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标题: 科技创新需突出企业主体地位 [打印本页]

作者: 学习时报摘记    时间: 2013-6-24 07:16
标题: 科技创新需突出企业主体地位
   目前,我国整体创新不足,自主创新成果少,对外技术依存度超过50%,而发达国家依存度在30%以下,国家战略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难以突破。虽然我国已涌现出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但从总体上看,企业创新能力依然薄弱,大多数企业发展仍处于依靠资源消耗进行外延式扩张状态,许多领域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企业尚未真正成为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应用的主体,导致我国在全球经济分工体系中处于劣势地位,无法在全球竞争中获得优势和主动权。统计显示,2011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设立研发机构的只有2.55万家,只占全部规模以上企业的7.8%;其中大中型工业企业中设立研发机构的有 1.2万家,占全部大中型工业企业的19.8%。企业在技术创新活动中不能发挥主导作用,直接制约了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为此,今年年初国务院办公厅专门出台了《关于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全面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意见》,出台了系列举措,以引导企业做强创新载体、夯实创新基础。
    企业具备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的基本条件,有创新需求和动力,具备技术创新能力,能直接面向市场,以及具备借助其他中介或服务组织进行变革的自主能动性。以甘肃的金川公司为例,企业在50年发展历程中高度重视技术创新,特别是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方毅同志八下金川,组织50多家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围绕金川资源开发与综合利用,持续开展跨行业、跨系统、多层次、多学科的科技联合攻关,在采选冶等环节解决了一系列关键技术难题,取得了一大批重要科技成果,并多次获得国家大奖,才成就了今天的千亿级企业。金川公司的发展证明,科技创新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市场化进程中,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包括创新资源的投入主体、创新组织的实施主体、创新产权的占有主体和市场价值分配的决定主体,关键是要通过制度建设和体制改革,形成有效的产学研合作的长效机制,引导和支持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促进不同创新主体在合作中各展其长、各尽所能。
    改革科研项目组织方式   
    目前,高校、科研院所依托学科优势,在基础和应用研究领域产生了较多创新成果,但大多是单项目、小团队的闭门式作战,成果持有人缺乏与科技孵化及生产单位的联系合作机制,造成科研成果转化不畅通、转化周期较长,许多成果束之高阁,难以与市场接轨,难以变成有效的生产力。因此,加快企业技术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必须要改革科研项目的组织方式,创新产学研结合的组织方式,从单技术、单项目、小团队、闭门式的单兵作战,改为多学科、多领域、多部门、开放式的集团作战、协同创新,密切产学研各个领域、各个环节的沟通联系和协作,推动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成为创新资源的强大需求主体。
    科技创新管理工作的重点,应从抓科技项目为主,转变为构建产业技术体系、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为主。还应加快构建“以企业为创新主体”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推进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推进创新型企业建设,加大对创新型企业的政策扶持、科技支撑和要素保障,加快技术成果转化,促进科技与经济的融合。
    改革课题立项验收方式   
    当前,科技项目立项验收主要由科技主管部门组织专家学者通过听取汇报、实地考核、观看演示、提问质询等方式,对项目和课题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和考核。由于缺乏生产企业、市场及第三方机构的介入和评估,造成科技项目和课题的学术和理论导向性较强的趋势,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科技项目与经济发展的结合,也是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率较低的因素之一。
    项目立项验收是提高科技专项资金使用效益,建立科技项目发展导向,推进科技专项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手段。因此,科技立项、成果鉴定中一定要注重科技创新质量和实际贡献的评估,应制定导向明确、激励约束并重的评价标准和方法,把形成自主知识产权作为重要指标,更多地推动和突出自主创新。特别是应用研究要建立以企业为主、政府扶持的新方式,以成果的推广应用和产业化为评价标准,注重市场与用户评价,将学术专家评审为主的立项方式改为学术、企业、经济专家结合的评审,着重评价目标完成情况、成果转化情况以及技术成果的突破性和带动性,加速应用研究的项目、经费、成果、人才等科技要素向企业集聚,逐步建立完善以开发完成新产品为目标才能进行验收、不再单纯评价项目水平的新的验收方式,真正把有限的科技资源更多地引导到应用技术开发上。
    改革科技奖励机制   
    当前公共科技资源配置还是以行政手段为主,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尽管科技评价和奖励活动较多、领域较广,但科技评价和奖励导向却偏离实际应用。对此,应通过改革科技奖励制度,转变科研以论文、职称和获奖驱动为市场驱动,建立合理的科技评价导向,形成以市场为驱动的评价机制,在科技奖励和职称评审等对成果的考核上,鼓励企业通过建立奖励基金、股权奖励、技术承包等多种方式,奖励对企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注重成果的创新性、创造性及其技术水平,注重成果的可应用性和产业化前景,切实引导科研人员与企业广泛开展技术合作。科技进步奖的设立,也应尽可能突出奖励企业新产品开发和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项目,从而形成有利于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导向。
