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标题: 银川市文化及相关产业调查报告 [打印本页]
作者: 文鉴 时间: 2012-8-19 17:48
标题: 银川市文化及相关产业调查报告
文化产业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兴起的新兴产业。银川市作为自治区首府,文化底蕴丰厚,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有两千多年,现已经形成了丰厚的塞上江南文化、古老的黄河文化、灿烂的回族文化、神秘的西夏文化,人文资源极为丰富。随着银川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文化发展环境的改善以及文化旅游业的崛起,全市文化产业的发展逐渐成为备受关注的新投资热点和增长点,尤其是在民族特点、地域特色、环境条件、资源优势等方面,银川市具有十分优越的文化产业发展空间。根据自治区统计局的统一安排,2011年上半年全区统一开展了文化产业统计调查工作,现就调查情况作进一步分析。
一、文化产业发展的特点
(一)总体规模不断扩大
调查结果显示,2010年银川市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21.63亿元,占全区文化产业的67.2%(详见表一),总量居全区第1位。比2009年增长14.81%,比2008年增长28.44%。随着文化产业经济总量的增加,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也逐步上升,201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7%,比2009年提高0.3个百分点。
(二)文化产业核心层发展迅猛
2010年银川市新闻服务、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广播电视电影服务、文化艺术服务等文化产业核心层发展增速加快,实现增加值9.26亿元;以网络文化、休闲娱乐、旅游文化、广告及会展等文化产业外围层发展迅速,实现增加值4.8亿元;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生产和销售等相关层稳步增长,实现增加值7.57亿元,三大层增加值占文化产业增加值总额的比重分别为42.8%、22.2%、35%,其中核心层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总量最大,占比最高,增速最快(详见表二)。
(三)艺术团体不断壮大
以银川市艺术剧院为代表的我老秘网市文艺团体在改制中不断壮大,实现了艺术发展与演出收入的双丰收。银川市艺术剧院有限公司以“抓演出、出精品、出人才”为着力点和出发点,全年演出151场,收入600万元。其中舞剧《月上贺兰》演出76场,在第九届中国艺术节上,舞剧《月上贺兰》被评为第十三届“文化大奖特别奖”。
市杂技团加强市场化运作,全年演出342场,收入110万元,在西塔戏园演出“杂技专场晚会”16场,观众近5万人。2010年2月至3月,赴台湾进行1个月30场的商业演出,收入22万元。
秦腔剧团佳绩频传,全年演出场次212场,其中商业性演出159场,演出收入70余万元,利润20万元。2010年5月,市秦腔剧团团长柳萍荣获中国第十三届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表演奖。6月,新编大型秦腔历史剧《庄妃与多尔衮》荣获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协会金孔雀综合大奖。刘萍、李小雄荣获优秀表演奖。
(四)广播影视发展喜人
广播电视网覆盖不断完善和扩大,全市广播电视全面实现了“村村通”、“户户通”,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100%。电影进社区、下乡村、进军营、进建筑工地、进特殊教育场所等活动常年开展,2010年全年完成数字电影放映工程8738场,其中农村5576场。继续保持农村一月一村1.5场的放映目标,城市通过固定放映和流动放映相结合的方式,在较大广场社区基本实现一月一社区放映2场的目标。“村村通、户户通”巩固率达到98%以上。2006年8月,银川市与大连万达集团合作成立了国内一流的五星级影院——银川万达国际电影城,目前万达国际电影城票房收入突破3000万元,跻身全国城市影院30强。
(五)新闻出版业势头强劲
2010年,银川市出版杂志36种,出版量由2008年的341万册增加到2010年的1331万册,增长2.9倍;出版图书由2008年的460种增加到2010年640种,增长39%;出版量由2008年的1466万册增加到2010年的2123万册,增长44.8%。
(六)社会文化繁荣发展
银川市有公共文化和各类群众文化事业机构650余个,2010年以广场文化为重点,全力打造“湖城文化品牌”、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推出“踏歌起舞”文化工程,全面统筹城乡文化和基层文化建设。组织第七届湖城之夏-广场文化季活动,全年完成各类演出915场,其中:各县市区完成广场文艺演出182场,特色文化广场文艺演出475场,下基层文艺演出150场,各类节庆演出15场,第二届全市职工文艺汇演、第三届中老年文艺汇演、第三届农民文艺汇演22场。
围绕“踏歌起舞”,以广场经典歌曲演唱、广场民族舞蹈教学为主要内容的各类培训,2010年共举办各类培训班100多个班(次),培训基层文艺骨干4000余人(次),开展对3个社会文艺团队、2个乡镇农民文艺团队的结对帮扶。2010年5月,贺兰县文化馆创作的舞蹈《栲栳》荣获第十五届全国“群星奖-作品奖”,创造了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获得“群星奖”的全新记录。
