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标题: 关于龙岩市文化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打印本页]

作者: 文鉴    时间: 2012-8-19 16:46
标题: 关于龙岩市文化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2011年7月,本课题研组对我老秘网市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调研。调研组先后听取了市直8个委局和长汀县、连城县人民政府的汇报,召开了市区相关文化单位座谈会,深入龙岩志高动漫科技园等16家文化事业企业单位实地考察,并到东北、山东等地学习考察发展文化产业的经验和做法,委托其余县(市、区)人大教科文卫委配合调研,提供书面报告。现将有关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老秘网市特色文化品牌建设及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一)我老秘网市特色文化品牌建设情况
    1.地域文化品牌异彩纷呈。继长汀被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后,以永定土楼为核心的福建土楼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连城冠豸山被列入中国地质公园,长汀店头街被列入中国历史文化名街,上杭被列入“中国山歌之乡”,漳平荣获“中国现代民间绘画(漳平农民画)之乡”、“中国花卉之乡”、“中国花木之乡”、“中国水仙茶之乡”等称号。这些国家级、世界级的文化品牌,有力地提升了我老秘网市文化影响力,成为我老秘网市最亮丽的“名片”。近年来,客家文化、红土地文化、闽南(支系)文化、妈祖文化、定光佛文化等极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品牌逐步得到彰显,知名度和影响力持续提升。
    2.舞台艺术品牌绚丽夺目。近年来我老秘网市大力实施文化艺术精品工程,着力推动传统艺术继承与创新,舞台艺术精品力作不断呈现。交响乐《土楼回响》获全国金钟奖,小品《市长和他的父亲》获华东六省一市相声小品赛金奖,现代汉剧《擂皮子七七和俏俏嫂》等获省奖。大型客家原生态歌舞《土楼神韵》赴台成功演出,并成为我省笫一台进入国家大剧院演出的剧目,广受好评,万人采茶灯歌舞获吉尼斯世界纪录,上杭客家木偶和连城客家木偶书法表演享誉中外。
3.公共文化服务品牌亮点迭出。我老秘网市在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以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为出发点、立足点,不断创新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和形式,精心打造了一批适应时代要求、深受人民喜爱的公共文化服务品牌。以“关注农村、关注贫困、关注教育”为主题的文化艺术扶贫工程,得到省里的好评。我老秘网市村级文化协管员己成为构建我老秘网市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一支重要力量,市级财政对全市行政村设立的村级文化协管员拨出专款、发放津贴。我老秘网市还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镇综合文化站、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等方面加大推进力度,培育打造了老区农村文化行、“红土书香”、“红土清风”、激情广场大家唱等公共文化服务特色品牌。
4.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丰富多彩。近年来,我老秘网市按照“保护第一,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报评定为抓手,切实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开发工作,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目前,我老秘网市共有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1项,其中7项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闽西汉剧、闽西客家十番音乐等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得到很好的保护,闽西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已立项,将成为我国第一个国家级客家生态文化保护区。
5.客家祖地文化影响广泛。我老秘网市依托独特的客家人文地理优势,不断拓展对台、对外文化交流渠道,提升规模层次,形成了一批参与面广、影响力大的对台对外文化交流节庆会展活动品牌。如持续开展的“海峡两岸客家高峰论坛”、“世界客家公祭母亲河”、“中国客家文化旅游欢乐节”、“两岸客家族谱展”、“中国永定客家土楼文化节”、“两岸客家定光佛文化节”、“客家民俗文化节”、“中国客家美食节”、“世界龙岩同乡会”、“世界永定同乡会”、“世界张化孙文化研究会”等节庆活动的影响也日益广泛。一批影视作品在央视播出,如五集专题片《土楼探秘》在央视“探索•发现”及“走遍中国”栏目播出;四十集电视剧《下南洋》在央视八套黄金时档播出;《我们客家人》,《客家祖地行》等广播电视节目在台湾展播,获得好评。
(二)我老秘网市文化产业建设状况
1.地域特色品牌文化与旅游相结合,朝产业方向发展。
   一是以永定土楼为代表的客家土楼文化得到弘扬。特别是土楼成为世界文化遗产,胡锦涛总书记视察永定土楼以来,到土楼旅游、观光的中外旅客与日俱增,今年1-6月,永定土楼游客数量达到270万人次,比增35%。土楼客家文化产业也快速发展,带动土楼文化艺术演艺和各种图书、旅游商品、客家美食、温泉的开发。土楼创意文化已开始运作,100集“土楼王”动漫电视剧正在创作之中。
