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标题: 实现人生“三不朽”的秘书 [打印本页]

作者: 惠州秘书    时间: 2013-2-13 17:06
标题: 实现人生“三不朽”的秘书
    刘基(公元1311年—1375年),字伯温,浙江青田(今属温州)人,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主要谋士。后人将他与汉初张良、蜀汉诸葛亮并称为古代三大谋略宗师。! ~* n) U/ R* q7 `. k% s" ?, n0 v# E
    古人把“立功、立德、立言”作为人生追求的三大目标(也称“三不朽”)。在立功方面,以上三个历史人物的共同点都在于“善谋”,即为人主出谋划策,建立了旷世奇功。在立德方面,张良竭尽忠诚、心胸坦荡、不贪名利堪称楷模;诸葛亮忠心耿耿、廉洁自律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德行也为后世人景仰。在立言方面,张良并无著作传世,诸葛亮除《出师表》外也无其他著作流传,而刘基则是三人中唯一一位既立功、也立德、同时还留下大量著作的历史人物。
) S7 n- \( e/ X7 C6 v    一、立功——辅佐朱元璋统一中国完成帝业! {6 \& g0 G7 q; g6 H+ z" s7 l- y- b1 x
    刘基23岁考中进士,在元代先后担任高安县丞、江西行省椽史、浙东元帅府都事、江浙行省郎中、处州路总管府判等官职。当时反元起义此起彼应,刘基看到腐朽的元政权无可救药,加上自己在仕途受到压制,便于公元1348年毅然弃官回到了家乡青田。
3 h7 {" h9 {+ w' Z7 Z    朱元璋在攻下金华、括苍(今丽水)后,多次盛情邀请刘基出山辅佐自己。刘基看准朱元璋是各方割据势力中的佼佼者,便于1360年来到应天府(南京)。他见朱元璋礼贤下士,求贤若渴,大有知遇之感,便向朱元璋陈述《时务十八策》,全面论述天下大势和朱元璋宜采取的战略、策略。他对时局精辟的分析,使朱元璋看清了战略方向,从此刘基就成为朱元璋的主要谋士。
  f/ ^% j1 J, ]( ]; t6 p% d# U, I    刘基的主要功绩有四点:
% l6 X) I6 N9 g$ b; ^4 p    第一是在政治上力劝朱元璋废小明王而自立。小明王是早期红巾军首领韩山童的儿子韩林儿,在刘福通拥戴下在亳州建国称帝。朱元璋本是另一支起义军首领郭子兴部将,郭死后,朱元璋成为该部统帅。在安徽东部建立割据政权,攻克应天府(南京)后,朱元璋被手下奉为吴国公,名义上仍受小明王节制。刘基看出韩林儿没有统一中国的气魄,就力劝朱元璋取而代之。朱元璋采纳了这一建议,树立起统一天下建立新王朝的雄心壮志。
+ B. `; |) D7 t; ?$ h    第二是在战略上协助朱元璋制定先西后东的正确路线。朱元璋占领应天府后,势力范围局限于江浙一带,东西分别有张士诚、陈友谅的割据政权,均为劲敌。许多人认为应该先收服东边的张士诚以占据富饶的苏州、湖州地区,只有刘基持相反意见。他对朱元璋说:张士诚胸无大志,只想保住那块地方,对我不构成威胁;而陈友谅船坚兵强,地据上流,是主要危险。我们应该集中力量先除掉他,陈氏既灭,张氏一举可定,然后再北向中原,帝业可成。朱元璋接受了这一战略主张,避免了两线作战的危险。3 d& x+ S/ i+ r" R4 h/ M5 Q5 w% ~
    第三是在重大战役中屡用奇谋帮助朱元璋消灭劲敌。刘基谙熟韬略,“遇急难,勇气奋发,计划立定”。公元1360年,陈友谅率精兵30万,战舰5千艘,直逼金陵。朱元璋金陵守兵仅十万。由于力量对比悬殊,军中文武大臣多主张投降或逃跑,独刘基主战,并定下遣人诈降、诱敌深入、劫船断退路的作战方案,结果全歼陈友谅主力。陈友谅败退汉阳后重整旗鼓,于1363年率60万水军与朱元璋20万水军在鄱阳湖展开决战,战役中刘基始终和朱元璋在一条船上参与指挥。在一次激战中,刘基从水鸟惊飞现象判定敌军正在集中火力向朱元璋的指挥船开火,立即拉起朱元璋换船,还未坐定,原来的指挥船已被火炮打得粉碎。双方相持多日,刘基又建议移军湖口断其退路,并用火攻计大破敌军,陈友谅在突围时中矢毙命。鄱阳湖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 D+ Y" M) {, R- \" I' k3 N8 h    消灭陈友谅后,朱元璋自称吴王,次年又消灭了张士诚,接着乘胜北上消灭元军,占领大都(北京)。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正式称帝,建立大明王朝。- P" c9 C+ M5 E% D0 _* _5 K1 W