银川市图书馆2010年完成新书购置2041种、6118册,报刊、杂志订阅1206种,接待读者41万人(次)、书刊流通82万册(次)、建立图书流通点30个、组织举办各类公益性活动23场,充分利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各级网络渠道,开展对共享工程基层点的服务与指导,银川市图书馆1月荣获由文化部颁发的“一级图书馆”。
(七)体制改革不断推进
银川市文化体制改革相继推出一系列举措,按照中央、国务院以及区市委、政府相关政策要求,结合银川市文化艺术单位及事业发展具体实际,银川市专业艺术院团改制工作全面实施,银川市艺术剧院与银川市杂技团整合成立银川艺术剧团有限公司、转换原有事业体制为国有文化艺术类企业,完成了银川市东方红影剧院和新城影剧院资产管理及人员安置实施方案。
(八)居民文化消费日趋旺盛
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的生活消费方式发生显著变化,物质需求所占比重下降,精神文化需求所占比重上升。2010年,银川市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为32.07%,比2009年下降0.74个百分点;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为35.8%,比2009年下降1.3个百分点。2010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文化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1588.17元,比2009年增长13.6%;农村居民人均文化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321.28元,比2009年增长10.8%,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有效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
二、 银川市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银川市文化产业虽然取得一定发展,但与发达城市相比还存在着较大差距,并与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群众对文化发展的基本需求还不相适应,主要表现为:
(一)文化产业总量偏小
作为新兴产业,银川市的文化产业经过几年的发展,初步建立了门类比较齐全的产业体系,品牌战略也发挥了一定成效,但银川市文化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极不相适应、差距依然较大,且投入多、产出低,难以形成市场健康发展、效益稳步提升的良性发展态势,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2.7%,与国内文化产业发达城市相比差距较大,北京、湖南等城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5%。
(二)基础设施薄弱,专业人才缺乏
银川市文化产业基础设施相对落后,与建设西北地区“最适宜居住、最适宜创业”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目标与要求还不相适应,突出表现在规划滞后、产业聚集区或产业聚集带建设项目不完备,文化旅游交通建设缓慢、演艺娱乐场所总量严重不足,文化产业人才匮乏,尤其缺乏能开发设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能引导市场需求的一流创意、设计人才,以及既熟悉文化创意内容又具备有关市场营销、融资、企业运作等知识的文化产业专业技术人才。
(三)文化产业资金投入不足
银川市文化建设主要依靠政府的投资,资金投入渠道单一,许多文化基础设施、文化产业技术改造项目难以启动。特别是文化产业融资渠道不宽,文化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传统文化产业的比重过高,现代新兴文化产业发展较慢,尚未形成具有竞争性的产业生态系统,对文化产品的开发、舞台精品艺术的打造及文化人才的激励等方面经费无保障,制约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四)发展文化产业的社会共识和重视程度还不够
由于银川市文化产业基础薄弱,发展水平不高。因此,对推进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发展支柱型产业认识有待提高,对正确处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之间的关系亟待正确把握,对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不透彻、认识不到位,发展思路不清晰,这一切,需要尽快解决与提高。
