙漠,建大都市当然重要,但要以人为本,当务之急先要扼制美丽的退化,不要一面规划伟大的美、将来的美,一面又听任传统的美、实在的美在身边消失。要先从家门口的美做起,从与现实生活相关的美做起,逐渐地美开去。
人民日报人民论坛:会当“将军”更要会当“排长”
顾兆农
2013年01月14日06:02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有位县委书记,在看望一位年迈的先进人物时,发现其50多岁的儿子一直没有正式工作,便当场指示身边的工作人员,要帮助解决困难。县委书记当场拍板,这事最后究竟做成啥样,不得而知。但如果这位书记把这事一抓到底,结果可能会乐观些。
由此想到领导干部如何抓落实的问题。有人说,在一个县的范围内,县委书记就是那里的“将军”。如此说来,一个单位、一个部门、一个系统和一个地区的大大小小的“一把手”,也都可以算是特定环境里的“将军”。但是,“将军”只是相对的,于上级领导而言,你只是一个排长。而将军和排长的最大不同在于,前者是指挥官,后者是带头打仗的“大兵”。
现在的问题是,一些领导干部,“将军”的角色扮演得比较到位,而排长的职责履行得不够。说白了,习惯叫别人做这干那,不习惯深入实践、真抓实干。一说抓落实,多以“你们”来代替“我们”,在落实上级的工作部署中,仿佛就只是传达或专门指挥下级去做事情的。这些人,还真把自己当成将军了。
一位领导同志说过,发展的差距,一定程度上,就是落实的差距。这话是有道理的。
在那些“将军”多、排长少的地方,工作缺乏责任人,最后接手做事的,常常是那些资历最浅的小干事。由于事权和能力所限,一些复杂和困难的事情,就成了内陆河,流到哪里算哪里,最后,不了了之。有的事虽然也做了,但质量不高、效果不好。这样的事情多了,那个地方发展的差距慢慢就显出来了。
干部是干事的,尤其是基层的各级领导干部,应该都是大干事。负责任的领导干部,多是以第一人称抓落实的人。即使批转、交办的事情,他们也常常会回过头来追问进展和处理结果,如果有问题,还会再进行跟踪,直至问题解决。对于重要而棘手的事情,他们不仅放在心上,还拿在手上。那些发展好且快的地方,第一人称抓落实的干部一定相对多一些。事在人为,不一样的结果,总有不一样的原因。
泛泛地以“你们”来抓落实的,是事业心和责任心不强的表现,也是一种敷衍塞责的行为。因为,这样踢皮球式地抓落实,最终很难真正落到实处。是不是以第一人称来抓落实,不仅关系工作方法,也是工作作风的试金石。勇于公开承诺“我来落实”的,等于立了军令状、签了责任书,压力倒逼之下,责任人的落实动力显然强劲得多。
当然,第一人称抓落实,并不是说事无巨细都要管、眉毛胡子一把抓,那样只会陷入繁琐事务。而是说,落实就要落在责任上、落在担当上。少一些从上到下的“你们”之间的内循环,多一些从“我”直接到“事”的外循环,这样,不仅有利于把事做成,而且领导干部的公信力也会不断提高。
人民日报人民论坛:观众需要笑
杨 早
2013年01月15日08:25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很多国产大片,都可谓“话题电影”。从2002年的《英雄》开始,历经《功夫》、《无极》等,到2011年底的《金陵十三钗》,这些电影的投资大小、演员阵容、导演风格甚至边缘绯闻,都会成为社会话题。“全民排队看大片”,在导演、评论、市场、观众的多向互动中,不仅呈现文化市场的供需状况,也在很大程度上折射出社会大众的一种娱乐倾向。
今年贺岁档的黑马《泰囧》却堪称奇迹。1月12日,票房超过12亿,成为有史以来最卖座的华语电影,3800万人次的观影,把《阿凡达》的纪录也甩在身后。这样一部成本仅仅3000万元的电影成为大众娱乐的中心话题,有点出人意料。它并不遵循以往话题电影的传播模式,而是一部所谓的“口碑电影”。也正因此,它更可看作一个社会心态的“试金石”。
正如很多人指出的,《泰囧》弥补了贺岁档喜剧的真空,在观众最需要笑的时候适时出现。整部片的笑料虽然平庸,却几乎没有任何观影的门槛可言。也许正是如此,它才能吸引到这么多的观众:的确,现在正是国人需要笑的时候。
在现实中“太囧”,才需要寻找一些娱乐元素来释放自己。轻松的喜剧电影走红,映衬出现实生活的几分沉重。房子、孩子、车子、票子、位子,太多烦心事。中国社会如同一辆高速前行的列车,在这样的列车上,每个人都难免一同加速。在这种情况下,走进电影院不仅仅是为了接受教育,更是为了放松心情;也不仅仅是为了提升审美,更是为了获得片刻欢愉。
《泰囧》前后,是《一九四二》、《王的盛宴》这样更宏大、沉重、也更个人化的电影,即使是《少年派的奇幻之旅》,也在表面的华丽之下,藏着一个残酷的生存故事。显然,相比这些电影,《泰囧》多了几分轻松的狂欢气氛、浅显的心灵鸡汤和肆无忌惮的滑稽搞笑。正是这样的轻松,让更多观众找到了坐在电影院吃着爆米花看电影的理由。