二是以长汀历史文化名城、客家首府为主题的客家祖地文化得到进一步的彰显。随着每年一次的“世界客属公祭客家母亲河”活动的连续举办,吸引着海内外客属乡亲回闽西客家祖地寻根谒祖,长汀客家首府的文化产业初显。
三是以上杭客家族谱馆为中心的客家族谱文化得到弘扬。每年都吸引了张、李、丘、黄姓等姓氏的海内外后裔回上杭寻根祭祖,有力地推动客家族谱馆的建设。目前上杭客家族谱馆已收藏138个客家姓氏,2万余册客家族谱,初步形成客家族谱文化业态。
四是闽西特色的民间民俗文化活动方兴未艾。永定客家的山歌、抚市“闹故事”、湖坑“做大福”,长汀船灯、火龙,武平“上刀山”、“下火海”、“客家十番音乐”,上杭白砂、茶地的传统木偶戏,新罗的采茶灯、盂兰盆盛会,漳平新桥的农民画,连城姑田游大龙、罗坊走古事、庙前芷溪花灯、隔川南拳武术比赛,根雕艺术、古玩收藏、新泉温泉和美食与冠豸山自然人文生态风光旅游相得益彰。连城特色的文化产业正在兴起,带动客家文学创作,成为中国作家协会文学创作基地。
五是以古田会址为龙头的红色文化品牌向红色文化产业方向发展。一方面,我老秘网市开展了大规模的古田会议遗址群的维修保护与开发利用。另一方面,我老秘网市与中央电视台和省电视台合作,精心策划、协助拍摄《红色摇篮》、《邓子恢》、《古田会议》、《古田:1929》等红色题材的影视作品,并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同时以古田会址的品牌优势,带动闽西一大批红色革命旧址的维修改造开发,如闽西革命历史博物馆、《才溪乡调查》纪念馆、长汀省苏维埃旧址、龙岩后田暴动、永定金砂暴动、瞿秋白、邓子恢、张鼎丞等纪念馆等等,彰显了闽西红色文化的品牌。尤其是胡锦涛总书记到古田与五龙村民一起过年之后,以古田为龙头的红色文化之旅,带动了红色圣地的文化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红色文化旅游已成为我老秘网市对外的一张亮丽名片。
六是以漳平永福和武平桃溪绿茶为龙头的茶文化产业正在兴起。随着漳平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的建成,永福成为全国最大的软枝乌龙茶生产基地,武平成为我省重要的绿茶基地。近年来开展或参与各种“茶王”比赛、茶艺表演,不仅拉动了漳平、武平茶文化产业的发展,还带动了龙台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
七是“海峡客家”文化品牌初显魅力。市文联积极响应市委关于打造“海峡客家”文化品牌的号召,于2010年8月在龙岩中心城市,创建了“海峡客家艺术城”。集闽西历代名家书画精品、奇石根艺、古玩收藏、文房四宝、竹木雕刻、工艺饰品、休闲茶艺等众多艺术门类,是闽西文化艺术品聚集地、展示台。现在,“海峡客家艺术城”已成为市民淘宝和旅游观光的好去处,成为我老秘网市文化艺术产品的集散地。
八是兰花文化影响力不断提升。连城兰花股份有限公司,是目前国内最大的集生产、科研、营销、服务于一体的集团化资深兰花企业之一。公司专业培育素心建兰、四季兰、寒兰、春兰、蕙兰、墨兰、春剑、莲瓣兰、杂交兰等300多个兰花品种,产品远销全国各地。目前,“连城兰花”已被评为“福建省著名商标”。经过十多年的培育,公司拥有很强的兰花技术研发能力,所培育的兰花多次在国际、国内花卉博览会上获奖,共荣获各类奖牌220多枚;其中“红梅报春”、“冠豸朵云”、“金碧辉煌”分别获得第一、二、三届“中国福建花王”称号。如今,公司在北京、上海、南京、天津、大连等40多个重点城市设立“连城兰花”专卖店;当前,正在加紧建设的“连城兰花博览园”,是福建省重点建设项目,拟打造成全国知名的兰花文化主题景区、兰花研究基地、海西生态休闲示范区。兰博园的建设将为连城兰花文化的发展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九是以武平定光佛文化节成功举办和长汀汀州妈祖文化的对台交流为契机,闽台客家定光佛文化和汀台妈祖文化交流日益密切,将有力推动我老秘网市与台湾文化经济交流与合作。
十是漳平农民绘画在坚持精品创作的同时,走市场化道路,逐步向产业化发展。
2.志高动漫为龙头的科技动漫文化将成为新兴文化产业。
由新罗区引进的志高集团投资35亿元人民币的龙岩志高动漫文化科技园,占地1500亩,位于中心城市新罗区东肖镇。该文化科技园包括大型动漫文化科技主题公园、志高大剧院及五星级度假老秘网、主题老秘网群、购物中心、八闽娱乐城、客家风情园,建成后将是国内最大的第五代互动式生态文化旅游主题公园。第一期工程将于年内建成并投入运营,可望成为我老秘网市动漫文化产业的领军企业。
    3.传统文化产业稳步发展。我老秘网市大众文化产业(主要指文化娱乐业、网络文化业、图书音像业、新闻出版业、广播影视、印刷业等)经过多年的发展,有一定的规模。据统计,全市目前共有各类从事文化产品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业单位2766家,从业人数2.86万人,总资产73.09亿元,地区主营收入67.18亿元,占全市GDP总产值2.21%,实现税利1.2亿元。如龙岩市印刷工业园区,在全省是首家印刷工业园区,占地150亩,建筑面积7.5万平方米,总投资4.5亿人民币,颇有生机。
4.国有文艺团体开始走向市场。
以闽西汉剧团、客家艺术团、龙岩艺术学校,龙岩山歌剧团、永定土楼艺术团等为主体的国有文艺团体开始复苏,在保留传统剧目的同时,推出一批群众喜闻乐见的现代歌舞,走向农村,走向市场,获得新生,为服务当地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也繁荣了文化市场。
5.广告产业健康发展。龙岩广告行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老秘网市的广告企业已从单一的广告制作发布型企业,逐步发展为品牌策划、广告设计、广告媒体、房地产营销策划代理、会展布置、演出庆典、广告制作、生产等专业性广告公司,形成了知识、人才、技术密集型的新行业。至2011年7月底,我老秘网市有489家广告企业,从业人员1万余人,年经营额7.5亿元,每年以10%的速度增长,位居全省同行第四位。