    第四是在大明建国过程中,帮助朱元璋制定相对开明的治国策略。立国前,就有臣子上书称颂功德,劝朱元璋及时行乐,刘基当即指出“是欲为赵高也。”劝朱元璋“居安思危”。开国后,刘基任御史中丞,提出“宽以待民与严惩贪吏”的主张,他肃纲纪,整吏治,严惩贪枉。中书省都事李彬坐贪纵罪,虽丞相李善长出面说情,刘基仍将李彬奏斩。刘基还谏止朱元璋在凤阳营建“中都”,指出“凤阳虽帝乡,非建都地也”,在此大兴土木只能劳民伤财,徒耗国力。刘基告老还乡时,还劝朱元璋“今国威已立,宜少济以宽大。”明初社会安定,人民生活得到改善,生产得到恢复与发展。这些历史进步与刘基是分不开的。刘基既是杰出的开国功臣,也是难得的治国良臣。- M* L5 T9 F2 j& Y) ^
    二、立德——清廉正直,不贪爵禄,光明磊落' a: t7 O  [+ n- ^9 f
    几百年来,人们对刘基的人品评价都很高。刘基良好的道德操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Q7 `0 i; S( ?) E+ j; Y8 G" `    一是为官清廉正直,敢于秉公执法。刘基在元代任高安县丞时,就以为官清廉正直、敢于打击权贵而名重一时。后来多次辞官,皆因不能与仕途fubai同流合污。明朝建立后,他行使御史中丞的职责,不畏权势,嫉恶如仇,执法如山。
2 O8 E% ~! n0 e    二是有功不贪爵禄,适时急流勇退。刘基为朱元璋打江山立下汗马功劳,但他从不居功自傲。朱元璋曾请他为丞相,但刘基再三推辞,仅授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弘文馆学士等职。洪武三年(公元1370),朱元璋为37位功臣封爵,35位被封公、侯爵位,刘基仅为伯爵,年俸禄240石,是公爵的十分之一。刘基深知自己嫉恶如仇得罪了许多权贵,也深知“伴君如伴虎”,因此于洪武四年主动辞去一切职务,告老还乡。临终时他还嘱咐儿子只修土坟,不建石墓,因为他认为人不能靠造坟墓立牌坊流芳百世。
& X4 |8 \4 w5 h) `' \: s& t) U( q8 f" v    三是为人光明磊落,不搞拉帮结派。有史家说洪武年间朝官分淮西和浙东两派,分别以李善长和刘基为首,但考诸史书,并未发现刘基有结党营私的派别活动。刘基曾因奏斩李彬得罪李善长,后朱元璋就欲罢李善长相位来征求刘基意见,刘基却说:“李公是功臣,且能调和诸将,不可罢免。”朱元璋问:“李善长多次想加害于你,你却还为他讲好话?”刘基说:“调换栋梁,必先得大木,如用小木捆扎起来代替栋梁,大厦马上会倒塌。”此细节说明刘基为人襟怀坦荡,光明磊落,他不计个人恩怨,不搞私仇公报。+ [. |6 x/ m0 H! `6 x( W
    三、立言——丰富的学术著作和杰出的文学成就( N* P" H' p/ ]  p5 h3 ^" _
    刘基不但是一位杰出的谋略家,也是一位杰出的学问家、思想家和文学家。
$ A0 A1 ~9 h( B! r2 o    据说刘基自幼“颖悟绝群,读书过目辄诵”。他一生酷爱读书,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各个领域都有过较深刻的研究,在政治、军事、天文、地理、文学等方面有很深的造诣,现留存的主要著作有《郁离子》、《覆瓿集》、《写情集》、《犁眉公集》、《春秋明经》、《诚意伯文集》(20卷)等。
: K) z* S5 G0 r* K4 H! x    在刘基的诸多著作中,流传最广最为后人称道的是寓言体散文集《郁离子》和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卖柑者言》。
5 g, W# F: E( i2 L6 g    《郁离子》写于刘基在元代辞官以后、应朱元璋邀请出山之前的隐居期间。该书继承了先秦诸子以寓言比喻政事、阐发哲理的传统,用许多生动的寓言故事反映复杂、尖锐的社会矛盾,表达作者为解决这些社会矛盾所作的种种政治设想。例如:在《天地之盗篇》中提出治国如治圃,告诫统治者要轻徭薄赋,扶持百姓,如果“知取而不知培之”,则“圃匮也”。在《楚有养狙者》中提出役民如役狙,以养狙者无度役使导致众狙觉醒逃亡,讥刺世上只知“以术使民”而不关心百姓疾苦的统治者,提醒君主揣度民情,不可滥使苛役。在《灵丘丈人》中提出养民如养蜂,提醒统治者要关心、爱护百姓,若不管民众死活,一味榨取,必然会走上末路。
. `  X+ c$ E. V' u$ _% i/ H7 {    刘基的散文名篇《卖柑者言》通过卖柑小贩之口,有力地抨击了那些坐高堂、骑大马、饱食终日、无所事事的当世权贵,揭露他们“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丑恶本质。该文不但被清人收进了《古文观止》,而且成为现当代中学语文课本的重点课文,其名句“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已成为常用成语。
! f" [( e! @7 b; j+ K# T+ R, |" z" z% a# o





欢迎光临 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http://caiyes.cn/)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