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1 Z- g% H. Z" r% N, U3 b所谓材料,就是作者为着某一写作目的,从生活中搜集、摄取以及写入文章的一系列的事实或论据。材料包括人、事、景、物、情、理、数据诸方面。在分类上,按时间分,有纪实材料和历史材料;按性质分,有主观材料、客观材料、实例材料、理论材料;按表现内容分,有生活材料和心理材料;按表现方法分,有具体材料和概括材料;按表现角度分,有正面材料、反面材料、侧面材料;按获取途径分,有直接材料和间接材料等。材料具有真实性、客观性、典型性、生动性、主观性、可塑性、层次性等七个明显特点。材料工作可分为“占有”、“鉴别”、“选择”和“使用”四个部分。占有材料要“多”。材料多了,左右逢源,游刃有余,材料少了,捉襟见肘,左右为难。占有材料是进行写作的第一步的基础的工作,建立材料的“仓库”,是一切文字工作者最生要的一项“基本功”训练。鉴别材料宜“精”。所谓“鉴别”是就对材料的认识问题。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说过:“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你感觉到了,把它占有了,但不是真正“理解”它,没有“吃透”它,你还是不会用或用错了。特别是一些“活”的材料,现实的材料,情况往往比较复杂。如果对所占有的材料,都下过了一番“精鉴”的功夫了,把材料的表象和实质,本质意义和旁属意义,轻和重,大和小,主和次,真和伪,典型和一般等这些问题弄清楚搞透彻了,那么,材料也就“胸中有数”了。选择材料贵“严”。要遵循四点原则:要围绕主题选择材料。要选择典型的材料。凡是能够深刻揭示事物本质,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强大说服力的材料,就可以称之为典型的材料。要选择真实,准确的材料。要选择新颖、生动的材料。使用材料重“活”。材料吃得透,运用就灵活,笔下功夫深,材料就活脱。使用材料要注意三个问题:即决定其叙述的先后顺序。确定其叙述的详略程度。做到:重要的材料宜说,次要的材料宜略;具体的材料宜详,概括的材料宜略;“新”材料宜详,“旧”材料宜略;人所难言者宜详,人所易知宜略。显示材料的不同的情调和色彩。$ w8 s" A3 A/ U2 C* X
G4 t) I ?' q. D F六、内容要翔实% E7 s( L& N+ Q
# I4 d# W* J9 j9 A
文章的内容要因需要决定长短,但不论长短内容必须翔实。其一是内容务求符合客观实际,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并从实际出发,提出切实可行的工作原则与方法,使公文具有真实性与可行性,公文内容失真或者所提对策脱离实际都会导致领导机关决策的失误,直接危害机关的各项管理事业乃至国家利益。北宋时期,与范仲淹同考入进士的滕子京,因遭诬陷被贬为岳阳知州,滕子京在修岳阳楼后计划修建偃江大堤,并约范仲淹撰写《偃江堤记》,后因工作调动之故大堤未能修成,而《偃江堤记》却广为流传,并载入文集,因内容失真而成为笑柄 。因此,公文撰写人员必须深入实际,认真做好调查研究工作;其二,了解事理要全面;其三是材料使用要充分,能将问题说明清楚、明白,使每位读文章的人都能明白所要表达的意思。其四是撰写要把握时机,及时迅速反映情况,讲求实效。写得及时,就能与行政管理活动保持同步,使公文真正发挥社会效用。拖拖沓沓,就会延误时机,使公文减少甚至丧失应有的价值。 & G! {/ ^/ v+ {. a7 T) q) @2 c& v6 M1 R, |3 A1 M" |0 d2 s# E 七、修辞要讲究0 E- I3 \; ~% i9 T" w6 s
( h5 |$ X! ^" W' E. t
修辞就是在运用语言的时候,根据一定的目的精心地选择语言材料这样一个工作过程。无论说话、还是写文章,就是把语言材料组织起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或者告诉别人一件事,说明一个问题,或者表示一个意见。公文修辞的基本要求是五个字:简(不罗嗦),切(不空泛),明(鲜明),尽(无遗漏),准(不牵强)。换句话说,就是实现语言表述的准确、鲜明、生动、简练。修辞主要有两种方式:一个是消极修辞,一个是积极修辞。. w' I$ T/ ~& S, I j: e; 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