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标题:
在全县干部警示教育会上的讲话
[打印本页]
作者:
冰幽
时间:
2013-6-25 13:34
标题:
在全县干部警示教育会上的讲话
让敬畏之光照亮人生
同志们:
根据主题教育活动的安排,我结合工作生活中的一些感悟和体会,围绕“敬畏”两个字跟大家一起交流。
什么是“敬畏”?《新华词典》的解释是:尊敬佩服而又有些畏惧。“敬”是“严肃、认真”;“畏”是“畏惧、谨慎”。敬畏就是在面对权威、庄严或崇高事物时所产生的情绪,带有恐惧、尊敬和惊奇的感受,是人类对待一切神圣事物的态度。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古人云:“人有祸则心畏恐,心畏恐则行端直”。意思是说,一个人如遇有祸害,怀着敬畏之心谨慎行事,则可能避祸趋福。失去敬畏之心,则可能肆无忌惮,无法无天,最终自酿苦果。说的更直白点,敬畏就是“怕”。从人性的角度讲,怕是人的一种本性,是人的一种基本情感认知。小平同志说过:“共产党员谨小慎微不好,胆子太大了也不好。一怕党,二怕群众,三怕民主党派,总是好一些。谨慎总是好一些。”古人说:“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偶有逾矩,亦不出大格。”从这个意义上讲,敬畏是一种人格修养和人生境界,一种做人做事的大智慧。
《明史》记载:某日,朱元璋问群臣,“天下何人快乐”?群臣众说纷纭,有的说功成名就者快乐,有的说金榜题名者快乐,有的说富甲天下者快乐,不一而足,朱元璋听后默然不语。这时,一名叫万刚的官员答道:“畏法度者快乐”,此语一出,朱元璋连连夸赞其有独特见解。“畏法度者快乐”,乐在内心有惧。爱尔兰文豪萧伯纳说过,“每一个人的内心世界,都隐藏着一匹脱缰的野马,如果你不去紧勒缰绳,时刻都会有大祸降临。”拥有一颗敬畏之心,是成就幸福圆满人生的基本前提。
人的一生,需要敬畏的东西太多太多了。一朵怒放的花蕊、一条清澈的小溪、一头沉睡的雄狮乃至一只渺小的蚂蚁、一颗无名的小草,都值得我们敬畏。我们敬畏生命,因为生命是世界的真谛,是人世间一切奥妙之所在;我们敬畏自然,因为自然给了我们最广阔的生存空间,给了我们无限的生机活力;我们敬畏历史,因为只有在历史的长河里,我们才能找到自身的价值,才能把握人类前行的方向。新东方董事长兼总裁俞敏洪先生,在北京大学开学典礼上的发言,谈到对老师的敬畏时说:“我们很有幸见过朱光潜教授。在他最后的日子里,是我们班的同学每天轮流推着轮椅在北大里陪他一起散步。每当我推着轮椅的时候,我心中就充满了对朱光潜教授的崇拜,一种神圣感油然而生。”
人不可没有敬畏之心。习近平总书记说:领导干部工作上要大胆,用权上则要谨慎,常怀敬畏之心、戒惧之意,自觉接受纪律和法律的约束。人若失去敬畏之心,就将失掉做人的本分、失掉内心的平衡、失掉道义的防线,价值观错位、人生观颠倒、荣辱感缺失,胆大妄为,违法乱纪,那些违法犯罪之徒、腐化堕落之人、作奸犯科之流,都是无所敬畏的人。作为党员干部,我们肩负特殊的责任、特殊的使命、特殊的要求,更要敬畏法纪、敬畏职责、敬畏权力、敬畏人民,敬畏一切能让我们坚守尊严的东西。只有常怀敬畏之心,才能明道义、懂取舍、知进退、晓是非、守底线,保持正确的人生航向,让人生绽放灿烂之光。
心存敬畏,让心灵获得自由
第一、敬畏是自由之源,心存敬畏才能得到真正自由。
自由是什么,这个道理大家似乎都懂,但似乎又不全懂。从一般意义上讲,自由指的是没有阻碍的状况,是一种免于恐惧、免于奴役、免于伤害和实现自我价值的的心理状态。自由是人的基本生命存在,追求自由是人的终极价值之一。有一句名言:“不自由,毋宁死”。匈牙利诗人裴多芬写过一首诗:“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揭示出了自由对于人的重要性。失去了自由,人活着还有意义吗?
