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标题: 关于加速推进工业经济新型化的思考 [打印本页]

作者: 仲伯间    时间: 2012-12-16 08:46
标题: 关于加速推进工业经济新型化的思考
7月份,区委办公室调研组深入峡门乡、工信局、科技局、环保局及部分区属重点企业,对全区工业经济发展现状、面临的问题及今后发展思路、工作重点等情况进行了调研,提出了加速推进工业经济新型化的意见建议,以期对工作有所裨益和帮助。
        一、工业经济发展现状
        近年来,全区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以构建工业主导型经济格局为方向,坚持引大企业、建大项目,着力改造传统产业,积极培育支柱产业,努力发展新型产业,新型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
        1.工业主导型经济格局基本建立。区委始终把加快工业发展作为富民强区的重大举措,在积极探索实践的进程中,对工业发展思路进行了不断优化。区一次党代会提出,“树立大工业观念,加快建立工业主导型经济格局,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区二次党代会指出,“突出大项目带动,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区三次党代会确定了“致力于优化升级,扩张总量,加速推进工业经济新型化”重点任务,并将其列为推动转型跨越发展的“八化”之首。围绕落实这些重大决策部署,区上先后制定出台了工业发展规划、推进全区工业跨越发展的实施意见、支持重点工业企业加快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性文件,成立了新型工业化发展工作领导小组,严格落实县级领导包抓企业、包抓项目制度,建立健全了乡镇(开发区、工业园区)和工业经济部门年度目标考核体系,充分调动了各级各部门发展工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了齐心协力抓工业、千方百计促发展的浓厚氛围,全区工业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以能源、建材、食品、制革、造纸、医药为主的工业体系日益完善,三次产业结构从2002年的10.5:37.4:52.1调整到2011年的12:40.3:47.7。
        2.工业经济规模迅速扩张。全区上下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强力引擎,抢抓国家政策支持的历史机遇和承接产业转移的现实机遇,全力以赴抓项目,不遗余力建企业,为工业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区上制定出台了鼓励外来投资优惠政策,对新引进项目实行税收区级分享部分“两免三减半”,对固定资产投资额在2亿元以上的国家鼓励类项目,生产经营性用地采取成本价出让划拨的方式给予优惠,对项目立项、征地、注册登记等实行一条龙服务,吸引了一批大企业、大项目入驻。“十一五”以来,全区共实施各类工业项目124项,总投资186亿元,其中过亿元项目15项。相继建成平凉电厂二期、平凉海螺日产1万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4×30万吨节能环保石灰生产线、中高档陶瓷装饰砖生产线等一批重大项目,平凉电厂跻身全省总装机容量最大的火电企业,平凉海螺公司成为全省最大的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企业。在这些重大工业项目的拉动下,全区工业经济体量不断壮大,截至2011年底,全区工业企业达到173户,规模以上企业25户,辖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5.77亿元,实现工业产值20亿元、利税2.76亿元。
        3.园区聚集效应日益凸显。把园区建设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支撑,以申报国家级平凉经济技术开发区为核心,以平凉工业园区、峡门能源建材工业集中区和陇东能源化工基地崆峒项目区三大板块为主要载体,实施大规划,联系大集团,发展大工业,园区聚集能力明显增强。平凉工业园区先后投资1.65亿元,建成了起步区“一纵四横”道路网络和标准化厂房,配套了供水、排污、供电、通讯等设施,累计引进工业商贸项目119项,建成运营90项,完成投资120多亿元,初步形成了煤电化、新型建材、装备制造、食品加工、新能源、新材料和商贸物流等产业集群。峡门能源建材工业集中区投资9000多万元,实施了集中区运输专线等基础设施工程,先后引进各类建材项目7项,总投资17.2亿元,建材工业发展取得重大突破。陇东能源化工基地崆峒项目区已入驻煤化工开发企业2户,陕西星王集团平凉华泓汇金煤化有限公司70万吨烯烃项目已开工。三个园区(集中区、项目区)的相继建设,初步形成了各有重点、各具特色、互为补充的产业格局。
