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标题:
广东省汕尾市民生建设工作的探索与启示
[打印本页]
作者:
学习啦
时间:
2012-11-26 02:44
标题:
广东省汕尾市民生建设工作的探索与启示
民生——第一责任,任重道远。这是广东省汕尾市对党委政府所肩负的时代责任的全新解读。
汕尾1988年建市,其前身是著名的海陆丰革命根据地。由于社会、历史和政策等诸多原因,汕尾经济发展缓慢,成为“富省穷市”。
作为后发地区,汕尾在大力发展经济,增加经济总量,提升经济发展水平的同时,把民生建设作为推动幸福汕尾建设的核心任务。
民生建设是花钱的事,“穷市”汕尾的民生建设滞后,“汕尾人”的幸福指数低应是意料中事。
但是,2010年和2011年,国家统计局广东调查总队发布的全省幸福感调查排名却显示,作为老区新市的汕尾,连续两年排在全省第七、第八名,成为大家津津乐道的“汕尾现象”。
幸福不是富市的专利,穷市也能办好民生。
汕尾在面临经济发展压力较大的情况下,以民生建设推动幸福汕尾建设,凝心聚力惠民生,走出了一条具有汕尾特色的民生建设之路。
“穷市”汕尾何以建成幸福汕尾?我们可以从其民生建设之路去寻找答案,解密“汕尾现象”。
“四大民心工程”夯实幸福汕尾之基
所谓民生,简单说就是人的全部生存权和普遍发展权。民心工程即政府为解决老百姓的困难,改善老百姓的生活而采取的措施和实施的项目。
邓小平接受著名记者华莱士专访时曾说:“社会主义的财富属于人民,社会主义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把民生问题作为重中之重,让广大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生活幸福。
思路决定出路。
为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建设和谐社会的号召,落实广东省“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部署,深化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汕尾市委、市政府以建设幸福汕尾为导向,于2007年启动“幸福工程”,具体推行“五大民心工程”,全面推进社会各项事业发展。
“就业促进工程”落实民生之本
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是人民生存和生活的根本。
汕尾市委、市政府深知就业对民生建设的重要意义,多措并举,践行“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方针。
一是改善就业结构,扩大就业规模。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加强就业观念教育,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充分就业;制定多项政策支持服务业和小型微型企业发展,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扩大就业规模。
二是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加大就业培训力度,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5年来,汕尾城镇新增就业20.1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一直控制在3.5%以内。
三是把解决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就业问题作为工作重点。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提高农村富余劳动者就业能力;大力实施城乡就业援助工程和“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计划,完善面向所有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及时帮助零就业家庭解决就业困难。
“教育发展工程”稳固民生之基
教育是民生之基。教育是强国富民的基础。
教育,曾经是汕尾羞于启齿的落后尾巴。初中升学率、高中毛入学率、学前教育率等一大批指标长期居尾。2008年年底,时任汕尾市委书记戎铁文、市长郑雁雄联名给各县(市、区)书记、县长发出《因教育事致各县(市、区)党政主要领导的一封信》,敦促各级领导干部加大教育投资力度,无论多难也要抓好教育。
一是多渠道获取教育资金。坚持教育公益性质,加大财政对教育投入,全面推行9年免费义务教育;建立扶贫济困助教制度,鼓励社会各界致力于教育捐款,扶持贫困地区教育;给予政策支持,鼓励、引导民营企业兴办教育。
至2011年年底,汕尾全市共筹集教育发展资金20亿多元,其中引资办学7.85亿元,捐款5.63亿元,银行贷款近10亿元。汕尾现已基本实现9年免费义务教育,成功摘除省义务教育防辍重点管理地区的“帽子”,基本实现“学有所教”。
二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全面解决代课教师问题;大力提高农村教师素质,以高中教育、中职教育为重点,推进教育“三名”(名校、名师、名校长)工程。
三是整合资源,整体规划。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整体部署,汕尾市规划了汕尾、陆丰、海丰、陆河四大教育园区。
目前,广东省中学名校——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汕尾学校已完成首期建设并招生,陆河教育园区大部分项目已交付使用。同时,正在筹办中的汕尾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华南建筑装饰工程学院、汕尾理工职业学校等十大教育项目也在紧锣密鼓推进之中。
“社保完善工程”筑牢民生之依
社保是民生之依。社保是人民生存和发展的依托。
社会保障是现代工业文明的产物,是经济发展的“推进器”,是维护百姓切身利益的“托底机制”,也是维护社会安全的“稳定器”。
社会保障由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等组成。其中,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的核心内容。老有所养,病有所医是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也是汕尾市委、市政府孜孜以求的目标。在汕尾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汕尾已逐步建立起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的社会保障体系。