那么,我们追求的“自由”究竟是什么?我们怎样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我认为,人只有有所敬畏,才能得到自由。从字面上看,敬畏和自由似乎是两个自相矛盾的概念,敬畏就是要因戒惧而受到一定的约束,不能为所欲为、忘乎所以,这似乎是一种不自由;但我们必须认识到,正是因为心存敬畏,遵守一定的规范和规范,在一定秩序框架内工作和生活,才能得到有限度的真正自由。如果突破了规则和规范,就将受到法纪的惩罚,最终失掉自由身。这是一个多么简单的道理,但有很多人却总是不明白,等到有一天失去了自由才感怀自由的可贵。原湖南工业大学校长张晓琪,先后139次收受12个单位或个人贿赂共计540余万元。2011年被判处无期徒刑。他在忏悔录中反思道:一个从教40年的老知识分子为什么会晚节不保呢?一个不缺钱的老教授为什么会取不义之财呢?剖析根源就是,我忘记了党的宗旨,忘记了理想信念;滋生了贪图享乐思想和骄奢意识,养成了主观武断的工作作风;脱离了组织、群众和法纪的监督,产生了侥幸心理和居功自傲心理。得了不义之财,失了自由之身,这是我的惨痛教训。失去自由了,我才真正体会到自由的可贵,才知道后悔。早知有今天的不自由,又何必当初呢?可惜,悔之晚矣。英国地质学家麦奇生说过:“自由不仅为滥用权力而失去,也为滥用自由而失去”。锒铛入狱,何来自由?唯一的选择是克制欲望,遵守法纪。
真正的自由是在法纪和制度范围内的自由,而绝不是那种天马行空、我行我素的自由。你无视法纪,法纪就将惩罚你;你藐视规则,规则就将约束你,这个世界从来没有不受限制和约束的自由。试想,如果没有交通法,城市就将乱得一团糟;如果没有刑法,杀人越货将无处不在;如果一个单位没有规章制度,大家想来就来、想走就走,这个单位还能正常开展工作吗;如果一支部队纲纪废弛,有令不行,有禁不止,这支部队还能打赢胜仗吗?火车虽被铁轨束缚着,但仍然可以奔驰四方,可如果火车失去两根铁轨的约束,出了轨就是废铁一堆,自由也就不覆存在。西奥多•罗斯福说过:一个人只要宣称自己是自由的,就会同时感到他是受限制的。如果你敢于宣称自己是受限制的,你就会感到自己是自由的。因此,法纪是自由的前提,更是自由的保障,我们只有敬畏法纪,在法纪允许的范围内“活动”,在规定的范围内行动,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自由和安全。
有一则关于“马和骑师”的寓言:一位骑师驯了一匹好马,他认为给这样的马套上缰绳束缚了马的奔跑能力,因此便把缰绳解掉。解除束缚后,马在原野上自由狂奔,不仅将骑师从背上摔了下来,最终还冲下了深谷,粉身碎骨。这则寓言启示我们:不受约束的自由是危险的、致命的!要想得到不受约束的自由,最终将失去自由!特别是对于领导干部来讲,如果心存侥幸、违法乱纪,不仅将失去名利、丢掉饭碗,甚至将身陷囹圄,昔日的风光与尊严不复存在,见了棺材才掉泪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二)敬畏是自律之基,心存敬畏才能坚守人格品质。
一个人要想不犯或少犯错误,最根本的一点,就是严格要求自己,也就是自律。自律是指在没有人监督的情况下,自觉遵循法纪并以此约束自己的一言一行。自律并不是让一大堆规章制度来束缚自己,而是要创造一种安全有序的人生秩序。领导干部的自律就是要正确对待名利、地位和权力,在各种诱惑和考验面前稳住心神、守住底线,保持一名党员干部的本色和本分。
做到自律,关键要有一颗敬畏之心。我们只有从内心深处敬畏制度、敬畏规则、敬畏法纪,才能把自己的一言一行置于制度和法纪的监督之下,严格依法办事、按章行事,不出格、不犯错、不枉法。领导干部或多或少的都掌握一定权力,面对的诱惑和考验多,能否做到自律至关重要。一些领导干部之所以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就是因为没有严格要求自己,精神上懈怠、思想上放松,私欲上放纵,经受不住权力、金钱和美色的诱惑,最终受到了党纪法规的惩罚。我们来听一些贪官的忏悔,相信能带给大家以启迪。