        4.工业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在不断扩张工业经济发展规模的同时,坚持改造、提升、引进并举,工业结构调整步伐全面加快。一是传统产业改造成效明显。积极适应市场变化需求,采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食品、制革、造纸、医药等传统产业,实施了景兴10万头肉牛屠宰加工、福利制革厂“双百万”张皮革、宝马纸业扩能改造、佛明制药GMP达标等项目,企业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二是装备制造业逐步壮大。大力支持虹光等老牌企业采用高新技术提升装备制造业水平,重点实施了荣康弹性阻尼缓冲器生产线、亨达机械制造产业升级改造、虹光公司3.3KV真空接触器生产线等一批项目,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不断提高。三是新兴产业实现突破。全面加强与科研院所和高新技术企业的合作,中科电集团第四十五研究所投资建设的500MW晶体硅太阳能光伏产业园、甘肃康博丝特新材料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半导体碳纤维复合材料产业园项目入驻平凉工业园区,填补了我区新能源、新材料产业的空白。
        5.节能减排工作稳步推进。把节能减排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有效手段,以建设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为统揽,制定了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和单位GDP能耗统计指标、监测、考核体系实施方案,严格执行“一票否决”制,加大节能技术改造和落后产能淘汰力度,节能减排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十一五”以来,实施了华能平凉发电公司脱硫改造、中水回用工程,平凉海螺、祁连山水泥公司余热发电,宝马纸业、峡门造纸厂碱回收和废水处理,新世纪、天泰公司粉煤灰综合利用等节能技改、循环经济、资源综合利用项目25项,完成投资32.86亿元;有计划、有步骤地对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实行了关停,对太统水泥公司、上杨水泥厂、平凉市纸板厂、区内134孔土立石灰进行了依法关闭。经过不懈努力,2011年全区万元GDP能耗、万元GDP电耗为2.124吨标煤/万元、1270.36千瓦时/万元,分别较2006年下降55.47%和22.16%,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放量等指标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区内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泾河平凉段监测断面水质达到地表水IV类标准。
        二、工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工业经济发展整体水平仍然不高。一是工业企业规模不大。2011年底,全区173户工业企业中,规模以上企业仅有25户,实现税收4565.5万元,仅占全区地方财政收入的20.3%,对全区经济的支撑作用不强。二是工业结构不尽合理。资源消耗型、初级加工产业多,新能源、新材料、电子、装备制造、生化制药等高科技、高附加值产业发展缓慢,产业链条短、关联度不高。全区能源、建材类企业完成的工业增加值占辖区工业增加值的48.3%,工业发展资源依赖型特征十分明显。三是工业信息化整体水平不高。从调研情况来看,平凉海螺、华能发电公司等企业将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有力促进了产业转型升级,但大多数企业对信息技术应用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投入不足,企业信息化水平普遍较低。
        2.工业经济发展资源瓶颈逐步显现。随着全区新型工业化发展步伐加快,新入驻项目对各类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水资源方面,今后我区重点发展的煤化工产业属高耗水工业,对水资源的需求会越来越大,加之泾河上游地区用水增加,入境水量逐年减少,将会对我区工业生产带来很大制约。土地资源方面,我区工业发展重点区域四十里铺镇划入平凉工业园区管辖范围,峡门能源建材工业集中区平华路沿线用地趋于饱和,崆峒山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为城区水源保护地,安国乡、白水镇、花所乡是全区农业产业化发展重点区域,工业发展空间十分有限;同时,受国家土地政策、用地指标和占补平衡指标等因素的影响,确保新型工业化项目用地的难度越来越大。