二、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认识不到位
各级政府把主要的精力放在抓经济搞建设,对文化产业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如何发展文化产业尚未从真正意义上摆上各级政府的主要议事日程。调研发现,有不少领导对文化产业的概念还十分模糊,往往把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混为一谈。
(二)政策不到位
近年来国务院虽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我省也出台了《意见》,但有的可操作性不强,有的政策,我们执行不到位。调研中反映,有的国有文化团体尚未改制,有的转企改制企业不能进行法人登记,规定转企改制企业享受的财政、税收、土地政策未能落实,甚至承担更重的税赋。政府对文化产业的发展统筹引导不够,文化产业的行政管理体制有待理顺,文化产业分属多个部门,各自为政,不利于产业资源的整合、产业集群的培育和产业链的形成。
(三)投入不到位
各级政府对文化产业发展尚无专项资金的支持,文化企业贷款难、融资难。对公益性的文化基础设施投入也不足,虽然市里新建了市博物馆,但由于资金不足,馆内很多项目难于开展。县(市、区)的剧场,文化、科技场馆设施落后,难以维持正常开放。中心城市至今没有一个经营性的剧院,电影院也只有一家,还无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广场。
(四)文化产业人才少
我老秘网市文化产业发展缓慢,不尽人意,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人才少。人才短缺,文化创意人才、文化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文化技术产品开发和市场营销人才严重不足,特别是既懂文化艺术规律,又懂经营管理的复合型高级人才十分缺乏。
(五)文化产业总量小
我老秘网市文化产业总量偏小,发展不平衡,结构不合理,文化产业的总量、规模、档次和沿海城市、发达地区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从2010年全省文化产业的主要指标看,我老秘网市文化产业的单位数、主营业务收入、从业人数均排在全省第7位,仅高于宁德、三明;总资产、增加值、占GDP比重排在全省第8位,仅略高于三明。因此,从全省的情况看,我老秘网市的文化产业发展还处在相当落后的地位。文化产业在我老秘网市国民经济中所占份额较小,难以充分发挥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
三、加快我老秘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建议
(一)提高认识,坚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相互促进
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把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近年来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将文化产业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的高度来抓,要把文化产业发展成为我国经济社会的支柱产业。省委、省政府亦十分重视我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在国务院批准《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中,要求大力发展文化事业,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文化大发展,把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文化产业基地,并出台加快我省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这些都是发展文化产业的重大机遇,我们必须牢牢把握、用好这个难得的发展机遇。一要充分认识文化产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把推进文化产业发展摆上重要议程。充分认识文化产业所具有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重属性,始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二要坚持两手抓: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努力构建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公共文化服务;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培育文化消费市场。三要认真抓落实,要贯彻落实好国务院《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将文化产业发展纳入我老秘网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
当前,要根据市委文化强市的目标,结合龙岩的优势,发展大文化、大产业、大品牌、大市场,并建议市政府在适当的时候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文化强市的发展战略.政府要象抓经济一样抓文化产业,实施文化重点工程,着力把文化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重点引进和培育一批文化产业领军企业,推进一批重大文化项目,开发一批具有闽西特色的文化产品,建设一批文化产业高新园区,形成辐射带动示范力强、产业集聚度高的文化产业品牌,推动文化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不断增强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
