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标题: 博古通今:公文写作历史典故大搜索 [打印本页]

作者: 墨邪    时间: 2012-11-25 09:18
标题: 博古通今:公文写作历史典故大搜索
     :一次,福州新闻文化界邀请文学家郁达夫去作学术演讲。他走上讲台,先在黑板上写了“快、短、命”三个大字,然后看了看台下的听众开口讲到:“本人今天要讲的文艺创作的基本概念,就是这三个字要诀:快,就是痛快,写得快;短,就是精简与扼要;命,就是不离题,词达意。说话和作文都是一样的,如我现在的说的就是这个原则。不要说得天花乱坠,离题太远,或者像缠脚布那样又臭又长,完了!”9 |- H7 [7 }! M
( |/ f* G; F( x5 t  O/ J
恩格斯说:“言简意赅的句子,一经了解,就能牢牢记住,变成口号,而这是冗长的论述绝对做不到的。”
3 V! H# T: V# `, Z" P% H' l- f$ t: F1 _' _" |; L3 X( [
言不在多,达意则灵。”+ Z: k2 }0 {( x4 }5 l( }  n
# r) k; w: U& i) D
春秋时,子禽问墨子:“先生,多说话到底有没有好处?”墨子回答说:“话要是说得太多,好比池塘里的青蛙,整天整夜地叫,弄得口干舌渴,却没有人注意它,还有什么益处?相反,雄鸡只有在天亮时才叫几声,大家就知道天亮了,都很留意它。所以说话不在多,而在说得有用处。”1 x$ T$ h- e7 P: c* u8 k
% T& x8 F. j" h& E% e# D" c
写公文力求新,就不能“依样画葫芦”。在宋朝时,历仕后晋、后周和宋三朝的陶觳,宋朝时官至翰林学士承旨和礼、刑、户三部尚书。不仅颇具吏才,文章还冠绝一时。他非常自信,一心想得到提拔重用。于是他托请要好的同事当说客,说陶觳身在翰林禁地,“宣力实多”,言下之意要宋太祖提拔重用陶觳。宋太祖笑而答曰:“我闻学士草制,皆检前人旧本稍改而之,此谚所谓依样画葫芦,何宣力之有!”陶觳见提拔无望,便作诗题写在翰林院的墙壁上:“官职须由生处有,才能不管用时无。堪笑翰林陶学士,年年依样画葫芦。”此典故虽显得宋太祖以偏概全,有失公正,但历史上确实不乏“依样画葫芦”之人。如宋太宗、赵光文的秘书韩丕,起草公文只喜欢找一些内容差不多相同、文种格式基本类似的旧作做样本,由于耗费时间过多,以此落得个“伤于稽缓”的毛病。一天晚上,皇帝等诏书非常急,而韩丕因管文书档案的人外出住宿找不到文件做样本,后来催的急了,只有砸锁而入,找出旧文稿稍加改动呈上,遭人讽刺挖苦,不得不主动辞去秘书职务。起草文件“依样画葫芦”的不止陶觳一人。历史上还有一个绰号“斫窗舍人”的阳滔。据《朝野佥载》卷二记载,唐朝有位叫阳滔的中书舍人,有一次奉命起草一份急件,正巧管文书档案的令史有事外出,致使无样本可找,百般无奈之下“斫窗取得之”,真正唐、宋二文人,一个斫窗、一个破门。) P! I1 i9 A; \, I

