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标题:
领导干部阅读选书“四字诀”
[打印本页]
作者:
西峡秘书
时间:
2013-3-26 08:27
标题:
领导干部阅读选书“四字诀”
这即使不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也是一个出版火爆的年代。越来越多的外文书有了中译本,且很多不止一个中文版;越来越多的古籍被整理,出了点校本、普及本、文白对照本;很多名人的作品也搜罗备至全面出版,不再局限于其代表作。在卓越、当当、京东等网上书店随便点击一个主题,都会显示几十个乃至上百个条目,面对让我们眼花缭乱甚至头晕目眩的书,我们该如何选择?
特别是作为领导干部,工作非常繁忙,要调研、要开会、要决策、要批文,要应对紧急事件,用“日理万机”来形容毫不过分。而领导干部又是最需要读书的,新时期新阶段,新问题、新矛盾层出不穷,新要求、新任务与日俱增,领导干部要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律、学科技,要学会用新思维打开新局面,用最新的知识处理最新的问题,这都需要学习,需要读书。选择一本好书,会事半功倍;选择一本差书,费时费钱费力,还所得甚少,可谓得不偿失,事倍功半。如果我们不想将书籍仅仅作为拍照时的背景墙,也不想用一些大路货来暴露我们的低品位,而是想认真学点儿东西,我觉得可以用四个标准选书。
一是选“厚”书,就是选“大部头”。小书、薄书也有很多极好的,如托马斯·潘恩的《常识》、马克斯·韦伯的《学术与政治》、耶利内克的《现代宪法史论》、朱自清的《经典常谈》、彼得·萨伯的《洞穴奇案》等。但是,一般而言,薄薄的小册子由于篇幅所限,往往偏重于一面,可能要几本甚至十多本才能让我们了解一个问题的全部。鲁迅先生将这种小册子比作“零食”,他说这类书:“或曰‘入门’,或曰‘ABC’,或曰‘概论’,总之是薄薄的一本,只要化钱数角,费时半点钟,便能明白一种科学,或全盘文学,或一种外国文。意思就是说,只要吃一包五香瓜子,便能使这人发荣滋长,抵得吃五年饭。试了几年,功效不显,于是很有些灰心了。”他认为只看小册子不可能得到真学问。
厚书会提供薄书所没有的非常多的细节,在宏大叙事中不废“闲笔”,在严肃的学术论证中穿插文学性的生动描述,在讲述传主的故事时对与其有关的人物,如朋友、师长也不吝笔墨。我们读100 万字的斯基德尔斯基著《凯恩斯传》,就可以看到维特根斯坦、庇古的奇闻轶事,让我们看得兴致盎然。厚书会将一个人、一个问题的来龙去脉讲得清清楚楚,全面透彻,彻底“解构”,而不用我们通过读很多小书将这个人物的图谱拼接出来或者把这个问题摸索出来。“巨著”,其本意就是篇幅长或内容丰富的著作。概率论也证明了这点,某方面的权威著作往往是非常“厚”实的,如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吴乘权的《纲鉴易知录》、程树德的《论语集释》、托克维尔的《论美国的民主》、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罗恩·彻诺的《汉密尔顿传》、保罗·海恩《经济学的思维方式》以及《飘》《战争与和平》等,都是厚厚的如城砖一样的几大册。如果我们想深入了解一个问题,可以多读“厚”书。
二是选“老”书。就是选没被时间自然淘汰的书,选长销书而不是昙花一现的畅销书。著名作家二月河说过:“判断任何一部书的社会价值,只有两个量化了的标准,一是它是否拥有读者,二是它是否拥有时间。二者倘居其一,即是具备‘素质’的作品。倘二者皆具备———即使它是‘反动的’,也是永恒的,无法消灭的。”(二月河,《蔡东藩〈中国历代通俗演义〉总序》,文化艺术出版社)一本书拥有读者是较为容易的,因为每个时代都有靠书本装点门面、靠书本装饰房间、靠书本装扮“有闲阶级”消磨时光的读者,但是一本书要拥有时间就殊为不易,在评价书方面,时间是比较公正的法官。很多书迎合一时的口味、受制一域的风气、感染一事的热度,投上位者、消费者所好,脱离此时此地此事,就不能给人启发,让人思考,没有普世的价值和恒久的意蕴,这样的书即没有买的价值。一本书,出版两三年甚至二三十年之后仍然在被重印、被再版,甚至被修订七八次,这样的书就值得一买。
