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标题:
关于进一步推动兰州文化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打印本页]
作者:
文鉴
时间:
2012-8-19 14:41
标题:
关于进一步推动兰州文化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文化强国”战略目标,要在全国范围内实现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目标预期,标志着我国文化建设进入了一个繁荣发展的黄金机遇期。
文化产业被誉为21世纪全球最富活力的绿色产业和朝阳产业。近几年,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突飞猛进,已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长沙、深圳、上海、北京等地的文化产业已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作为黄河流域及西部地区的文化重镇,兰州文化产业起步良好,初步形成了一批叫得响、影响力大的文化产业品牌。但与兰州所拥有的文化资源优势相比,全市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的发展空间还很大。因此,如何从总体上整合文化资源,增强文化产业实力,提升文化竞争力,实现“十二五”时期兰州文化产业大发展的战略目标,对于转变兰州经济发展方式,培育新的增长点,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和综合竞争力而言,是一个亟待研究且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重要课题。为此,市政协在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和《中共兰州市委关于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进一步加快文化兰州建设的实施意见》的基础上,确定把加快推动兰州文化产业发展作为今年的重点调研课题,下大力气、花真工夫进行攻关研究。
在市政协副主席张荫林、范文的带领下,由市政协科教文卫委员会牵头,邀请部分政协委员,省内外专家、学者,文化界、企业界人士及部门领导共同参与,历时4个月时间,深入兰州市文广局、南特数码集团、甘肃纪元文化艺术有限公司等部门和文化企业进行实地调研,并赴长江三角、珠江三角等文化产业发达地区考察学习各地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路、做法、经验及可供借鉴的政策、模式。旨在集思广益、广纳善言,以期形成一套立足我老秘网市实际,论据准确客观,观点科学有据,适度超前,可操作性强的书面报告,为市委、市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必要的智力支持和依据。在充分进行跨地区、多维度、跨领域地深入讨论、比较分析和综合研究的基础上,现就如何进一步推动我老秘网市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提出如下报告:
一、兰州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兰州文化产业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文化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结构趋向优化,人才日益壮大。文化产业正在成为兰州优化产业结构,培育新的增长点,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关键。
1、文化产业产值持续扩大,对兰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力不断增强
据调查显示,我老秘网市文化产业基本上可以划分为三类:一是生产与销售以相对独立的物态形式呈现的文化产品的行业(如生产与销售图书、报刊、影视、音像制品等行业);二是以劳务形式出现的文化服务行业(如戏剧舞蹈的演出、体育、娱乐、策划、经纪业等);三是向其他商品和行业提供文化附加值的行业(如装潢、装饰、形象设计、文化旅游等)。截止2010年,全市从事文化产业活动的经营单位(包括企业与摊点)5000多家,资产总值达152.9亿元,年均增长率为15%;从业人员3.03万人,占全市社会从业人员的1.72%。2010年全市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19.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5.7%,高于全市生产总值增速2.92个百分点,占全市GDP的1.78%左右,占全省的比重达44.44%,位居甘肃省各州市之首,文化产业产值呈较快增长势头,对兰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力不断增强。