(二)明确方向,加快我老秘网市文化产业发展步伐
从我老秘网市来看,发展文化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一是客家文化资源,是客家祖地,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有世界文化遗产“福建土楼”的核心区永定土楼,有长汀历史文化名城等;二是红色文化资源丰富,是原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古田会议为核心的众多革命旧址,经过几十年的开发建设,已形成闻名中外的红色文化品牌。因此,我老秘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首先可以从客家文化与红色文化入手,整合资源,科学规划,重点打造客家文化产业和红色文化产业品牌,延伸和完善品牌产业链,实现文化产业的规模化经营。同时,积极打造以志高动漫为龙头的动漫文化产业、文化演艺业、广告创意和印刷业。
一是重点打造以“世遗”为龙头的永定客家土楼文化产业。这也是我老秘网市最具特色的文化之一。以“三群二楼”(洪坑土楼群、高北土楼群、初溪土楼群,振福楼、衍香楼)为核心,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和游客服务中心建设和土楼特色文化产品的设计、研发、生产,形成一个土楼文化考察、研究和观赏与旅游相结合的文化旅游产业,并把永定和新罗、连城、长汀等地的知名土楼、古民居、民俗文化连成一体,嵌入文化元素,加以规划整合,形成完整的土楼文化产业、最佳旅游目的地和影视外景地。这样既可达到保护文化遗产、弘扬客家文化、发展文化旅游业,又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之目的,从而带动闽西客家生态文化保护区的建设。
二是重点打造以古田会址为龙头的红色文化产业。可以在现有的古田会议旧址和当年毛泽东、朱德、陈毅等老一辈革命家和红四军在闽西和古田生活战斗过的地方为核心,以古田镇为中心,以才溪、新泉、长汀为腹地,用深圳“锦绣中华”式的方式,把各个时期的红色旧址浓缩在我老秘网市,建成中国红军园、“中央苏区园”或 “红色摇篮”,深度开发红色文化,并衍生系列文化产品,用现代科技手段,再现当年朱毛红军指挥过的重大战役和光辉足迹。同时把古田会议当时的盛况,各个时期革命领袖、中央领导来古田视察活动、留下的题词等,开辟成若干个板块,与古田山庄连成一片,打造成红色文化长廊和艺术园林,让来古田参观的人们饱揽中国红色文化,了解中国革命历史,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同时还可以建设成干部培训基地和革命题材的影视外景基地,以吸引更多的高层领导和专家、游客。
三是重点打造以志高动漫为龙头的创意科技文化产业。志高动漫科技文化产业园是我老秘网市迄今为止民营企业投资文化产业最大最新的项目。项目建成后,将成为集大型动漫科技主题公园、休闲度假、商务会议于一体的福建国际旅游目的地和我省新型文化旅游集散地,是开智寓乐的文化产业。市、区政府及有关部门应认真贯彻《全省文化产业重点项目管理办法》,大力支持志高动漫科技园建设,帮助业主解决水、电、路、用地等问题,确保该项目如期完工,使之成为我老秘网市动漫文化、创意文化的龙头企业。
四是以闽西汉剧团和客家艺术团为龙头,打造富有闽西特色的文化演艺业。充分发挥闽西汉剧团和客家艺术团的力量,使之成为我老秘网市文化演艺业的主力军。同时,整合全市的文艺演出队伍的力量、汇集各县(市、区)的传统优秀的民间歌舞,杂艺、绝技,借鉴永定客家原生态歌舞《土楼神韵》的运作模式,精心策划,打造1~2台具有闽西特色的原生态的歌舞,并推向市场,使之成为来我老秘网市的贵宾和游客必看的文艺节目,起到既能展示文化闽西、红色闽西、活力闽西的美好形象,又能留住客人的效果。
五是着力打造广告创意产业园和印刷产业园,促进我老秘网市广告、印刷业二次升级。广告业和印刷业发展快速,特别是广告业发展前景广阔,现行广告业的税率为13.5%以上,高税产业值得扶持。应该从体制上加大对广告业、印刷业的支持,龙岩市广告协会已规划并立项“全国广告红色教育基地暨龙岩广告创意产业综合体”,省里表示大力支持,将其纳入服务业和文化产业的范围,享受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市政府应积极支持龙岩市广告协会打造“全国广告红色教育基地暨龙岩广告创意产业综合体”,培育一批龙头企业,提升我老秘网市广告、印刷业在省内的位次,使之保持快速发展。
(三)注重特色,加快培育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和产业集群
在重点打造五个文化产业的同时,要进一步实施项目带动和品牌战略,做大做强特色文化。一是壮大文化产业总量,提升文化产业总体发展水平。要加大特色文化产业群的扶持力度,推动漳平农民绘画与农村剪纸、编织等民间美术工艺项目、农村杂技、花灯、龙舟、舞龙舞狮等民俗表演项目,古镇游、生态游、农家乐等民俗旅游项目的开发,带动我老秘网市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二是着力打造体育文化产业。我老秘网市是奥运体育金牌之乡,要充分发挥这一优势,把基地培训、赛事表演、体育健身、运动休闲、冠军摇篮等项目连成一体,使之形成新兴业态。三是加强管理,统筹规划,整合文化资源,避免重复建设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各县(市、区)要根据自身区位实际和特色,集中建设一批优势文化产业,促进产业要素集聚,形成特色产业文化集群,并延长产业链。四是加强基础保障工作,为文化产业提供有力支撑。