三是选“专”书。专书是针对某一专题而编写的著作。涉及大主题或多主题的书很难有深度,而专书由于切口小,可以将某一个问题彻底解决,实现“题无剩义”。鲁迅说过:“期刊多而专书少,使有心人发愁。”博览群书可以让人知识渊博,但只有读专书才能让人深刻、深邃。可以说,想成为“专家”,必须读“专”书。合格的专家和普通人的区别就在于,前者已经熟读了相应的专业书籍和文章,对专业领域内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研究现状、前沿问题有全面深入的了解和研究,而后者只能泛泛而谈。读大主题或多主题的书可以开阔我们的视野,可以让我们少一些知识的盲点,让我们看问题更多角度,思想更多维、更多元。但是读“专”书可以安身立命,可以成为工作的行家里手;只有读了专书,才能成为思想的普及者,而不是被启蒙者;只有多读“专”书才能真正著书立说,而不用通过关注鸡毛蒜皮、臧否家长里短、披露阴私隐情或者插科打诨、拾人牙慧、抖些小机灵和小包袱而殃及梨枣。
。
《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读更多的好书?那就多读厚书、老书、专书、洋书,“名书”倒可以缓缓再读,因为“名书”的名气可能是被炒起来的虚名、浮名。修身要耐得住寂寞孤灯影,为学要坐得住凄清冷板凳,做官要立德、立言、立功,看“厚”“老”“专”“洋”的“冷”书是修身为学的应有之义,是做一位好的领导干部的重要途径,有志于此的领导们不妨试试。作者:甘正气
作者:
给力
时间:
2013-3-29 11:53
“好秘书”之所以“好”,有多种因素在起作用;“坏秘书”之所以“坏”,也有多种因素在起作用。虽然偶尔会出现一些令人尴尬的现象,比如某个秘书酷爱读书,但工作效能比较差。但从总体上看,一个喜欢读书的秘书更有可能成为一个好秘书。
秘书成长的基本方式是自我反思、加强交流或以人为师。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比较稳定的成长途径,就是“阅读”。“阅读”的目的,并非要每个秘书人员博览群书。但博览群书可以作为秘书的追求,而不必成为秘书人员的集体标准。秘书所需要做的是,有针对性地开展阅读,进而在阅读中提升自我、完善自我。笔者认为阅读的方法可以有以下几种:
一是“剪摘”。即将有价值的和对工作有帮助的词语、句子或观点从报刊杂志上剪下或摘抄。阅读完一本书之后,应该把书丢弃,按照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的方法,反复咀嚼这本书的精彩的词语、句子或观点,记录到“笔记本”上,以便今后在写作中加以利用和仿效。
二是“点品”。在剪摘最好的词语、句子或观点之后,应立即记录自己的感想进行“点品”。如果说剪摘是学习“别人讲什么”,那么,点品就是“别人讲的怎么样”。如果点品向微观方向,就可从整体上解读整篇文章。如果点品从宏观来看,就可以不局限于一本书或一篇文章的阅读与理解,而是将此作为起点,将近期阅读的图书和文章与先前阅读的著作或文章串联起来。在充分串联之后,再回头看看本书或本文与其他的著作或文章在哪些地方是相似或相同的,在哪些地方是相近和相反的,提升举一反三的能力。
三是“综述”。不仅仅是摘录词句和观点,也不只是对摘录的内容作点品,还应围绕本书或本文所蕴含的主题对相关文献进行搜索和阅读,然后再写出总体的阅读印象,在今后办文中可以迅速的提炼出文章主旨。
阅读影响着秘书素质中最基本、最核心的部分——价值观、审美观和人生观。阅读是秘书了解本职工作和思考自身业务的过程,也是秘书心灵自我完善的过程,即通过阅读来反省工作、提升业务能力,从而养成严谨、严格、严肃的工作习惯,因而它对于秘书的成长、成才和成就事业都至关重要,这就是阅读带给秘书人员成长的力量。
作者:
zhangfan
时间:
2013-3-29 15:57
好好学习!谢谢分享!
欢迎光临 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http://caiyes.cn/)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