2、 文化产业体系初步形成,优势文化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近年来,兰州依托文化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目前已初步形成了门类较为齐全,比较完善的文化产业体系,其中以文化娱乐、印刷复制、出版发行、广播影视等传统文化产业实力增强,并已具有一定的发展规模;以数字内容、动漫制作、创意设计等为代表的新兴发展快速;以文化演艺、文化旅游业、文化会展、艺术品制作等优势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1)文化演艺业。围绕敦煌文化、丝路文化和多民族文化的创作思路,艺术表演团体坚持面向基层、面向群众,推出了一批优秀的文艺作品。《丝路花雨》、《大梦敦煌》在国内外有较高的知名度,已成为兰州城市形象名片,其中《丝路花雨》被誉为“20世纪华人舞蹈经典”,经过修排将再创辉煌。《大梦敦煌》荣获“五个一”工程奖并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初选剧目,被文化部评选为建国以来18台优秀保留剧目之一,几乎包揽了文化艺术领域所有国家级大奖,享有“西部艺术第一品牌”、“可移动的敦煌”等美誉,成为中国原创舞剧中的顶级之作。至今,《大梦敦煌》在国内外共演出近1000场左右,演出收入过亿元,收入名列全国第二,投入产出比居第一。3D立体风光与歌舞完美结合的《炫彩之旅》,实现了文化与旅游的有机结合。 (2)文化旅游业。兰州初步形成了“一心”、“一带”、“四区”、“六镇”、“九线”的旅游空间发展格局。2010年实现旅游总收入63.5亿元,同比增长68.4%,旅游收入占全市GDP的5.8%,占第三产业的11.6%,已成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第三产业的支柱产业。春节文化庙、黄河风情文化周、兰州水车节、兰州合唱节等活动期间,文艺演出、放映电影、展出书画作品、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吸引了上百万人次的市民和游客享受兰州文化大餐。
(3)报刊出版业。兰州的报刊出版业发展较快,总体上水平和规模有了很大的提高。兰州拥有中国期刊杂志界的第一个突破千万发行量大关的知名杂志--《读者》,其在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行,品牌价值逾76.45亿,已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读物。兰州日报社由最初的《兰州报》发展到拥有五报一网的综合媒体,报纸的发行网络已覆盖全省十三个市州,报刊质量、品位、公信力、亲和力、影响面和广告收入都位居全省各报前列。
(4)体育产业。兰州体育产业快速发展,有经营单位211家,项目涉及健身健美、乒乓球、保龄球、游泳、台球、旱冰、棋牌等十多项目,体育产业经营门类逐步增多,包括体育娱乐、体育用品销售、体育健身、体育彩票销售、问题培训、体育竞赛表演、体育旅游等在内的体育体系初步形成。 (5)广播电视业。兰州广播电视业历经近30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以广播电视节目制作播出、有线网络传输为主业,电影发行放映、电视剧(片)制作、音响发行、技术服务、广告经营等相关行业配套的多元化行业体系。全市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98.05%、98.23%,拥有有线电视数字用户33万户,其中,数字电视用户约25万户。
3、文化基础设施得到改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形成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不断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坚持将重大文化惠民工程列入每年为民办实事项目,先后完成了金城大剧院现代化改造工程,建成了兰州市文化艺术综合楼,建成并对外开放了兰州国学馆、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秦腔博物馆、兰州彩陶博物馆,完成了“八办”纪念馆旧址改造,建成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市级中心和县区支中心,一批文化遗存得到了有效保护;各县区改扩建了一批文化宫、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覆盖率达90%,农家书屋覆盖率达95%,广播电视“村村通”覆盖率达95%,覆盖城乡的一体化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形成。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大大改善了兰州的文化环境,提升了兰州的城市文化氛围、文化形象和文化品位,为兰州文化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文化市场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文化产业发展环境不断得到优化
经过多年发展,兰州文化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呈现出多门类、多层次、多元化的发展态势,已初步形成了包括表演、娱乐、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网络文化、印刷业、文物和艺术品交易等组成的综合市场体系和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开发和建设的格局,同时,坚持一手抓管理、一手抓繁荣的方针,加大对文化市场的综合管理,市场规模不断扩大,行业规范有序,为兰州文化产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5、 文化体制改革逐步深入,文化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文化企业是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兰州在全省率先开展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几年来,按照企事分开、政事分开,管办分离的原则,国有文化企业以市场为导向,大胆进行产业化发展、集约化经营、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的探讨,在改革中不断发展壮大,涌现出了兰州大剧院、兰州市文化实业发展公司、兰州文化创意产业园等一批有实力的文化企业和文化产业基地,文化产品和服务都开始按照市场配制资源的方式逐步开始规模化经营、集团化运作。文化体制改革激活了文化生产力要素和文化资源的开发,增强了兰州文化企业的发展活力。目前,全市共有各类文化企业3000多家,新建立的民营文化企业有70多家,其中,获文化部 “国家文化产业发展示范基地” 命名的兰州市文化实业发展总公司已成为全市文化系统的龙头企业之一。全市新闻出版服务业总资产为19.6亿元,广播、电视、电影服务业年末总资产为10.4亿元,其中兰州市广电总台连续四年实现了两位数增长,2010年经济总收入达1.82亿元。南特数码集团、上元甲子动漫有限公司等一批民营文化企业发展规模也日渐壮大,已成为兰州新兴文化产业的主力军。
