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标题: 加快建设面向东南沿海对接合作示范区 [打印本页]

作者: 新余秘书    时间: 2012-11-19 07:23
标题: 加快建设面向东南沿海对接合作示范区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要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这为内陆欠发达地区推进科学发展、实现跨越崛起开辟了新路径,增添了新动力。
    上饶地处赣浙闽皖四省结合部,位于长江三角洲经济区、海峡西岸经济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和皖江城市带四个国家级发展战略的区域交汇点,在承接东南沿海产业转移中具有先天优势和现实基础。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必须进一步发挥上饶区位、交通、资源、生态等综合优势,坚定不移地推进“大开放”主战略,加快打造面向东南沿海对接合作示范区,探索一条全方位对接互动发展的新路子,努力在新一轮发展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
    抢抓机遇增创对接合作新优势   
    一要增创区位交通新优势。实施全面的一体化综合交通发展战略,积极加快公路、干线公路升级改造、铁路、航道码头以及机场建设,进一步构建现代立体交通网络。不断提升和优化上饶与东南沿海地区的通达能力,实现交通运输跨越式发展,力争到2020年把上饶市建设成现代交通枢纽城市,使上饶在时空上真正与东南沿海连成一片、融为一体,加快形成“同城化”效应。
    二要增创能源保障新优势。坚持“适度超前、因地制宜、电为中心、多元发展”原则,优化能源资源配置和项目布局。加快电力建设,扎实推进黄金埠电厂二期、上饶火电厂等电源点建设,加强电网布局、电力配送和调度,推进智能电网建设。加强煤炭开发,推进煤矿改造提升,做好煤炭矿区的勘探、规划、开发、建设、改造工作,高效利用煤炭资源。保障油气供应,推进中石化成品油管网上饶段建设,推进鄱阳湖地区油气勘探开发,推进“西气东输”二线和“川气东送”工程入饶干、支线管网工程和环湖城市输配中心、燃气站等用气工程建设。发展新能源产业,大力促进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利用,加快国家级绿色能源示范县、新能源城市、新能源产业园等新能源产业基地、综合可再生能源产业基地建设,为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安全可靠、清洁高效的能源保障体系。
    三要增创绿色生态新优势。加强自然保护、生态功能区、水源涵养区等保护和建设,持续推进森林城乡、通道绿化工程,实现自然生态空间的衔接,努力将上饶打造成中国东部绿色生态屏障和生态文明示范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推进清洁生产示范工程建设,推广使用利废新型建筑材料,废弃物实现就地消化。加大城镇生活污水和工业园区污水处理设施和配套管网建设。加强环境监测体系建设,做好地下水资源、主要河流交界断面、空气质量农村面源污染等监测。加强气象、地质灾害预警服务体系建设,着力提高气象监测密度和监测能力。加强危险废物处置、动植物疫病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形成较为完善的应对突发环境事件和重大生物疫病防控体系。
    积极探索拓展对接合作新空间   
    四个原则:一是统筹联动,合力发展。强化规划引导和政策导向作用,强化区域内产业融合、开发联合、机制整合,实现建设面向东南沿海对接合作示范区有支撑、有保障、有合力。二是优化布局,有序发展。选择交通条件优越、产业导向明确、空间条件充裕、符合生态环保要求的区域,规划建设产业集聚区,为发展大产业、承接大项目、培育大企业构筑战略性大平台。三是创新引领,特色发展。突出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发展导向,加强产业发展、开发方式、管理模式等方面的创新,促进产业集聚区高水平建设。四是注重生态,持续发展。坚持科学利用和严格保护相结合,严格产业准入门槛,积极探索低碳经济和绿色经济模式,促进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推进六方面对接:一是推进体制机制对接。完善区域定期交流合作机制,加强上饶与东南沿海等地高层间信息互通和联络交流,联合制定与协调产业、财政、贸易等政策,通过产业整合、资本市场、税收调节、物流网络等手段,推动体制机制一体化建设。二是推进产业发展对接。积极探索采取与东南沿海共建等灵活多样的合作方式,密切与东南沿海地区的协作互动,加快构建与东南沿海地区合理分工的产业体系,把上饶建成东南沿海产业拓展优选区,建成面向东南沿海的新兴产业共建基地、优质农产品基地、物流基地、旅游休闲基地。三是推进基础设施对接。加快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优化各种运输方式的规划布局和建设安排,注重线路、节点的匹配和衔接,尽快建成一批功能完备、布局合理、集疏运体系完善的现代化综合交通枢纽站场。四是推进市场体系对接。大力加强各类有形、无形市场建设,推进与东南沿海在科技要素、人力资源、信用体系、市场准入、质量互认和政府服务等方面的全面对接,构建统一开放、货畅其流、才尽其用的市场体系,促进各种要素在区域内无差别流动。五是推进教育人才对接。加强人才培养多边合作,建立人才资质互认制度,推动高级人才柔性流动,推进教育、文化、卫生交流合作先行先试,加快社会事业领域的合作开发与共享,探索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新途径,加速社会事业发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六是推进城市建设对接。加强区域规划对接,优化城市功能定位,促进生产要素有序流动和城市功能合理分工,围绕建设四省交界“三宜”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目标,进一步增强要素集聚和服务能力,实现产业与城镇互动发展,为全面对接提供支撑。
