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标题:
改善民生亟须做什么
[打印本页]
作者:
学习啦
时间:
2013-4-1 07:20
标题:
改善民生亟须做什么
改善民生是社会建设的重点任务,也是发展经济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持续提高改善民生的质量和效能以提升劳动力素质为必要条件,而劳动力素质的提升则与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改善民生的重点工作息息相关。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劳动力供给已由绝对充裕状态转变为相对充裕状态,在学术界甚至有学者声称刘易斯拐点已经到来,“人口赢利”、“人口红利”即将结束。一方面,东南沿海地区出现“劳工荒”;另一方面,大学生就业已成为普遍存在的社会难题。显而易见,劳动力科学素质、文化素质、技术水平以及大学生适应社会生活能力的提高不仅事关国民经济健康发展,而且与改善民生的质量和效能的提升息息相关。现阶段,通过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大力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及增强大学生自主创业能力,已成为新时期提高改善民生的质量和效能的关键所在。因为,这样做能够积极主动地适应稳增长、转方式、调结构的科学发展战略,激发全民创新驱动能力,带来促发展和惠民生的双赢。
改善民生需要诉诸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的有效对接。顶层设计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将改善民生积极融入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城乡、区域统筹发展的大格局中,通过自上而下的科学规划和合理安排,确保改善民生的全面性、高效性和可持续性。再好的顶层设计也需要基层实践的检验、补充和完善。基层实践不仅为顶层设计提供新鲜经验,而且使党和政府改善民生的工作部署落地生根,成为人民群众自身奋发图强的既定目标。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的有效对接需要通过社会政策创新来予以实现。制定和实施适时适用的社会政策,不仅需要下情上达,也需要上策下知。正是在不断保持社会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长效性和公正性,努力提高社会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创造性和前瞻性的过程中,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的有效对接才能得以圆满实现。
改善民生需要按照“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思路抓紧抓好。守住底线,就是要确保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公正性,尽心尽力地做到应保尽保,扎紧扎牢普惠于城乡贫困居民的这最后一道基本生活安全网。突出重点,就是要把促进就业和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作为民生建设的着重点,尤其是要着重解决大学生、农民工等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问题,着重解决农民种地增产不增收的难题。完善制度,指的是进一步完善养老保险制度、医疗保险制度、住房保障制度、待业和失业保险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使改善民生能够以制度化、法制化、规范化的形式得以持续稳定和有序发展。引导舆论,就是引导广大群众树立通过勤劳致富改善生活的理念,营造有利于改善民生的政府工作环境和群众创业氛围,使改善民生既顺应科学发展的时代潮流,又符合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改善民生需要从提高家庭发展能力入手,扎扎实实地做起。家庭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社会基本单位,也是最为活跃、最能释放功能、最有希望的社会细胞。提高家庭发展能力,是人口与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牢固基础,是保障和改善民生之基本需求。只有提高家庭发展能力,人们才能安居乐业,我们的社会才能稳健发展,长治久安。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当前我国家庭户规模逐渐趋向小型化,传统的家庭保障功能正逐步弱化。为此,需要我们站在全局的、多视角的高度,审视和关注家庭发展,从提高家庭发展能力入手,带动社会所有成员的发展。发挥统筹协调职能,制定和落实有利于家庭发展的惠民政策。构建综合管理格局,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家庭发展的工作体系。探索建立人口和家庭发展中心,加强家庭发展支持体系建设。特别是加大对单亲、留守、零就业、孤残等特困家庭的支持和针对性帮扶。在城乡社区设立家庭服务机构,对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病残者以及其他需要帮助的人群提供服务。
改善民生需要建设符合时代发展和群众需求的民生文化。一定的民生文化是一定的民生经济和民生政治的反映。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时期,民生文化集中体现了党和国家致力于民富国强的发展方略,也体现了人民群众通过自身努力奋斗去争取幸福生活的愿望、意志和决心。民生文化的核心价值取向是均等、公正、共富,旨在使改革与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民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与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区域统筹发展的持续性和城乡一体发展的实效性密切相关,与互动发展、有序发展、合理发展、务实发展、能动发展的科学发展新格局共生互促。在世界经济下行倒逼我们扩大内需、提高创新能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新机遇来临之际,建设符合时代发展和群众需求的民生文化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它将有利于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作者:周全德 来源:学习时报
欢迎光临 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http://caiyes.cn/)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