四川省乐山市原工商银行行长朱雪纯,因犯受贿罪、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十五年,他在忏悔录中写道:在金融系统工作,尤其是担任主要领导,每天都会面对很多诱惑。在成绩和荣誉面前,我没有保持清醒头脑,没能坚持住底线,开始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谋取私人利益,最终走上了犯罪道路。连云港原海关副关长徐兆光,因为受贿罪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七年,他在忏悔录中写道:我所以走到今天这一步,说到底还是思想上出了问题。近年来,面对市场经济的各种诱惑,我的人生信念出现了偏差,面对周围的一些不正之风,感到自己还不错。甚至到了检察机关后,还满不在乎地认为自己算是廉洁的。朱雪纯、徐兆光的忏悔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在利益和诱惑面前,没有严格要求和约束自己,以致小错酿成大错、小问题拖成大问题。自律就是严格要求自己,严格约束自己,严格警醒自己,时时处处规范一言一行,坚守法纪的底线、做人的底线、做事的底线。
领导干部自律,不是做给别人看的,而是对自己高度负责的态度。一些人总是侥幸地认为,自己做的事没人知道,也不会有人发现,因而铤而走险、以身试法。俗话说:三尺头上有神灵。我们只有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时时处处遵守法纪规则,台上台下一个样,有人没人一个样,人前人后一个样,不掩饰、不伪装,才能活得坦然、活得自在、活得有尊严和价值。尤其是在小事小节上的态度,更能体现人品和境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陈云,1944年任西北财经办事处副主任,掌管着陕甘宁边区财政和部队、机关、学校十多万人的物资供应。他穿的那套军装,和陕甘宁边区一般战士的一样,冬天是棉衣,春天把棉花抽掉变成夹衣,夏天把里子拆掉又变成单衣。陈云身体不好,出汗多,衣服烂得快,补了不少补丁。管后勤的陈清泉同志想到陈云经常接待来访的代表团和外宾,就打电话通知给陈云送一套新军装。陈云知道后,立即把陈清泉叫去,非常严厉地说:“你是只给我新军装,还是给陕甘宁边区所有的同志都发?”陈清泉忙说明给他增发一套新军装的理由。陈云严肃地说:“现在不到发军装的时候,任何人都不能例外。你马上打电话撤销刚才的通知。”《后汉书》上记载着一个“五知堂”的故事,说的是东汉杨震出任东莱太守时,他的学生昌邑县令王密为报答其当年的推荐之恩,一天晚上怀揣金子来到杨震家中送礼。杨震不受,王密说:“幕夜无人知”。杨震说:“天知、神知、吾知、子知,何谓无知!”王密羞愧难当,赶忙带上金子灰溜溜地走了。杨震的这种自律精神,在封建社会尤其难能可贵,更值得我们学习。
自律贵在清醒。作为领导干部,必须认认真真算好“八笔账”:一要算好“政治账”,淡泊明志以致远;二要算好“利益账”,知足常乐以豁达;三要算好“权力账”,为民谋利以固本;四要算好“自由账”,严于律已以无拘;五要算好“名誉账”,清正廉明以扬名;六要算好“家庭账”,守身如玉以养气;七要算好“友情账”,君子之交以品贵;八要算好“健康账”,身心愉悦以和谐。算好了“八笔账”,才能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抵得住诱惑、经得住考验,始终保持一个清白之身,一颗坦然之心。
(三)敬畏是自重之本,心存敬畏才能提升人生境界。
我们常讲,领导干部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自重”是领导干部对自己人生价值的自我确认,对自己人格形象的自我尊重。重什么?就是要重言、重行、重名、重德。古语说:“山自重,不失之威峻;海自重,不失之雄浑;人自重,不失之尊严。”自重是一种最高的人生境界,是人的自我觉醒、自我升华、自我净化。明代著名思想家薜王宣认为“廉洁”有高低层次之分。他说:“世之廉者有三:有见理明而不妄取者,有尚名节而不苟取者,有畏法律,保禄位而不敢取者。见理明而不妄取,无所为而然,上也;尚名节而不苟取,狷介之士,其次也;畏法律、保禄位而不敢取,则勉强而然,斯又为下矣。”这就是说,只有从内心深处敬畏道德法纪,做到自觉、自重、自省,才是最高的境界和修为。