三、关于加快银川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培育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制定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都为文化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是城市文明和社会进步的标志,是现代化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文化对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促进作用显而易见,可以说,没有文化的发展繁荣,就难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因此,全市上下要把发展文化产业的思想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努力推动全市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
(一)制定文化产业总体规划、推动文化产业协调发展
结合银川市实际情况,依托深厚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文化优势,围绕人文、山川等资源,以打造“塞上湖城”自然文化、“西夏古都”历史文化和“回乡风情”民族文化及现代运动休闲文化确立发展方向与目标,进行科学规划与布局,形成银川市文化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与此同时,要制定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推动文化产业健康、协调、快速发展。
(二)加快人才培养,建立健全培养选拔机制
发展文化产业,必须培养造就一大批既有开拓能力、又有经营能力,既懂文化、又懂市场,精于运作企业的文化经营者,因此,要通过各种形式、各种途径引进一批高层次的专业领军人才,培养一批熟悉市场经济规律,懂经营、善管理的专业文化人才,吸引一批创意、设计、研发等高端人才进入文化产业领域。今后应调整人才教育结构,加强对创意产业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复合型人才、营销人才的培养;积极举办各种大型创意设计展览,打造设计师们相互交流、碰撞的平台,激发创意人才创造原创文化产品的激情和动力。鼓励以岗位聘任、项目聘任等多种方式集聚文化产业人才,并要努力营造能使高水平文化经营人才不断脱颖而出的环境和机制,尽快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文化产业经营队伍。
(三)加大政府投入和金融支持,鼓励民间资本发展文化产业
政府部门要加大文化产业投入和重点项目的扶持力度,通过发行股票、债券、补充资本金等方式,缓解文化企业的资金短缺,实行资助性信贷政策、对效益好、有偿还能力的文化经营部门开办资产抵押业务、鼓励大型文化企业通过债券、股票、市场、职工集资合股等筹措资金。鼓励和引导文化企业面向资本市场融资,扩大文化企业的直接融资规模,促进金融资本、社会资本 、民间资本、产业资本与文化资源的对接,充分发挥地方银行的作用。积极搭建文化企业招商引资的有效平台,创造条件,鼓励和扶持民营文化企业举办或参与文化、经济展会,支持民营文化企业参与政府举办的各类文化艺术活动。
(四)培育骨干文化企业、打造品牌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要成为国民经济发展支柱产业,既要有一定数量和规模的中小企业,又要有带动行业发展的大型骨干企业支撑。为此,要培育骨干文化企业,整合优质资源,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识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骨干文化企业,形成一批富有活力的优势企业集群,对地域特色鲜明、产业优势明显、发展实力较强、具有较长产业链、能够形成集群发展的企业及其建设项目要通过税收、金融等相关政策予以重点培育和扶持,推动跨地区、跨行业联合和重组,努力将其打造成为具有影响力、带动力和抵御市场风险能力的骨干企业,推动文化产业做大做强。
(五)建立完善扶持政策,营造宽松发展环境
文化产业需要政府依靠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来支持发展。目前,银川市文化产业缺少相应的扶持政策,需要尽快制定出台具体的政策,并落实中央、国务院以及自治区有关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和规定,鼓励多种类型、多种所有制文化企业协调发展,积极吸收社会资本进入文化创意、影视制作、演艺娱乐等领域,逐步实现以股份制企业为主体、国有企业为骨干、民营企业为依托,互为补充、协调发展的文化产业大格局,使文化产业发展政策及法规覆盖产业主要领域和行业,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良好政策环境。
作者: 文鉴 时间: 2012-8-19 17:52
