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 @% @5 p' |" K* c" [, E4 v 这篇文章曾在《秘书工作》2006年第1期发表,观点新颖深刻,语言生动鲜活,对我们如何写调研报告、课题、教案以及其他文字材料都具有很好的指导性作用,文中“抓问题——看准两点,连成一线”和“搞调查——烧熟六菜,熬好一汤”这两个部分是精华,作者介绍了他如何选择切入选题和如何搜集材料的过程大大开拓了我的思路。奇文共赏析,与同志们共同学习。" m5 A8 V% ?9 M- ]
- e1 V& D7 p& `
可能是因为近一段时间,中央政治局委员、湖北省委书记俞正声同志对我写的农村调查报告批示较多(16个月内批示8次),加之有些媒体朋友跟着一热闹,一些兄弟县市包括外省办公室系统的领导同行和有些“三农”问题的学者学生便陆陆续续“来信来访”。我不好推辞,又不好接待,写了个稿子,既作交流,更想求教。' y2 R; P* g. i& f% G! t7 p
- h: R& k6 Z. q2 [8 v
说来惭愧,我虽然有了一小把年纪,但在办公室系统还是一个“新兵旦子”。去年3月18日,我从《监利报》总编辑位置上调到县委政研室任副主任,屁股冒坐热,县委又安排我搞中心工作。5月上旬,县委重新组建税费改革领导小组,要我兼任办公室主任;9月份,县委开展完善农村土地二轮延包工作,又安排我再兼任延包办主任,两块牌子,一套人马(从各单位抽调的正副局级干部二十来人),两辆小车,每天的工作就是下乡、进村、入户,指导、检查、督促。要求一周一碰头,向分管领导汇报,一月一小结,向县委书记县长汇报。一个月下来,我跑了上十个乡镇,跑了几十个村,调查了上百个农户,砖头厚的笔记本密密麻麻记得“满栋打”。我寻思这是个机会,难得的机会,哪一个专家学者、哪一个领导和办公室的同志能够像我这样有专车有专门时间天天跟乡村干部跟老百姓直接打交道?这个机会让我获得一笔很大的财富,那么多的农村故事,鲜嫩得如早晨闪着露水的麦苗儿,丰富得如秋天禾场的谷把子,到哪里出钱买得到?这笔财富不能闲置和浪费,闲置可惜,浪费可耻,应该利用,并且可以开发利用。于是,从去年6月份开始,我给自己订了一个计划,每天有访必记,每周双休整理,每月围绕一个问题调查并完成一篇调查报告。7 L5 K5 l. [, {; g7 @, I
, c: q7 b. a; L- x) n; M 毛主席说:“调查就是解决问题”(《反对本本主义》),我把我的调查一开始便定位在“从建设和发展的角度,去思考和寻找解决当前农村问题的办法和途径”上。我调查的方法是:从税费改革后出现的问题入手,比较深入地沉下去调查,或者比较广泛地开调查会,这两种方法也是从毛主席那儿学来的(毛泽东选集《农村调查》序言和跋),去寻找基层干部群众首创的解决问题的办法,辅之以个人思考。 1 O1 i$ V3 H' C( h' V # x; q, O" c1 y
我的调查主要是围绕我工作范围内的问题进行,这可是个大问题,当农村税费改革取得重大突破之后,一些配套问题便冒出来了,用一位村干部的话说:“新的问题随着新的政策哗啦啦地降下来,过去潜伏着的问题也不断地咕噜噜地冒出来。”要调查要解决的问题真的太多了。我的调查直接作用于我手头两项大的工作,同时比较直接地服务县委、县政府的农村问题决策,除此之外,我觉得还可以跟上级领导提供一些参考,于是,我也把有些带共性的重大问题的调查报告寄给省市办公厅(室)。没有想到,第一篇寄出去不久,省委办公厅来电话,告诉我俞正声书记、邓道坤副书记在我的文章上作了重要批示,俞书记肯定“此文很好”,邓副书记表扬得更具体,夸我“文章花了功夫,情况清楚,思路清晰,方法实在。”9 n& c) G4 m% k& h
' n3 P( U/ q0 o" y, ^6 w
两位领导这么一批示,你说我的调查还可以停止吗?紧接着,我写的第二个长篇调查报告《税改后公益事业怎么办》,1万8千字,寄出后的第五天,省委办公厅又来电话了,说俞书记又批示了,省委办公厅《决策参考》全文刊发,《湖北日报》也准备登出来,俞书记还问我同不同意,我怎么会不同意呢?《湖北日报》分三期连载了这篇文章,并且加了一个热情洋溢的编者按,编者按有三段,第三段这么写: 3 B$ a" i" e3 J1 J: M 0 Y$ H- V2 g) I