(四)深化改革,创新文化产业发展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一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变办文化为管文化,由重事前审批把关向事后长效管理转变。二要成立文化产业开发机构。政府要像抓经济和旅游产业一样重抓文化产业,使之成为我老秘网市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要成立文化产业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配套若干专职人员,统筹、指导、协调管理文化产业发展,营造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市场环境。三要积极稳妥地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根据我老秘网市实际,可考虑组建网络、传媒、影视、演艺等文化企业集团,向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四要积极培育文化市场,引导文化消费,发挥企业的市场主体作用。鼓励扶持企业进行文艺作品创作、人才培养、企业管理、营销策划。五要加大扶持力度。通过贷款贴息、项目补贴、补充资本金和建立政府购买文化服务机制等方式,扶持文化产业发展。
(五)强化规划,加大政府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
各级政府要认真抓好 “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文化产业发展的目标定位、区域特色、板块布局、阶段任务、工作机制等。要加快制定资金支持、税收优惠、银行信贷、土地使用等配套政策。加大政府对文化产业的投入,建立文化产业发展基金,并列入财政预算.要充分用好中央对原中央苏区和革命老区的扶持政策,用活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发展文化产业园区、重大文化产业工程和文化产业龙头企业。加大金融对文化产业的支持,推动出版权、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等无形资产质押贷款业务,完善文化产业企业融资担保体系,鼓励和协助条件成熟的大中型文化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引导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鼓励、支持、引导社会资本以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合伙制和独资等多种形式,参与或兴办影视制作、放映、演艺、娱乐及书报刊印刷、发行、会展和中介服务等文化企业。要进一步拓宽文化产业利用外资和民间资金的领域,按“非禁即入”的原则,开放文化市场,逐步形成以政府资金为引导、以企业投入为基础、以银行信贷和民间资金为主体,以股市和境外资金为补充的多元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
(六)健全机制,加强文化产业队伍建设
健全人才培养机制。应充分发挥龙岩学院、闽西职业技术学院、龙岩电大、龙岩技师学院、龙岩艺术学校、龙岩侨中的优势,组建、调整、充实相关学科专业,培养我老秘网市急需的文化产业专业人才;采用委托培养、定向选送、短期交流等办法,选拔有潜力的青年到国内知名文化艺术院校培养深造,造就一批具有国际文化视野的复合型文化产业人才;通过优秀人才工程、政府特殊津贴、突出贡献专家选拔等方式,加强文化产业高精尖人才的培养,吸引和培养高层次中青年人才。健全人才引进机制,利用政务信息网、人才招聘会等凝聚国内外文化产业人才;建立人才柔性流动机制,鼓励各类文化产业人才通过兼职、定期服务、技术开发、项目引进、科技咨询等方式来我老秘网市创业。健全人才使用机制,完善和实施文化产业领军人才、经营管理人才、研发人才和技能人才的业绩考核制度,将优秀文化产业人才选拔到重要岗位上。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允许个人以其拥有的文化品牌、创作成果和科技成果、管理经验等作价入股,逐步建立由市场调节、企业自主分配、职工民主参与、政府监控指导的文化产业薪酬体系。
(七)发挥优势,拓展对台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空间
充分发挥我老秘网市“海峡客家”的优势,利用好海峡两岸文化产业博览会这一平台,建立海峡两岸文化产业合作中心,加强闽台茶文化产业合作交流,着力推进两岸文化交流合作。加强客家祖地文化、民间文化交流,进一步增强客家文化、闽南文化、定光佛文化和妈祖文化在连接两岸同胞感情中的纽带作用,加快闽台客家文化影视城建设,积极拓展龙台文化艺术、广播影视、动漫和网络游戏策划制作、民俗文化产品开发、生产等领域的合作交流,充分发挥两岸经贸文化交流的辐射作用,扩大对台文化贸易。积极鼓励引导台商到我老秘网市投资文化产业,对文化产业的优惠政策同样适用于台资企业。
(八)制定政策,加强文化市场管理
按照中央和省里的有关政策,要加快研究制定适合我老秘网市的文化产业发展资金管理办法、文化市场管理办法、文化产业促进办法等相关政策,注重可操作性以及跟其它政策的协调性。加强文化市场环境建设,健全社会信用制度,促进文化资本和资源的合理流动,为文化产业发展创造优越的软环境;加快文化产业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建设,进一步整顿规范市场秩序,理顺文化市场管理体制,统一文化市场管理规划,实行统一的综合行政执法,依法加强互联网市场的管理,严厉打击盗版盗印、非法营销等不法活动,规范市场中介组织和商业协会,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为文化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进一步建立健全有关文化市场准入、交易、竞争,以及监督、管理、服务等方面的制度。

