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标题:
提高领导干部执政能力的哲学思考
[打印本页]
作者:
辽宁老秘
时间:
2012-9-29 13:22
标题:
提高领导干部执政能力的哲学思考
领导干部执政能力的提高,应该说是一个无限开放的过程,中心内容是领导者人格的自觉构建与修养。“才智的开端是承认矛盾的存在”。从哲学角度看,更是一个对“矛盾”的体验、领悟、驾驭和把握的过程。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论出发,更多的在实践的层次上对领导干部尤其是基层领导干部提高执政能力的途径,做一点粗浅的思考,与大家商榷。
关于 “识”的问题
对矛盾的认知水平,是衡量一个干部领导能力高低的最基本因素。人常说,某某领导有眼光,视野宽,境界高,其实就是对他在工作实践过程中对事物矛盾认知水平的赞誉。应从以下四方面去锻炼提高。
一要识时。用敏锐的眼光把握时代性,也就是常说的把握形势的问题, 是一名领导干部执政能力的关键。古人云:“识时务者为俊杰”。就是说能认清当前的重大事情或客观形势的人就算得上是杰出的人物。当前,摆在各级领导干部面前的最大时务是什么?是发展,也唯有发展。所以邓小平说:发展是硬道理,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就是发展。坚持以发展为主题,用发展的眼光、发展的思路、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就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人类的一切社会活动,都是在以时间为框架,时刻都在动的世界里。动就必致有变化,所以西方哲人说:“一只脚踩不进同一条河流”,“从一棵树上采摘不下两片相同的树叶”。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在事物的运动过程中,把前进性的、上升性的、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运动,即称之为发展,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发展过程就是一个又一个矛盾的新陈代谢,这是宇宙间不可抗拒的规律,从哲学层次上来认识发展,发展也是具有不可抗拒性。
如果我们再转换个视角,来进一步认识“发展”这个时务,就是从世界一体化的角度,看待发展的急需性。大家知道,古代世界的几大文明板块,是相互隔离、不相往来的世界。自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以后,各大洲之间的地理距离缩短了,全球逐步走向一体化。这个一体化的进程,在鸦片战争前的几个世纪里,可以说是腥风血雨,充满了殖民侵略、战争、掠夺。殖民地国家为发达国家提供了大量资金、原料和廉价的劳动力,为西方国家的发展做出了很多的贡献和牺牲。随着清朝国力的衰落,中国到鸦片战争时,国门被打开,国人所要面对的是伴随着军舰大炮滚滚而来的商品、资本输入和生产原料、廉价劳动力的掠夺等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和生产方式,面对的是一个三千年来前所未有的“大变局 ”,我们这个民族要在这样一种世界一体化的过程中生存和发展下去,就必须急起直追,向西方学习,也就是向侵略过自己、掠夺过自己的敌国学习,学习他们先进的文明。我们的近代化就是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开始起来的,这里面有许多深刻惨痛的教训。只有加快发展,中国才能崛起,只有改革开放,中国才不会再回到闭关锁国、放弃竞争发展的时代。时代性赋予了矛盾的特殊性,发展的时代需要推动发展的人,就如同战争年代需要英雄一样,这是别无选择的时代选择。领导干部必须有这样宽广的世界眼光和深远的历史眼光观察世界,认识问题。
改革开放廿多年来,甘肃的经济社会得到长足发展,但竞争带来的劣势也相当明显,综合实力位次后移,同先进省份的差距越拉越大。同发达地区和自然环境好的地方比起来,尽管我们有这样那样的欠缺,但最主要的,是不是还是发展观念、发展认识、发展方式、发展道路的欠缺呢?发展的关键是观念,有了正确的观念,才能认清贫穷落后的本质,抓住改革开放、提速发展的主要矛盾。观念就是力量,正确的观念会成为建设的力量,前进的力量,发展的力量;错误的观念,就会成为破坏的力量,倒退的力量。所以在发展这个时务上,甘肃的领导干部,对此应该有更清醒的认识,更强烈的追赶意识,树立悠悠万事,唯发展最大的意识,千方百计加快发展步伐。
二要识事。一名领导干部在面对各种具体工作时,本身就是一个发现矛盾和解决矛盾的过程。社会因素是极为复杂的,如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之间,领导的主体与客体之间,上级与下级之间都是一个又一个充满矛盾的统一体。识事就是指认清和抓住事物的本质、根本。何谓根本?就是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最关键的因素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就是事物的本质和主要矛盾,它决定着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为什么要抓根本?古人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这里的“本”,就是根本的意思。把抓根本上升到“道”的高度,可见其意义重大。毛泽东同志也曾经在《矛盾论》中指出:主要矛盾在事物的发展变化中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性、决定性作用。抓住了主要矛盾,也就抓住了问题的关键;解决了主要矛盾,其他问题也就容易解决了。可见,抓根本、抓主要矛盾,历来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领导方法,体现了一个领导者对事物、矛盾的驾驭能力。