二、兰州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兰州文化产业有了较快发展,但是与全国其他省会城市和西部的一些城市相比,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因受观念、体制、市场、资金、人才和管理等多方面的制约,兰州丰富的文化资源没能得到充分的挖掘、保护、整合、开发和利用,大批优势、优质资源尚在沉睡。据多方调研,我们认为制约兰州文化产业发展的因素主要是:
1、发展思路滞后,产业结构不尽合理
兰州文化资源丰富,品位较高,但是由于文化基础设施滞后,投资环境不佳,资金投入不足,文化资源缺乏有效的整合,资源的开发思路和利用方式落后以及体制性障碍等,因而,我老秘网市文化资源难以进行合理、高效地开发,资源优势尚未向产品优势和市场优势转化,缺乏特色产品、主导产品和精品名牌。一是观念落后,发展思路滞后。长期以来,许多人习惯把文化看作是公益事业,因此,在文化产业发展实践中,依靠政府主导的思路仍占据主流,使得这一产业只在传统文化资源中找出路,缺乏创意型的策划、包装和市场开拓,发展思路与市场需求脱节,文化产品市场占有率较低,其结果是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却未能有效地实现产业化,或产业化程度较低,无法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二是产业结构不尽合理,集中表现为传统文化产业比重过大,新兴文化产业比重偏小,以文化演艺、文化娱乐、出版发行、文化旅游业、印刷复制、文化会展、艺术品制作等为主的传统文化产业发展迅速,且具有一定的规模,而动漫产业、网络游戏、创意设计、数字内容、文化会展等新兴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滞后。另外,群众文化消费观念滞后,文化消费有效需求明显不足。
三、促进兰州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文化产业不仅能够提供精神动力,而且能够开辟地方经济发展的新思路、新途径、新空间,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抓手。兰州市委、市政府提出要把文化产业培育成兰州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充分体现了决策层对发展文化产业的高度重视。面对全国性发展文化产业高潮即将到来的大趋势,兰州文化产业要在起步晚、产业层次不高的现实条件下培育强势竞争力、实现突飞猛进,就必须紧抓机遇,采取新战略、新思路、新模式,实现跨越发展。因此,委员们建议:
1、整合资源,科学规划,推动兰州文化产业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高起点、高标准谋划兰州文化产业,优化文化产业布局。按照兰州“3+8”板块发展模式,立足兰州各区域文化产业发展基础与资源优势,编制兰州文化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制定重点区域、重点领域、重点项目建设等配套规划和专项规划,做好产业调整与布局,形成中心带动,错位发展,优势互补,各具特色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做大做强文艺演出、文化旅游、文化会展、工艺品制作等特色文化产业,大力培育创意设计、数字内容、游戏与动漫等新兴业态,改造提升出版发行、印刷复制、广播影视、文化娱乐等传统产业,推动兰州文化产业从低端向高端、从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从制造向创造转变,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文化产业发展活力。一是加速事业与产业分离。加快演艺、会展等行业的机制和身份转换,由文化事业性质转化为企业化经营的文化企业,以改革添活力、促发展。二是文化企业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整合现有的报刊、广电、演艺、文化旅游、图书发行等资源,按现代企业的制度组建大型企业集团或股份制公司,建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运营机制,培育一批有较强实力和竞争力的大型文化企业。三是全面深化文化管理体制改革。逐步转变政府文化部门的职能,从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从主要依靠行政手段管理转向以法律、经济、行政手段相结合的综合管理,增强宏观调控、指导、监督和服务的职能。尽快实现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管办分离,对文化产业的管理以经济手段为主、行政手段为辅,给文化企业以充分的自主权,打破地域、行业、主管部门的界线,实现文化资源和文化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
