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Z8 x* ?; m5 K 我们都知道屈原和鲁迅。《离骚》能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世界文学殿堂的精品,在长眠九泉两千多年之后,居然被西方国家所推崇,他以诗人的身份同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法国文学家拉伯雷、古巴作家和民族运动领袖何塞·马蒂一道,成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其原因不仅仅是他写诗的技巧如何高,而首先是他矢志不渝的爱国精神、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不与奸佞小人同流合污的高风亮节。“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鲁迅,曾提出“立国”必先“立人”的重要思想,它能成为一个世界性的文学大师,除了他那些“匕首”和“投枪”,还在于他坚持社会正义,反抗强权,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挣扎奋斗的“民族魂”。像屈原、鲁迅,还有范仲淹、文天祥、李清照、谭嗣同、郁达夫等等文化名人、写作大家,他们首先是以高尚的品格,坚定的信念和可贵的民族精神征服了人们的精神世界,其次才是他们良好的文学素养和厚实的生活积淀征服了文学领域。 % L2 c. Z l0 \ X5 n7 F2 F9 l! n' R. i* ]7 r) o
我们也都知道秦桧与和珅。论文章,论口才,论书法,秦桧可谓都是出类拔萃之人,他还是隶书的创始人,但终因害岳飞、弑忠良,最后长跪于岳飞面前,遭万人唾骂,文章未有一篇闻于后世;清代的和坤年轻时发奋读书,文章一流;位至宰相后却为人贪婪,迷于财富,最终死于囹圄,成了千古罪人。由此可见,人不立,文章再好也是瞎子点灯白费蜡。$ x/ H T5 R% ]+ c3 \
5 m1 C' z# i, g* d
我们不说和这些名人比,但在写作文字材料的人中,凡是写得一手好材料的人,也无不是注重做人的人。最近到一些地市去讲课,我见到不少搞文秘的同志,都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人品好。前不久和一个做文秘的年轻朋友聊天,听他满腹牢骚,说领导只管叫写材料,就是不提拔重用,眼看别人一个个提拔了,自己总是原地踏步,干着没劲不想干。我问其原因,他说是不会送礼。我说,送礼还不简单,没钱可以贷款啊?送礼可比写材料容易多了。如果送钱就能当官,那当官不就太容易了吗?说到底还是性格的原因、做人的原因。我说,当领导的应该把秘书岗位作为锻炼人才、培养人才、选拔人才的重要渠道,但当秘书的必须把写材料当成一生追求的事业,而不是升官的跳板、晋级的手段。提拔不提拔是领导的事,干不干活是自己的事儿。当然,材料写得好,做人没说的,也有领导能力,领导还是只管干活不知重用,那是领导混账,但这种领导100个里面挑不出一个。但如果一个做秘书的,总是浮躁冒失沉不住气、自傲自满自以为是、心胸狭隘斤斤计较,没有一点稳重成熟、谦虚谨慎、从容淡定的涵养和品格,你文笔再好也难成大器。现在到处都缺写材料的人,我认为不是缺能写的人,而是缺出类拔萃的人。选人之所以难选,难在文笔、人品、性情兼具兼优的人。我说一个善于做人的人,写出来的材料、讲出来的话就会是真话、实话、掏心窝子话,而不会是昏话、废话、假话,甚至是不说人话。 一个缺乏爱心、不懂善良的人,一个不热爱生活、没有激情的人,一个没有生活趣味、没有社会责任的人,不可能写出真诚感人、温暖人心的文章,不可能写出一篇高质量的文字材料。谦虚的人,必定好学;有教养的人,材料必定雅致;乐观的人,材料必定生动;宽容的人,材料必定大气;认真的人,就不会错字连篇;人实在文笔才能实,等等。而这最简单的道理却往往最容易被忘记了。所以郭沫若说,文章是人写的,首先是人的问题。什么样的人就写什么样的文章,思想正确、态度鲜明、作风正派,写出来的材料才能立场坚定,思想健康,内容充实,符合实际。5 ?* ], Q0 R) U/ [( Q' M2 s1 O
* d _0 }. \) \/ m( f 文章写于纸,刻于心。人行于世间,立于天地。 说到底,人是内在根本,文是外在体现。做人是作文的前提和基础,作文是做人的折射与思考。做人是篇大文章,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即是做人的灵魂,也是作文的灵魂。希望从事文字材料写作的同志一定要牢记:态度决定前程,文品就是人品,文风就是作风,文章就是形象。作文先做人,做人作好文,人与文章融为一体,方是至高境界。 让我们努力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因为,你播下一种心态,就收获一种思想;播下一种思想,就收获一种行为;播下一种行为,就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就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就收获一种命运! # ~3 c% _+ P9 d' k8 U , k& ^. D8 ?& l) X9 J: f套话未必都无用 & m% N7 c m9 l2 e 7 `( e6 F3 c. h9 T3 ^; y$ E