抓根本的重要性,在某种意义上说是源于事物的复杂性。大千世界纷繁复杂,客观形势千变万化,各种问题千头万绪。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做工作、办事情决不能不分主次本末、不论轻重缓急,眉毛胡子一把抓,而必须善于抓根本、抓主要矛盾。抓住了根本,也就牵住了牛鼻子,就能做到纲举目张,工作就有了中心,有了重点,才能推动全局性的工作。毛泽东同志说:捉住了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相反,如果不辨形势、舍本求末,则必然会拣了芝麻丢了西瓜,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迷失方向,丧失工作的主动权。想大局、察大势、谋大事,善于抓住根本促进工作,正是领导者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
当今世界正处在深刻变化之中,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呈现出许多新趋势、新特点。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在这种情况下,领导干部面对的工作多、肩负的任务重、承受的压力大,这是必然的。越是这样,就越需要领导干部善于在不断变化的形势中把握方向,在纷繁复杂的矛盾中抓住要害,集中时间和精力抓好那些事关全局和长远、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推动各项工作,开创新的局面。事实证明,在工作中找准“主攻点”,牵住“牛鼻子”,往往能够取得势如破竹的效果,而不注意或不善于抓根本、抓主要矛盾,十个指头摁跳蚤,东一葫芦西一瓢,结果往往是降低领导效能,影响工作成效。
如何才能抓住根本呢?首先,应培育理论思维。根本作为本质的东西,一般都隐藏于事物内部,很难为人们的感官直接感知。只有依靠理性思维,对事物进行深入分析研究,才能透过现象看清本质,从而抓住根本。其次,应树立全局眼光。工作中的根本或主要矛盾都是具体的、实在的,在不同的地区、部门和不同的阶段、环境会有不同的内涵。但是,什么样的事情是根本性的事情,什么样的工作是根本性的工作,只有从全局角度去审视和把握,才能搞得准、抓得住。再次,应做到统筹兼顾。抓根本、抓主要矛盾,并不是搞“单打一”,抓住一点不及其余,而是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重点是两点的重点,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不能只谋“大事”而不顾“细节”。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为根本武器,学会“弹钢琴”,做到统筹兼顾,才能真正抓住根本,进而正确地处理矛盾,有效地推进工作。
三要识人。识人用人,也是领导干部,尤其是主要领导干部在实际工作中的一个根本性问题。世界上最宝贵的财富莫过于人才,在推动发展的各矛盾中,人是最活跃的因素,最关键的因素。唐太宗李世民说过:“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治。”在现代社会,最根本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最重要的决策是伴随用人的决策。成功领导者最主要的能力,就是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团结人才和使用人才的能力。然而,识别人,自古以来都是非常困难的。唐太宗继帝位后与右仆射封德彝有一名话:“何代无贤,但患遗而不知耳”。所以,识人难应该是困扰领导者的一个难题。看准人,并妥善用之,则工作事业无往而不利;看不准人,就会用人不当,即使再好的事情也会导致一塌糊涂。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关键在人才,我们现在最需要的资源也是人才。现实要求我们要从思想上重视人才,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要有马克思主义者的宽阔胸襟和宏大气魄,求贤若渴,爱才惜才,促成各类人才争相汇聚的局面。那么,什么是人才呢?就是“德才兼备”的人。以德才兼备作为知人善任的标准,是中国文化的结晶。“德”主要是对一个人思想政治和作风方面的要求,指个人人品、伦理道德和政治品德;“才”主要是对一个人能力和水平的要求,指才智、才华、才干等等,两者辩证统一,不能分割。无德,则不能服众,无才,则不能领导其所属人员做好工作。只有德才兼备,才能率众完成其所肩负的任务。所以,宋代政治家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才者德之资,德者才之帅”的主张。但“德”与“才”相比较,“德”是第一位的,常言说,有德无才是庸才,干不了事;有才无德是蠢才,会干坏事;德才兼备才是人才,能干成事。因此,想干事、会干事、能干成事的人就是人才;组织看重、群众拥护的就是人才;能推动事业发展,给群众带来实惠的就是人才。那么,怎样能发现并识别人才呢?就是要校场赛马,要在工作实践中,在矛盾运动中,在事物发展变化中,从统揽全局上看其思路,从事业心,进取心上看其精神,从道德修养上看其品质,从履行职责上看其实绩,从工作难易上看其潜力,从同一层次群体比较上看其发展。否则,就可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识人必用人,用人用其长。清代顾嗣成语:“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舍长以就短,智者能为谋;生才贵适用,慎勿多苛求。”要着眼于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人才个性效能的充分发挥,把事业需要和个人专长结合起来,因事择人,适人而用,做到人事两宜,相得益彰。对上级领导者来说,用人重在一个“公”字。重公论,重实绩,重人品。心存些许私心杂念,“谁对我好,谁就是好人”,“谁服从我,谁就是人才”,那肯定出问题。一些重要岗位只所以落入胡长青、李真之流fubai分子之手,恐怕就是这一点上出了问题。人才不是天生地就的,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培养,要从政治上严格要求,在管理上严格监督,做到用才不护短,坚持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原则。放手大胆使用人才,给予其充分信任。没有信任就没有忠诚,也就不可能产生高度的责任心和事业心,不可能产生主动性和积极性。识人问题是永远的话题,也是实践过程中一个矛盾的悖论。从古到今,正反两方面的例子都有许多。因为人是世界上最复杂的动物,其智商、情商以及实践中的变异能力,是任何其他动物无法比拟的。
