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标题: 依托“三会”活动 打造苏区精品文化 [打印本页]

作者: 学习啦    时间: 2012-9-6 12:48
标题: 依托“三会”活动 打造苏区精品文化
    近年来,泰宁县大田乡以“三会”活动开展为契机,以苏区精神为载体,不断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健全农村文化组织网络,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有较大改善,农村文化体育事业有了较快发展,先后被授予市、县“先进文化乡(镇)”称号。
    一、繁荣“三会”,铸就苏区文化精髓
    大田的“三会”活动,是历年来大田乡党委、政府不断探索挖掘、提升的结果,是历史与当下充分结合的实践,成为苏区文化的传承精髓。
    (一)点睛,亮灯会。每逢重大节庆日,大田乡舞灯活动便热闹非凡,来自全乡7个村18处的各类灯种争相斗艳,进而形成了大田乡特有的“灯会”文化。大田灯种各异,以大田村的“蚯蚓灯”、料坊村的“龙灯”和北斗村的“花灯”最为出名,特别是“蚯蚓灯”,至今已有六百余年的历史。它起源于明代盛行于明末清初,虽历经民国、解放初及“文革”动乱期,但在土地革命、解放战争时期仍有所发展。改革开放后,大田乡不断发扬苏区精神,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弘扬振兴,并于2012年元宵节举办了首届以“蚯蚓灯”为主的展示灯会。蚯蚓灯包括接灯、起灯、游灯、闹灯、盘灯五个流程,表演形式丰富多彩、别具一格,展现出独特的传统民俗文化,已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提神,闹农民趣味运动会。大田乡农民趣味运动会由来已久,土地革命时期,革命根据地开展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农民满足了土地需求后,自发的组织了以“比劳动,比生产”为主的简单农事比赛。1983年建立乡文化中心后,这种赛事演变为有组织的活动,经过不断的挖掘、完善,于2008年正式形成由乡党委、政府主办,各行政村、站所共同参与的首届大型趣味运动会,赛事定于每年8月农闲期举行。运动会设置了“挑粮跑”、“切笋大战”、“小鸭快跑”等多种极具本土特色的比赛项目,不仅增添了“趣”味,更展现了“农”味。作为泰宁县乃至周边地区唯一举办的特色活动,曾被中国网络电视台、中国网、凤凰网、搜狐网和福建文明网、《福建日报》、《三明日报》等多家中央、省、市、县媒体宣传报道。
    (三)扬声,办农民演出协会。每年农历八月二十二日的大田庙会,场面壮观,吸引了不少来自周边市县乡镇和江西、福州等会馆的群众、客商及戏团前来赴会。第二次国民革命战争及1933年中共泰宁县委和县苏维埃政府机关迁入大田乡过渡时期,在革命思想的熏陶下,民间艺人自发成立了文艺宣传小分队,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改组并入乡文艺演出队,发展至今已成为家喻户晓的农民演出协会。该协会主动融入不同时代元素,如山歌独唱、腰鼓、器乐演奏、广场舞等,积极在传统文化、苏区文化中寻求创新点。由于表演者生于民间、传于民间、兴于民间,其淳朴热情的表演形式真实地反映出不同时代、不同背景下的“农村发展面貌”,逐步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二、凸显“四重”,展示苏区文化形态
    在“三会”活动开展的具体实践中,大田乡依托“四重”,在阵地建设、队伍充实、传承发扬、人才挖掘等方面下大力气,独特的苏区文化形态逐步显现。
    (一)重阵地,完善文化场所建设。截至今年,全乡共建有1个综合文化站、7个文化活动室、14户文化宣传中心户、7个农家书屋、9个篮球场、12个兵乓球室、18个棋牌室、6处健身路径、2个气排球场等活动场所。通过向上争取和乡村自筹,每年投入经费20-30万元,用于文化体育场所建设、设施设备维修、人员工资发放、群众活动开展等。
    (二)重队伍,充实一线人员配备。一是乡综合文化站配备了1名专职人员和2名兼职人员,主要负责文化站日常具体事宜;二是各村通过配齐了7名文化协管员,主要做好各村相关文化事务;三是乡党委、政府从退休干部、退休教师和老年协会队伍中专门聘请了10名有经验、有威望的老同志作为业余文化协管员,主要协助乡村两级开展文化工作。
    (三)重传承,抓好文化遗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对全乡各村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拉网式普查,共有“过三日”、“香付梓粉”等11项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风民俗收入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蚯蚓灯”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物普查方面,重点对不可移动文物展开全面普查,发现大田上塅杨氏太和堡、料坊八十丘郎官第等村尚有极具保护价值的明清古建筑,正争取申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四)重挖掘,培养各类业余文艺骨干。强化自身能力方面,引导致富农民热心办文化宣传,在全乡14户文化中心户中,均配备齐全电视机、书柜、报夹、棋牌、桌椅等宣传文化设施;鼓励农村业务文艺骨干参加各类比赛,大田村村民江瑞华曾获得全县山歌比赛二等奖,大田乡代表队获得县首届文化协管员文化技能大赛三等奖。交流互动方面,不定期邀请县梅林剧团、杉城业余文艺演出队和建宁县老年文艺队来我乡慰问演出及放映电影,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农村业余文艺骨干的综合素质不断提升。
    三、力求“五创”,鼓足苏区文化后劲
    在以“三会”活动开展为主体的大田苏区文化建设中,涌现出了一批先进个人集体,如上田村村民杨善文荣获“全国孝亲敬老之星”和入选“福建好人榜”荣誉等。但也存在如资金投入缺乏、业余文化协管员和文艺骨干流动性大、管理较难等困难。今后将围绕“五创”,逐步增强苏区文化发展后劲。
    (一)创新保障机制。学习讲多元。通过会议、党员中心户和文化中心户等形式从上到下深入学习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结合实际加以贯彻。制度列规划。在《大田乡2011-2030年集镇建设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规修编中认真规划全乡文化事业发展。
    (二)创新投入机制。投入需“两高”。即文化建设年投入高于上年水平,高于财政增幅水平。争取多渠道。通过政府激励机制、乡村筹资筹劳、上级部分支持、企业单位赞助等形式,引导社会各方面资金投入到文化事业发展中。
    (三)创新队伍机制。乡级精专业。拿出一定比例公开招聘相关专业人才继续充实综合文化站队伍。村级讲才能。采取推荐、自荐和公开竞聘等方式切实配齐各村文化协管员力量,加大后备骨干培养。民间靠保护。完善乡老年业余文化协管队伍和保护提升民间艺人队伍,注重传帮带延续。
    (四)创新活动机制。传统文化要传承。以文化站、文化户为阵地,以文化协管员和民间业余文艺力量,继续开展季节性和阶段性的文艺活动。特色文化需挖掘。加大文化遗产和文物保护力度,不断提高“三会”的活动质量,做强做大边贸文化。
    (五)创新平台机制。交流平台要建立。加强与社会多方面沟通,在邀请文艺社团来演出的同时,更要主动走出大田,学习先进经验。旅游平台应结合。充分挖掘当地的旅游资源,积极对接泰宁世界旅游品牌,把“苏区文化”和“丹霞文化”完美结合。●伍 民




欢迎光临 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http://caiyes.cn/)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