培育文化消费主体,扩大文化消费面。文化消费作为文化产业链上的终端环节,既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最终目的,也是文化产业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动力,同时也决定着文化产业发展的方向。一是营造良好的文化消费社会环境,宣传和正确引导人们的消费理念,大力培育文化消费习惯,激发城乡居民的文化消费热情,提升文化消费的层次和水平,为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外部动力。二是培育特色文化消费,推进重点文化项目建设,形成新的文化消费增长点。立足城乡居民不同的文化消费需求提供适销对路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加快组织、实施兰州音乐厅、兰州文化艺术中心、中华龙文化博览园、甘肃历史文化名人岛和伏羲文化园、丝路风情文化园、黄河古生态园等一批带动性、辐射性、示范性强的文化产业项目,打造文化产业发展平台,满足不同层次不同领域人群的文化需求。三是加大政府采购,拉动兰州文化消费。实施“文化消费补贴计划”和“国民文化消费卡”等工程,举办文化消费活动,鼓励群众进剧院、进书店、出游、参观各类展览等,逐步改变城乡、区域、群体之间文化消费不平衡的现象,在提高文化消费率的过程中,提高全民文化素养,推动兰州文化产业发展。
2、加快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强化人才支撑。
大力实施人才工程建设,建立一套适合兰州文化产业发展的人才培养和开发机制,为提升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一是大力培养和造就文化人才。确立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完整的人才培养规划,依托兰州文化部门培训中心、高等院校、文化企业以及社会培训机构丰富的教育资源,采取委培、代培、岗前培训、外出考察学习等灵活多样的方式,有计划地分层次地培养不同层次的文化人才,着力培养既有战略思维和全球视野,熟悉国内外文化市场、善经营懂管理、开拓创新能力强的优秀文化企业家,培养从事经营、管理、营销策划人才和大量的服务人员及导游,不断提高文化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服务技能和综合素质。二是实施集聚文化人才工程,加大文化人才引进力度。拓宽人才引进绿色通道,积极引进各类急需的文化经营管理人才、营销策划人才、创意人才和熟悉国内外文化市场,懂文化、善创意、会经营的复合型人才,构筑兰州文化产业人才的人才高地,。三是加快建立有利于各类优秀人才成长和脱颖而出的激励和评价制度。完善文化人才考核、使用、评价、奖励制度,造就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艺术创作者等。扩大知识产权、技术、管理、创作成果等要素参与分配的范围和额度,激发文化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为文化产业优秀人才、特殊人才和创新人才的成才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使各类文化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活,努力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良好局面。
3、理顺管理机制,构建文化产业发展公共服务体系。
文化产业发展涉及行业面广、领域宽泛,要促其快速、健康、长远发展也非文化部门一家之力可为,加上管理越位、服务缺位和角色错位等状况并存,影响了我老秘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运行效力。因此,在立足兰州本土实际的情况下,应着眼于打造适宜的制度环境和文化氛围,将理顺文化产业公共管理和服务体系放在首位,整合各类公共资源、建立起强有力的统筹指挥、管理协调机构。建议市委、市政府牵头设立全市文化产业发展的指挥协调机构,承担起兰州文化资源优化整合、产业结构合理化调整和文化产品、产业高端化提升的双重任务,由市上主管领导人为总负责人,发改委、财政局、文广局、工信委、人社局、旅游局、城建局、科技局等有关部门作为成员单位,并在文广局下设办公室,建立联系办公机制,定期召开联席工作会,共同研究和解决我老秘网市文化产业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以此形成职责明确、行为规范、富有效率、服务优良的公共文化服务和管理运行机制,打造一个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有利于培育创意、鼓励创新、方便创业的良好制度环境、市场环境和社会环境。
4、拓宽文化融资渠道,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
文化产业既是知识密集型也是资本密集型的产业,文化产业投融资影响和制约文化产业发展,对尚处于起步阶段的兰州文化产业的发展意义尤其重大。创新思路,不断拓宽文化产业投融资渠道,形成政府资金引导,金融机构贷款、企业投入、社会和民间资本以及海外资本共同参与多渠道、多主体投入的多元化投融资新格局,为兰州文化旅游业开发提供资金支持。一是加大财政资金导向性投入力度。加大公共财政对文化产业的投入力度,扩大兰州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规模,并随着财政收入的增加,逐年有所增加,以奖励、贴息、资助等方式,大力扶持市场前景好、带动力强、高附加值的重点文化产业项目。此外,尽快建立兰州文化产业发展投资基金,扶持重大文化项目和重点文化企业的发展,充分发挥政府资金对兰州文化产业发展的导向性作用。