  o+ G6 v; z; L+ v( l:北宋时期,与范仲淹同时中进士的滕子京,因被人诬告“枉费公用钱”而被贬为岳州知州。他在重修岳阳楼,请范仲淹撰写《岳阳楼记》之后,又想在洞庭湖边筑一道堤,方便来往船只靠岸停留。并改请大文豪欧阳修作题记。欧阳修按滕子京信函和图纸,应诺写下了《偃江堤记》一文。文中详细记载了堤长一千尺,高三十尺,堤底高三十二尺,堤面宽为二十尺。文中还写到修这条堤用民力一万五千五百工,不超过原定工程时限就修建完工。又写到如今来往船只到岳州都停靠在偃江堤下,到城里办事玩方便又安全。接下来的一大段话便是对滕子京的颂扬和推崇。此文写于庆历六年(1046年),载于《欧阳文忠公集》,二十年后有一名叫王得臣的人到岳州做官,因谈过堤记,所以一到岳州就想去看偃江堤,不料别人告诉他说堤还未施工,滕子京就调走了。王得臣便把此事记入《历史》之中,被后人所讪笑。西晋时益州刺史王睿,率军与吴国部队激战,一路克捷,其队长活捉了吴国都督孙歆。王睿 在向朝廷报捷时只凭传闻,未作核实,便把斩杀吴国都督孙歆的消息作为战果写进捷报邀功,落得个“睿也矜功”的印象难以在人们脑海抹去。  l5 [" T- c) @& y! U/ X: ?
3 e1 w$ T  S, f, t( V! ?2 m. x
1930年5月,冯玉祥和阎锡山为了联合反蒋,商定在河南北部的沁阳会师。但冯玉祥的一个作战参谋拟定命令时,误把沁阳写成泌阳。正巧河南南部与沁阳距离百十里有个泌阳,部队便误入了泌,结果贻误了战机,遭到了失败。
, O5 F+ N1 M/ D; k+ V) W- n. n% n3 h7 S% n  E( Y
《笑赞》里有一则笑话,说宋人张商英喜欢写篆体字,写到得意时,便龙飞凤舞,笔走龙蛇,尽情挥洒。有一天,他将写好的草稿交给侄子腾写,侄子把草稿仔细看了一遍,有许多字认不清,便去问张商英。张商英横看竖看良久,有许多字自己也认不出,却责怪他的侄子说:“何不早点来?现在,连我自己也认不得了。”(张商英确有其人,《宋史》卷三五一有他的传记,曾担任过主簿、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宰相等职)。
' ?8 w9 r+ ^* l' {- Y9 X0 w$ C- w7 z
古时候曾流传这样有一个故事:说有个县官写字非常潦草,有一天,他想请客,写个字条请差役去买猪舌。古时,字都是竖写,由于写的潦草,差役误把猪舌看成猪千口,结果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买到五百口。县官听报,大发雷霆。差役把纸条递给县官,有些不高兴地说:“猪 错了可以退掉,以后要是买肉,请您千万把肉写得规整些,要是看成‘买内人’可就  麻烦了。”
" f+ J: L" o0 D# u& }. k  B% h) N+ O1 ~
公文的简明快决定了公文写作必须用尽可能少的文字明确反映所要表达的内容。所以,公文用语务必准确精练,叙述要直陈其事,明白晓畅;说明要简单明了,要言不繁;议论要画龙点晴,切重要害。历史上曾有一例经典型的因繁反而“杖于朝”的反面教材。明太祖时期,文人茹太素撰写疏文,只说了五件小事,却洋洋洒洒写了一万五千余言,遭之“帝怒”,“召太素面诘,杖于朝”。宋太祖并于次夕复于宫中令人诵之,断然曰“朕所以不求直言,欲其切于情事。文词不多,便于荧听。太素所陈,五百余言可尽耳。”通过这件事情,宋太祖“令中出定奏对式,俾陈得失者无繁文。”在事隔两年之后的洪武十一年(1378年),朱元璋面对收到的冗长公文生气地说到:“繁冗如此,吏焉不为奸弊而害吾民也!”同年八月,他下令廷臣“减其繁文,著为定式,镂板颁之,俾诸司遵守。”洪武十五年(1382年)十月,朱元璋又下令:“虚词失实,浮文乱真,朕甚厌之。自今有以繁文出入人界者,罪之。”
  ~, n6 f7 t: k; w0 k
" g- j/ P6 b3 D3 O
$ k8 F  t8 G3 @, \7 i5 T3 k语言:1、真实准确,不说假话(完全可靠,用词恰当,引用无误。)
/ }* {; I" ~  K( |: F
; [, d; s8 _9 t7 r  e4 Q2、简明扼要不说废话。7 d# o: t0 D! h