四要识道。从普遍意义上讲,共产党的领导干部是为人民谋利益的。识道,即是充分认识为政之道的人民性。政道官道即以人为本的民道,这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能识道,就要抓主要矛盾,踏踏实实做事。大家深知,在竞相发展的今天,勤于政事,提速发展是我们面临的最大时务和主要矛盾,履职干事是各级领导干部瞄准盯牢的第一标线,创造业绩是其基本追求。身为党员领导干部,我们眼中紧盯的目标,心中所谋的标线就是提速发展,实现的途径就是创新落实。大家是否有这样的感觉,平时确实忙,确实累,似乎已经“勤”得不得了,但工作却落不实、上不去,发展总是步人后尘,究其原因,我想,就是因为“勤”一定会忙,但忙就不一定等于“勤”,这不仅是认识上的差距,更是思想观念上的错位。我们说勤政,就是要勤在结果上,勤在效率上,勤在发展上,勤在实实在在的政绩上。不是看出没出“工”,到没到岗,在没在位,关键是看为经济社会发展谋了多少事,创了多少业。如果“勤”而无果,“勤”而无实,就是瞎忙、白忙,就是地地道道的碌碌而无为。能识道,就是要认识矛盾的一般性,堂堂正正做人。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在干事创业的潮流中,在体制转轨的关键期,能否坚守为政做人的底线,既干事又干净,既为政又做人,既勤政又廉政,是党员领导干部的基本素质。也是矛盾的一般性体现,如果说勤政是显才,那么,廉政就是显德。所以,退一步想,就算没能力、没本事勤政,至少还应该做到廉洁、廉明、廉直,这是道德的范畴,是做人立身之本,是处事成事之基。中纪委的“五个不许”明确了党员该想、该干什么,不该想、不该干什么。我们基层领导干部,就要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群众看干部,干部看领导。我们要想工作思路、项目建设措施,想群众的着急事、难肠事。而不是想位子、想权利、想待遇。在实践中要为发展说真话,为改革说硬话,为团结说好话,为群众利益说实话。身为基层党员干部,我们的言行必须自觉接受党的纪律约束。特别是要在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在工作中,不发表与中央决定相悖的言论,不制造、传播政治谣言,更不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要把精力用在抓典型、出经验上,把时间放在解难题、攻难关上,这样才不白拿国家俸禄,不白吃百姓五谷,不白占组织位子,才能问心无愧。能识道,就是要把握矛盾的特殊性,清清白白做官。官员的廉洁问题,历来是老百姓关注的热点,是做“官”必须特别警惕的一个问题。领导干部必须认识到的一个特殊性矛盾。翻开史书,廉开盛世、腐毁社稷的事例比比皆是。倡廉,关键在领导干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反腐,关键在领导干部严格自律,筑牢防线。“铁娘子”撒切尔夫人说过这么一句令人深省的话:免费的奶酪只有捕鼠夹上才有。作为领导干部,党培养了我们,给我们的报酬不算低了。我们应时刻牢记“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古训,淡泊明志,无欲则刚。要慎思、慎独、慎权、慎微、慎欲。尤其要培养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明是非、知廉耻、合情理、守法纪。在山西平遥古城,县衙有三副对联,对领导干部识道很有帮助。大堂联:“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二堂联:“与百姓有缘才来到此,期寸心无愧不负斯民”,此联有意思,“愧”字少一点,“民”字多一点,意对民多一点爱,少一点愧。献厅联:“不求当道称能吏,愿共斯民做好人”。封建社会的七品县令方能如此认识为官施政的重要意义,何况我们共产党的人。
关于“谋”的问题
“谋”,就是谋略、谋划,也就是想事、出主意,是一个科学决策的问题。“谋”的过程,是把握矛盾的过程,“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为政之要在于谋,成事之基也在谋。
一要在谋局中会谋重。“局”,即全局,是事物的整体,是事物各个部分、各个方面的有机统一。谋局,就是要谋面上的事情,全面的目标,是指领导者具体制定和实施决策过程中,必须对事物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从大局出发,避害趋利,着眼于对自己的发展有利的环节开展工作。邓小平同志要求领导干部眼界要非常宽阔,胸襟要非常宽阔,要用宏观战略的眼光分析问题,实质就是要胸怀全局谋全局,这是因为任何一个地区或部门的领导都具有双重身份,对下而言,他是全局工作的负责人;对上而言,他又是局部工作的负责人。任何地区、部门、单位的领导者,在处理对上的关系上面,都处在局部的地位。因此,宽广眼界、大局意识、战略眼光,是每名领导干部必备的素质。对容易坐井观天的广大基层干部来说,尤其如此。关于大局观,我们的古人有一句名言,叫作“自古不谋万事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讲的就是大局和小局的关系。只看眼前,只看一个单位、一个地区,一叶障目,“一域”蔽眼,不见全局,不但要影响大局,就是小局也必然搞不好。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不去过黄河,千里挺进大别山以及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就是着眼大局,着眼长远的典型。因此,只有从战略的、宏观的、全局的角度看问题,才能有一种“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气势和胸怀,也才能打开视野,扩展胸襟,从更大更广的时空范围寻找和把握大的机遇,赢得发展。要真正做到把握全局,必须掌握“三情”,一是上情,包括全党全国工作的大局,大的宏观环境,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二是下情,包括本地区、本单位和基层的实际情况,广大群众的呼声等;三是外情,包括外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态势,成功的典型和经验等,使决策符合客观实际。