    改革产学研结合机制   
    目前,我国产学研合作机制还不健全,缺乏一个比较有效的社会科研资源整合机制,产学研结合的组织形式比较松散,企业在产学研合作中的主体地位难以到位,行为短期化、形式化,往往以临时组合争取政府项目为目的,缺少长期的战略性合作,缺乏满足产业技术创新的持续性,缺乏创新成果产业化的保障机制,大量的科研成果无法直接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此外,产学研合作过程中各方存在着“分力”,高校的科研是以知识创新为导向,而企业的研发是以产品适销为主的技术创新。
    产学研的目标不趋同,管理体制不统一,衔接配合不顺畅,往往造成本来就匮乏的技术创新要素分散、交叉、重复,难以集成并聚焦在产业持续创新链上,难以对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产生重大影响。对此,应建立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按照市场主导、自愿结合的原则,有效利用高校、科研院所的创新资源,不断探索企业成为产学研创新主体的新途径,逐步建立面向市场、创造财富的新机制,使产学研联盟从联合申请项目的共同体,转变为开拓市场的共同体。可通过合作开发,联合建立技术开发中心或中试基地,组建股份制、技术承包、利润分成等多种形式的科研经济实体,对接企业需求,围绕企业重大战略产品或重大项目开展长期稳定的产学研合作,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实现技术转移、成果转化,加快企业技术创新的进程,推进产学研向更高层次、更深领域迈进。
    改革科技投入主体   
    没有创新投入,就谈不上技术创新。据统计,2011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R&D)经费支出为5994亿元,仅占主营业务收入的0.71%。其中,大中型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为5031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仅为 0.93%,而主要发达国家这一比例为2.5%至4%。科技型小企业普遍融资困难,发展受到很大制约。我国产学研合作的资金筹集,主要来自企业的有限资金和政府的有限引导资金,尚未形成覆盖科技成果转化全程的多元化资金供给,因此,很难把产学研科技合作推向深入。为了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必须要推进科技项目和经费管理改革,积极构建覆盖科技成果转化全程的资金链,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吸引社会资金和外资为补充的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资体系。
    应逐步改变政府出钱支持少数企业进行科研的做法,把企业出题与企业出钱有机结合起来,逐步建立“谁出题谁出钱,谁用成果谁出钱”的新机制,使企业真正成为科研立项的主体、投入的主体、研发的主体、风险承担的主体和利益共享的主体。一是鼓励企业增加R&D投入。一般企业、大中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用于技术开发的经费占当年销售收入的比例,应分别达到 1%、2%和5%以上,同时应加快企业研发仪器的折旧。二是加大应用基础和应用技术研究的投入。通过设立专项计划和火炬、星火、成果转化和创新基金等专项计划,优先扶持产学研联合攻关,鼓励产学研合作进行消化再创新,取得自主知识产权。三是鼓励产学研进入市场融资。建立多元化的风险投资,采取资金和服务双投入的方式,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同时,政府应完善科技投入风险共担机制,可采取前股权、后补助等方式进行科技投入,还可以通过税收优惠政策和财政资金投入分担或降低企业的风险,从而形成激励创新的正确导向,实现创新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技术是企业的第一生产力,技术带头人对企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人才的流失将对企业形成致命打击。应加强企业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培养,改革科技人才流动机制,改变目前高校与企业沟通少、教学与社会需求脱节、科研与市场脱节的问题。应鼓励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和企业创新人才双向流动和兼职,为企业技术改造和成果产业化发挥聪明才智,加强三方人才相互间的流动。
    引导、支持企业与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合作建设研发机构和中试基地,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院士工作站;推动科技特派员服务企业,不断完善评价制度,构建长效机制,对于服务企业贡献突出的科技人员,采取优先晋升职务职称等奖励措施;在高校、科研院所内建立合理的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两套科研业绩评价体系,保证从事技术开发与从事基础研究的研究人员具有同等学术待遇,提高科研人员进行技术创新的积极性,提升产学研的原始技术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们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原则,通过大胆改革,进一步创新科技体制机制,有效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真正确立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科技与经济融合,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挥出科技的支撑引领作用。作者:郝远




欢迎光临 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http://caiyes.cn/)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