* x$ o3 u: p# P) q/ }3、纠明立功不说套话。' S/ s, X) m! ~7 t1 e5 w" _
8 E$ v1 P+ j5 R0 H7 B6 d/ C  d
4、能人易懂不说涩话。$ n4 l, P8 d  m6 t# X

# F. K- {5 F& n, Y! \  n6 U# H2 b  ^
:晋 陶渊明写过一篇题为《陨盗》的小说,仅有25个字:“祭裔有勇气,声若雷震。尝有二偷儿入室,裔附床一呼,二盗俱陨。”) [/ R8 e) i$ [3 g) S5 ]( d

1 f& a1 ?( U$ @据说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母亲去世时,门生故吏纷纷写祭文,大都是洋洋洒洒一大篇,唯有清江知县李观写的一篇祭文仅有22个字,即胜过千言万语,“孟子亚圣,母之教也。夫人有子如何,无遗憾矣。呜呼尚飨!”, `" j0 f+ `/ U; z- p! Y- J; f
, v" j. v- k2 b! Z% p: a" n) S6 r
文章并非短就言简意赅,也有短而空的文章。四川有座二郎庙,内有一碑,刻着《二郎庙记》,仅有72字,却显得非常享赞:“好人贵如行善,行善贵如修二郎庙。二郎者,大郎之弟,三郎之兄,老郎之子也。庙前有二株树。人皆以树立庙前,我独以庙在树后,庙内有钟鼓二楼,钟声隆隆,彭声嗡嗡,因而为之记。”
5 N! `( W- T5 g# @; D" I) W7 b% A7 q% c5 ?/ W3 l- h
三纸差驴:出自于《颜氏家训·勉学》。北齐人颜之推说一些儒士就像乡间田陌中鄙陋寡见之人,智慧低下,固执己见,一无所能,问一句话他会回答几百句。推求其中的主旨,却不得要领。颜语说:“博士买驴,券契凭据写了三张纸,竟然没提及‘驴’这个字”。
: P5 @2 ^. k- n1 T" L  M
) D4 }, E( p* `3 {# U! x, Q' F% U标新立异:东晋时高僧支道林,有一次同太常冯怀在白马寺谈论庄子书中的《逍遥游》。支道林见解特别特颖,冯怀赞之曰:“卓然标新理于二家之表,立异义于名贤之外。”两家:即经学家郭象、向秀之注释。" B; _- f* c$ n
/ x" T$ L" ?) Z! c
不能赞之辞: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想象孔子写作“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不能赞一辞形容文章写的完美无缺,甚为严谨,别人不能再有所增删。1 m! T# a; u% C5 g  _
; a# b: h* ^* z- Z% g, o
短小精悍:出自司马迁《史记·游侠传》。汉代游侠郭解,顺民心,做到以德报怨,厚施而薄望,救了别人性命,从不自夸其功。司马迁评之曰:“解为人短小精悍,不饮酒。”旧时以此指身材矮小却精明勇敢之人,也作短小精干。
+ ?0 y: O6 Z* I* ^7 y' C( d) S
9 L4 G, R; t7 [鲁鱼亥豕:文史典故。据《吕氏春秋》记载:“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拉近,豕与亥相似。”“己亥”是古人记日的干支,代表一个日子,这句话本应该为:“晋师已亥涉河。”故字篆书中“己亥”与“三豕”形似。在《抢朴子》中有这样的话:“谚曰:‘书’三写,鱼成鲁,虚成秃。”5 l$ l( C9 F) P0 U
0 e: B' M+ V6 N+ F) U
老生常谈:出自晋陈寿《三国志·魏志·管辂传》。管辂,三国时魏国人,精于《易经》和占卜。一次,管被吏部尚书何晏请到家中卜卦,另一位尚书邓  也在场。何晏听后轻轻点头,邓  却不耐烦地说到:“此老生之常谈。”
$ l- g- v1 z; J  u- x) r
4 Y" U, s: R3 V1 e; f" X1 l) m, {江郎才尽。写作要坚持在学习上持之以恒,不然不会江郎才尽。江郎乃南北朝时文学家江淹,梁时官至金紫光禄大夫,少孤贫好学,早年即以文章著名,晚年所作诗文不如前期。据传是晚年梦见一位信交大夫自称郭璞之人向江淹讨还一支 存之处多年的笔,从此江诗文就不如以前了,世称“江郎才尽”。实际上是由于江淹成名早,忙于朝政而忽略学习所致。! D/ k- I1 ~: d5 @) H: r

