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 ^5 T3 K* K- T. P. y1 L# `一、透过现象,避免误区2 _: J/ Y6 n) ?+ x
( H( z# ?2 J9 E. c了解人有许多误区,古往今来有不少人陷入其中,难以醒悟。主要有三个方面: - F$ y& ]# K8 g) h! }% H$ Y, @$ L. L' u" t
1、以相貌印象定人才 + J( O* i6 Z5 y7 E* [- l. S5 s: ?" [
人与人接触,首先看到和感受的是人的外表、神情和言语,它们构成第一印象,深深嵌入人的大脑之中,不时从内心深处升浮上来,影响人们对人的识别和判断,甚至潜在地作为识别人的某种依据。 & n2 P. m3 k) s% ]& I( V5 x# Q- f- M/ i& f) }
如中国儒家传统提倡礼貌谦虚、忠厚老实、恭顺谨慎和寡言少语,因而具有与此相似特征的人,往往被看成是正人君子,常给人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这容易是一个识人方面的陷阱。如南宋名相张俊,曾举荐李纲、岳飞,也因以貌取人举荐秦桧为宰相,后来表明秦桧是南宋危害最大的奸臣,几乎搞垮了整个国家。 0 p/ Q0 n/ H, K4 U' a4 \9 ]7 ?! i4 d4 m( x6 z% f& n
人的外貌是天生的,俊美的外表、取悦的言行并非等同于品质和能力,为“恶”的内心与为“善”的内心又可以有相同的外部特征,因此,不能以其某些表面现象推导出其内在的本质。 & |! j% @6 z, E $ X3 u0 p( W3 d' d% o; o2、视善良谦慎为平庸 ' m9 s2 l7 {% r5 \, ]% z" W 2 i- K) q9 i$ W8 n人们在识人上的另一误区,就是轻视甚至无视善良者,恬淡平和者和谨慎退让者。在人们的心目中,这类人常被划入“老好人”、“老实人”,似乎这类人虽然不败事,但成事却不足,因而不认为他们是人才,内心轻视、瞧不起他们。人们观念中的人才,一般多是办事果断,有魄力,有风度,有气势,搞得轰轰烈烈的人。5 D# b6 o6 [7 E5 V' E+ n
$ [7 C& K% a" B9 K! h+ C其实,从某一种角度划分人,可以分为“功利主义”和“非功利主义”两种类型。一般而言,“功利主义”类型的人好表现,而善良、禀性清淡者、谦慎退让者,一般都属于“非功利主义”类型,他们看淡功名利禄,易退不易进,只不过由于他们行为处事不善于或不愿意表现自己,因而常常长期被冷落,最终被埋没。6 k7 Y9 V% o* N; t7 w
{, m" z- i+ s
3、把能言善辩当人才 ( J. l* ^/ b8 p% X ) A. K n6 u3 l2 n3 x4 A' C% A人们容易接受那些有雄辩之才的人。他们说起话来头头是道,旁征博引,反应灵敏,回答问题迅速而有条理,有气势,有大志,有的什么都不放在眼里,俨然人才样子。诚然,雄辩者、大言者中不乏人才,甚至大人才、奇才,但不能由此推论有这些特点的人就很可能是人才,当中还有心怀卑鄙想法的投机者,甚至还有神志不清的狂妄偏激者(如希特勒)。而不善言辞,说话迟钝者中也不乏经世济民之才、吞吐宇宙之志者,如汉代周勃,质朴木讷,却做了宰相,故后人感叹“深思降候木讷之功”。' M |$ X4 r& P( B6 U3 w
$ U, Z5 g( t6 `8 }识人和用人失误,归根结底就是为人的某一特定现象所误导,或者为人的某一外部相貌特征所动;或者以言语多少,行为是否谨慎谦虚作为主要依据;或者崇尚那些有雄辩之才的人;或者为关系亲近所引诱,为私人感情深厚所迷惑;或者为自己的固有观念、偏见所引导等等。 ) A2 P/ t c3 n2 ]) S0 T: |8 g ' W3 h& E8 w6 G9 h I. b& P二、深入观察,全面了解9 _ N/ O e8 p5 \( 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