    创新方式提升对接合作新成效   
    一是大力承接产业转移。充分利用上饶已有的“国家加工贸易梯度转移承接基地”、“台资企业转移承接地”等品牌,瞄准世界500强、国内行业20强、台湾100大企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鼓励上饶市域工业园区利用长三角和海西经济区“异地联办园区”的政策,合作建设产业对接示范园区。争取设立上饶海关,加快上饶国家级出口加工区建设。建立与长三角经济区、海西经济区相关口岸的协作机制,大力推进通关便利化。进一步简化报检通关环节,实现“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的直通式转关。充分利用东南沿海地区检验检疫合作平台,扩大实施上饶出口货物口岸免于查验的直通放行机制。
    二是深化区域合作共建。全方位、多领域拓展区域合作空间,主动与东南沿海地区的重点城市建立长期稳定的沟通与协调机制,推动相互间的交流与协作。按照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原则,构建示范区与东南沿海地区合理分工的产业体系,建设面向东南沿海的优质农产品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交通物流基地、旅游休闲基地和高素质劳动力供应基地。鼓励、引导行业协会和重点企业主动融入发达地区,建立起行业组织间的交流合作关系,及时了解掌握当前合作和产业转移动态。开创以市场运作为主导、产业协作为核心、管理合作为手段的区域合作新模式。
    三是促进产业集群集聚。第一,加快提升新型工业化水平。围绕有色金属、机电光学、新能源、新材料等四大主导产业,着力培植千亿元产业、打造千亿元园区。一是围绕铜材精深加工、黄金采选加工、铅锌冶炼加工,建成国内铜冶炼及精深加工产业基地。二是以上饶经济开发区为核心,形成从硅碇片到太阳能电池、组件、系统集成及应用产品生产的完整产业链,把上饶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光伏新能源制造基地。三是加快推进新能源客车和动力电池产业、半导体照明产业、新材料产业、绿色食品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把上饶打造成国内插入式动力电池和储能产品的重要生产、供给基地,总量过千亿的国家级新材料产业基地和绿色食品加工基地。四是充分依托国家级光学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国家科技兴贸基地的平台作用,大力发展光学、轴承、精密机械仪表制造业。五是深度开发非金属矿产资源,大力提高产业集中度,努力打造国内重要的建材生产基地。第二,加快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围绕粮食、畜牧、水产、果蔬茶、林产业五大重点产业,加快建设国家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加快建设以鄱阳、余干、万年和弋阳等县为重点的优质水稻生产基地,以万年、鄱阳和横峰等县为重点的优质生猪生产基地,以滨湖地区为主的淡水水产品生态养殖基地,以广丰马家柚、横峰葛和上饶县金标柚、早梨等为重点的标准化果业生产基地,以铅山、玉山和万年等县为重点的优质无公害标准化蔬菜基地,以婺源县为重点的绿茶生产基地,以上饶、玉山、万年、铅山、横峰县和德兴市为重点的油茶生产基地。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农产品,重点开发特种水产、有机绿茶、无公害蔬菜、优质生猪和水禽等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绿色、无公害、有机农产品,实现区域农产品无公害生产。创建一批规模化的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壮大一批竞争力强的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建立和培育一批优质农产品出口基地。第三,加快提升旅游业发展水平。加强旅游品牌创建和升级,加快旅游公路、游客中心、星级饭店等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旅游市场营销力度。积极培育优秀旅游企业和精品旅游线路,重点发展休闲度假、生态观光、乡村民俗、休闲农业等特色旅游。着力打造无障碍旅游,全面实现与武夷山、黄山、杭州西湖、千岛湖、庐山等著名景区景点客源互送、互联互通,使上饶成为华东地区重要旅游节点城市。充分发挥旅游业的集聚辐射效应,带动住宿餐饮、广告设计、商贸购物、交通物流等相关产业发展。第四,加快提升物流业发展水平。充分发挥上饶现代区域综合交通枢纽优势,积极培育壮大现代物流企业,做大做强第三方物流。重点发展产业基地型、专业市场型、城乡配送等物流领域。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和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大力引进、培育物流龙头企业,建立物流联动机制,推进物流业与制造业、商贸业联动发展。完善区域物流网络体系和城乡物流配送体系,促进城乡配送物流发展,把上饶建设成为国内区域性重要物流节点城市。第五,加快提升金融业发展水平。支持示范区金融体系建设,鼓励境内外各类金融机构在上饶设立分支机构,支持上饶银行做大做强。支持符合条件的银行、大型企业集团设立金融租赁公司、财务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加快推进农村金融改革,规范发展以服务农村为主的地方中小银行,加快发展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和小额贷款公司。建设统一的产权市场。努力发展金融后台服务产业,建设金融后台服务基地。
作者:潘东军 来源:学习时报




欢迎光临 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http://caiyes.cn/)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