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标题:
“文化搭台”就应该“文化唱戏”
[打印本页]
作者:
公文大家
时间:
2012-9-15 10:39
标题:
“文化搭台”就应该“文化唱戏”
“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口号近年在全国喊得颇为响亮,使得沉寂于经济大潮中的文化终于又有了彰显自身功能的机会。文化与经济相辅相成,各尽其用,相得益彰,各得其利,两全其美。然而,仔细想来又不免使人有些疑虑:为什么经济唱戏而偏偏要文化来搭台?文化与经济难道就是这种“搭台”与“唱戏”的关系?“搭台文化”的文化品味与“唱戏经济”的经济效益到底如何?其表象背后的利益驱动又如何?这些问题确实到了需要认真面对并冷静思考的时候了。
一、“搭台文化”的文化品味的变异
就一般情况而言,人们所说的文化既不是广义的文化,也不是狭义的文化,更不是考古学意义的文化,而是特指与物质相对的精神,包括社会风气、宗教信仰、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审美理想以及智能结构等等的精神复合体。然而不管文化概念如何界定,这五花八门、花样翻新的文化种类就使得文化成了人类社会最为庞杂的一个学科概念了。正应了那句“有容乃大”的古语,这无所不包的“文化”就由于它的庞杂而成了无边无沿而又鱼龙混杂的一潭永远说不清道不明的浑水。
但是当文化与经济联姻之后,其味道有点变异。在“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路数之中,在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旗帜之下,“文化”成了招揽客商的砝码,在一系列的节庆之后,三教九流一旦沾上“文化”的灵气,就都神气十足地开始大行其道。当然,在各级政府一开始举办的庄严而隆重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活动中,态度无疑是严肃而凝重的,用来“搭台”的文化也自然都是先进而正统的,请来表现“搭台”文化的学者、专家、艺术家更是严谨而正经的。但是随着时光的流逝,随着“搭台唱戏”活动广泛开展和文化挖掘的日渐深入,在文化庞杂的特点日益显现的同时,文化的品味也开始变异。
毋庸置疑,有些搭台的文化都是文化味十足,如山东潍坊的风筝节、河北吴桥杂技节、河南洛阳的牡丹节、广西南宁的民歌节、黑龙江哈尔滨的冰雪节等等,不管经济之戏最终唱得如何,单就搭台的文化本身的文化品味来说,却是无可挑剔也无可厚非的。然而,随之蜂拥而至的各种文化节日却开始让人莫名其妙起来。以特色种植业为主的节日如桃花节、杏花节、梨花节、枣花节、槐花节等等自不必说,以历史人物为对象的祭奠活动如祭黄帝、祭炎帝、祭孔子、祭孟子、祭老子、祭关羽、祭诸葛亮等等也不在话下,有些节庆文化简直让人莫名其妙,如都江堰的“清明放水节”,扬州的“烟花三月节”、湘乡的“曾国藩文化”、绍兴的“孔乙己文化”等等,不一而足……尤其是由于三峡水库的修建而被迫大量移民的重庆云阳县,竟然也因此举办了怎么听怎么别扭的“移民文化节”,在文化节隆重开幕之时,主办者提出的“弘扬移民文化、彰显移民精神”的口号,让人懵懂而百思不得其解。有些所谓的文化节,如云南墨江的“北回归线国际双胞胎节”则有点让人啼笑皆非了。更让人吃惊的是,浙江的宁波、杭州、绍兴,江苏的宜兴,山东的济宁,河南的驻马店、汝南等七个城市都争先恐后申报“梁祝之乡”并先后被批准命名。究其原因,无一例外地都是为了挖掘“唱经济戏”而需要的“搭台”文化所致。暂且不说文化是不是应该为经济搭台,如此硬着头皮拼凑起来的搭台“文化”,不仅变异了民族文化的品味,而且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初衷也似乎南辕北辙。
