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标题: 昆仑笔谈5:唯有艺术和学问,才是人类历史真正的精华 [打印本页]

作者: 黄老鞋    时间: 2013-5-20 08:00
标题: 昆仑笔谈5:唯有艺术和学问,才是人类历史真正的精华
  学问是对客观现象及其规律的主观反映 、认识和记载,是否精确和忠于事物的本来面貌,也就是能否如实探索客观世界及其规律性,是衡量学术问题的主要标准。所谓入木三分、真知灼见,无非是对客观规律性掌握的比较全面准确而已。我们研究学问必须一丝不苟,长年累月深入持久地探寻研究对象的基本体系和发展脉络,来不得半点虚假、浮躁、轻率和想当然。对那些平常很不起眼的细节与现象,务必更加注意和重视。$ I- u1 K3 U# Z  K/ ~/ |  z
  研究学问是一项很艰苦的探索过程,能否静下心来对待研究对象,能否不厌其烦地解析和论证研究领域的细微之处,能否排除世俗的诱惑和干扰,超然于名利之外,是一个学问家学术品质的唯一试金石。我们不要求人人成为顶尖的学问大家,我们也不勉强每个人都掌握和发现、甚至改造客观世界客观事物发展的最高阶段、最新形式和最终趋势,但我们一定要要求每一位做学问的人,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必须要客观如实地反映研究客体的本来面目,基本掌握研究对象内部发展阶段的链条和变化的体系结构。学术问题最忌商业化。商场的虚伪、惟利是图、欺诈、不顾事实的广告和炒做,对潜心研究学问百害而无一利。* W' E' K3 V, X7 g5 k
  大凡做学问的人一定要耐得住清贫、寂寞和枯燥。要想出成就,就非得废寝忘食、夜以继日、不分昼夜、专心致志不可。对自己选定的课题,必须要全身心投入,宁精勿滥、先专后博,忘记疲劳、忘记尘世、忘记喜怒哀乐,如此才有可能见点效果。
: J7 \" n4 p6 L  V  比如书法,先得全面掌握唐楷,颜筋柳骨通透之后才能入二王之行草,进而上承晋唐,下继宋明诸家,最后才有希望自成体系,这个过程大概需要三四十年,而且必须要勤奋刻苦。现在有些人,学书法着实浮躁不堪,楷书一个端正的字都不见,往往在行草书方面照猫画虎,刻意紊乱笔锋和结构,胡写乱画一阵子,自以为得意,肤浅可笑耳。
1 M  ?! t  j3 A3 S3 H: A3 |  又比如诗词,唐人的意境、情结和对声律的钟爱,只有理解当时的历史环境和文化背景才能很好地去体会。每一位作者的生活特征和文化经历,是诠释其作品最好的根据。因此研究中国文学必须得研究包括中国文学史在内的中国历史。不懂得中国历史,休想研究中国文化。除此之外,从诗经开始,至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至现代诗歌、散文、影视等等,他们之间无不一脉相承,反映了中国文明和中华文化的气节与精髓。所以研究诗词除了得研究诗词本身的规律性之外,不得不研究中华文明和中国历史。
9 J2 I1 h  e, v$ i  t2 |  灵感往往来自于平时数以千计的积累和实践,来源于看似枯燥无味的勤奋和专心,没有量的积累,怎能有质的飞跃?
& h; u8 z  Y, \$ P! N& H0 F  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去羡慕俗人梦寐以求的所谓房子、车子、位子、票子、女子,没有必要追求他们所谓的“品位”、“舒适”、“潇洒”和“脸面”。人的一生短短不过百年,历史上成千上万的所谓帝王将相、商贾巨富,好比灰尘垃圾,生前耀武扬威、前俯后拥、自以为风光无限,可是他们死后一文不值,不出十年就无人记起。唯有艺术和学问,经千秋而不朽,历万年而不息,一首离骚,一篇兰亭序,令多少后世子孙为之神魂颠倒。那个时代的人未必就理解它们的真正含义,但是只有以他们为代表的艺术和文化,才是中华民族的骄傲。那些为之呕心沥血的艺术家和学问大师们,才是中华文明永不磨灭的巨人,而不是什么帝王将相和商贾巨富是中华历史长河中闪耀的明星。
; @& a9 ?7 `" j# ?  趁着年轻去潜心研究你喜欢的学问和艺术吧,不要顾及任何东西。除了艺术和学术之外,周围的一切都没有意义,那些看似很实在的东西,其实最没用。




欢迎光临 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http://caiyes.cn/)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