契合了整个社会的心态,这或许是这部小成本电影走红的深层次原因——更何况其中还有如何理解名利、如何回归单纯的“心灵主题”。排解压力、舒缓焦虑甚至是在泰国乡野和宗教寺院中寻找心灵依托,这是《泰囧》对观众的心理按摩。
实际上,又岂止是《泰囧》?末日预言之下,玛雅体造句、三行体遗书,末日促销、转让船票……各种近乎狂欢之中,同样能看到释放这种压力的迫切需求。夜店迪厅中随强劲节奏晃动的年轻人,喝得面红耳赤趴在洗手池边呕吐的中年人,网络上的各种吐槽、现实中的种种段子,无不和观看《泰囧》时的放声大笑一样,呈现着转型期人们的纠结、矛盾和期待。
如果我们注意到前几年大多数观众对国产大片“边看边骂”的盛大场面,那么就能理解这种对“大片”的反弹情绪,借助《泰囧》获得了某种释放。《泰囧》的火爆,是观影群体对“开放”与“平易”的热切渴望。在某些观众眼中,《泰囧》也是自己生活的一种写照。
人民日报人民论坛:众人拾柴火焰高
陈家兴
2013年01月16日00:0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今天的中国,已进入一个多元多样的时代,这没什么不好。不少问题未必只有惟一答案,许多事情也并非就一个评价标准。很多时候,就是在一些热烈讨论中,还原了事物的本来面目,澄清了模糊认识。当然,形成共识、凝聚一起干的力量,还需要“众人拾柴火焰高”。
油灯不挑不亮,真理不辩不明,很多问题讨论讨论没坏处,有些说法、意见或许不正确,却是干事业中难得的警醒,使我们能够主动地避过前路上未曾预料的风险。但说归说,事情终究是要去干的,事业终归是干出来的。陷入没完没了的论争,形如“鸡同鸭讲”式的对话,变成攻讦谩骂式的抨击,最终只会导致人心散、干劲萎。心往一处想,才能凝聚共识;劲往一处使,才能形成合力。有此共识与合力,才有攻坚克难的从容气度与无穷智慧。
众人拾柴,前提是都有“拾柴”的心气。这个心气,更多的来自于共识。改革,是最需要形成共识的领域。这些年,关于改革的争论很多。绝大多数人支持改革,但在怎么改的问题上,分歧不少。大到宏观层面的改革,细到微观层面的改变,从不同利益群体的角度出发,就会有不同的改革观点。显然,要凝聚共识,就不能只从个人的、群体的角度看问题。如果我们更多地从中国现阶段的发展实际、从不同群众的改革诉求出发,那么在改革应当有利于释放发展的动力、有利于稳定的大局、有利于普通百姓等方面,也许就更容易形成共识。
众人拾柴,有激励才有干劲。看得到实惠与益处,群众的干劲才会更足。实践表明,人民得实惠最多的时期,往往是历史上发展最快的时期。要实现新的宏伟蓝图,书写新的发展传奇,仍然离不开亿万人民的奋斗与创造。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不仅更多更公平,而且保持同步,就能更好激发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力与干劲。无论前路有什么风浪和干扰,人民群众都会心无旁骛、埋头干事。
“人多力量大”,说的是大家都往一个方向使力。在天津蓟县的盘山上有一块“摇动石”,重约50吨,据称早在唐代就有人在石上写下“摇动石重千斤,一人推之则动,众人推之则不动”,原因就在于人多虽力大,却因方向各异而“内耗”掉了。干事创业,有好的环境才有干成事的合力。如果不能拧成一股绳、上下左右一条心,如果干的不如站的、站的不如说的,如果不是相互补台而是相互拆台,最终就很难干成事。
前不久,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公布的《2030年全球趋势:不一样的世界》报告称“中国是一个关键主题”。在鸿篇巨制的“中国梦”里,承载着亿万人民的幸福梦、事业梦、家庭梦、成长梦等无数个人梦想。无论是世界大势还是中国梦想,只有“众人拾柴”才能把美好梦想变为现实。
人民日报人民论坛:“放水养鱼”的学问
斯 壮
2013年01月17日05:11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中南大学最近推出一系列改革新措施,引发了广泛讨论。其中有这样一条:新上岗青年教师8年内无需承担教学任务,专心科研,中途只考核一次,8年后验收成果,如果届时不能晋升教授或副教授则要么转岗、要么离职。
有人问校长张尧学院士:8年自由探索,时间是不是太长了?张校长回答:不把水放足,鱼儿怎么可能游得欢?又问:“非升即转、非升即走”的要求是不是太严了?答曰:不把龙门筑得足够高,鱼儿哪有动力要长壮?