重,即全局的重点、核心、关键。谋重,就要谋线或点上的东西,或者叫重点突破的方面,在谋局、谋势、谋全盘,统筹兼顾的同时,更要谋某一阶段的重点,全局中的重点,要创新思路,善出新招、高招,知关节、得要领、抓关键、牵要害、抓主要矛盾,抓好能破题、能推动全局发展的亮点。当前的重点、关键、牛鼻子又是什么?甘肃省十一次党代会把项目建设提升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纲”。纲,即事物的主要矛盾,纲举,才能目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是以项目建设为中心;以发展为第一要务,就是以项目建设为第一要务;发展是硬道理,硬就硬在项目上。如果把发展比作车,项目就是“发动机”;把发展比作海,项目就是河。只有一个个项目的聚积,经济社会才得以实现快速发展。
二要在谋立中会谋废。谋立,就是谋改革创新。新陈代谢是自然规律,改革开放是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创新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灵魂。“天下之事,因循则无一事可为。”立的关键在创新,功夫深处是创新。做工作,当领导,贵在开拓创新,难在开拓创新。可贵的原因是创新可推动发展,可以“柳暗花明又一村”,可以见到一片新天地,创出一种新境界。难的原因是创的是前无古人的事,走的是别人没走过的路。身为领导,如果不能开拓创新,不仅开拓不了新局面,还影响下层、团队的创造力、战斗力,最终导致保守颓废。美国密歇根大学的丹尼逊教授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把是否具有开拓创新能力,作为区别一流领导和末流领导的标准,是有道理的。创新需要高度的自信和充足的胆识。如果没有足够的自信,一遇事情就说“过去没做过”,碰了几个钉子就气馁,觉得这也不行那也不行,顾虑别人的评价与讥讽,惧怕犯错误而谨小慎微,缩手缩脚,就难以打破迷信,难以产生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成就不了事业。创新立业是一种探索和尝试,离不开胆和识。只有把胆量勇气和远见卓识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守住现有的业绩,创造新的业绩,在不断的改革创新中立业,在不断的创新立业中推动发展。谋废,就是对陈旧、过时、无用甚至对工作、对发展有障碍的东西要看得见,认得准,有勇气废止,有胆识清除。比如负债累累、千疮百孔的一户企业,能否用发展的眼光废旧创新;一幢破败不堪、有损环境形象的建筑,能否下决心拆迁重建;一个人浮于事、无所事事的机构,能否有勇气精简废除;名目繁多的收费项目,关卡重重的行政审批手续,能否废止;对“只做和尚不撞钟者”能否有胆识拉下马,都属于废的范畴。如此看来,立则可贵立也难,废则可敬不简单。
三要在谋显中会谋隐。这里的显与隐指业绩、政绩而言。政绩是我们党执政为民的手段,是获得群众支持和认同的基本形式。作为领导干部,在任期间,多出贡献,多出政绩是份内责任。显绩是看得见的、短期可以实现的目标、政绩。比如修路、通电、饮水,一年或半年功夫就能达到;盖楼、架桥,最多也一年;栽树,说栽就栽,一周栽完,当年就绿。这些显绩,必须得干,否则,我们的衣食住行,当天的口粮也许成问题。与此同时,我们也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谋社会事业,谋可持续发展,即谋那些周期长,一时见不到成效,而又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一种潜在的、长远的,需要几年、几十年,甚至几代人锲而不舍、共同努力才能达到的目标。既要看经济指标,又要看社会指标、人文指标、环境指标;既要看当前的发展速度,又要看发展的可持续性;既要经得起现在的考核,又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一句话,就是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当然,追求“潜绩”,是一种大境界。它需要抛却私心杂念,需要实事求是和扎扎实实的好作风,需要奉献精神。需要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把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统一起来,努力把实事、难事、好事真正地做到群众的心坎上。一方面,对那些有条件办到的事,应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尽力办好。另一方面,又要立足于本地本部门的长远发展,踏踏实实,任劳任怨,做好打基础的工作,多做“铺路石”。
四要在谋和中会谋断。“和”,即讲民主集中制原则,讲团结和谐。中华民族“和”的思想源远流长。孔子的《论语》讲:“礼之用,和为贵”;孟子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荀子指出“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均指出“和”的重要性。“和”是矛盾的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和”的思想讲求和谐、和睦、和善、祥和、谦和,提倡团结、互助、友爱,只有和,才能集大家之力,成发展之事。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中,“和”的思想注重合群随公、和衷共济、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相结合,只有和,才能围绕共同目标,构筑充分发挥个人创造才能、协调一致、和睦相处的社会;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和”的思想强调天人合一,只有和,才能利用自然、改造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统一,谋求生态平衡,实现稳定协调,可持续发展。