“编者感到,他的调查报告所以成功,就在于作者敢于正视矛盾,深怀忧患之心和爱民亲民之情,紧紧抓住了税改后农村工作的一大热点和难点;在于以严谨朴实的作风,走百村,串千家,打捞到第一手鲜活的材料;在于作者远离“八股”,不饰雕琢,以朴实无华的文风,为我们奉献了一道真正散发着泥土芳香的精神食粮。”* }+ }, h4 P5 c; |
4 B H6 i0 | g/ @8 @ 这样的编者按让我读得脸红耳赤,按得太重了,按得太过了,“羊皮太薄,经不住销”。在这样的鼓励和鞭策下,我只有“豁出去了”,用我们乡里干部的话说,“听党的话,拼死命搞”。! C$ q- Z1 _3 s( _( h! v6 f
' a3 e3 b8 a6 C+ q) R 我一个劲儿地往底层跑,一口气接着往下写(当然,我的主业是督查税改政策落实和指导督促全县土地延包工作。2004年,监利县的税改高分通过省里验收,2005年6月,我们税改办被省委、省政府表彰为“全省税改先进单位”,省委书记省长亲自颁奖。调研只是我的副业。),中途有一次,让我不得不坐下来想了一想。那是俞书记在我后来写的《百名种田大户现状调查与思考》上批示(第6次):“此材料虽长,但易读,可发到县。”省委办公厅《决策参考》加编者按:“根据批示意见,对余爱民同志的长篇调查报告做了文字压缩。”看了这个有点不一样的批示和按语,我愣了一下,发现自己的文章确实写得太长了,每篇1万多字,好几篇1万8千字,这么长谁愿看?这不是存心不让领导看吗?除长之外,我觉得还应该去考虑另一个问题,调查报告如何写的问题,这好像并不完全是个技巧性的问题。) c! U l, c! u3 t$ b% D3 U2 A
0 n' u* Z1 |' r% }% C9 U 我原来也是个写文章的,写新闻写散文,累计发表文章500多篇,已经结集尚未出版有三本书,获省级奖励20多次。不过写农村问题调查报告,还是新姑娘上轿头一回,我通过学习,尤其是拜读毛主席他老人家关于如何写调查报告和毛主席写的农村调查报告,通过与那么多来信来访的老师们朋友们交流,通过这一年多写作实践,结合原来的写作经历,我有一点小体会,那就是要想写好一篇调查报告,是不是应该在四个方面下功夫:0 j( L% l9 f& T$ b
0 ^! s; u; N6 N$ y抓问题——看准两点,连成一线 9 X% }1 y% p# }: c , X& b& j8 g a* m, G8 R 看准“两点”,即:看准下面一个“点”,上面一个“点”。下面一个“点”是老百姓正在着急什么,上面一个“点”是领导们正在考虑什么。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两句话:急百姓之所急,想领导之所想,倘若能急在未急时,想在刚想间则更有价值。“一线”,是“两点”之间的连接线,不同于几何里面任意两点都能连成一线,我要作的连接线,是指我的工作责任之内可以连接“两点”的线条。我觉得,脱离了本职一线,纵有千万个两点也不容易连接,而如果我们每一个行业的干部,都能自觉地连接属于自身责任范围内的上下两点,那我们的很多事情就好办多了,很多情况就不一样了。两点一线连接起来,就找到了问题,也就是找到了我要调查的课题——有价值的课题,可以决定调查一半成功的课题,一炮就能打响的课题。* [" }5 ], k6 W; E; p0 I2 P% z
5 p: O D+ ^' I! }我写第一篇《当前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成因及解决办法》,那还是刚进税改办下乡调查,哎哟,老百姓为这事扯皮太多了,汴河镇平均每村5起纠纷,全镇100多起;白螺镇有个女农民为要回自己的承包地喝农药;尺八镇有个种田大户为保住自己“规模经营”的土地也喝农药,矛盾是这样的普遍而又尖锐。往上一看,中央和省委正开始关注这个问题。而这个问题,正是税费改革负担减轻后带来的问题,正是我这个税改办主任应该“管”的问题。两点一线,应该调研,应该拿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 ^$ F- _: R. l 7 {0 H9 w) P# s, c. w' w我完成这份调查报告的时候,要比湖北全省大规模地开展完善农村土地二轮延包工作早半年,文章先在本县发,后被俞书记、邓副书记批示全省发,我的情况分析和相关建议,好像对省市决策起了一点参考作用,我们县有的党委书记还以为是我的文章引发了全省完善土地二轮延包大行动呢。3 W. n0 V% n9 y# ?+ k& c*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