二、“唱戏经济”的经济效益的虚夸
细考“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台前幕后,“搭台是手段,唱戏是目的”似乎成了主办者众口一词的初衷,言中之意就是想借“文化”之名唱一台招揽客商、发展经济的大戏。不必讳言,在这里,“发展是硬道理”。摇身一变就成了“金钱是硬道理”。作为上层建筑的文化既然不能创造金钱,那么为能够创造金钱的“经济大戏”搭一个施展本领的戏台,也算是终成正果了。于是乎,花费巨资修建楼堂馆所,场面宏大,气派非凡,请来一些大腕小腕的学者艺术家,锣鼓一敲,上台说一气,登台唱一段,再请来从中央到地方的媒体炒作一番,请国内外的一些大商人、小商人享受一下文化之乐,观看一下贸易展示,游览一番古迹名胜,到后来,成果发布硕果累累,各种洽谈交易数据屡创新高,引得与会者满堂喝彩之后,这一场大戏就算是曲终人散了。
然而这经济大戏唱得究竟如何?主办者心里最明白。一场节日下来,盘点一下所签的合作项目,计算一下所引进的外资,才发现这“搭台唱戏”的想法很好,策划也很巧妙,台也搭得很大,锣鼓敲得也响亮,但是经济作为唱戏的主角似乎并不叫座。当轰轰烈烈、热热闹闹一阵子之后,大幕合上也就拆台散伙了。尤其是在偏远贫穷地区,由于资金短缺,设施简陋,处处捉襟见肘,主办者只得拆东补西,横摊竖派,强拆强建,文化创意上生拉硬扯,胡编滥造,请来几个二三流漂流艺人,花里胡哨吼叫一通也就罢了。那些看过吃过快乐过的外资内资的老板留下几纸意向性的合同,为媒体记者提供些报料,为靠耍笔杆子混饭的大秘、小秘们留下一些上报的数据,也就算功德圆满了。会后细细一盘点才发现事与愿违,除了待来年节庆再开张时才用得上的豪华的楼堂馆所和精美的大舞台之外,得到的只是经济上的大窟窿。
其实,一些聪明的领导不妨换位想想,如果自己是投资者,看到政府和领导如此好大喜功,如此为了招商而置民生于不顾,是否还敢安心投资呢?精明的企业家们注重的是投资环境及其利润回报,他才不管你文化舞台搭得多大多美,也不管你文化锣鼓敲得多么热闹,只是盛情邀请之下随便捧个人场,寻点开心,说上几句言不由衷的赞美之辞,留下一纸意向合同作为回报也就算完事大吉了。其实,没有人相信一台戏真能招来几个亿的投资,更没有人相信一首歌能唱富一座城市。复旦大学葛剑雄教授曾为此算过一笔经济账:“不少地方都宣称,通过‘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共签订多少亿合同,引进多少亿资金。实际大多是自欺欺人,不是将意向性合同说成事实,就是移花接木。投资者在商言商,光凭‘文化搭台’,又岂敢‘过来唱戏’?要真有利可图,即使不办公祭,照样能招商引资。”
据说,全国首倡“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山东淄博停办了已举行过六届的“淄博国际陶瓷玻璃艺术节”。此举一出,舆论哗然。许多不明真相的人纷纷质疑:为什么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的文化商业盛会要半途而废?其实作为主办者的当地政府最明白:这种依靠艺术节来招商引资、繁荣经济的愿望不仅不能实现,相反却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当地群众和工商企业的经济负担。广大百姓和企业对这样的节会早有微词,因此取消此类文化节庆活动无疑是明智之举,也自然受到了当地百姓和企业的欢迎。同时也促使人们真正用经济学的头脑对“搭台唱戏”的思维进行深入反思:用“文化”搭起的台子真能唱好“经济戏”吗?