一提起“套话”,好像总是和空话、假话、大话联系在一起,是个贬义词。其实词典上的解释,一为应酬的客套话。如果特指上司的话,那么又通 “讨话”,意为讨人喜欢的话,别人爱听的话;二是指在某一时期或行业中流行的公式化的言谈。人们经常指责一些文章空话套话连篇,主要是指你写的材料、写的讲话大而不实,大而不实即为空,但套话是空而有序,空而有序即为套,说那些大话、空话、套话都是正确的废话。作为人类交际的工具,语言使用的技巧不同,其效能自然有高下之分。在日常生活中,除非你是语言高手,否则很难做到不说套话和废话,所以我们对普通人之间的套话和废话是不会挑剔的,而那些掌握话语主导权的官员,理应是语言的高手,面对公众却废话连篇,空耗时间,不免令人厌烦和憎恶。说废话令人讨厌,说套话令人腻烦,说假话令人痛恨,说真话令人景仰。因此写材料,就要努力说真话,至少不说假话,少说空话、废话和套话。) e1 D# D1 s1 z
8 y6 V& r' h+ D- n
但是话又说回来,就写文章、写材料而言,套话有时也是必须的。比如用于外交斡旋的外交辞令。其实,套话里面的学问很大。它是一种精妙、实用的语言,并不是所有的语言都可以变成套话的。套话往往是总结出来的经典,充满了辩证法,许多套话说是正确的废话,但他毕竟还是正确的,大家都认可的,说上一千遍都不会挑出毛病来。不成熟的话,有漏洞的话,过头的话,似是而非的话,是不可能能写成套话的。同时,套话大多是写作大家经过反复推敲提炼出来的,常常以短句、排比句居多,读起来响亮上口,听起来气势恢宏,流畅自如。一个善于学习的人会很注意收集研究一些套话的,有人就专门收集了一些套话,比如要增强自觉性、主动性、坚定性;要增强紧迫感、使命感、责任感;要增强政治认同、理论认同、感情认同; 要推进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要以非比寻常的决心干劲,以非比寻常的过硬措施,以非比寻常的工作成效,履行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捍卫者的神圣使命;要向人民学习,向社会学习,向实践学习,提高实际工作能力和本领;要充分认识反fubai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要在革命化的前提下实现干部队伍的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要真正把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善于领导科学发展的优秀干部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来。等等。还有很多很多。仔细学习和研究,用在恰当的地方,用得精练准确,往往起到其他语言所起不到的作用,它们并不都是无用的废话。写一辈子材料能留下几句套话,那也是水平! 6 F- @3 S% `) \1 h* C. I* w+ d, L. H7 N. \+ T
当然,我说这些并不是提倡大家都去写套话、讲套话,而是说,对写材料而言,要研究、要借鉴、要融会贯通,要用得恰如其分,而不是一味地听信那些所谓反对套话的言论,吓得写也不敢写了。 . [2 [* r5 U& L# d* t / |- A+ e: w4 Z- d/ F: d ) e C1 \. W3 E6 [. v% C) ?- v/ ~3 ^ * u3 G+ e( V3 k5 a- `删繁就简三秋树 0 y v1 c" H0 i8 |( A0 m 7 G9 t/ }8 o l# o1 `3 M9 d 郑板桥题有个书斋联:叫“删繁就简三秋树,标新立异二月花”。其上联主张以最简练的笔墨表现最丰富的内容,以少许胜多许。意思是画兰竹易流于枝蔓,应删繁就简,使如三秋之树,瘦劲秀挺,没有细枝密叶。人们常常以此来比喻写文章要简洁。 ( }& r+ V' D: ^写作是语言艺术。文贵简洁,切忌拖泥带水;文字洗炼是写出优秀篇章的关键。纵观中外古今名篇佳作,之所以脍炙人口,久传不衰,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就是言之有物而语言精炼。我讲课时曾举过一个例子,说三国时,曹操给孙权下的一道战书,只有26字。他说“奉命伐罪,旌麾南指,刘宗束手,今率80万众,将与将军会猎于吴”。26个字,不仅把出兵的原因和目的写了出来,而且也把军队所向披靡的气势写了出来,其中还巧妙地暗含了敦促孙权投降的意思,让孙权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其实这样的例子很多,我们过去学习的《陋室铭》、《与朱元思书》等等,都是精短的典范。《陋室铭》仅81字,描述了其居室景观、往来的朋友,又与古贤作了比较,抒发了内心的感情。短文写得有景有情,如诗如画,洋溢着高雅的生活情趣。读来,琅琅上口;品之,津津有味;思之,句句在理。许多人只读数遍就能背诵如流。后人仿作之多,难以胜数,足见其成就之高,流传之广。