一番对答,勾起对“放水养鱼”的重新思考。
回顾30多年改革,“放水养鱼”一直是条重要经验。联产承包,国企松绑,减轻税负,降低社会组织准入门槛……这些改革措施通过营造宽松环境增添活力、激发动力,催生出发展的活力。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老经验遇到了新情况。有些地方也提放水养鱼,但放水不放足、放水不放心,三天一考核、五天一检查,资源配置跟在频繁的考核后面挤牙膏,弄得鱼儿们渴不死也游不动,精神高度紧张,更不要说有心思去跃龙门。也有的只顾放水,不管养鱼,只顾争取资源,不问产出效益,饱食无忧的鱼儿终日逍遥自在,早已没有龙门一跃的精气神。
放水养鱼既不是填鸭灌食,也不是无所作为,在制度设计时就应该兼顾目标与条件、结果和过程。只有以“把龙门筑高,将水放到位”的系统观精心谋划,才能让鱼儿游得欢、长得壮、跳得高,实现微观与宏观、个体与整体的双赢。
说到这里,不妨再来看中南大学另一项放权改革。学校将财权、人事权、职称评定权等充分下放到二级学院,又对全员参与、民主治校做了不少制度安排,各种教授自治组织积极发挥作用,无形中推动了教育去行政化的进程,也防止了“谁有权就把资源往自己口袋里装”。这种放水养鱼,既是水养鱼,也是鱼养水,权力协调机制的优化,构建起一个水质优良、鱼儿欢畅的生态环境。
两个案例,给人启发,令人深思。随着改革进入精细化阶段,鱼的心理预期在提高,对水资源利用效率的要求也在提高,“养鱼”不再只是开闸放水那样简单。如何制定科学人性、责权对等的管理规则,如何走出“一统就死,一放就乱”的怪圈,实现整体利益的最优,成为现阶段改革发展必须直面的新课题。
在诸多“两难”问题凸显的今天,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权重差异,矛盾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分野,已不像过去那样清晰鲜明。很多情况下都需要我们从全局高度、以系统思维重新审视问题的各个环节,发挥辨证施治的创新智慧。从这样的角度,我们对“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的要求,有了更具体真切的理解。
有个寓言故事讲,师傅给两个徒弟每人一桶水、一桶鱼,让他们挑到山下的鱼池。师兄二话没说,挑起担子就跑,跑到半路鱼就死光了。师弟把鱼和水均匀分到两只桶里再上路,走得不慌不忙,步履轻松。
现实生活里,你是师弟呢,还是师兄?
人民日报人民论坛:治理环境需要“三心”同行
张涛甫
2013年01月18日05:32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连绵好几天的雾霾天气终于过去了。云开雾散之后,人们应该对环境问题有更深刻的反思。
凡事都有两面性。就拿这次雾霾事件来说,它给我们留下的刺痛未尝不是一次警醒。倘如此,那学费就没有白交。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近日指出,治理空气污染问题,我们必须有所作为。有所为,首先需要思想的觉醒、观念的更新。只有思想方位精确了,行动上才能到位。
排除环境困扰,需要“三心”同行:忧心、恒心、信心,一个都不能少。
首先,常怀忧患之心。一度,在对待自然和环境问题上,存在偏失和迷误,单向度的思维难解人与自然的辩证法,对环境的脆弱性、承受污染的极限,缺乏科学的认识,有人甚至还想当然地认为凭大气自净功能就可以摆脱污染的烦恼。殊不知,我们头上的空气已经不堪重负,托不起超重的PM2.5。大雾一时间阻挡了我们的视线,但也让我们由此看清了一些问题。对待环境和自然,我们应该常怀敬畏之心、忧患之心。古人云: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在环保领域,这种忧患之心,是理性的,也是长线的。让忧患意识永远处于在线状态,从生产到生活就有了一种良性约束。
其次,有恒心一路随行。解决环境问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现在出现的这些情况,是长期积累的结果,解决这个问题也有一个过程。我国的环境问题战线长,涉及面广,建设美丽中国,绝非一日之功。有道是: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战略谋划、顶层设计,但在具体落实中,就得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破解,一步一个脚印不断向前推进。因此,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防止急躁和懈怠心态,不能只求暂时好看、不顾长期改善,而要步步为营,久久为功。