二是推进金融业与文化产业的有效对接,引导金融机构加大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力度,积极参与兰州文化产业开发。为文化企业开辟贷款绿色通道,对重点文化企业及项目,由银行建立快速审批机制,优先给予信贷支持,或提供优惠贷款利率。推动开展兰州文化无形资产评估服务,实现无形资产的有效质押。组建市级文化商业银行,加大对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信贷支持的力度,解决兰州文化产业发展中融资难的问题。三是放宽市场准入,积极培育多元化投资主体。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在国家许可的范围内,引导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投资文化产业,参与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参与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实施和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在投资核准、信用贷款、申请专项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为使民间资本更放心地进入文化产业,建立健全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建议我老秘网市放宽文化市场准入条件,探索以政府投入为引导,动员民间参与的新型文化产业投融资模式,鼓励社会资本、民间资本和外资以合资、合作、参股、兼并、收购等形式投资兴办文化企业,积极吸纳民间团体、企业和个人等注资文化设施和文化产业项目,支持国有文化企业面向资本市场融资,支持其吸引社会资本进行股份制改造,引导、扶持、规范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一视同仁,让民营文化企业在项目评审、投资融资、税收优惠和土地使用等方面与国有企业享受同等待遇,降低文化产业投资的风险,以进一步拓展兰州文化产业融资渠道,实现文化产业投资主体多元化。四是利用西部大开发政策,进行政策性融资。抓住西部大开发这一有利时机,积极争取中央、省上的文化产业发展扶持资金。此外,争取文化扶贫资金、国内外的慈善资金、各种社会捐赠和赞助等发展兰州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改善兰州文化基础设施。另外,积极争取政策性银行贷款、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助推兰州文化资源大开发。五是支持有条件的文化企业上市融资或发行企业债券融资。另外,发展文化产业拆借市场,鼓励非文化企业将剩余资金转借给文化企业,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缓解一些文化企业的资金困难。
5、培育壮大文化企业实力,着力打造优秀文化品牌。
一是培育和壮大一批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文化龙头企业。一方面,支持读者出版传媒股份公司、兰州报业集团等大中型企业依托资源优势,延伸产业链,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形成产业集群,整体提升企业规模化、集约化水平。另一方面积极培育发展和壮大民营文化企业,重点扶持兰州文化创意产业园有限公司、南特数码等有实力、有优势的文化企业。支持文化企业以资本为纽带进行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兼并重组,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文化企业集团,增强兰州文化企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二是突出重点,突出特色,打造优势文化品牌。整合兰州文化资源,重点开发与黄河文化、丝绸之路历史文化、西北少数民族风情、文物精品和文化典籍、西北山水名城等方面相关的文化品牌;打造一批国内外知名的、有影响力的演艺、会展、节庆、民俗文化活动品牌;开发与工业文化、高科技文化、现代商业文化相关的产品和品牌。对已形成的优势文化产品进行再开发、深加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如兰州太平鼓、丝绸之路音乐舞蹈、黄河风情游等,加大扶持力度,尽快打造成优秀文化品牌。三是发挥已有文化品牌的外溢效应,延生产业链,积极发展文化品牌的衍生产品,尤其做大做强以“丝路花雨”、“大梦敦煌” 、《读者》等为代表的歌舞、影视、戏剧、动漫、书刊、工艺品制作等文化品牌衍生产品,充分释放文化品牌的外溢效应,推动兰州文化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6、加快创新步伐,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充分挖掘兰州丰富的文化资源,推动文化与科技、信息、教育、旅游等产业的深度融合,培育新兴业态文化产业,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这一新兴智慧型产业,促进兰州文化产业转型升级。一是提升传统文化。兰州现有的传统文化产品蕴含着巨大的经济和社会价值,充分运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软件技术等现代先进技术手段对传统文化产品进行全面的策划、包装、改造、升级,点石成金,推陈出新,推动文化生产方式、营销方式、传播方式的创新,拓展新型文化产品和服务,不断提高兰州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二是以“高、新、软、优”为切入点,重点发展创意设计、动漫游戏、文化会展、新媒体及文化信息服务、文化软件、数字出版、文化旅游、高端印刷等产业,形成新的特色优势领域,提升兰州文化产业综合实力。 