说到这里,我想起了诗歌,不仅古诗,现代诗也一样,语言的容量很大,我曾经开玩笑说,买诗集是最划不来的一件事,一本书的每一页就中间那几行字,两边都是空白,一本书也总共没几个字,买书千万不要买诗集。这是玩笑话,诗歌的那些空白,是给读者想象和再创造的,不会想象和再创造,就别去读诗歌了。记得80年代初,有一个叫韩翰的诗人,他写了一首纪念张志新的诗叫《重量》,共四句:“她把带血的头颅,放在了生命的天平上,让所有的苟活者,都失去了重量”。短短四句,获得了全国新诗奖。其次,简洁才能有力。简洁的东西往往直截了当,要言不烦、意尽言止,观点鲜明、重点突出,简短的句子让人读着也会感到节奏明快、短促有力,富于音韵美、节奏美,尤其是领导讲话,简洁让人听着让人充满斗志,精神振奋。其三,简洁才能让人记忆尤深。所有能够流传下来的杰作无不是简短、简洁的典范。中国是诗的国度,从《诗经》到唐诗宋词,一部中国文学史几乎就是一部诗歌史,为什么许多诗歌流传了下来,老少咸宜,出口成诵,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简短、简洁。前一段读了一首诗,是汤养宗的《父亲与草》,就三行:父亲说,草是锄不完的,他锄了一辈子草,他死后草又在他坟头上长了出来。读了一遍就永远记住了,这辈子我都不会忘记。4 `; ] k- ]. q( c
; \" Y [: y# X/ q
那么,怎样写短呢?我在讲座时说,在写的时候,要做到四要四不要,即要突出重点,不要面面俱到;要开门见山,不要穿靴戴帽(俗话叫一嘴啃到包子馅);要言简意赅,不要浮文虚辞;要反复推敲,不要草率定稿。具体写的时候,在材料的运用上要处理好轻重;在表述的层次上要尽可能控制展开;在遣词造句上要力求扩大容量。其实还有很多办法,比如在写的时候,要力争用意十分,下语三分;要在锤炼文字上下功夫。古人云:“百炼为字,千锻成句”,千方百计地用最少的文字表达最多的内容。等等。当然,也不是说长文章一概不好。有内容、有见解的长文章,人们也是喜欢读的。文章长短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宜短则短,宜长则长。要坚持内容决定形式。8 r- M3 c5 e# D
, J6 _6 ]. ^' _# c5 z, Y& J
契诃夫说:“简洁是天才的姐妹。”让我们努力在语言简洁,文字精短上下功夫吧。“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惟有这样,才能写出精品、写出经典! ; @/ C' z: c1 J, M/ y $ {, ?! e' S/ I6 m, E1 M; Y; q/ Z; W7 y$ e3 y/ k
1 m. e" t0 ^/ \8 t
+ T8 p- R0 h+ a: g2 h3 D6 y) f0 ? 天下文章一大抄 # S/ z- `. G2 T+ Q( y: p# G$ i ; \$ g8 e" q, H4 ~, F0 t 在我的文字材料写作讲座里,说了一句俗话,叫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许多人对这句话是持反对态度的,但我对这个观点表示赞同。 # u& P7 Q4 A* {0 O7 f# _) _& p6 M' o' C3 O8 @$ \
作为文字材料写作者,面对开不完的会,讲不完的话,今天材料明天材料天天材料,有几个人能不头大?领导要求越来越高,篇篇都要有“文采”,份份都得有“新意”,当秘书的就是浑身是铁,又能打出几颗钉?于是使出浑身解术,寻章摘句,老秘网上摘,书中翻,现有材料中找,你抄我,我抄你,就不可避免了。我曾仿李贺一首诗,写了个打油诗说写材料的人:寻章摘句老抄公,不见残月挂天中。几多温馨入梦里,几人曾把嫁衣缝?有年春晚上演一个小品,说某单位领导接到去上级开会的通知,抓住办公室主任代劳。他签过到便中途开溜了。当领导要其传达会议精神时,主任傻了眼。不过凭他多年给领导写材料的经验,便如此这般地胡编起来:一是提高认识,端正态度;二是领导重视,亲自过问;三是责任明确,措施到位;四是狠抓落实,务求实效。没几天会议材料发下来,一对照居然蒙对了,几点基本内容一致。讲的虽然是笑话,是个讽刺,但从另一个角度,则说明了一些规律。 + i" ~, I( n# T6 N9 [& e" [) v ?/ i7 D! |2 Z' I# H
我说赞成天下文章一大抄,并不是提倡你摘摘抄抄、拼拼凑凑、甚至照抄照搬,而是就材料写作而言,“抄”也是学写材料的一个捷径,就象学写书法必须先从“摹”到“临”,积累了深厚的功底之后,才会慢慢形成自己的风格。因此,照搬照抄不可有,学习借鉴不可无。区别照抄照搬与自己创作,前者如偷儿,后者如蜜蜂。那些普遍性的东西乃人类之共有财产也,抄的时候倘能加之以己之烙印,即为己之创造矣。简单照抄者精华、糟粕并存,而学习借鉴者则去其糟粕、采其精华,为我所用者也。所以这个抄是阅读、积累、借鉴,是消化、吸收、提炼,是总结、归纳、演绎,是复制、嫁接、升华、改造。如此等等。真正的会抄就是抄出思想、抄出灵感、抄出新意、抄出精髓、抄出经典,抄到别人找不到你抄自何处,那才是抄的极致。- z2 p+ W! T# 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