我老秘网市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产业发展工作虽然取得了可喜的成效,但按照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要求,特别是与省内外文化体制改革及文化产业发展工作较好的地区相比,我老秘网市还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文化体制改革进展缓慢。成都市已经成功地进行了文化体制改革,标志是明晰了产权、明确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企业,解决了历史包袱,因此产生了动力和活力,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我老秘网市文化体制迄今为止基本上在沿用计划经济的模式,还没有真正转到市场经济的轨道上来。专业艺术表演团体第一轮改革只是浅层次的改革,产权没有明晰、包袱依然沉重,第二轮改革虽以提出改革方案,但还没有具体政策,未能进入实施阶段。图书、音像、电影发行的改制工作还没有迈出实质性步伐,如电影公司国有资产有效退出工作,目前只集大陆影院一家,整体方案还没有进行审定。县(市)区文化部门至今还没有进行改革。全市文化部门不仅负责制定文化政策和市场监管,有的还直接兴办文化企事业,管办不分、政企不分、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全市各级文化单位都有各自的利益,没有形成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主创新的市场主体。
2、文化产业尚未形成规模。云南的大型原生态歌舞集《云南映像》和丽江的民族歌舞《丽水金沙》等剧目创出了品牌,同当地旅游紧密结合走出了发展文化产业的新路子。我老秘网市文化产业仍然处在缓慢发展的状态,普遍存在着企业规模小,演艺水平低,竞争能力差,更缺乏向国际、国内市场拓展的能力。至今除广电局所属奥维德公司外还没有一个有规模、上档次的文化企业。目前电影放映业已跌入低谷,经济效益严重下滑,电影收入已跌至九十年代前年收入500多万元的五分之一即不足100万元。同时,我老秘网市文化产业还没有与旅游产业紧密结合起来,没有打开在旅游方面销售文化产品和提供文化服务的新路子。文化企业本身经营管理水平不高,创新能力不足等。
3、文化基础设施仍陈旧落后。成都市文化部门利用土地置换出
15,000平方米的文化演艺中心,采取社会招标方式聘用能人经营,收回的大量资金改善了全市的文化基础设施。我老秘网市文化基础设施大多陈旧落后,危房较多,相当一部分县级文化馆舍严重破损。如始建于1929年的市人民剧场,1974年大火后的复建已不能满足演出需要,现一部分作为影院、一部分分割集,屋顶漏雨、墙皮脱落、坐席破烂不堪、取暖设备全部瘫痪、消防隐患重重。再如1964年建的市群众艺术馆也存在很多老大难的问题。一是作为城市群众文艺服务的场所,位于二一九公园深处不合适,不能方便群众的就近需求。二是年久失修、破损严重。三是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远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城市百万人口以上应为5000平方米以上的要求。1990年市计委已立项搬迁,政府也多次要求迁出而迁不出。三如大众剧场翻建后,设在铁西商业网点内,多年无资金投入,没有设备和装修,不能投入使用,一直闲置。类似的现象还有和平影院、繁荣影院、工人文化宫及鞍钢所属大部分文化场馆等。全市乡镇有三分之二以上的文化站基本上没有活动场所和设备,城市社区文化设施也不配套,场地狭小,条件很差,不能方便群众的文化生活需要。
4、人才整体素质不高流失严重。我老秘网市虽然有数量可观的文化人才,但由于文化产业发展缓慢等原因,造成人才流失。如在全国享有盛誉的刘兰芳、单田方、陈晓旭,在全国有知名度的王平、毕彦君,年轻一代的梁艳、吴琼、陈雁、张秀云、王旭等,这里既有为国家输送的人才,也有因我老秘网市文化产业发展缓慢而自己另谋高就的。现在有一定知名度的编剧、导演、演员、指挥很少,且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本科学历以上人员仅占总量的12.5%,高级职称人才仅占人才总量的5.5%,而高中以下文化程度的人员却占到了总量的76.7%。高水平管理人才和复合型人才普遍紧缺,部分专业已出现断档。编剧、导演、指挥、舞美设计、演出经纪、艺术科研、图书馆计算机软件开发、古籍整理、社科咨询以及群众文化、文博拔尖人才严重不足。
我老秘网市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产业发展同省内外较好的地区相比差距较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在思想观念上,我们不如南方经济发达城市开放,往往重视经济忽视文化、重视宣传忽视建设、重视设施忽视人才、重视文化事业忽视文化产业,难以用市场经济的观念来发展文化。在经费投入上,自己和自己比年年有增长(全口径市财政投入2000年1258万元、2001年1214万元、2002年1762万元、2003年1964万元),横向比我们不如沈阳(2000年3202万元、2001年3768万元、2002年4110万元、2003年4681万元)和大连(2000年3422万元、2001年3561万元、2002年4628万元、2003年5772万元),略高于抚顺、本溪等市,看起来与鞍山在省内的排次相当,但稍加分析就可看出我老秘网市对文化的投入不足。如市图书馆购书经费2002年57万元,2003年33.6万元;市少儿图书馆购书经费2001年38万元、2002年21.3万元、2003年21万元,呈逐年减少的趋势。市几个剧院由于经费紧张,给艺术产品的创作和生产带来困难。财政年年增加的经费投入大部分被“人头费”吃掉了。同时,社会资金投入还没有动员起来。在文化市场发育上,还缺乏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与市场衔接的纽带,没有建立起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文化市场体系。