不同调味品的结合,才能做出美味佳肴,不同音调的交响,才能奏出动听的音乐。就领导班子而言,和就是要讲团结。团结是在矛盾中形成的。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人们的智慧、才能、性格各有不同,相互之间有时是有矛盾的,团结就是在共同点上把矛盾的各方统一起来。善于团结的人,就是善于在共同点上把矛盾的各方统一起来的人。钢铁和水泥是性质不同的物质,把它们结合起来,就变成了能承担全局重量的强有力的脊梁或柱石。团结如何,决定着工作如何,局面如何。因此,在工作中,就是要宽容一点,谅解一点,豁达一点,“糊涂”一点,就是要听得进、容得下、想得开。特别是目前,提速发展的任务相当繁重,机遇难得,时间紧迫,无休止的纠纷闹不起,宝贵的时间丢不得,团结起来抓机遇,协作共事求发展是最大的原则。作为领导,我们在作决策时,要坚持“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决策原则和程序不动摇,决策前期的酝酿要充分,重大决策形成之前要认真思考,加强调研,决策过程中要调动班子成员的智慧和力量,尊重规律、尊重群众意愿,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当然,“和”不是盲从附和,不是不分是非,不是无原则的苟同。在原则问题上,在关键时刻,还要断。断,即果断决策,下决心拍板。无论事大小,认识先抓好,这是我们的传统。干什么事,开始都讲要统一认识,这是对的,没有统一认识,就没有统一行动。但是,现在的问题是,有时把抓认识当成了坐而论道,不管难事易事,都找上一帮人关门开会,结果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久议不决,坐失良机。因此,对认准了的事,要大步向前,有人在后边嚷两句,甚至骂两句,不要紧,不要管他。有时你越把他当个事,他越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当前在和的问题上两种错误偏向:求“和”无批评;求“断”不听劝。在“和”的问题上,领导的“硬”与“软”是辩证统一的。
关于“行”的问题
从哲学意义上讲,领导行为就是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这就是我们对待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问题的基本的、全面的观点。忽视客观,只注意主观能动性,必然陷于主观主义,从而给工作带来损失。只顾尊重客观规律,而忽视主观能动性,必然造成工作中的被动局面。规律是不断向前发展的,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人类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历史。只有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求得规律的不断地正确认识,领导干部才能利用规律,指导实践、在实践中获得成功。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各级党员干部要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科学发展的忠实执行者,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实践者,社会和谐的积极促进者。强调“必须把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作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的核心内容抓紧抓好”。在实践过程中,可以从提高抓落实的四种力做起。
一是要增强“一肩挑尽天下愁”负重勇行的推动力。
推动力是有效领导不可缺失的保障,有效地推动力,说到底来源于对事物矛盾性的准确把握和圆熟驾驭。没有推动力的领导干部,比一个普通人还要糟糕。因为普通人只要做好自己的事就行了,不需要借助推进力去带领,鼓舞别人做什么。而领导者则不然,倘若缺乏这种力,便无法统御众人去完成组织的目标。这种推动力,需要我们具备挫折忍耐力、压力承受力、自我控制力和顽强意志力,要能够在艰苦的、不利的情况下克服外部和自身的困难,能够在巨大的压力下坚持目标和正确观点,坚定不移地完成任务,为组织分忧,为群众解难。就是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讲的,要在茫茫的黑暗中,发出生命的微光,带领着队伍走向胜利。有要一股狠劲、牛劲、创劲,下决心干到底的勇气和决心,对领导没交待的、别人没干过的、文件没写明的,要敢于攻坚克难,不找借口。以严格训练而著称、以将军摇篮而闻名的美国西点军校,长期以来传承这样一个规定:学员遇到学长或军官问话,只能用三种间捷语言回答“报告长官,是”、“报告长官,不是”和“报告长官,没有任何借口”,除此之外,不能有任何回答,也不能多说一个字。“没有任何借口”正是西点军校能够成功培养出无数高素质人才,使之成为名副其实的将军摇篮的秘诀所在。“没有任何借口”的实质,就是要我们在工作中勇往直前的战略和矢志不渝的意志。“拒绝借口”的要求是为了让领导者学会应对压力和挑战,培养自身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毅力。领导者应该懂得:对勇行者而言,职位就意味着责任,无论在什么样的工作岗位上,都要高度负责,不用任何借口来为自己开脱或搪塞,愉快地接受和完美地完成任务是我们唯一的选择。在人生的道路上,在为事业奋斗的过程中,我们肯定会随时随地碰到困难,遭遇挫折,也能轻而易举地找到借口,解脱责任,但任何解脱责任的借口都是对人生的嘲弄,对事业的背叛。领导工作是没有任何借口的,人生也是没有任何借口的,失败是没有任何借口的,责任更不能讲任何借口,只能破釜沉舟,背水一战。领导干部应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在其位,谋其政,一肩挑尽天下愁,勇于负责,不耍“滑头”。正如毛泽东所说: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位卑未敢忘忧国,不负时代,做就做好。
二要增强“不信鬼神问苍生”实事求是的内定力。