        3.工业经济发展体制机制亟需理顺。今年,市委、市政府按照“权责相称、相对独立、运行灵活、精简高效、服务规范”的原则,进一步理顺了平凉工业园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为加快建设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奠定了坚实基础。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虽然市委、市政府以文件和纪要等形式对园区的管理体制进行了明确,但主要侧重于宏观指导,对一些具体问题还没有作出界定。比如,我区新引进的工业项目入驻园区,项目建设过程中由区上还是工业园区进行管理和抓建。再如,在税收分成方面,虽然“保存量、分增量”的大原则已确定,但今后新增企业税收市、区及工业园区具体如何分成,还没有明确意见。诸如此类问题,如果不能尽快解决,势必对我区工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4.工业经济发展外部环境不够宽松。一是政策和市场环境不容乐观。受国内外市场需求不足以及国家房地产宏观调控等政策影响,我区电力、建材业发展速度明显放缓,制革业处于基本停产和半停产状态,至今还没有出现好转的迹象。同时,受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和物价上涨影响,企业生产所需原材料、能源、人工等刚性成本大幅上升,企业盈利空间缩小。二是企业发展资金制约较为突出。虽然国家、省、市出台了一系列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文件,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市、区财政受财力所限,用于支持企业发展的资金十分有限,金融机构出于降低贷款风险的考虑,对贷款项目和贷款对象的审核十分严格,审批环节多,信用担保要求高,导致企业贷款困难,加之企业直接融资渠道比较狭窄,严重制约了中小企业的发展。三是节能减排压力较大。国家、省、市对县(区)节能减排考核日趋严格,我区大多数企业由于缺乏资金进行设备引进和技术改造,致使先进节能环保技术得不到及时应用,产能提升比较缓慢,完成节能减排的任务十分艰巨。
        三、加速推进工业经济新型化的建议
        1.加快理顺体制机制,积极优化产业布局,不断拓展工业经济发展空间。积极适应平凉工业园区管理体制改革带来的新变化,创新思维,科学谋划,有效破解工业经济发展瓶颈制约。一是尽快理顺与平凉工业园区关系。发改、财政、工信、统计等部门应抓紧与市上对口部门衔接,进一步明确界定我区引进项目入园、项目建设协调服务、税收分成比例、统计口径、目标责任考核等具体事宜,争取责、权、利等重要事项以制度形式一次性固定下来,避免产生历史遗留问题。同时,全区各级各部门应继续支持平凉工业园区做大做强,我区新引进项目优先入驻园区,实现共建共享。二是加快集中区和项目区发展。峡门能源建材工业集中区在抓好平华路沿线工业发展的同时,将发展区域逐步向上杨乡公路沿线、大寨康庄沟沿线延伸,进一步壮大产业规模。平凉能源化工基地崆峒项目区应抓好规划和建设,为煤化工产业发展奠定基础。三是进一步优化工业发展布局。在抓好园区(集中区、项目区)工业发展的同时,突破思维定式,以平凉工业园区为轴心,在泾河北岸柳湖乡马庄、杜家沟一线规划布局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在安国乡、崆峒镇规划布局与旅游产业相配套的旅游产品加工业,在全区形成多点布局、遍地开花的大工业发展态势。
        2.强力开展招商引资,主动承接产业转移,努力调整优化工业经济结构。随着发达地区土地、劳动力、原材料等生产要素成本持续上升,资金和技术正加速向中西部地区流动转移。我们应抢抓这一千载难逢的现实机遇,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趁势而上,招大引强,以大项目、好项目促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一是加快煤炭石油产业开发。把煤炭石油工业作为引领工业跨越发展的重要引擎,加快区内石油及煤炭资源勘探开发,加强与中石化、华能、酒钢、陕西星王、甘肃利友等企业集团合作,实施煤化工、石油化工精细开发,着力培育煤—甲醇—甲醛—精细化工、煤制甲醇—烯烃—精细化工、煤制合成氨—精细化工3条产业链,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煤炭石油化工产业集群。二是不断壮大新型建材业。积极扶持海螺、新世纪、天泰、博士等建材企业,引进战略投资伙伴,大力发展新型干法水泥、节能环保石灰、新型墙体材料、环保涂料等新型建材业,促进建材工业由资源依赖型向循环发展型转变。三是全面振兴装备制造业。依托虹光、红峰、丰收等机械电子装备制造企业优势,积极引进装备制造业龙头企业,大力开发高性能智能化大功率电牵引采煤机、薄煤层采煤机、液压支架、煤机配件等矿用机械和电缆桥塞、减速机等石油配套机械,全面提升装备制造业水平。四是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充分发挥“平凉红牛”品牌效应,加快福利制革、景兴、西开、凯沣、伊通等农产品加工企业改造提升步伐,扩大肉牛屠宰和牛肉产品精深加工,深度开发冷鲜分割肉制品、畜产品,将我区建成全市肉牛屠宰和革制品加工基地。同时,引进一批与果菜产业关联度高、辐射带动能力强的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实现农产品就地加工、就地增值、就地富民。