三、当前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文化产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具体表现在:
(一)文化产业总量还不够大、水平还不够高。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呈现快速增长态势,特别是随着文化程度的提高和闲暇时间的增多,人民群众对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更加多样化。相比之下,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需矛盾和“结构性短缺”突出,“有效供给”相对不足,与人民群众快速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还有一定差距。
尽管国际社会尚未形成统一的文化产业划分标准,各国文化产业的统计口径还不一致,但也可以看出,我国文化产业总量还不够大、水平还不够高,文化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份额相对较小,对经济结构的调整作用发挥不够,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及影响远远低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文化产业要真正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还有待采取有力措施加以推进。
(二)文化产业集中度不高,缺乏骨干企业和知名品牌。
由于起步较晚和文化领域条块分割、市场壁垒等原因,我国的文化企业“软小散滥”问题比较突出,规模普遍偏小,产业规模化和集约化程度不高,产业布局不均衡,大规模、高水平、产业链完整的龙头企业少,缺少文化领域的战略投资者和骨干企业。文化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高、核心竞争力不足,知识产权的作用发挥不充分,企业的创意、研发、制作水平较低,内涵深刻、风格独特、形式新颖、技术先进的精品力作和知名的文化品牌较少,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政策、法规体系不健全,投入、人才保障不完善。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但从总体上看还不够完善。文化立法比较薄弱,文化产业发展缺乏强有力的法制保障,产业政策还需进一步增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对文化产业的行政管理仍然存在一些体制性、政策性障碍,产业规划不明晰,行业管理不规范,特别是对网络文化等新兴业态的管理仍然依赖传统的管理经验和模式。盗版侵权问题仍比较突出,知识产权保护有待加强。
虽然各级财政对文化建设的投入不断增加,但由于长期以来文化建设经费基数低、底子薄、基础条件差,财政投入的增长与文化发展的需求之间仍有不小的差距,对文化投入总量仍显不足,文化产业发展基础条件薄弱。
文化产业的创意人才、经营管理人才、技术开发人才、市场营销人才,尤其是既懂文化又懂经营的复合型高级人才短缺,人才培养和激励保障机制有待加强。文化产业统计工作刚刚起步,统计指标体系还在完善,统计工作尚未全面覆盖从事文化产业的所有单位和个人。现代科技与文化的融合愈加紧密,但传统文化产业利用新技术的动力不强、活力不足。文化产业标准化体系建设比较滞后,影响了产业发展水平提升和规模扩大。
(四)文化贸易逆差仍然较大,文化产业“走出去”步伐有待进一步加快。
近年来,虽然我国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数量有所增长,但文化贸易逆差的现象仍未得到根本改变,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渠道比较狭窄,出口价格远远低于进口的同类产品,我国文化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和传播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升。以演艺产品为例,我国引进和派出的文艺演出每场收入比约为10∶1,我国全部海外商业演出的年收入不到1亿美元,不及国外一个著名马戏团一年的海外演出收入。
(五)盲目发展的苗头一定程度存在,规划、引导和调控有待进一步加强。
目前,各地发展文化产业热情高涨,竞相上马大型文化产业项目,文化产业园区基地遍布各地,各种资本也纷纷涌入文化产业。这一方面体现了各界对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预期,也是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前提,对产业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但另一方面,盲目发展、资源浪费、同质化竞争的问题已经出现,需要引起重视。如全国有几十个城市已开工或准备建设大型动漫主题公园或文化主题公园;不少风景区都拟上马大型实景演出;有的文化产业项目以文化之名搞房地产开发。这些势头如不及时加以规划、引导和调控,很可能影响到文化产业的科学发展。
欢迎光临 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http://caiyes.cn/) |
Powered by Discuz! X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