再次,信心不能缺席。一时的愁云惨雾,不能成为前行的羁绊。净化空气、改善生态,困难虽大,但只要有信心、下功夫,就会有出路、有改变。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民参与。只要人人尽好自己一份力,从身边做起,从一点一滴的生活细节做起,假以时日,天朗气清、清风明月的好环境,并非遥不可期。
改革开放30多年历程告诉我们,办法总比问题多,攻坚克难勇者胜。只要认准美丽中国的远景目标,聚合全社会重视生态、投身环保的正能量,奋发有为地干下去,就会打破环境问题的坚冰,迎来生态文明的春天。
雾霾散去,太阳照常升起。我们不能把那些痛切的反思抛到脑后,把那些有益的经验束之高阁,而要共同行动,一起建设天蓝、树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人民日报人民论坛:穿百姓鞋 走百姓路
纪东冲
2013年01月21日05:11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在陕西靖边县天赐湾村调研时,一位中央领导同志向老乡赠送了礼物,被回赠一双黑面白底的布鞋。领导同志一边感谢一边穿上,说:正合脚,我回北京要穿上它。穿百姓鞋,走百姓路。这个细节让人心里一热,意味更深长。
想起“草鞋书记”杨善洲,他在担任云南保山地委书记时,很少呆在机关,一年里大部分时间都在乡下跑。他头戴竹叶帽、脚穿茅草鞋,跑遍了保山99个乡,一身泥巴一身土,深入到田间地头,与农民群众一起劳动。
穿布鞋、茅草鞋,当然只是一种形式。并不是说只有穿上百姓鞋,才能拉近与群众的距离,与百姓打成一片。在个性扬显的时代,百姓并不挑剔干部的穿鞋问题。穿百姓鞋的寓意在于,多走巷道田埂,以随时感知基层大地的气息;多到群众中去,以随时了解基层群众的心声;体察民情民意,以作为决策之依据;体味民疾民苦,以多做排忧解难之事。
生活环境条件的显著改变,或许让很多人失去了接地气的机会而不自知。爸爸辅导女儿学习“看到小麦水稻等字眼就要想到它们的样子”,女儿不解地问“小麦水稻是什么样啊?”妈妈教育孩子“没吃过猪肉,还没看过猪跑”,孩子却迷惑地问妈妈“猪长什么样子?”这些都是不了解实际的笑话。真正熟悉了地方生产发展实际,才不会相信“亩产数万斤”之类的数字。真切体会了现代化的内涵,才不会简单以GDP论成败。
今天的中国,历经30多年的快速发展,一些地方富起来了,一些行业变强壮了,一些大城市够现代了。睹物看景,油然而生自豪感与自信心是正常的,但若因此而头脑发热、变得自满自大却是危险的。到偏远山村去,到贫困地区去,到困难群众家里去,我们就会冷静得多。越是发展得好了,越是要多看不好的一面。越是成绩优异、成果丰硕,越是要增强问题意识、多点矛盾视角。
采访过一位镇党委书记,聊起基层矛盾问题复杂,如何与群众打交道,让百姓服他。他感慨道,就看能不能做到“两磨”,“磨鞋底子,磨嘴皮子”。诚哉斯言。做服务群众的工作,不能总呆在办公室里,得经常往群众那里跑。干部体恤群众,群众也会体谅干部。多与群众频繁交流沟通,学会耐心听取群众的冷言怨气,化解群众的纠纷与难题,群众就会把干部当作自己人。
曾有一位领导同志下乡调研,帮农民干活,把衣服扔在地头草丛中,老大娘马上拾起衣服抱在怀里。这个细节让人感动,但更像是鞭策。只有扎根群众中,与民零距离、心贴心,忧民所忧,急民所急,办民所难,才有干群之间的鱼水情深、血脉情浓。
人民日报人民论坛:又到春节说吃喝
叶小文
2013年01月23日08:22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春节如何吃喝?民谣:“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去碾谷,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去宰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说的大都是吃喝。旧时物质匮乏,难得温饱,如此安排吃喝方为过年。
可今天的吃喝早不是这个水平,餐饮环节的浪费现象触目惊心。光是甘肃兰州主城区的2600多家餐厅,每天就有超过200吨的饭菜成为垃圾。这还是在尚不富裕的西部。
又到春节,说说吃喝,屡禁不绝的浪费之风让这个话题变得沉重。
中华文明植根、发育于农业文明,虽博大精深,海纳百川,也养成了一个特别的“好胃口”:中国文化什么都能“化”,中国人什么都能吃。今天我们需要对此来一番文化自省和自觉。
作为个人,我就不大节制吃喝。当过知青,有过饥渴难耐的体验,期盼有机会就“好好撮一顿”。后来,就形成了来什么都往肚里塞的习惯。尽管常有亲友提醒,尽管不时听到忠告,但改也难。