        3.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稳步推进节能减排,全面加快工业经济转型步伐。着眼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资源加工增值和回收利用为方向,不断延伸产业链条,着力推进产业大循环、区域中循环、企业小循环,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一方面,要积极探索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在产业大循环方面,围绕煤炭石油化工、新型建材、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发展,加快引进补链企业,构建循环产业链,形成多产业联动、多产品关联的循环工业网状结构;在区域中循环方面,突出园区(集中区、项目区)循环发展,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完善区域公用辅助循环系统,实现生产配套、废物处理和物流储运等公用设施的资源共享;在企业小循环方面,鼓励和支持企业实施余热发电、中水回用等项目,提高“三废”综合利用率。另一方面,要切实做好节能节水减排工作。以电力、煤化工、建材、造纸、制革等高耗能、高耗水行业和企业为重点,建立动态监测报告制度,强化节能、节水预警和应急工作机制,对能耗、水耗严重超标企业进行限期整改;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力度,逐步取缔“五小”企业。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鼓励企业采用先进工艺、技术和设备,改善生产和管理,从源头减少废物产生,实现由末端治理向全过程控制资源消耗和污染预防转变;尽快成立区级专业环保监测机构,配齐监测设备,配强专业人员,努力实现环保监测工作规范化、常态化、科学化。
        4.切实强化政策扶持,着力优化服务环境,全力推动工业经济跨越发展。目前,我区新型工业化发展正处于关键阶段,必须进一步加强对工业经济的领导,严格落实工业发展“一把手”工程,对重大工业项目实行一个项目、一套班子工作机制,确保项目早落地、早实施、早投产。同时,要千方百计为企业发展提供良好服务,创造良好环境。一是优化政策环境。全面落实招商引资各项优惠政策,放宽投资领域、开办条件和经营范围,在用地、信贷、税收等方面,该优惠的优惠到位,该减免的给予减免,该收费的按照下限标准执行。对大型企业、知名企业和发展潜力大、拉动作用强、经济社会效益好的大项目,坚持特事特办,最大限度地给予优惠,使政策真正发挥激励作用,形成资金、项目、人才快速涌入我区的“洼地”效应。二是优化服务环境。严格落实首问责任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失职追究制等各项制度,积极推行“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及时协调解决工业项目落地、企业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全面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依托园区(集中区、项目区),建立生产力促进中心,加强院地、院企合作,加快科技孵化器建设,不断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鼓励扶持企业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将信息技术广泛运用于企业研发、生产、管理、经营等各个环节,努力实现产品研发信息化、技术装备数字化、工艺流程自动化、管理营销网络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经济新型化。三是优化金融环境。积极扶持优秀企业上市融资,探索用产权换资金,盘活现有企业存量资产,通过资产置换、出售变现等多种形式,筹集重点项目建设资金。加强银企、政企、政银沟通协调对接合作,定期组织银企对接座谈会,加快投融资公司、担保公司建设,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投融资平台。





欢迎光临 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http://caiyes.cn/)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