干部不自重,丧失的不仅是官德,更是人格。举两个反面典型的例子。简阳市某石化公司的张经理用行贿的手段把市长王善武擒获,两人的“关系”很近乎。一次,张喝酒时跟人打赌:“简阳谁最大?王善武最大。可我喊他什么时候来,他就得像狗一样什么时候来,不信?现场试试。”说着,他拨动电话,不一会儿,王善武果然赶来了。在无锡32亿元非法集资案中,有一个叫谭根发的“痞子”式人物,他摆弄副市长丁浩兴像摆弄木偶一般。在一次酒会上,谭的小兄弟们想见识见识他和丁副市长的关系究竟“铁”到什么程度。“我说让他15分钟到这里,他不敢16分钟来。”谭根发极为认真地说。说着,谭顺手操起手机,拨响了丁宅的电话。众人翘首以待,看看谭根发说的到底是真是假。当时间到了14分钟半的时候,丁浩兴果然应召而来。丁副市长何以这么听话?原来他花了人家的钱。用谭根发的话说:“拿我的钱就得给我办事。” 可惜,王善武、丁浩兴身为领导干部,却如此丧失人格尊严,被人玩弄于股掌,这是做人最大的悲哀,更是领导干部最大的耻辱。究其原因就是他们不懂得自重,最后想自重都不行了。
领导干部自重,是最高的道德境界。如何自重,要做到以下三个方面:一要珍惜自身的形象。领导干部是公众人物,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具有感召力、影响力和号召力,为人民群众高度关注,群众往往以领导干部的个人形象来评价党委政府的形象。良好的干部形象,犹如一面红旗、一只火炬,可以团结群众,凝聚人心。曾子认为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领导干部的形象,不仅仅是外表形象,还是气质、修养、人品的综合体现。作为领导干部,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涵养内在的气质,群众面前言行不出格,公众场合举止不失态,不该讲的话不讲、不该做的事不做、不该去的地方不去,在群众中树立良好的形象。二要尊重自己的人格。人格是人的尊严、道德、品德的集中体现。领导干部相对于普通党员和一般群众,要有更高的精神追求、更高的人格境界、更高的道德修养,做任何事情,不心浮气躁,不急功近利;在任何时候,坚定信念,坚守信仰,不狂妄自大,不肆意放纵,始终做到心境求高洁,人格尚完美。三要珍爱自己的声誉。“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一个好的名声,是领导干部用自己多年的奋斗和努力换来的,是人生价值的认可,也是一种最高的褒奖。朱自清晚年虽然身患重病,但仍然“不为五斗米折腰”,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为他赢得了世人尊敬。早期无产阶级革命家瞿秋白烈士被捕后,面对敌人的种种诱惑和威胁毫不所动,在被押赴走向刑场的时候,他仍保持了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留下一句“此地甚好!”就饮弹洒血、从容就义,他的英名也就随着他年轻的生命永载史册。我们虽不能做到像英雄烈士那样名垂青史,但也绝不能像fubai分子那样声名俱毁。从某种意义上讲,名声就是群众的评价,只有得到群众的赞誉,才称得上是一个合格的领导干部。俗语说得好:“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作为领导干部,要像珍爱生命一样珍惜自己的声誉,工作上兢兢敬业,生活上克己自重,以自己的正直、诚实、清白换取好名声。
常怀敬畏,让人生走得从容
巴金老人曾经说过一句话:让生命开花。在这个世界上,为什么有人的生命之花暗淡无光,而有些人的生命之花却光彩夺目,答案有很多,关键在于把握人生的航向。作为党员领导干部,只有始终保持一颗敬畏之心,敬畏法纪,敬畏历史,敬畏权力,才能让生命之花常开,而且开得鲜艳、开得光彩!