$ a- I6 u2 V9 v/ X千篇一律:南朝晋张华,诗学东汉末年建安诗人王粲,尽管其作品有王粲诗的风格,但只是在追求绮丽的词藻。虽然当时在文坛上颇有些名气,可真正内行之人并非十分欣赏,特别是他的诗大多数写儿女柔情,缺乏高昂的气势,诗人谢灵安评价到:“张公员复千篇,犹一体耳。”后以千篇一律比喻文章,言谈内容重复,只是老套子。# s; S5 V8 x9 ~# R$ c6 t7 l2 Z

# r/ v. N& C( h  l  l! X# |$ Z2 I文章要反复推敲,认真修改。唐代诗人贾岛在进京赶考途中,做了两句诗:“岛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他又想:“既然是在月夜,门早该关上了,不如改为‘僧敲月下门’”。他一面琢磨,一面不自觉地用手做出推敲的姿势。这时,吏部侍郎韩愈正好从这里经过,贾岛回避不及,被差役们捉住,带到韩愈面前。韩愈问明原委后,不仅没有责怪他,还赞叹他认真求实的创作态度,并帮他说到:“还是‘敲’字好,既符合实事,又生动形象。”从此,就用推敲来形容反复地斟酌词句或研究学问。5 D' B  Q5 G/ L

/ m1 T' ]8 S9 z2 X8 c: t9 [; B+ Z写文章力求简短,不仅在于提炼推敲,还要惜墨如金。元代黄公望在评价李成的画时指出:“做画用墨取难,要先用淡墨画出大体轮廓后;再用焦墨浓墨分出田畦和路径,远景和近景,因此在一张白纸上有许多地方需要仔细斟酌。李成做画真是惜墨如金啊。”此语原指做画不到关键的地方不用浓墨,就像不轻易虚掷黄金一般。后来统指写字,做文章要认真,力求简明扼要。
" T2 F. z' U8 m( u, \% [5 x1 d4 _* V* K0 E9 T
一字千金:秦朝宰相吕不韦,在《吕氏春秋》编成后,叫人在咸阳门上公布,并悬千金,有谁能增减一个字就赏给他。形容用词得当,文辞精彩。6 n0 T2 h  X- e# r. l2 |/ `
7 P+ w) X( M" W- \$ H# `% _7 G$ R
写文章要尽量少用文言虚词。宋朝初年,为扩展宋都汴京的外墙,有一次赵匡胤巡游朱雀门,见城楼门额上写着“朱雀之门”四个大字,便转身向随同宰相赵普道:“为何不只写‘朱雀门’,加上一个‘之’字做什么?”赵普解释说:“‘之’是语助词。”赵匡胤听了大笑,说到:“之乎者也,助得甚事?”# v) W$ {* M- x8 Z( R
1 E3 q% U! a) f' n$ {
有一位启蒙老师死了,去见冥王。冥王查清是一个好读别字,误人子弟之师,于是罚他做狗。死者向冥王哀求:“请罚我做母狗。”冥王问为什么?他说:“《礼记》上说,‘临财母狗得,临难母狗免。’”教了一辈子别字先生,没想到到阴曹地府竟将毋苟念作母狗,第一次把笑柄带进了地狱。  f. c; x# t7 R4 H6 h- s" Q' A# u9 Q