一是按照“低水平、广覆盖”的要求,完善和健全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制度,把老百姓都装进“保险箱”。社会保险实现市级统筹,新型农村、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试点及全民医保工作顺利推进,城乡低保、五保供养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多年来,汕尾扎实推进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工作,全市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67%,新农合覆盖率达到100%。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比2006年底增加1倍。不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启动公立医院改革,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改造乡镇卫生院41家,市第一人民医院综合大楼和**院新院建设进展顺利,逸挥基金医院成功创建三级综合性医院。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
目前,汕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已实现全覆盖,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达到92%,至2016年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将达到 95%以上。今年,全市征收五项社会保险费同比增长23.5%,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达81%,增加5.6个百分点。
二是制定、落实社会救济政策,坚守居民最低生活底线。大力推进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成立“汕尾市扶贫基金会”;切实解决好失地农民保障问题和转产转业渔民生产生活问题;大力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开发中低价商品房,健全廉租住房制度,逐步解决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大力加强对特殊困难群众的救助,确保弱势群体的生活保障底线。
5年来,汕尾各村集体平均增收1.31万元,贫困户人均增收526.4元;建成保障性住房3076套;完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60宗,惠及农村人口102万人;改造农村危房 18207户,农村“一保五难”问题基本解决。
三是实施社会福利,建设“三个一工程”。建设和完善市、县(市、区)两级社会福利院和残疾人服务机构基础设施;落实城乡低保、孤儿、农村“五保”、城镇“三无”、残疾人的生活救助,并逐步提高各镇(街)敬老院保障标准。
“社会稳定工程”铸造民生之盾
稳定是民生之盾。稳定是人民安居乐业的可靠保障和坚强后盾。
利莫大于治,害莫大于乱。
社会稳定是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是改革发展的重要前提。为贯彻落实《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社会建设的决定》,汕尾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机制,构筑起具有汕尾特色的社会建设基本框架。
一是高度重视社会稳定工作,系统布局社会稳定工程。大力推进“大平安体系”建设,构建信访、调解、综治“三位一体”的排查化解机制和严打整治、社会治安防控、公共安全防控“三大体系”,促进社会管理良性循环;落实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建立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及时化解人民内部矛盾;加强镇街综治信访维稳中心建设,推动维稳工作中心下移,排难解纷,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近年来,汕尾社会大局和谐稳定,社会心态趋好,汕尾公众满意度居全省首位。
二是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专群结合、依靠群众,严厉打击黑恶势力和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强化重点问题以及重点地区的整治;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制,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保障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
三是完善、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积极培育发展社会组织,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调、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信息网络管理,提高对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健全网上舆论引导机制,积极推进网络问政,落实重大决策以及涉及民生决策事项的听证制度;完善信访制度,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近年来,汕尾不断创新信访工作机制,加快推进综治信访维稳中心建设,全市 54个镇(街道)和860个村(居)委三级平台高效运行,及时有效化解各类社会矛盾,刑事立案及每万人刑事发案数持续居全省末位。
四是坚持安全发展,强化安全生产管理和监督。大力抓好安全生产、食品卫生、市场整治、粮食保障等工作,有效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努力增强群众安全感。
目前,多年来持之以恒致力于民生建设的汕尾,社会发展形态已实现华丽转身。2009年被评为全国十大“最喜爱的休闲城市”,2010年跻身“中国最具魅力城市”。
“三大配套措施”支撑幸福汕尾之脊
“创新发展”夯实幸福基础
民生是经济发展与社会公平的结合点。也就是说,社会公平是民生建设的目标和原则,经济发展是民生建设的基础。