作为群体,我们也不大能节制吃喝。有人振振有词地找到所谓“文化根据”,说是我们这些农耕、游牧民族的后代,都遗传着一种“饥渴因子”。一旦吃喝不受约束,就容易放开肚量胡吃海喝。天上除了飞机、四条腿除了板凳,什么都吃。现在,发病最高的,是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压,几乎全是吃出来的。过年过节要吃喝,红白喜事要吃喝,特别是好友聚会,友谊多深,酒喝多高,“宁愿肠胃喝出洞洞,不能感情留下缝缝”。吃喝,竟成了见证和增强友谊的必要手段。
作为民族,我们也不大注意节制吃喝。侵吞公款是贪污,公款吃喝却似乎能宽容。于是,山珍海味满桌,大杯喝酒尽欢。古人大碗喝的,是土酒、米酒;我们大杯干的,是洋酒、茅台。多高级的红酒皆一饮而尽,索然不知其味,直让外宾目瞪口呆。
铺张浪费消耗了资源,胡吃海喝损坏了身体,公务宴请搞坏了党风。吃喝这事,须认真管一管了。中央政治局改进作风的八项规定,中央军委禁酒令,习近平同志的四菜一汤不上酒水的要求,迅速带起一阵新风。北京市委常委会要求“调研期间需要用餐的,一律安排自助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常委会要求“对外接待工作用餐不超过45分钟”;河南省委、省政府规定,“工作用餐原则上安排自助餐,一律不超过4个品种菜肴,一律不上酒”……
吃喝之事,并非小事。舌尖上的浪费,不可小看。食色于人,“譬如刀刃有蜜,人之不舍,小儿舔之,则有割舌之患!”无论一人、一群、一民族,无论匡民风、清世风、正党风,不妨从狠刹餐桌上的浪费之风做起,不妨从现在、从今年春节的节制吃喝、整治浪费做起。
人民日报人民论坛:破除“只唱不做”的空头政治
——“净化我们的政治生态”之一
陈家兴
2013年01月24日04:53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编者按】
习近平同志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指出:改进工作作风,就是要净化政治生态,营造廉洁从政的良好环境。从党的十八大提出“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到改进作风八项规定带来积极变化,这些新提法、新气象,说明我们的政治生态正在进一步净化。
找准症结才能对症下药,从作风到党风、政风,到底存在哪些人们反映强烈的问题?干部思想观念上还有哪些误区?今天起,人民论坛栏目推出“净化我们的政治生态”系列评论,敬请关注和参与。
当年,陈毅说“搞政治工作也可以为国家做贡献,但要踏踏实实埋头苦干,不搞空头政治”。我们所说的政治工作,其实就是动员和组织老百姓为幸福生活而奋斗。这项工作本该实实在在,然而空头政治仍然在一些方面很有市场。
有的人喜欢“许空诺”。一些地方左一个民生工程,右一件民生实事,听起来激动人心,到头来兑现的不多,打折扣的不少。有的部门做决策、定计划,各方面的指标都非常可观,年终一比对多成空,如此“纸上的幸福”终究不能当福享。百姓最重实际,一次承诺不兑现,再次承诺就没什么听众。一个干部许了空诺,换一个干部再许,群众只会冷眼相看。一些地方干群之间缺乏信任,工作难开展,与“许空诺”不无关系。
有的人擅长“虚应之道”。他们很懂得摸上级的脉,知道上级也不会光听你说,还会看。于是,在上级所经所到处,大搞形象工程、示范工程、样板工程,摆花架子、做表面文章,让你所见皆实,所看皆好。把心思和精力用到“虚应”上,该干的事没有干,不仅是欺上,更是误事害民。
有的人不学习,不调查,不思考,就敢发指示、作决策,当拍脑袋、拍胸脯、拍屁股的“三拍”型干部。很多决策失误,就是这么来的。比如有的群众诉求正当而表达失当,但若不明就里简单粗暴处理,就只会激化矛盾。有的产业节能环保,但其产业链的上游则会高能耗、高污染,倘若不审慎一股脑上,就会掉进了“陷阱”却还以为吃了“馅饼”。
空头政治,说到底是丢弃了求真务实的基本党性,丧失了责任担当的政德底线。小平同志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也没有。当前,我们正处于改革发展的攻坚期,啃硬骨头、涉险滩,都要靠真刀真枪的实干。“只唱不做”只会让发展陷入停滞、问题不断积累、矛盾更加尖锐。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把美好蓝图变成现实,亟须破除空头政治,形成踏实干事的氛围。解决这个问题,关键在用人和考核机制的崇尚实干。如果虚功常奏效,实绩难建功,就会助长浮华虚夸的恶劣风气。让埋头苦干实干者有位,则务实者云集。让有唱功没做功者靠边,则空谈者减少。评价干部多接地气、多看实绩、多听群众意见,以实践和民意的标准来打分,那么空头政治就会越来越没有市场。
人民日报人民论坛:多访贫困村 多看困难户
乔含山
2013年01月25日08:14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到基层一线调研看什么?