内定力,来源于对事物的准确分析和对事物发展规律的准确把握,必须实事求是,内部有根据,外部有原因。要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要按事物发展的规律办事,不能搞大轰隆,今天提出小康,明天就达标,今天搞新农村建设,明天就建成。要把要干的事都找出来,分类排队,看哪些事该办,哪些不该办;哪些能办,哪些不能办;哪些先办,哪些后办,排清列明,再落实。不顾客观条件,不分轻重缓急,只顾说起来好听,看起来热闹,提些不切实际的目标,到头来劳民伤财,一时的工作,几代人的代价。因此,制定发展目标,开展各项工作,不能脱离实际,盲目求快。快要讲适时,该快不快不是实事求是,好高骛远、竞相攀比也不是实事求是;快要讲方式,重视效益和质量,不能热衷于铺摊子,追数量,重复建设;快要讲实效,搞建设,求发展,最终要体现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上。
三要增强“周重九鼎禹分九州”明责而行的管理力。
这种管理力,就是要改进领导方式方法,明确职责,创新机制。俗话说:“一个人浑身是铁也打不出几颗钉。”一个领导干部精力再充沛、能耐再高强,也干不了一个地方、一个单位的所有事情。苟子有言:“主好要则百事详,主好详则百事荒。”意思是说君主善于抓要领,那么各种事情都会被处理得细密完备;如果君主喜欢样样都抓,那么事情就会荒废。明责而行的具体体现,就是让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管。明朝吕坤在《呻吟语·人品》中说:“有所不为,为必成。”一个领导者,面对着纷繁复杂的形势,面对着不同层次的复杂矛盾,要做好领导工作,就必须自觉地把“有所为,有所不为”作为重要的工作原则,管好该管的事情,放开该放活的事情,时刻注意集中必要的时间和精力去解决主要矛盾,牢牢掌握工作主动权。汉宣帝时有一位宰相名叫丙吉。有一年春天,丙吉乘车经过繁华的都城街市,碰见有人群斗,死伤极多,但是他若无其事地通过现场,什么话都没说,继续往前走。不久又看到一头拉车的牛吐出舌头,气喘吁吁,丙吉马上派人去问牛的主人到底怎么回事。旁边的随从看见这一切觉得很奇怪,为什么宰相对群殴事件不闻不问,却担心牛的气喘,如此岂不是轻重不分,人畜颠倒了吗?于是有人鼓起勇气请教丙吉。丙吉回答说:“取缔群殴事件是长安令或京兆尹的职责,身为宰相只要每年一次评定他们的勤务,再将其赏罚上奏给皇上就行了。宰相对于所有琐碎小事不必一一参与,在路上取缔群众围斗更不需要。而我之所以看见牛气喘吁吁要停车问明原因,是因为现在正值初春时节,而牛却吐着舌头气喘不停,我担心是不是阴阳不调。宰相的职责之一就是要顺调阴阳,因此我才特地停下来询问原因何在。”众随从听后恍然大悟,纷纷称赞宰相英明。从丙吉的话中可以悟出,身为领导在工作中明确责任,传递压力,上下齐动,可以比“事必躬亲”更好。一项工作谁主管,谁分管,谁负责,权限多大,都要清楚明白,责任到人。将目标任务层层分解,使人人肩上有担子,项项工作有着落。对一些全局性的重点工作和难点问题,可以打破分工界限,由有关领导负责组织专门班子抓,要抓好责任,严格落实检查考评,建立奖惩激励机制,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的工作氛围。
四要增强“一枝一叶总关情”执政为民的感召力。
郑板桥有首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一语道尽了为官为民的情怀。正如胡锦涛总书记要求的那样,要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这是党的宗旨所在,也是领导干部人生的价值、抱负和追求所在。群众利益无小事,办好群众的事,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干好其他各项工作的基础。常言道“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为老百姓谋利益,对百姓常怀感激之情,就是一种责任、一种良心,也是一种美德。唐朝诗人韦应物当苏州刺史时,曾在给友人的诗中说:“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刺史辖地,大约相当于今天的市。在那个年代,属下有百姓逃荒要饭,实乃小事一桩,可韦应物却念念不忘黎民疾苦,为“邑有流亡”而引咎自责,着实难能可贵。还有清朝四川的县令潘先珍,他曾自题对联以自警:“扪心自惭兴利少,极目只觉旷官多”。身为封建官吏,为政能有如此境界,身为人民的公仆,带领群众发展经济,共同致富,改变面貌就是我们情之所系。话说回来,人民群众是领导干部的衣食父母,是领导干部执政的依靠力量,一粥一饭、半丝半缕,都是人民辛苦劳作而来,离开人民,莫说干事业、干成事业,生存都成问题。因此,不忘人民,对人民常怀感恩之情,常怀歉疚之意,常怀回报之心,才不会将自己凌驾于人民之上。当然,党的领导干部对人民群众的感情,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清欠或补偿,而是一种思想上的自省,是催人奋进的清醒剂。有了这样的思想觉悟,就能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把为人民谋利益的事情做得更好,群众就会拥护、赞成、跟紧。这样,群众无怨,干部无悔,才是人间正道。
在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转型期,对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执政能力的提高,它不是一个“自然过程”,而是一个自觉活动推动下的“自为过程”。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的价值,并不表现为给领导干部提供了解决具体问题的灵丹妙药和万能公式,而在于为领导干部提高执政能力提供了一整套符合时代潮流的科学的思维方式、人生观、价值观。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重在理论联系实际,这应该是领导干部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领导干部执政能力的提高,应该说是一个无限开放的过程,中心内容是领导者人格的自觉构建与修养。“才智的开端是承认矛盾的存在”。从哲学角度看,更是一个对“矛盾”的体验、领悟、驾驭和把握的过程。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论出发,更多的在实践的层次上对领导干部尤其是基层领导干部提高执政能力的途径,做一点粗浅的思考,与大家商榷。
