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Z. m, s4 u- R' Q领袖一定是通才。通才不一定是领袖。领袖最需要的是感召人们的那种魔力,也就是影响力。它与权力构成了威信。权力让人畏惧,但不让人敬重和喜爱。不受人爱戴的人不会有人心甘情愿追随,更不可能得到智慧的人们的辅佐。因此权力适合统治普通人,也是管理和领导的必要成分。加上威望以后,有权力的人就成了名义上的和实际上的公认的领袖。缺一不可。权力是表面意义上的领袖,道义是内在意义上的领袖。权力是名义上的,也就是师出有名。领袖必须正确一个名义上的有利地位。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前后的毛泽东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在名义上被剥夺了统帅军队的权力,政治上也被赶下台,只保留了一个苏维埃主席的虚名。但是这个虚名却很有用,因为大众认这个名字。到关键时刻,人们会说:“他毕竟还是主席”。这就是名正言顺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拥有军事和政治权力的苏联派人士一方面根基浅,还没有在军队和人民中有很大的影响力。军事上的外行又使他们失去了军队的支持。缺乏权力的内在力量使他们很快就丧失了名义上的权力,那就是遵义会议。在撤退的路上毛泽东多方面正确有影响力的将领和高管的支持,等待时机。苏联派的军事错误提供了反击的机会。这就是权力的名义和内力量的区别。所以获得名义权利的人应该尽快取得业绩和民心,弥补内在权力的短缺。当内在权力增加到与名义权力相符的程度时,他的地位就巩固了,不可动摇了。拥有内在权力的人如果有当领袖的雄心的话就要正确名义上的权力。这就是为什么一个政党的大会上的位置和发言人永远是争夺最激烈的。如果没有出席政治会议就等于名义权力的基础动摇了,内在权力也就不稳。9 {; ]' C. [1 v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