(一)要学好法纪,坚守规则与规范。
法纪是高悬在我们头上的一把剑,敬畏它,就会光芒万丈;违反它,就会声名俱毁。哲学家康德曾经说过:我最敬畏的是两样东西,头顶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令。墨子曰“天下从事者,不可以无法仪;无法仪而其事能成者无有也”。如果缺乏对法纪的敬畏,就会轻视法纪,心存侥幸,放纵自我,最终将受到法纪的惩罚。党员干部对法纪存有敬畏感,就会多一些自律、少一些盲目;多一些自省、少一些放纵。领导干部手中掌握着各种权力,面临的诱惑多、考验多,更要树牢法纪意识,把法纪内化为自身的一种信仰和信念,始终在法纪的轨道上做人做事。
一些党员干部之所以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忽视法纪知识的学习,法纪意识淡漠,对法纪缺乏起码的敬畏和尊崇。心中没有法纪,做人就没有规范,做事就没有准则,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怎么干就怎么干,出问题是早晚的事。大邱庄原村支书禹作敏,在成绩面前无视法纪,甚至大言不惭地说:“在大邱庄,我的话就是法律。”最后,因多种罪名被判处有期徒刑20年。原连云港海关副关长因受贿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七年,他在忏悔录中写道“这些年来,我只注意了海关法的学习和执行,却忽略了其他法律的学习和运用,对海关执法领域以外的有关事项,没有做到依法办事,不知不觉陷入了泥潭。因此,党员干部要自觉学习法律法规和党纪条例,弄清为人做事的界限,知道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从而加强自我约束和监督。
学习法纪,最根本的就是要增强法纪意识,养成在法纪制度下工作生活的习惯,自觉做到依法办事、依法行政、依法用权。能否依法办事,既是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需要,也是党员干部实现个人安全自由的需要。我们学习法纪知识,不仅仅是记住法纪的条文和规定,而是要把法纪的理念注入头脑中,融入血液中,做任何事情、干任何工作,首先想到的是合不合法、违不违纪、越不越规。比如,如果你是一名财务人员,你就要时时刻刻想到《会计法》,反思自己有没有违背财经纪律,做的是不是“良心账”。只有如此,我们才能不越底线、不犯错误、不出问题。但是,现在法纪意识淡漠、不依法办事的问题仍然较为突出:一些干部知法犯法,不作为、乱作为,利用职权“吃拿卡要”,把手中的权利用作谋私的工具,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慢办事;有的干部特别是执纪执法部门的干部,不依法行政,随意执法、变通执法,执人情法、关系法、空头法,更有甚者把执法视为儿戏,以个人利益和好恶为标准,“我就是法、法就是我”,想怎么办就怎么办,严重损害了群众的利益;还有的执法不懂法,缺乏依法行政的能力和素养,执不了法,执不好法,有的甚至简单粗暴执法,严重损害了执法部门的形象。
学好法纪,遵从规则,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之本。我们要始终增强法纪意识,畏惧法纪威严,时刻在法纪范围内行使职权,时刻在法纪规定下工作生活。正确处理权力与法纪的关系,谨慎用权、公正用权、依法用权,“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处处检点自己,事事约束自己,为自己赢得自由和安全。
(二)要强化修养,坚持自省与自励
立身立业,必先养德。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意思是要使天下太平,就必须要治理好一个国家;治理好国家,就必须管理好一个小家;管理好小家,就要不断强化自身修炼。可见,修身是做人的基础,是第一位的要求。党员干部保持敬畏之心,首要就是强化内心修炼,“吾日三省吾身”,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