( X+ P/ H! a& S- H! D倚马可待:东晋时桓温北伐,命能写得一手好文章的袁虎靠在马身上写公告,袁虎不一会儿就写了七纸,而且写得很好。后来就用倚马可待形容才思敏捷,倾刻成篇。还有一个与此类似的记载,据《旧唐书·薛准传》,唐初,薛准为秦王李世民幕府的主薄,李世民军中用以征召、晓喻、征讨的文书、布告和文告,大部分都出于薛准之手。薛准与唐太宗起草檄书文告,敏捷迅速,就好像是早已构思好文稿,马上就可完成,从来不用改动,有时竟可骑在马背上写就,号称“马头草檄”。
- g6 j& K7 C! E* @6 ~; x8 a2 h# m( G& n" N, M8 X
文字书写要规范,不要写白字、别字。有这样两则笑话:一则是说一个商店的售货员在黑板上写了“本店另售”四个字,顾客提醒他“零售的零写成别字了”。售货员瞪了一眼顾客说到:“行了吧,别字还有一个立刀旁呢”。据《笑林广记》载;中秋佳节,有个人卖月饼,招牌上把“月饼”错写成“日饼”,有人指着“月”字说,“‘月’字写成白字了。”那人说:“真笨,白字还有一撇呢。”" O" \4 v0 N- w. y+ b. P- T- m

: @# q% _! ~, t, T# M9 T7 P7 ?清朝时还有个为漏写字险丧性命的故事。慈禧命一书法家题写扇面,写的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一时疏忽,竟漏写了一个“间”字。慈禧以为是欺她没有学识,喝令推出斩首。书法家急中生智,忙解释说:“老佛爷息怒,我是借用王之涣的诗意填写词啊!”说毕,就在题字上加以圈点,改写:“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太后只得赐酒压惊。此故事至少说明了三个方面道理:一是书写要认真,不可马虎;二是人要博学多才,不一定什么时间用得上,三是小小符号作用大,关键时刻能救命。
8 S- }0 n2 ]3 K% d1 S9 P) V
' q+ P/ H0 h  n+ ?9 d写文章要有新意,就要富于想像。宋朝时曾经流传下来三个典故。一个是说宋朝时画院有一次招考,以“踏花归去马蹄香”的诗句作为考题,“香”字不易用形象刻画出来,在马蹄上难以表现,所以大都画的是衣着鲜丽的达官贵人、文人仕女,在花丛中骑马穿行,只有一幅与众不同,画的是在奔马的马蹄后面,几只蝴蝶紧紧地追逐着,好像春风吹过画面,散发出阵阵醉人的清香。第二个是说皇帝宋徽宗赵佶为了选画家,下令在全国招考,题目为:“深山藏古寺”。参考者多在山腰画一座古寺,也有的在深山老林中画一座古寺,还有的在两峰耸峙的山谷中露出寺庙一角红墙。只有一幅画与众不同,画面上撇开古寺不画,而是只画了一个老和尚在山脚的小溪边挑水。宋徽宗看了这幅画,不禁拍案叫绝:“好!用一个和尚点出‘藏’字,不画古寺,而古寺自在画中,构思独特。”于是,此画作者也就被选入了皇家画院。( X: ~. Z; i% Z4 f7 j
. T9 r( K$ \: Q5 b
历史上一字之改的典故有很多,说明写文章要做到一字不苟。
. @  K' [. r7 A2 ~8 q
/ K) k, q  s5 j典故之一:唐朝诗人任翻曾在浙江东台州某寺院墙壁上题诗:“齐峰月照一江水,僧在翠微开竹房。”他离开后不久,悟出“一”字不如“半”字好,急忙打马回寺,谁知已有他人将“一”改为了“半”字,不由叹之曰:“台州真有人才啊!”" h# k0 R2 u2 M/ |
7 n! W: ?/ J  ~, ]
典故之二:清朝东海地方一位闺秀写了一首《蓝菊》诗,学者龚炜十分欣赏其中两句:“为爱南山青翠色,东篱别染一枝花。”但是又认为这个“别”字太硬,于是提笔抹去偏旁,改为“东篱另染一枝花。”改“别”为“另”,增添了诗的韵味,人们就给龚炜起了个“半字师”的雅号。
$ X6 A6 f) Q" L& Z) b1 }& d2 j/ ~3 p1 _. ^4 l  b