加强对外合作交流,提升整体竞争力。一是鼓励和支持兰州文化企业和单位参加国内外图书展、动漫展、影视展、艺术节等展会和文化交流活动,开展文化产品的宣传和推介活动;组织文艺演出、精品文物、工艺、书画等出外巡展和文化产品推介,打造一批特色鲜明、影响力强的对外文化交流品牌,大力拓展国内外市场,提高兰州文化品牌影响力。二是广泛借鉴国内外发达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成果、理念和经验,积极引进资金、技术、项目和文化人才等,吸引国内外有实力的文化企业参与兰州文化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促进兰州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三是加强区域联合协作,探索文化产业联动发展的新途径。以实现信息、资源、利益共享为目标,通过文化资源整合、设施对接、共同促销等手段,推动兰州文化企业与省内外、沿黄城市和周边城市、新亚欧大陆桥沿线城市的开展广泛交流和深度合作,实现市场互换、文化产品互送、信息互通、多方合作、相互依存、相互协调、互利共赢,形成全方位合作的新格局,以实现兰州文化产业综合效益最大化。
7、优化两种环境,为文化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
优化文化产业发展环境就是为文化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硬环境和政策、法律法规、体制机制等软环境。一是优化自然生态环境,继续推动退耕还林、绿化美化、生态保护、环境治理,大力加强交通、通讯、供水、供气、供暖及各类文化设施等基础建设,为兰州文化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二是完善文化产业发展相关扶持政策,支持兰州文化产业振兴与发展。结合国家、省上出台的文化产业发展相关政策,对现有的文化产业政策进行整合,对其中不适应文化产业发展的内容进行修改,尽快制定出台尚处空白的文化产业指导性政策,并落实好已出台的相关扶持政策,为产业发展提供较为完备的政策保障体系。三是规范文化市场体系,优化文化市场发展环境。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分割,加大对文化市场的监管力度,整治和规范文化市场经营秩序,严厉打击文化领域的侵权盗版、非法传播等不法活动,扫除“黄、赌、毒”,建立依法经营、违法必究、公平交易、诚实守信的市场秩序,净化文化市场,创造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确保兰州文化市场的繁荣、有序、健康发展。四是健全和完善文化产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加强兰州文化立法工作,推进文化领域依法行政、依法运行的水平。此外,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依法惩处侵权行为,维护权利人合法权益,为推动兰州文化产业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作者:
文鉴
时间:
2012-8-19 16:19
关于我老秘网县文化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配合省市政协开展有关文化产业发展专题调研,县政协组织人员于4月中旬至5月上旬深入乡镇、相关企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迅猛的福建德化、永春和仙游三个县,围绕如何找准我老秘网县文化产业发展切入点这个中心课题,采取召开座谈会、现场走访、专题讨论等多种方式,掌握具体情况,充分听取意见建议形成本报告。
一、发展我老秘网县文化产业已经有了一定基础
文化产业是具有精神性娱乐性的文化产品的生产、流通、消费活动。文化事业的发展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文化产业是文化事业发展到较高程度的表现形式。
(一)我老秘网县文化资源的丰厚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坚实基础。我老秘网县文化资源种类多、品位高、潜力大,一是种类多,积淀了以秋收起义为代表的红色文化、以山背、古艾国为代表的历史文化、以黄龙禅宗文化为代表的禅文化、以九岭山脉次原始森林为代表的绿色文化、以黄庭坚、陈氏五杰为代表的名人文化、以蚕桑、茶叶、供砚、木雕工艺制品为代表的特色文化;二是品位高,作为中国革命重要历史事件,秋收起义具有不可忽略的地位;山背文化作为江南新石器时代的文化符号、古艾国发生的历史事件载入《史记》、黄庭坚、陈氏五杰名扬海内外,宁红茶享有“宁红不到庄,茶叶不开箱”的美誉,表现出我老秘网县文化资源独有的魅力;三是潜力大,我老秘网县独有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地方产品,只要扎实求证,认真规划,努力实施,就可以开创一门学科,发展一个产业,富裕一方经济,具有深厚的潜力。