强化修炼,我认为,关键要修炼心境,养成一个良好的心态。佛语说:相由心生、物随心转、境由心造。心乱是一切乱之源,心态不好,是导致党员干部腐化变质的根源。从这些年查处的典型案例看,党员干部违法犯罪主要有这样几种心态:一是侥幸心态。有些人总以为自己干的事很“隐蔽”,看到别人违法违纪未被查处,认为自己也能蒙混过关,存在侥幸心理。事实上,侥幸过关是不可能的。俗话说:“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脚,干了见不得光的事,总有一天会暴露。原广东省英德县公安局局长张文川,借办理“农转非户口”之机大肆收受贿赂,接到群众举报后,市委派调查组前去调查,他还大骂调查组。当市委决定对其停职审查时,他还穿上一套崭新的制服,在县公安局一一和大家告别。直到冰冷的手铐铐到他双手,他才猛醒:侥幸心理使我在违法犯罪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二是攀比心态。一些fubai分子走上犯罪道路,往往是从盲目攀比开始的。他们盲目的与大款比收入、比财富、比生活,认为自己的文凭、能力、贡献都不比他们差,而得到的工资报酬、福利待遇却是天壤之别,由此带来心理上的不平衡,造成行为上的放纵。三是投机心态。利用岗位和职务的便利,利用政策和制度方面的“空档”谋取私利。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打擦边球”。有的甚至说:“要犯那种似是而非的错误,让你查又查不了,办又办不下”。四是补偿心态。有的领导干部自我感觉从政没有多大奔头了,便想法设法捞取实惠,不择手段追求享乐,从而一步步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原南昌市昌北开发区常务副主任殷庭佳,在反省自己走了犯罪道路的思想根源时说:“我过去并不看重金钱,由于我老秘网市长没选上,市委委员又落选,认为在政治上没有更大的前途了,所以转向捞点实惠。”“堤内损失堤外补”,用经济上的收益弥补政治上的失意,为以后的生活作准备,这就是典型的补偿心理。
领导干部加强修养、提升境界,必须努力克服不良心态,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党性原则,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正确的地位观、权力观和利益观,自觉做到“五慎”。一是慎始。关键在于“第一次”。只要把好“第一次”,就掌握了主动权,就能在各种诱惑面前,立于不败之地。否则,第一道防线冲破了,欲望的“洪水”就会一泻千里。二是慎微。有的人认为自己辛辛苦苦工作,吃一点、喝一点、拿一点、占一点是人之常情,没什么大不了,只要不犯大错,不搞大fubai,就不会出问题。正是这种“勿以恶小而为之”的心理,使一些党员干部放松了自我约束,今天占一点,明天捞一点,后天贪一点,最后陷进fubai的深渊不能自拔。三是慎欲。有的干部之所以抵挡不住权、钱、色的诱惑,究其原因,无不是为欲所害,官欲、权欲、色欲、利欲、占有欲、享受欲太盛。“无欲则刚,欲盛方寸乱”。欲望是一种动力,无欲不可,而纵欲又为害无穷,唯一的就是以理导欲、以理制欲,做到“非理之财莫取,非理之事莫为”。四是慎权。权力是把“双刃剑”,用好了为民造福,用不好就祸国殃民。我们一定要心怀“如履薄冰,如临深渊”谨慎感,正确处理权力与责任的关系,自觉按照规则和程序行使权力,秉公权而不以权谋私。五是慎独。台上台下一个样,有监督没监督一个样,人前人后一个样,在各种诱惑面前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不为权所动、色所惑、利所累,始终坚守住内心的平静、平淡、平实。
(三)要接受监督,做到坚守与坚持