长期以来有一个偏向,就是多去示范点富裕户,多看漂亮光鲜的一面,多听悦耳动听的言词。无论是调研者,还是陪同者,抑或是受访者,基本形成一个电力学上的“回路”,信息的循环传导很流畅。偶有调研者打破这个“回路”,摆脱既定地点、既定路线、既定对象束缚,就搞得陪同者很紧张很汗颜,打破本身也成了人们乐道的新闻。这说到底,是调研的基本价值取向有偏差。
无论是领导干部还是新闻记者,调研就是要看到最真实的状态,获得最现实的第一手资料。这就要求,阳光的一面要看,阳光的背面也要看;进步的一面要看,落后的一面也要看;看得见笑容,也看得到愁容;听得见笑声,也听得到哭声。但一些地方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藏拙示好”心理,只希望上级看到好的一面,只喜欢记者报道好的一面,认为这样才能提振信心,给人以光明的精神和力量,反之,把不好的一面展示出来,就觉得脸上无光,还会被指责工作没做好。这种认识偏差,很容易让人误认为,情况都像看到的、说到的、报道的那样好。
最近一段时间,中央领导同志的基层调研,给人以清风扑面之感,折射出调研的基本价值取向之变。从“到这里就是要了解我国的真实贫困状态,如能看到真贫就值了”,到问群众有什么“恼火事”、烦心事,再到提“多访贫困村,多看困难户”的唯一“特殊要求”,这样的率先垂范表明,调研就是要更多地带着问题去、奔着矛盾去、到贫困的地方去,做好听“刺耳音”、吃“闭门羹”的准备,看最真实的状态,听最真切的心声。有了这种价值取向,“遮羞墙”挡不住调研者的视线,“示范点”、“形象工程”遮蔽不了调研者的总体印象,调研者最终会“四面江山收眼底,万家忧乐在心头”。
今日之神州,早已不是昔日积贫积弱的中国,许多方面的情况变得好起来了。在这样的情势下,我们当然还需要通过调研去汲取发达、先进、优秀等各层面的公共治理经验,以启迪和引领社会继续向前、向上、向好。但我们也需要把关注的重心转向贫穷、落后、灰暗、矛盾的一面,以及时发现公共治理各方面的问题、不足、缺陷、隐患,寻找解决之道。这种调研价值取向的变化,是在总体不错的基础上求解不好之因,在整体发展快的情况下“会诊”发展慢之症,为的就是实现协调发展、共同进步。在相当意义上讲,全面小康、现代化目标,乃至“中国梦”的质量与水平,不是仅用少数一流城市、发达地区衡量的,而是取决于我们能不能根本改变1.28亿贫困人口的生活状况,根本改变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的贫穷落后面貌。
多想想困难群众,多想想贫困地区,我们在喜看经济总量攀升时就多一份清醒,在满眼城市繁华气派之余就多一些冷静。多到落后的地方去,多切身感受困难家庭的忧苦,我们就能找到切合实际的扶贫治贫之道,决策也更有针对性和指向性。多为穷人家中客,少为大款座上宾;多做急民之困的实事,少做花上垒花的虚功,才有执政良心,才能赢得民心。
“拙于交往”与精于事业(人民论坛)
桑林峰
《 人民日报 》( 2013年01月28日 04 版)
我国爆炸力学奠基人、刚刚获得2012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郑哲敏院士,一生坚守一个原则,“潜心做研究,少点社会活动,少点商人气息。”中科院院士、国际著名加速器物理学家谢家麟,对自己一生也有一个评价:“只顾埋头拉车,拙于人事交往。”
“以天下之至拙,应天下之至巧。”实际生活中,拙于交往的人,多精于事业。他们不喜欢张扬,不善于应酬,只想着把工作干好,把任务完成好。正是这样的人,支撑起我们的事业,挺直了中国的脊梁。拙于交往并不代表交际能力差,而是不愿意把太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经营人脉关系上。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工作之外的事忙多了,用在事业上的心思就分散了。诚如“当代毕昇”王选曾说:“一个科学家如果经常在电视上出现,那么他的科学生命也就结束了。”
少些事务,多些务实;潜心钻研,挖井见泉,是成功的不二法门。一些人之所以能够成为让世人尊敬的大师专家,就是因为他们能够不为名利所绊,不为声色所累,不为喧嚣所动,在自己擅长的领域踏踏实实干事业、兢兢业业做学问。国际著名的数学大师陈省身说过,自己一生只会做一件事,就是数学。“两弹一星”元勋朱光亚也讲过,“我这一辈子主要做的就这一件事——搞中国的核武器。”袁隆平、吴孟超、吴大观、林俊德等人,也都是把“板凳要坐十年冷”、“一生只做一件事”当做人生追求,在各自的领域里都取得了出色的成就。
反观当今的一些专家学者,有的“研而优则仕”“成于名则商”,无暇也无意“坐冷板凳”“写真文章”。还有的稍有些成绩、有点名望,就热衷于报纸上有名、广播里有声、电视上有影、网络上有形。他们不但想当“专家”,还想当“杂家”,哪怕与自己专业无关的事,只要有利可图,即使违反规定也去做。于是,整天忙于应酬各种会议、庆典、访谈等“露脸”活动。如此热衷于名利,看似获得了一些实惠,实则荒了专业、丢了事业。