课题指导:钟万福、杨闽                       
执  笔:张开龙、苏小文

作者: 文鉴    时间: 2012-8-19 16:51
张掖市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一、张掖市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及特点


    (一)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张掖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精神,坚持以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目标,积极争取文化项目,大力创作精品艺术,全面保护文化遗产,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使文化产业总体规模不断扩大,经济和社会效益逐步提高,文化产业保持了稳步发展的势头,逐步形成了文化旅游、演出娱乐、影像影视、网络文化、艺术培训、美术经营品、图书报刊、印刷复制、广告传媒等文化产业体系,成为全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的增长点。截止目前,张掖市共有文化产业法人单位245个,占全省的6.36%;从业人员3392人,占全省的3.84%;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2.3亿元(含个体户和产业活动单位),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08%,比上年提高0.18个百分点,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稳步提高。但与全省平均水平1.26%低0.18个百分点,在全省仍处于偏低水平。从结构分层看,以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艺术为主的传统意义上的文化产业“核心层”和以网络、旅游、休闲娱乐、经纪代理、广告会展等新兴文化服务业为主的文化产业“外围层”实现增加值1.5278亿元,占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的78.34%。其中:行政事业单位实现增加值6056.1万元,占39.6%;文化服务业企业单位实现增加值9221.9万元,占60.4%。相关文化服务业法人单位(即相关层)实现增加值6101万元,占21.66%,(文化产品制造单位实现增加值1876万元,占30.8%;文化产品销售单位实现增加值4225万元,占69.2%)。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张掖市的文化产业还处于发展初期,丰富的文化资源还没有很好地转化为文化产业,文化产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还很弱。

    (二)文化产业发展的特点

    1.旅游文化发展形势喜人。张掖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也是座落在湿地上的城市。现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3处(居全省之首),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7处,馆藏文物达4万余件。近年来,张掖市紧紧围绕“率先实现转型跨越”总基调和“做大做靓宜居宜游”战略基点,坚持把旅游业放在优先位置重点培育,着力开展大招商、打造大景区、推进大融合、强化大宣传、构建大平台,不断提升“七彩丹霞、湿地之城、裕固家园、戈壁水乡”金张掖旅游新形象,全市旅游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2011年全市接待游客35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7.04亿元,分别比2006年的86.4万人次、3.2亿元增长了305%和432.5%,产业发展增速位居全省第一,特别是我们立足张掖独特的生态文化、民俗文化和历史宗教文化等资源,积极开发特色文化旅游商品和特色餐饮,深入挖掘旅游文化内涵,有力地促进了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目前,我老秘网市共创建国家A级旅游景区18家,其中4A级5家(大佛寺、马蹄寺、焉支山、国家湿地公园、文殊寺),3A级7家(高台大湖湾、高台月牙湖、高台祁连葡萄庄园、甘泉公园、南湖公园、二坝湖水利风景区、张掖丹霞地质公园),2A级景区6家,国家A级旅游区总量和4A高等级旅游区数量分别居全省十四个地州市前列。

    2.文艺作品和民间艺术品迅速发展。一批具有较高艺术水准和鲜明地方特色的精品,多次获得国家和省级奖励。《为了天边那片绿》获得全省新创剧目调演一等奖,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天籁裕固》在中央党校汇报演出,大型主题歌舞《魅力张掖》在“金张掖湿地之夏旅游文化艺术节”期间演出受到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累计创作演出舞台剧(节)目1200多个,100多个文艺作品在国家级或省级的评奖中获奖,举办200余次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展,展出作品近6000多件(幅)。拥有丰富的民间文化资源,如剪纸、烙画、根雕、刺绣、书画装裱、民族服饰、民间小调等,深受群众欢迎,市场需求也逐渐增大,成为张掖市发展文化产业重要的民间文化艺术资源。同时,10个乡镇命名为民间文化艺术之乡,36名民间艺人被国务院、省政府公布为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成为推动张掖民间艺术发展的主要力量。

