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标题: 探索农民集中居住区党建助推城镇化 [打印本页]

作者: 学习啦    时间: 2013-3-18 00:44
标题: 探索农民集中居住区党建助推城镇化
   城镇化是党的十八大作出的重大部署。在城镇化进程中,扬州市已有40万农民、9500多名农村党员入住163个农民集中居住区,今后5年还将有50万农民集中居住,总数将占全市人口的1/5。农民和农村党员大规模集中居住,给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带来了新的问题:一是原有按行政村设置的党组织架构被打破,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难以充分体现;二是党员对党组织的归属感相对淡化,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短期削弱;三是来自不同区域的农民难融合、利益冲突易发生,社会稳定和社会管理压力加大。针对农民集中居住区党建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扬州市坚持将农村基层党建和城市社区党建工作有机融合,将党组织关系化“繁”为“简”、组织设置由“散”归“整”、党的活动变“分”为“聚”,探索出农民集中区党建工作新模式,在加强农村社会管理中助推城镇化。全市最大的农民集中居住区文昌花园社区党委荣获“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差别化设置组织,解决“分散党员难集结”问题。农民集中居住后,农村党员党组织关系仍然分散在不同行政村或乡镇,原有村党组织对党员难以进行有效管理,集中居住区党组织对入住党员又没有管理权限,不仅出现不少“口袋”党员,而且造成了农村党员管理“盲区”。我们根据居民来源情况差别化设置党组织,全市农民集中居住区共建立党组织380个,确保分散党员再集结。一是灵活组建党小组。打破按楼幢划分党组织的传统模式,根据党员特长和兴趣,分别成立志缘型、业缘型、趣缘型、情缘型党小组,全市共建立特色党小组60多个,其中创新设置“四缘型”党组织入选《全国党员学习培训教材》。二是单独组建党支部。对不跨村的单独建立党支部,隶属原村党组织管理,全市单独建支党组织114个。三是联合组建党总支。对跨村的但规模较小、党员人数较少的,依托其中党员数多的一个村为主建立党总支,全市按照联建模式建立党总支82个。四是集中组建党委。对涉及2个乡镇以上、规模较大、党员人数较多的,集中组建农民集中居住区党委,全市共建立党委3个,同时建立“居住区党委+动迁村党支部+楼幢党小组”组织架构。另外,文昌花园还成立创业者、商业街、夕阳红、义工服务、老年公寓等5个特色党支部,远东社区将有创业本领、有创业实体、有创业意愿的党员集中起来成立“自主创业党支部”。通过创新党组织设置模式,把分散的农村“口袋”党员、流动党员重新凝聚起来了。
    星级化激励书记,解决“带头人动力缺乏”问题。来自不同行政村的农民聚居后,由于地域差异、发展差距、待遇差别等因素,农民集中居住区党组织书记很难得到不同村农民的普遍认可,同时农民集中居住带来的管理难度较大,党组织书记不仅难选,而且缺乏动力。我们注重选优配强党组织书记,对规模较小、结构较单一的居住区,一般由主导村的党组织书记担任书记,其他村党组织书记参与分工;对规模较大、结构相对复杂、跨区域的居住区,党组织书记一般由所在乡镇党委领导班子成员兼任,原各村党组织书记为班子成员。在此基础上,实行“星级化”管理,用制度激励党组织书记干事热情。一是确定星级标准;二是开展星级评定;三是实行星级激励。目前,已有14名“五星级”、25名“四星级”党组织书记分别享受副科级、事业单位工资待遇。通过星级化激励,不仅充分激发了农民集中居住区党组织书记积极性,而且解决了农村基层党组织书记后继乏人的问题。
    多元化提供服务,解决“搬迁农民归属感不强”问题。农民分散居住时,对行政村的依赖感普遍较强;集中居住后,对新成立的集中居住区的认同感相对不强,心理上一时难以接受,思想上一时难以融入。集中居住区党组织及时把握入住农民的思想动态,主动适应居民多样化、个性化需求,开展全方位、全天候、全过程服务,让搬迁居民在集中居住区重新找到家的感觉。一是实施“家门口饭碗”工程。针对部分入住农民因拆迁失地而无经济来源的实际,集中居住区党组织将解决失地农民就业问题作为头等大事,实施“家门口饭碗”工程,让居民在居住地附近灵活就业。文昌花园社区党组织主动到企业联系加工业务帮助260名失地农民再就业,新星社区对420多名失地农民开展就业技能培训,百寿集中居住区组织土地流转后100多名赋闲在家农民成立劳务服务队,全市共有11000名失地农民在家门口找到了饭碗。二是建成集中办事中心。主动适应农民集中居住对集中办事的迫切需要,每个农民集中居住区都建成邻里中心,主动为居民提供“一站式”服务,基本实现小病就诊、购买农资和日用商品、农技咨询、水电缴费等不出居住区,极大地方便了居民办事。南吴社区投入700多万元,建成1400多平方米的综合服务中心。三是开展个性化服务。农民集中居住带来了诉求的多样化,集中居住区党组织根据不同对象需求开展个性化服务,面向弱势群体开展救助服务,面向失业下岗人员开展再就业服务,面向空巢老人开展居家养老服务,服务更为多样、更加配套、更显人性。发挥1330个“党员中心户”作用,带好一个家庭、带优一帮邻居、带活一片区域;600多支党员志愿队服务在社区,卜桥社区红马甲义工队党支部被评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主动回应居民精神文化诉求,成立文化活动队369支,月均开展文化活动106次。通过开展多元化服务,使入住居民增强了对居住区的归属感,主人翁意识也不断增强。
    民主化引领群众,解决“碰撞利益难协调”问题。由于入住居民来自不同区域,生活习惯存在个性差异,原有村集体利益经常产生碰撞,相互之间容易发生矛盾纠纷。集中居住区党组织坚持以民主化为导向,以居民自治为手段,以协调利益矛盾为重点,切实维护居住区的和谐稳定。一是推行“五事工作法”。坚持群众说事、干部问事、集中议事、公开办事、两票评事,实行党务公开,定期召开党员议事会,推动居住区民主管理。二是建立恳谈协商机制。通过民情恳谈会让居民知情,通过重要事项听证会交居民讨论,通过文明行为督导促居民自律,提高居住区自治水平。文昌花园针对一楼居民因阳光不足乱晒衣物现象,通过民情恳谈会与居民达成共识,选择67处合适位置建成170座晾衣架,实现了方便居民、美化环境的“双赢”。三是成立民间协调组织。注重发挥民间协调机构的特殊功能,成立“和事老”协会、和谐工作队等民间组织,及时协调居民纠纷、钝化邻里矛盾,实行居民自我教育与管理。通过民主化管理,有效化解了集中居住带来的村与村经济矛盾、户与户利益纠纷、人与人生活习惯冲突,集中居住区更加和谐、居民更加融洽,62个居住区获省级以上表彰。作者:张爱军 来源:学习时报




欢迎光临 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http://caiyes.cn/)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