关于 “识”的问题
对矛盾的认知水平,是衡量一个干部领导能力高低的最基本因素。人常说,某某领导有眼光,视野宽,境界高,其实就是对他在工作实践过程中对事物矛盾认知水平的赞誉。应从以下四方面去锻炼提高。
一要识时。用敏锐的眼光把握时代性,也就是常说的把握形势的问题, 是一名领导干部执政能力的关键。古人云:“识时务者为俊杰”。就是说能认清当前的重大事情或客观形势的人就算得上是杰出的人物。当前,摆在各级领导干部面前的最大时务是什么?是发展,也唯有发展。所以邓小平说:发展是硬道理,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就是发展。坚持以发展为主题,用发展的眼光、发展的思路、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就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人类的一切社会活动,都是在以时间为框架,时刻都在动的世界里。动就必致有变化,所以西方哲人说:“一只脚踩不进同一条河流”,“从一棵树上采摘不下两片相同的树叶”。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在事物的运动过程中,把前进性的、上升性的、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运动,即称之为发展,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发展过程就是一个又一个矛盾的新陈代谢,这是宇宙间不可抗拒的规律,从哲学层次上来认识发展,发展也是具有不可抗拒性。
如果我们再转换个视角,来进一步认识“发展”这个时务,就是从世界一体化的角度,看待发展的急需性。大家知道,古代世界的几大文明板块,是相互隔离、不相往来的世界。自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以后,各大洲之间的地理距离缩短了,全球逐步走向一体化。这个一体化的进程,在鸦片战争前的几个世纪里,可以说是腥风血雨,充满了殖民侵略、战争、掠夺。殖民地国家为发达国家提供了大量资金、原料和廉价的劳动力,为西方国家的发展做出了很多的贡献和牺牲。随着清朝国力的衰落,中国到鸦片战争时,国门被打开,国人所要面对的是伴随着军舰大炮滚滚而来的商品、资本输入和生产原料、廉价劳动力的掠夺等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和生产方式,面对的是一个三千年来前所未有的“大变局 ”,我们这个民族要在这样一种世界一体化的过程中生存和发展下去,就必须急起直追,向西方学习,也就是向侵略过自己、掠夺过自己的敌国学习,学习他们先进的文明。我们的近代化就是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开始起来的,这里面有许多深刻惨痛的教训。只有加快发展,中国才能崛起,只有改革开放,中国才不会再回到闭关锁国、放弃竞争发展的时代。时代性赋予了矛盾的特殊性,发展的时代需要推动发展的人,就如同战争年代需要英雄一样,这是别无选择的时代选择。领导干部必须有这样宽广的世界眼光和深远的历史眼光观察世界,认识问题。
改革开放廿多年来,甘肃的经济社会得到长足发展,但竞争带来的劣势也相当明显,综合实力位次后移,同先进省份的差距越拉越大。同发达地区和自然环境好的地方比起来,尽管我们有这样那样的欠缺,但最主要的,是不是还是发展观念、发展认识、发展方式、发展道路的欠缺呢?发展的关键是观念,有了正确的观念,才能认清贫穷落后的本质,抓住改革开放、提速发展的主要矛盾。观念就是力量,正确的观念会成为建设的力量,前进的力量,发展的力量;错误的观念,就会成为破坏的力量,倒退的力量。所以在发展这个时务上,甘肃的领导干部,对此应该有更清醒的认识,更强烈的追赶意识,树立悠悠万事,唯发展最大的意识,千方百计加快发展步伐。
二要识事。一名领导干部在面对各种具体工作时,本身就是一个发现矛盾和解决矛盾的过程。社会因素是极为复杂的,如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之间,领导的主体与客体之间,上级与下级之间都是一个又一个充满矛盾的统一体。识事就是指认清和抓住事物的本质、根本。何谓根本?就是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最关键的因素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就是事物的本质和主要矛盾,它决定着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为什么要抓根本?古人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这里的“本”,就是根本的意思。把抓根本上升到“道”的高度,可见其意义重大。毛泽东同志也曾经在《矛盾论》中指出:主要矛盾在事物的发展变化中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性、决定性作用。抓住了主要矛盾,也就抓住了问题的关键;解决了主要矛盾,其他问题也就容易解决了。可见,抓根本、抓主要矛盾,历来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领导方法,体现了一个领导者对事物、矛盾的驾驭能力。
抓根本的重要性,在某种意义上说是源于事物的复杂性。大千世界纷繁复杂,客观形势千变万化,各种问题千头万绪。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做工作、办事情决不能不分主次本末、不论轻重缓急,眉毛胡子一把抓,而必须善于抓根本、抓主要矛盾。抓住了根本,也就牵住了牛鼻子,就能做到纲举目张,工作就有了中心,有了重点,才能推动全局性的工作。毛泽东同志说:捉住了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相反,如果不辨形势、舍本求末,则必然会拣了芝麻丢了西瓜,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迷失方向,丧失工作的主动权。想大局、察大势、谋大事,善于抓住根本促进工作,正是领导者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