事实上,科学巨子们决不是不食人间烟火,也不是甘当“老学究”,他们总能在拙于交往中自得其乐,在精于事业中乐此不疲。这就是科学和艺术联姻的神奇魅力。在他们眼里,科学的伴侣是艺术。他们之所以比别人走得更远、探得更深,就是因为他们能兼收并蓄,文理兼通,善于进行跨界思维、跨界创新,从而达到会通之境。数学家谷超豪坦承自己对数学和诗歌一样喜欢,常从吟诗作赋中,拓展数理思维。“中国预警机之父”王小谟认为,做项目就像演好一台戏,唱京剧和造雷达是相通的。
再次翻阅历届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22位大师的先进事迹,不难发现,他们的成功惊人地一致:坚守理想、钟情事业,耐住寂寞、拒绝浮躁,不喜欢出名挂号的事务性活动,总是醉心于自己的专业事业。从某种意义上,他们成长成才的经历,有力地回答了著名的“钱学森之问”。
人民日报人民论坛:春节应当怎么过
江柳依
2013年01月29日04:37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蛇年春节日近,“春节怎么过”又成为高频问候语,成为街谈巷议的话题。
怎样过春节,过一个什么样的春节,不同的人群都会有自己的选择。对于各级干部而言,“春节怎么过”的背后,更体现着素质高下、行为习惯和价值追求。是吃吃喝喝图享受,还是把民生疾苦放在心头?是拉拉扯扯搞关系,还是廉洁自律、严守纪律红线和思想防线?在社会公众看来,干部如何过春节,本身就是一个风向标和晴雨表。
近日,刘云山同志在主持召开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督查情况汇报会上强调,春节期间,尤其要大力倡导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挥霍奢靡,严格执行中央有关规定,把今年春节过成一个干干净净的春节、一个风清气正的春节、一个欢乐祥和的春节。这三条,让人警醒,也令人振作,不仅彰显共产党人的本色,也是对社会风气的重要导向。
民间有“粮丰肉足过肥年”的习俗,但也容易产生浪费现象,干部首先应当从自己做起,树立节约的好风气。统计数据显示,国人每年餐桌浪费高达2000亿元,被倒掉的食物相当于两亿多人一年的口粮,春节更是餐桌浪费的严重时段。日子好了,享受一下应该,浪费乃至奢华却不应当。在某种程度上,正是有些干部的大手大脚,影响了社会风气,导致浪费盛行。“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春节期间,党员干部可要绷紧“率先垂范”这根弦,远离豪华排场,拒绝奢靡浪费,节俭办事,简朴过年,一身干净,满心坦然,这样的春节岂不更充实愉快?
春节这个最富人情味的节日来了,难免为各种“人情”提供了“名正言顺”的机会。有的干部会认为,一年辛苦忙到头了,用公款吃点喝点拿点不算什么。有的则认为,可以借此相互走访、送礼、宴请,以联络感情、跑跑关系,花的是公款不心痛,收的是人情不拒绝,彼此心照不宣。不正之风由此根深。春节期间,干部改进作风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坚决刹住公款吃喝跑送等不正之风。各级干部须当廉洁自律,万不可放松警惕,“酒杯一端,防线放宽;筷子一提,啥都可以”。忙碌一年,也该在万家团圆之际,多一些与家人的欢聚,少一些不必要应酬,把春节过得风清气正,充分展现领导干部的良好精神风貌。
如今的百姓日子早已今非昔比,都希望春节过得快乐和满,但也要看到,不是每个家庭都有这个能力和条件。我们还有1.28亿贫困人口,还有很多家庭面临这样那样的困境。各级干部看得到东风夜放花千树的繁华,也要想得到灯火阑珊处的清冷;感受得到富足的欢乐,也要体会得到贫困的愁苦。我们也许一时无法彻底改变他们的困境,但可以用雪中送炭的帮助、温暖贴心的慰问,让他们的春节过得有笑容,真诚地走进,真心地倾听,就能让党和政府的温暖,照进那些最需要的群众生活中,让春节过得欢乐祥和。
人民日报人民论坛:民生工程如何得民心
薛晓峰
2013年01月30日08:19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岁末年初各地总结工作,都免不了盘点一番民生工程。最近听到群众议论,除了要“回头看”当初承诺的民生工程是否办到了,更要“贴心问”民生工程是否办成了百姓欢迎的民心工程。这种意见不无道理。
何谓“民心工程”?其实习近平同志已经作了界定,那就是“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
按照总书记的这个标准,许多民生工程确实办在了老百姓的心坎上,让百姓受益,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无愧“民心工程”。但也有部分地方的一些“民生工程”,并非从群众实际需求出发,没有办成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的工程,反而成了“闹心工程”、“伤民工程”,干部辛苦不堪,群众怨气不小。