以民生为导向求发展,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共建共享的应有之义。以民生需求倒逼自身的经济发展,以自身经济发展所需的环境倒逼社会管理是汕尾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的治市理念。
“穷市”可以理解为“经济后发达地区”,“沿海陷落带”可以理解为“沿海新崛起带”。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尽管困难和挑战依然存在,不可预见因素依然存在,但总体来说,汕尾依然处于大有作为、力争上游的黄金发展机遇期。面临黄金发展机遇期,汕尾市委、市政府着眼于顺势而上,乘势而进,保持优势,后发赶超新形势,以贯彻落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为动力,以加快经济发展的成果促进民生问题逐步解决。
加快产业转型,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产业是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加快产业转型是实现科学跨越发展的必然要求。汕尾以工业园区、专业镇和海岸线为依托,按照项目带动的主体路径,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抓好园区建设和招商引资,致力于建设电力能源、电子信息、石油化工、现代旅游、现代物流、现代农业六大产业基地,加快构建具有汕尾特色的海岸经济产业体系。
加快区域合作转型,以深汕特别合作区为引擎带动全市协调发展。深汕合作,事关全局。汕尾坚持以“创新发展、先行先试”为核心,围绕“一年起好步,三年打基础,五年大发展”的目标,努力创建全省乃至全国区域合作创新示范区。
经过不懈努力,5年来,汕尾从后发地区转变为发展热土。汕尾发展速度已经连续8年高于全省,年均高出约5个百分点,增速多年居于全省前列。
“宜居建设”打造幸福载体
宜居建设,是发展所趋、人民所盼。
以增强人民群众幸福感为出发点,体现“绿色宜居、创业城市”要求,突出“海上苏杭、生态新城”特色,有序扩大城市规模,深度优化公共空间,不断完善服务设施,全面提升城市品质是“汕尾人”的共同愿景。
全力保护“绿地、青山、蓝天、碧水”,努力将汕尾建设成为“中国最具魅力城市”,把汕尾打造成“宜业宜居宜憩”的乐土是“汕尾人”的共同目标。
发挥规划引领作用。加强交通网络建设,推进“三网一群”和绿道网建设,打造宜居宜业新城乡;牢固树立“穷人也要挑菜吃”的理念,进一步完善城乡规划,细化规划修编,突出“倚山、傍海、环湖、亲水、生态、休闲”的特色,营造“海在城中,城在山间”的城市空间形态特征;加强市政功能配套,强化市区作为全市政治、经济、文化、商贸、教育、医疗的六大中心地位。
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做好综合交通规划,立足大环境定位,突出市区建设、公共交通建设、港口建设,通过抓重点项目,加快立体交通、快速交通建设;加快公园、体育场、文化馆等设施建设,筹划好东涌、红草等镇(街道)的开发建设,完善一批“名医、名校、名居、名企、名区、名园”;大力推进电网和信息化建设,打造光亮城乡和“智慧汕尾”。
加强生态工程建设。加快建设“千村千园”、“千里绿道”和“万亩荒山”绿化工程,加大力度保护和发展红色旅游资源、绿色生态资源、蓝色海洋资源、古色人文遗产资源,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大水环境综合治理,抓好河流两岸生态与景观建设,实行区域上下游联防联治,完善污水处理厂和城镇污水收集管网,推进市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中心建设;支持陆河县创建生态文明县,积极开展生态文明市创建活动;大力推广绿色生态标志,推进绿色城镇建设,开展创建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生态示范区等活动,积极培育和宣传生态文化,促使公众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加强资源管理。加强对土地、海域、矿山等资源管理;坚持和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最严格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处置闲置土地为重点,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加强和改进征地管理,完善征地安置措施,把更多的利益留给基层群众;因地制宜改造城中村,整治空心村。
加强城市管理。坚持精细管理,强化城市管理功能和责任,形成以市为指导、城区为主体、街道为重点、社区为基础、单位和居民参与的城市管理格局;强化市民家园意识,提高市民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探索建立城市管理联席会议制度,调动职能部门共同参与城市建设管理的积极性;积极探索环卫事业市场化,加快环卫内部管理机制改革;加强城市交通管理,深入开展对违法违章建设的整治工作。
重点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视镇域经济发展,推动以镇带村、“一特带一品”发展机制形成;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市支持农村的长效机制,大力扶持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努力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加大“三农”工作力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加大实施支农、惠农、护农政策力度,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农村水利工程和农村环境卫生等建设投入;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村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全面提高民生质量,提升宜居水平,构建平安和谐的新农村。
“严肃吏治”强化幸福保障
2011年 1月,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在省“两会”期间专门参与汕尾代表团讨论,并对汕尾提出“争当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排头兵”的要求。汕尾市以此作为推动科学跨越发展,建设幸福汕尾的行动纲领。