历史经验表明,不受监督的权力必然走向fubai。孟德斯鸠说:“有权力的人在运用权力时非走到极限决不停止。”英国历史学家阿克顿认为:“权力腐蚀人,绝对的权力绝对腐蚀人。”小平同志曾经说过:如果不加强监督,广大党员干部就会由“公仆”变为“主人”,就会使党脱离群众,就会损害党的威信,危害党的事业。党员干部要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必须接受监督。党员干部接受监督,体现的是一种境界、一种品格、一种责任,更是每一个党员干部实现自我保护的重要途径。大量事实早已证明:如果党员干部能够自觉接受监督,很多违纪违法案件是可以避免的,一些犯了错误的党员干部是完全可以挽救的。
当前,绝大多数党员干部能够积极主动接受监督,但也有一些人对监督缺乏正确的认识,他们认为上级监督是不信任、同级监 督是不配合、下级监督是不服从、群众监督是不听话,在思想上抵触,在行动上应付。特别是一些部门和单位的“一把手”,不习惯接受监督,总认为监督是跟自己过不去,是在有意挑刺,这种与监督对立的心态是十分危险的,最终会害了自己。原浙江省副省长、宁波市委书记兼市长许运鸿,在忏悔录中讲到,对于一个“班子”特别是“一把手”,健全民主集中制,开展正常的党内批评和自我批评,是少犯错误的重要保证。班子内部、上下之间、同志之间,不同意见听不到了,不少人不愿向我直言,使我失去监督,同时也就失去了许多提醒和发现问题的机会。原辽宁省副省长、沈阳市市长慕绥新在忏悔录中讲到:“很重要的原因是摆脱组织监督的结果,这个苦果葬送了我的政治生命”。
党员干部接受监督,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反对特殊化,反对特权思想。周总理生前从不认为自己是国家总理就可以置身法纪之外,他总是时时处处带头遵纪守法。有一次,他乘车去政协礼堂开会,司机违反了交通规则,交警批评司机的时间很长,耽误了开会时间。同车的干部想去和民警交涉,总理严厉制止说:“这怎么行?交通规则是政府颁布的,政府总理应带头遵守。总理不遵守,就是带头破坏制度。”一直等到警察放行,总理一行才离开那里。此后,总理常常叮嘱司机,不能违反交通规则,说:“不要以为我是总理,就可以特殊,可以违章。”在周恩来故居至今珍藏着一份特殊的“家规”,在这份“家规”中,周总理特别叮嘱自己的侄辈,“要做个普通学生、普通劳动者”,“不能因为伯父是国家总理,你们就有任何特权思想,更不能要求特殊照顾,这是我们共产党与其他政党的不同所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这种严格要求的崇高风范,永远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
今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讲到:“在我们的一些干部中,特权思想、特权现象还是比较严重的。从上到下的一些干部中,违规占有多套住房的,违规占有公家车辆的,以各种形式侵占公共利益的,违规侵占群众利益的,以权枉法的,不乏其人啊!这些特权现象严重损害了社会公平正义,引起了群众的极大不满。”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严重腐蚀社会风气,直接影响党群干群关系,甚至一定程度上威胁到国家的执政基础。苏联的解体与苏00内特权阶层有着直接的关系。在苏联解体的一次民意测验,调查苏联共产党代表什么人的利益,结果被调查出认为代表官员、干部、机关工作人员的竟占85%,而认为代表劳动人民的只占7%,代表工人的只占4%,代表全体党员的占11%。作为党员干部,必须摈弃特权思想,处理好权与法、公与私、自由与约束的关系,始终把自己置于组织监督、舆论监督、群众监督和全社会的监督之下,不搞特殊化,不搞下不为例,真正做到既干事又不出事。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带头接受监督,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带头不做,从而在一个地方和单位树立起良好的风气。
欢迎光临 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http://caiyes.cn/)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