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县乡干部长期公务接待应酬的三种刺痛感 [打印本页] 作者: 娱记 时间: 2013-3-7 12:58 标题: 县乡干部长期公务接待应酬的三种刺痛感 本帖最后由 娱记 于 2013-3-7 13:02 编辑 - W. K8 o* Y1 c, A1 h; X! u* c0 T
% Q9 N+ @. ^9 d8 A; C; ]
今日《市长一年1500多顿饭》一文在网络上爆红。文中归纳了,基层干部长期在公务接待酒场上应酬的三种刺痛感,不知作为领导秘书你的是否也有同感? : [6 M( [2 y2 K& v9 A0 I3 S! [% b$ [' D4 c/ [ ^( R
痛点:( W, b+ G! R9 @7 ^& N( Q
8 [4 w6 x* ?& x+ ?' f( T0 D
一是痛心浪费。一些经常参加应酬的领导干部说,现在基层接待一顿饭,动辄几千甚至上万,其中酒就占了一半以上。为了投领导所好,一些基层公务接待恨不得什么酒都上,酒成为“舌尖上最大的浪费”。除此之外,餐桌上程序繁琐,套路众多,有餐前水果,有鲜榨热饮,有山珍海味,还有饭后甜点。“经过一番推杯换盏,大家不想吃也吃不下,一些饭菜根本没动过,而公务宴请很少有人打包。”一位领导干部痛心地说。* V. ?# T( h2 R3 G
1 M {* Z& K. N4 ]0 Y
二是愧对家庭。由于经常在外公务应酬,一些领导干部往往对家庭心存愧疚。东部地区一位干部说,每天晚上喝酒回家,老婆有怨言,只能开窗户散酒气,根据饮酒多少,决定开窗大小,邻居甚至从他家开窗大小就知道他喝了多少酒,这在圈内成了一个笑话。一位当过县委书记的干部说,他曾经一年365天,只有50天在家吃晚饭,于是不回家吃饭不用打电话,回家吃饭才要打电话特意通知。长期不得不饮酒,一些干部不仅把自己的身体喝垮了,也导致家庭关系紧张。不少干部对记者说,应酬占了太多的时间,常常无法陪同操持家务的妻子,更少有时间陪孩子学习玩耍,以至于孩子把自己当成了“客人”。% d% M. p* U* X" q; l
) P( F4 o9 A7 y: _ 三是迷失价值。长期在外接待应酬,让一些领导干部觉得深陷其中不能自拔,有着强烈的价值迷失感。接受采访的干部说,天天接待,迎来送往,觥筹交错,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浪费在公务应酬酒桌上,无暇静心读书,思考问题,研究工作。“在这些公务接待应酬中,往往‘说些不痛不痒的话,做些不尴不尬的事’,其实一点意思都没有,总感觉在虚度年华,不知道这样做的价值在哪里。”一位长期参与公务接待的干部说。一些基层干部在长期的应酬中,价值观、人生观日益扭曲,为官准则甚至做人底线日渐消弭,少数人还借着酒意从事赌博、嫖娼、受贿等违法犯罪活动,给党员领导干部形象造成损害。8 _# y- ~2 _ r. S2 A4 ]
7 i" e: ?$ Y4 d$ F9 j7 c
[attach]1690[/attach] G" Q2 r- u. q( [% E* }4 h4 H6 W y" n& E& i
乱象: ; N% T7 T Q+ R8 `- X2 D 1 Y3 Z8 [! i" P; W/ k- l “如果给你一个关键词描述一些党员干部的不良风气,你会想到什么?”面对这样的提问,不少群众首先想到了“满脸通红”、“满口酒气”。半月谈记者在基层走访调研了解到,基层公务接待中较为流行的喝酒之风已经成为影响群众对党员干部印象的重要因素。 9 G0 j+ g1 u6 U( ^- Y: A; n8 g- d& K; R
其实,大部分干部也反对过度的公务应酬,但在扭曲的酒风之下,一些干部存在三个“不得不喝”:上级来检查,为撑面子不得不喝;下基层考察,为了“不驳”基层热情不得不喝;酒桌上人人都喝,怕成“另类”不得不喝。长期大吃大喝,循环往复,他们内心却承受着痛心浪费、愧对家庭、迷失价值的煎熬,迫切期待尽快扭转不良酒风。 ; \. X: z7 P. [4 F) L! G2 ]6 `; \
一年1500多顿饭,“两陪”干部深陷饮酒“怪圈”9 i) l+ S) i! Z% P* Y8 z
7 P6 f" b; a+ E+ o3 A, W 许多基层干部反映,有的时候上级领导来检查,或是掌握着重要资源、权力的部门来人,基层干部不得不“好酒好菜、笑脸相待”,就算身体再差,再不想喝,也得硬着头皮上。一位乡镇党委书记说,每天中午和晚上都要跑很多酒场,全是上级来人,一把手不到场,似乎就不够尊重,最多的一天喝了10多场,苦不堪言。: g; k- E* _( l! g. E$ D
, b8 B/ _1 o( j/ c% I 对于过度的公务宴请,一些“被”接待的领导干部也是不堪其扰。一些机关干部下基层,经常被“热情”接待,在饭桌上极力劝酒,不喝吧,担心被认为摆架子、不亲民;喝吧,往往不胜酒力,而且会影响工作。# e# h; D7 v5 Q# Z& v9 m4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