当今世界正处在深刻变化之中,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呈现出许多新趋势、新特点。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在这种情况下,领导干部面对的工作多、肩负的任务重、承受的压力大,这是必然的。越是这样,就越需要领导干部善于在不断变化的形势中把握方向,在纷繁复杂的矛盾中抓住要害,集中时间和精力抓好那些事关全局和长远、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推动各项工作,开创新的局面。事实证明,在工作中找准“主攻点”,牵住“牛鼻子”,往往能够取得势如破竹的效果,而不注意或不善于抓根本、抓主要矛盾,十个指头摁跳蚤,东一葫芦西一瓢,结果往往是降低领导效能,影响工作成效。
如何才能抓住根本呢?首先,应培育理论思维。根本作为本质的东西,一般都隐藏于事物内部,很难为人们的感官直接感知。只有依靠理性思维,对事物进行深入分析研究,才能透过现象看清本质,从而抓住根本。其次,应树立全局眼光。工作中的根本或主要矛盾都是具体的、实在的,在不同的地区、部门和不同的阶段、环境会有不同的内涵。但是,什么样的事情是根本性的事情,什么样的工作是根本性的工作,只有从全局角度去审视和把握,才能搞得准、抓得住。再次,应做到统筹兼顾。抓根本、抓主要矛盾,并不是搞“单打一”,抓住一点不及其余,而是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重点是两点的重点,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不能只谋“大事”而不顾“细节”。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为根本武器,学会“弹钢琴”,做到统筹兼顾,才能真正抓住根本,进而正确地处理矛盾,有效地推进工作。
三要识人。识人用人,也是领导干部,尤其是主要领导干部在实际工作中的一个根本性问题。世界上最宝贵的财富莫过于人才,在推动发展的各矛盾中,人是最活跃的因素,最关键的因素。唐太宗李世民说过:“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治。”在现代社会,最根本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最重要的决策是伴随用人的决策。成功领导者最主要的能力,就是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团结人才和使用人才的能力。然而,识别人,自古以来都是非常困难的。唐太宗继帝位后与右仆射封德彝有一名话:“何代无贤,但患遗而不知耳”。所以,识人难应该是困扰领导者的一个难题。看准人,并妥善用之,则工作事业无往而不利;看不准人,就会用人不当,即使再好的事情也会导致一塌糊涂。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关键在人才,我们现在最需要的资源也是人才。现实要求我们要从思想上重视人才,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要有马克思主义者的宽阔胸襟和宏大气魄,求贤若渴,爱才惜才,促成各类人才争相汇聚的局面。那么,什么是人才呢?就是“德才兼备”的人。以德才兼备作为知人善任的标准,是中国文化的结晶。“德”主要是对一个人思想政治和作风方面的要求,指个人人品、伦理道德和政治品德;“才”主要是对一个人能力和水平的要求,指才智、才华、才干等等,两者辩证统一,不能分割。无德,则不能服众,无才,则不能领导其所属人员做好工作。只有德才兼备,本文由老秘网推荐,才能率众完成其所肩负的任务。所以,宋代政治家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才者德之资,德者才之帅”的主张。但“德”与“才”相比较,“德”是第一位的,常言说,有德无才是庸才,干不了事;有才无德是蠢才,会干坏事;德才兼备才是人才,能干成事。因此,想干事、会干事、能干成事的人就是人才;组织看重、群众拥护的就是人才;能推动事业发展,给群众带来实惠的就是人才。那么,怎样能发现并识别人才呢?就是要校场赛马,要在工作实践中,在矛盾运动中,在事物发展变化中,从统揽全局上看其思路,从事业心,进取心上看其精神,从道德修养上看其品质,从履行职责上看其实绩,从工作难易上看其潜力,从同一层次群体比较上看其发展。否则,就可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识人必用人,用人用其长。清代顾嗣成语:“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舍长以就短,智者能为谋;生才贵适用,慎勿多苛求。”要着眼于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人才个性效能的充分发挥,把事业需要和个人专长结合起来,因事择人,适人而用,做到人事两宜,相得益彰。对上级领导者来说,用人重在一个“公”字。重公论,重实绩,重人品。心存些许私心杂念,“谁对我好,谁就是好人”,“谁服从我,谁就是人才”,那肯定出问题。一些重要岗位只所以落入胡长青、李真之流fubai分子之手,恐怕就是这一点上出了问题。人才不是天生地就的,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培养,要从政治上严格要求,在管理上严格监督,做到用才不护短,坚持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原则。放手大胆使用人才,给予其充分信任。没有信任就没有忠诚,也就不可能产生高度的责任心和事业心,不可能产生主动性和积极性。识人问题是永远的话题,也是实践过程中一个矛盾的悖论。从古到今,正反两方面的例子都有许多。因为人是世界上最复杂的动物,其智商、情商以及实践中的变异能力,是任何其他动物无法比拟的。
欢迎光临 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http://caiyes.cn/)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