    3.城乡居民文化消费水平日益增长。近几年来,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增加,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有生力量,也为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为1346.95元,比2009年增长4.2%,占生活消费支出比重为13.3%;农村居民人均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为425.65元,比2009年增长3.3%,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为9.6%,城市和农村居民的文化消费与过去相比,都在稳步增长。

    4.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科学编制全市“十二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大佛寺文化产业园、丹霞文化产业园、祁连玉石文化产业园等5个项目列入全省《“十二五”文化产业规划纲要》。张掖丹霞文化产业园区计划投资3100万元,已完成投资2500万元;祁连玉文化产业园计划投资6亿元,已完成投资1.4亿元;大佛寺文化产业园争取到贴息贷款1000万元完成了文化广场的建设。

    二、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文化产业的意识不强。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把“文化”作为事业来发展,相当一部分基层单位领导对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文化建设的研究和探索不够,在行政资源的投放上惜力,在扶持政策的落实上缩水,在发展文化产业的问题上,还存在着片面认识,担心一提发展文化产业,财政就会“断奶”,不愿创新和改革。加之一些文化管理部门和文化事业单位缺乏自我发展的压力和动力,缺乏自主发展能力,绝大多数文化事业单位还没有完成由“事业型”向“产业型”的转轨。

    2.文化产业发展所需的人才十分匮乏。文化产业是高投资、高收益、高风险的产业。发展文化产业离不开高素质的经营管理、策划、营销等人才。目前张掖市文化市场经营从业人员主要来自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个体经营人员,缺乏专业化人才,难以适应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现代传媒、动漫游戏、数字视听、网络文化、会展博览等新兴文化产业方面的人才匮乏问题日益凸显,阻碍了文化产业向广阔的新领域发展。

    3.文化产业项目规模较小,层次不高。近几年张掖社会资金兴办的文化产业项目数量增加,但投入有限,规模不大,歌舞娱乐、网吧等传统项目的比重较大,缺乏支柱产业和品牌文化产品,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低、附加值小,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较弱。张掖市尚未形成具有竞争力的文化产业集团。在甘肃省公布的第一、二批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中,张掖没有一家。

    4.文化产业内部结构仍不合理。张掖市文化服务业所占比重在78%左右,相关文化服务业所占比重在22%左右,这表明张掖市文化产业还处在政府主导的初级发展阶段;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没有文化产品制造企业,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中没有文化用品批发零售企业。传统文化产业比重过大,新兴的文化产业比重偏小,相关文化服务发展缓慢。

    三、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要坚持历史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从张掖实际出发,通过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促进发展方式的大转变,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加快建设宜居宜游金张掖,实现张掖经济社会的新跨越。当前,要按照张掖市委提出的“丝路文化看敦煌、自然奇观看张掖”的总体思路,充分挖掘张掖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打造知名文化品牌,加强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开发,引领壮大文化消费市场,努力把文化产业打造成为快速成长的经济增长极,让文化产业成为张掖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支柱产业,提高张掖文化软实力,为实现张掖市“十二五”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打下坚实的基础。

    1.坚持以项目带动为龙头,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制约张掖市文化产业发展的最大障碍是缺乏资金,而破解难题的主要对策就是以项目策划来吸引投资。加强文化产业区域规划布局,按照文化产业的运作规则策划出一系列旅游观光、娱乐休闲、品名赏乐的好项目,用精心设计和策划包装的好项目,争取各方面的资金投入。一是争取国家投资和贷款。以建设市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三馆”为契机,加大项目争取力度,筛选符合张掖实际的文化项目,争取国家的项目投资和贴息贷款支持。二是通过招商引资和自筹资金等途径,拓宽融资渠道。将独具西部自然景貌或人文特色的丹霞国家地质公园、大佛寺、马蹄寺、湿地公园、焉支山-山丹皇家马场等12个旅游景区、2个旅游产业发展项目捆绑招商,实现景区经营权与所有权、管辖权相分离,引进资金与先进管理方式和人才,实现优质旅游资源真正成为优势产业。同时,运用政策引导和扶持,通过在贷款、税收、土地征用等方面对文化产业项目给予优惠,以吸引民间资本投资,重点抓好张掖大佛寺文化产业园、祁连玉石文化产业园区、张掖丹霞文化产业园建设和扁都口生态文化产业基地、肃南县裕固民族文化产业基地建设。