行动纲领已经确定,领导团队已经形成,干部特别是基层干部的落实指数就成为幸福汕尾建设的决定因素,如何发掘、提高干部执行力成为加快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的关键因素。
近年来,汕尾市委、市政府先后开展“双融双建、双责双问”等多项主题活动;落实“三大机制”,致力于提高全市干部执行力,取得一定成效;进一步实施严格选人、严加管理、严惩fubai等有效措施,开展纪律教育月综合治理活动,提高队伍整体素质。
2011年年底,汕尾市委召开全市基层稳定发展大会,出台《关于加强镇级基层组织建设的决定》,着力加强镇村基层组织建设,确保镇级基层组织有钱办事、有权管事、有责任做事,强化基层权威,积极探索转型期基层稳定发展新路子。
在今年开春的三级干部大会上,汕尾市委书记郑雁雄提出“敢担当才能抓落实,躲躲闪闪咋负责?敢吃亏才能抓落实,该断不断咋成事?敢护民才能抓落实,患得患失咋为官?敢闯荡才能抓落实,畏畏缩缩咋开局?”的“四敢”精神,要求全市党员干部以“敢担当”为核心,敢于负责,敢于吃亏,敢于创造,抓好工作落实,以“担当指数”推动工作落实。大力倡导敢担当精神,致力于打造一支讲担当、敢担当、会担当的队伍。在工作中推广“五点落实法”,凡事确保一个基点、抓住一个重点、突破一个难点、摆平一个焦点、打造一个亮点,带动全市干部执行力的提高。
通过这一系列活动,汕尾干部执行力得到极大的提高,干群关系更加和谐,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为实施汕尾方略、实现汕尾理想提供政治保障。
去年以来,在全国经济发展下行压力加大的不利情况下,汕尾仍然取得了GDP、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国地两税等三项指标增幅均居全省第一的好成绩。华润海丰电厂建设和市城乡电网工程,半年均完成近80%年度计划;惠茅线50万伏单改双工程提前64天完成,陆丰核电首期工程西湖片区工程顺利复工。厦深铁路全线最长的汕尾段已率先完成全线段112公里征地拆迁和土建工程。仅用12天,就对破坏省级历史文物——“坎下城”遗址的占地2000平方米、价值数千万元的违章建筑强制拆除,并改建成开放式民众休闲广场,得到了群众广泛赞誉。
启 示
汕尾,原名“汕美”,境内碧海蓝天,青山绿水,素有“粤东旅游黄金海岸”美誉,但是“汕尾人”介绍汕尾时,首先谈起的不是自然环境,而是“农运大王”彭湃和他创建的海陆丰苏维埃政权。红宫、红场,80年前的这些革命旧址,已成为“敢为人先”彭湃精神的象征。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敢为人先”彭湃精神的感召下,在“汕尾人”践行共建共享的努力下,汕尾民生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回顾“穷市”汕尾民生建设之路,道路并不平坦,成绩来之不易,但却雄辩地证明:幸福不是“富市”的专利。这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财政“穷市”的民生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
启示一:汕尾的民生建设工作取得突破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立足市情,锐意进取的结果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务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进行民生建设,必须如汕尾般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好发展与民生的关系,坚持共建共享原则,重视民生,关注发展,既善于集中力量办发展大事,又善于协调力量办民生实事,以民生需求倒逼自身的经济发展,以自身经济发展所需的环境倒逼社会管理。
强调认清市情,不是要妄自菲薄、自甘落后,也不是要脱离实际、急于求成,而是要坚持把它作为推进民生、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汕尾民生建设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佳绩,关键在于既坚持了科学发展观,又根据自身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汕尾特色。
启示二:汕尾的民生建设工作在推进过程中严肃吏治,谱写了实干兴邦的新篇章
“一串口号,不如一个行动”。
保民生的工作怎样做到细处,谁来落到实处?关键要靠各级领导干部。只有严肃吏治、增强领导干部的群众观念和公仆意识,始终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才能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才能真正把各类民生工程办成民心工程;只有严肃吏治,才能使领导干部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深入基层、深入实际,号准民生问题的“脉”,开出有效破解的“方”,才能真正迎来民生的春天。
启示三:汕尾的民生建设工作与时俱进,接通了地气,惠及了百姓,对责任两字进行了新的诠释
责无旁贷,任重道远。
有责任,民族才有希望;有责任,生命才会闪光;有责任,人格才最高贵。
作为毗邻珠三角地区的“穷市”,汕尾没有把老百姓的幸福放在脚下,而是牢牢的扛在肩上,用推动民生建设来打造幸福汕尾。
幸福是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幸福的标准也会不断变化,因而幸福汕尾的建设也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过程。
汕尾各级领导干部,时刻关心民生的新发展和新需求,不断创新观念和社会管理制度,从民众最基本需求问题入手,保障“底线民生”;从保障民生的全局入手,搞好“基本民生”;从制约幸福的最大问题入手,弥补“短板民生”;从反映最强烈问题入手,关注“热点民生”。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
我们有理由相信,“汕尾人”只要深入贯彻十八大精神,开拓进取,务实创新,为推进科学跨越发展,争当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排头兵而努力奋斗,汕尾将书写出更绚烂多彩的幸福新篇章。
(中央党校学习时报地方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调研组 苟凤丽 李晓阳;执笔人:苟凤丽)
欢迎光临 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http://caiyes.cn/)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