典故之三:毛泽东《别韶山诗》,首句初稿是“别梦依稀哭逝川。”当时担任湖北省委秘书长的梅白建议用“咒”字取代“哭”字,毛泽东欣然采纳,笑称梅白是他的“半字之师”。
( ^6 K% J! E: P# w
+ q) E- E+ j7 E& B典故之四:唐代诗人李贺有一首《王浚墓下作》,其中有“菊花含湿露,棘径卧干蓬”两句。一位朋友看后说:“深秋季节墓边的菊花应该衰败了,怎能‘含露’?”李马上尊他为一字师,并按其意见将诗句改为“菊花垂湿露,棘径卧干蓬。”“含”改“垂”,更准确地描写了秋坟的荒凉和心中的惆怅。
3 |9 X$ X$ u" Q" s5 x: r
; H% O2 G3 F, {& v6 P4 `典故之五:邓小平同志于1983年6月为“学习雷锋的光辉标兵”朱伯儒题词。题词原为“向朱伯儒同志学习,做一个名符其实的共产党员。”题词写好后,他严肃地嘱咐工作人员,征求一下语言学家意见。语言学家王力看后说:“写得好。不过,这里的‘符’字显得不太规范,最好改用‘副’字。”邓小平同志得知后,马上提笔重写,后来报纸上见到的就是改后的题词。
, X# M. o4 c7 J5 a$ A" }
9 w, G7 f" F6 C2 }典故之六:北宋南朝诗人王平甫有一首《甘露寺》写得很好,他将其中两句常挂边:“平地风烟飞白马,半山云禾卷苍藤。”当时就享有盛名的文学家苏东坡反复读了全诗后,诚恳地对他说:“这后面一句中的‘卷’字用得十分传神,但上句的‘飞’字却不太相称,不如改为‘横’字。”王平甫踌躇一下,不禁连声说:“改得好!改得好!”
, |- t7 Z/ t7 J1 N1 Y+ d; U/ C# E
4 I6 w& O; ^2 {% ^0 C, c4 W
3 b7 L8 `$ |: d, x3 Y( P4 b* Y0 D) L+ v
    下笔千言,是写文章一大忌。从前有个秀才,不论写什么文章,总是写的老长,别人给他提意见,他也不理睬,反说别人没本事。时间一长,传到了他老婆耳里。一天,秀才想吃豆包,于是他老婆给他做了一个很大很大的豆包,可秀才吃了好久也没见豆馅,他生气地把豆包切成几块,结果才见到几颗豆粒,他生气地把豆包摔在地上。他老婆开导他说:“这么大个豆包,只有这一点儿豆馅,你吃了生气。你的文章老长老长,里边也没多少真货色,别人看了也生气,你知道吗?”从此,秀才写空洞文章的毛病改了不少。, d* f0 r/ Y6 j- M' V4 l

+ `! w8 ~, [! a- C$ K  |
作者: fengld    时间: 2012-11-27 14:59
从典故中学习,得古人经验,写现代文章.
作者: dmy63    时间: 2012-12-2 14:35
!!!!!!!!!!!!!!!!!!!!!!!!!!!!!!!!!!!!!!11
作者: 仙道    时间: 2013-5-28 00:22
读读故事,开心开怀
作者: 谢立建    时间: 2013-7-20 16:30
里面典故很多,很受用,谢谢!!!
作者: 文字小兵    时间: 2013-7-21 08:11
“快 短 命”  记住了
作者: 忠诚无限    时间: 2013-9-12 23:37
感谢作者,确实需要这样的好例子
作者: 菜菜    时间: 2013-11-12 23:02
很有底蕴,也很有意思,多谢,学习了,lz厉害,佩服
作者: 吕增先    时间: 2013-12-20 14:30
北宋南朝诗人王平甫有一首《甘露寺》写得很好
作者: 沧海行云    时间: 2023-2-21 10:42
下笔千言,是写文章一大忌。
作者: 忆明臣    时间: 2023-6-21 08:40
下笔千言,是写文章一大忌。从前有个秀才,不论写什么文章,




欢迎光临 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http://caiyes.cn/)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