    2.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培育文化产业特色品牌。由于条件所限,张掖市发展文化产业不可能面面俱到,全面出击,必须抓住重点项目,着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品。要依托现有资源,精心包装一批体现文化气息、历史特点的项目,增强项目的观赏性和参与性。具体而言,就是要以“一山一水一古城”为核心,以“七彩丹霞、湿地之城、裕固家园、戈壁水乡”为形象主题,围绕叫响做靓“多姿多彩多优势”的品牌和口号,突出知识性、参与性,展示先进技术和独特工艺技术等优势特点,扩大市场受众面。乡村旅游要突出乡土气息,突出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等优势特点,继续挖掘、搜集、整理民俗文化等,结合利用开发设施农业旅游、创建旅游村、民俗村等形式展示和延续宝贵的民俗文化。在此过程中,注重对传统文化产品的挖掘和保护,保持其原始生态性,打造文化品牌,着力解决历史文化资源、民族文化资源和旅游文化资源丰富,而文化产品特别是知名文化品牌缺乏的矛盾,将张掖市特色中最具代表性的精华突现出来,推动张掖文化产业不断向更深层次、更大规模、更高水平发展。

    3.加大文化人才培养力度,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发展文化产业和其他产业一样,人才是关键,这也是文化竞争力的核心所在。因此,要结合文化产业的特点,一方面加大对文化经营管理人员等各类文化人才的培养扶持力度。积极推进文化领域用人机制的改革,营造人尽其用的和谐环境,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培养人才、留住人才、吸引人才的制度体系,使人力资本真正成为文化产业的核心资本。另一方面要积极发现和保护民间文化艺人,发挥他们在传承民间文化艺术领域中的作用;要培养和扶持文艺名家、文化研发人员,鼓励他们多出原创性作品,提高文化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4.创新文化机制体制,增强文化产业发展的活力。要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文化大市”战略,以转变文化发展方式为主线,突出规划先行和重点项目带动两大战略,加快体制创新和内容创新,实现政府从“办”文化向“管”文化的转变,由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转变。进一步理顺政府与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引导和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国有文化单位改革,培育一批民营文化龙头企业、民营高新文化企业,增强文化市场活力。坚持“谁投入、谁受益”的原则,建立新的分配激励机制、市场营销机制、风险共担机制,并运用联合重组、股份制等多种形式,鼓励非文化企业、民间资本向文化产业投资,不断发展壮大文化产业。制定出台优惠政策,进一步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和文化产业政策,健全文化市场体系,规范文化市场秩序。对那些特色鲜明、市场潜力大的文化产品在税收、展览、奖励、资金等方面予以扶持,吸引更多的人从事文化产业经营,以形成规模,提升档次。

    5.坚持特色方向,全面整合文化资源。张掖市具有丰富独特的自然资源和历史人文资源,文化底蕴丰厚,文化特色鲜明,有古丝绸之路文化、大佛寺禅院文化、丹霞文化等。但文化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文化活力没有充分发挥,文化市场没有充分拓展。因此,我们应对现有的文化资源进行认真细致地分类与评估,在此基础上找准切入点,以市场为导向,加大资源整合力度,突出优势,合理开发,既要盘活历史资源,更要不断创新,依靠科技进步来创造新的文化资源,用市场规则来培育文化产业,用经济手段来调整文化产业结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高张掖文化生产力水平,从而实现由资源型向效益型的转变,由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变。

    6.注重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互动发展。张掖市作为优秀旅游城市,也是文化资源大市,一定要把“七彩丹霞、湿地之城、裕固家园、戈壁水乡”旅游品牌主题形象推介出去,通过旅游业与文化产业的深度融合,不断丰富文化产品的形式和内容,形成共赢模式。一是进一步加大政府宏观指导和扶持力度。必须坚持“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市场主导”的发展方向,加强宏观调控,特别是在制订和修订本地区旅游业发展规划时,要注重增加或丰富旅游文化发展的内容;在指导基层旅游工作和旅游目的地建设时,要注重旅游与文化的结合,善于运用各地丰富的文化资源;在指导旅游产品开发时,要注重突出文化特色和文化内涵。二是推动城市规划旅游文化功能区建设。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要求在旅游目的地城市建设相对集中的旅游文化功能区,这既是国际上文化旅游产业成熟的发展经验,也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客观需要。应积极打造张掖文化旅游产业园佛教文化体验区、湿地文化观光休闲区、滨河新区城市文化共享区、呼碧黎冈哈德文化创意区、餐饮文化品牌示范区五大景区,以促进文化与旅游相融合、提升张掖城市品位,延伸旅游文化产业链,进一步推进旅游文化产业的全面发展。




欢迎光临 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http://caiyes.cn/)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