“民生”为何不贴民心?首先要检查一下政绩观是否出现偏误。一些领导干部抓民生,并不是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图的只是个人名利,在追求短期政绩的冲动下,盲目铺摊子、上项目,搞一些不切实际、耗资巨大、劳民伤财的工程,其结果必然是既损害群众利益,又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威信和形象。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衡量一项民生工程是不是民心工程,关键要看它是否符合老百姓的利益,符合老百姓的意愿,有利于改善老百姓的生活。当前,正需要大力搞好“基本民生”,加快完善就业、医疗等人人可及的基本公共服务;兜住“底线民生”,更加关心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关注“热点民生”,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
衡量一项民生工程是不是民心工程,也要看决策上是否实事求是、广征民意、问需于民。出问题的“民生工程”,往往是“拍脑袋工程”,主观意志代替了群众意愿,老百姓既不知情,也没有参与决策。那么,出现政府积极推动,群众冷漠以待甚至横加阻拦的现象,就不足为奇了。
政之兴废,在乎民心。归根结底,民生工程就是一个民心问题,只有把实事办好、好事办实,办到群众心坎上,才能成为民心工程。否则,就事与愿违。因而,民生工程理应从“政府配餐”向“群众点菜”转变,由“为民作主”向“由民作主”转变,实行民众参与、民众监督、民主决策,方能科学实施,让民生支出从“舍得花”走向“花得好”。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当领导干部秉持“衙斋卧听萧萧竹,盼是百姓幸福声”的为民情怀,树立“功成不必在我任期”的理念,多干打基础、利长远的事情,多下问计于民、啃硬骨头的功夫,民生工程就会实实在在地办成民心工程。
人民日报人民论坛:鞭打慢牛出活力
程来节
2013年01月31日08:21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如何调动干部队伍积极性,浙江省委书记夏宝龙最近有个观点,对干部队伍中的那些快牛要备加关爱多喂料,对那些不思进取的慢牛要常加提醒多策鞭,鞭打慢牛才能出活力。这一说法切中时弊,发人深思。
在干部队伍中,快牛式干部从来就是“不用扬鞭自奋蹄”。这样的干部抓工作用心负责,勇挑重担,独当一面,领导用起来顺手、放心。他们是单位里的顶梁柱,是事业发展的中坚。对这样的快牛,本该厚爱三分,关照有加。但现实生活中,往往是:加班加点,“你上”;啃“硬骨头”,“你上”;紧急关头,还是“你上”……一些业务骨干长期超负荷工作,有的积劳成疾,以至于出现“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的遗憾。
同时,还有些同志心态浮躁、工作漂浮、不务实不扎实不踏实,不敢担当不敢负责不敢碰硬。他们不求无功,但求无过,优哉游哉,是干部队伍中的“慢牛”。但是,对这样的干部,领导似乎也无可奈何。
政治上信任,工作上依靠,对那些奋发进取的干部是一件好事。其实,多数快牛式干部也正是在这种压力下,在磨练中快速成长起来。越是任劳又任怨,就越能显示出干部的能力和品格。对领导来说,越应该关心和培养他们,尤需多做减压减负工作。当然,发现他们的问题,也不能放任不管。另一方面,也不能助长“干的不如看的”用人导向。时下,一些党政机关“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苦乐不均比较普遍。从严治吏,应从鞭打“慢牛”着力。
激发干部队伍的活力,关键在于调动“慢牛”的积极性。从严选拔、从严教育、从严管理、从严考核,这四把鞭子应实实在在。对那些确实不求上进、不胜任现职的,应研究退出机制,做到上有“台阶”、下有“滑梯”,真正让“慢牛”们不敢懈怠,奋起直追。同时,也要分析“慢”的原因。是主观不努力,还是用的不是地方。
古人说,“世上岂无千里马,人中难得九方皋。” 领导者的责任在于发现人才,用当其才。如果属于后者,则应该发掘其潜质,发现其特长,量才使用。有水平的领导,善于将慢牛调教成“快牛”。“大匠无弃材”,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为政之道,要在用人。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需要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骨干队伍。如何调动方方面面干部积极性,形成千帆竞渡、百舸争流的气象,这是一个需要各级领导干部高度重视的问题。
欢迎光临 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http://caiyes.cn/)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