三、“搭台”“唱戏”的官本位思维
说来似乎有点奇怪,既缺少文化品味同时也缺少经济效益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竟然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并大有愈演愈烈之势。也许是中国人见太多、识太广的原因,对这种心甘情愿做这赔本赚吆喝生意的怪现象竟然也见怪而不觉其怪了。不用细究人们心里也明白,这恰恰是许多中国官员的为官之道。
中国有句俗语曰:新官上任三把火,说的是新任的官员初来乍到,总要弄出点大大小小的动静来,上以明示政绩,下以蒙骗百姓,为日后开展政事铺路搭桥。然而事到如今,别说新官,即使旧任的老官,为了表示自己的政绩和进步,也要不断地弄点动静。当然,不管是新官还是旧官,从为官之道上来讲,都可以分为务实和务虚两种,最大的政绩自然莫过于为老百姓干实事,“发展是硬道理”也好,“金钱是硬道理”也罢,地方财政收入提高了,百姓手里有了钱,无论如何也算不得坏事。但是,聪明的为官之道向来都是在务实的同时也不忘务些虚事,比如面子工程、形象工程即是,其中最引人注目也是效果最显著的务虚工程,当属以“文化”为招牌的各种节庆活动。尤其是对那些缺少务实本领的官员来说,为官一任虽然不能造福一方百姓,但是用来彰显政绩的虚火还是要烧上一两把的,因此这类不仅动静大而且影响广的“文化”活动往往成为这类官员务虚的首选。再加上一些官员近年时兴的攀比之风,眼看着其他地区花样翻新的这个节那个会,五花八门的贸易洽谈、招商引资,搞得热热闹闹、红红火火,而只有自己这里冷冷清清一声不响,上怕领导有看法,下怕群众有意见,往往就会按猫画虎照葫芦画瓢,生搬硬套地创“节”造“会”,最终只能是仓促“搭台”,草草“唱戏”,经济效益暂且不顾,一些地方“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如火如荼却在情理之中了。
其实,“文化搭台”就应该“文化唱戏”,如果举办文化艺术节就应该突出文化艺术,举办文化名人讨论会就应该突出文化名人,举办书画展览就应该突出书画。比如当下风头正劲的文化产业大潮,所走的道路就是“文化搭台,文化唱戏”。尽管有些文化可以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而走向产业化的道路,但说到底还仍然是文化,所唱之戏也永远是文化大戏。同样,“经济唱戏”也应该“经济搭台”,完全不必要千方百计地弄个文化幌子出来搭台子撑门面,否则就难免陷入文化不是文化、经济不是经济的尴尬。例如以制鞋业著名而号称“中国鞋都”的某市,也受全国风起云涌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风潮的影响,为了树立“中国鞋都”光辉形象,硬着头皮挖掘“搭台”的传统文化,大张旗鼓地搞了一个“鞋文化节”,总使人不由自主地联想到“三寸金莲”这一独具中国特色的传统民族鞋文化。其实,这种生拉硬扯的“搭台文化”,真不如直接以鞋招商更具现代商业品位。不然,著称于世界的每年春秋两次的广交会,也应该挂上一个“文化艺术节”的幌子而招摇过市了。
不可否认,文化是提升品位的东西,越是在缺少文化的时代,文化的这种作用越是突出。读书的人无书可读,不读书的人却藏书万卷,已不是太罕见的事情。没文化的人总是忌讳说自己没文化,因而也就越发想在人前表现得有文化,于是用文化装点门面也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说到底,“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也脱不开“形象”与“面子”的干系。其实,在经济的时代讲经济也不是什么丢脸的事,毕竟在金钱的时代缺少了金钱就寸步难行;把文化与经济联系在一起也没有错,因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本来就是互为表里的,经济发展需要文化的支持,而有些文化也可以用来创造经济价值。但是如果只是想用文化来妆扮自己本来没文化的门面,不仅难以免俗,而且会沦为恶俗。(作者:牛炳文系河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
欢迎光临 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http://caiyes.cn/)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