(二)我老秘网县文化事业的繁荣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改革开放以来,我老秘网县文化事业得到长足发展,一是打造了文化品牌,培育了“双井之春”艺术节品牌,社会关注度、参与度显著提升;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传承、保护工作,全丰花灯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宁河戏”、“一圣仙娘花灯”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此次在全丰调研了解到,全丰镇充分利用全丰花灯获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优势,组织民间艺人活跃在湘鄂赣三省边界地区,去年演出近200场,获得收入70余万元。目前,有广东、浙江等演艺公司邀请全丰花灯表演队赴当地表演;做大名人文化品牌,举行了黄庭坚草书邮票首发式、拍摄了《大宋才子黄庭坚》电视剧;挖掘红色资源,拍摄秋收起义专题片、组织了高规格的苏区论坛;成功申报中国“书法之乡”。二是群众文化方兴未艾,群众自发组织的广场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三是文化基础设施逐步完善,高位推动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扎实推进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完成全县乡镇网络整合,多措并举繁荣群众文化;四是文物保护工作得到加强,县委、县政府对保护工作高度重视,投资488万元对国保单位秋收起义纪念馆进行升级改造,投资7300万元对省保单位黄庭坚纪念馆进行扩建,投资80余万元对省保单位中共湘鄂赣省委、省苏维埃政府旧址进行维修。
(三)强工兴城战略为我老秘网县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近几年,我老秘网县强工兴城战略取得重大成就,为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了重要机遇。一是引进了以浙江义乌创业园为代表的一批小商品、手工装饰品企业。工艺品生产作为文化产业的一个重要新兴产业,具有劳动力密集、门槛低、见效快、增收明显的优势,能形成对文化产业的硬支撑;二是创建了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城市,建设了黄庭坚公园、马家洲公园、大洋洲公园,在建的有文化艺术中心、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等一批文化项目,为我老秘网县发展文化旅游奠定了基础。
二、我老秘网县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制约因素
我老秘网县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明显,在产业规模、经营水平、运作方式和经济效益等方面无法与其他产业相提并论,明显滞后于我老秘网县经济社会发展,主要表现在:
1、我老秘网县文化产业尚处在起步阶段。文化产业经营主要在网吧经营、印刷复制、电影放映、图书发行、书报刊零售出租、娱乐场所经营、音像制品零售出租、打字复印、文体用品零售、室内棋牌游戏等领域,产业发展仍处在自发性状态,布局分散,组织化、市场化和集约化程度不高,不能形成产业集群,经济效益差。
2、文化资源挖掘整合不够。资源开发能力弱,资源综合利用不够,开发各自为阵,缺乏有效整合,资源优势还不能真正转化为产业优势和市场优势。比如,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如何衔接,文化资源与蚕桑、茶叶、工艺饰品生产如何结合,没有一个协调机构来搞统一策划、对外营销,旅游部门推介景点,没有一份完整的导游词;作为闻名全国的宁红茶、双井绿,经过数十年努力,外包装品位得到提升,但是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没有被挖掘,仅见数种茶叶印刷了黄庭坚诗词,创新力、影响力不强。同时,文化产业市场不健全,文化消费水平低,市场容量有限,也制约了文化产业发展。
3、文化创意人才奇缺。文化人才队伍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聚集能力不强,素质不高,专业性不强。发展产业所需的管理型人才、创意型人才、市场营销型人才奇缺,特别是高层次、高技能、复合型、外向型人才更为缺乏。同时,由于人事编制部门的条件限制,使得文化人才“进不来、留不住”,外流现象比较严重,制约了文化产业的发展。我们在万顺木艺公司了解到,因为文化创意滞后,该公司产品趋同化倾向明显,不能满足顾客求异心理,导致市场份额降低。该公司2010年销售额近1千万元,今年估计在200万到300万元之间,下降幅度明显。而文化产业本质上是创意产业,文化资源只是一个潜在的优势条件,如果没有强大的创意能力来推动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那么再优秀的文化资源也只是形同虚设,创意能力的缺乏制约了我老秘网县文化产业发展。
三、其他地区发展文化产业的几点启示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文化建设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机遇。调研组通过考察其他地区文化产业工作,深刻认识到文化产业在“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也强烈感受到文化产业发展具有一种综合的效应,对于提升县域形象,改善投资环境,增强县域吸引力,增加当地居民对本县文化的认同感,提升本地区凝聚力,都具有重要意义,发展我老秘网县文化产业时不我待。结合其他地区发展文化产业的成功经验,调研组归纳了几点对发展我老秘网县文化产业的有益启示:
(一)制订一个好的规划。德化县人口31万,面积2232平方公里,该县于2010年出台《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在大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着力推进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之外,重点发展陶瓷文化产业,注重挖掘具有浓厚文化底蕴的陶瓷企业,积极引导企业向上申报省市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文化产业创意基地,培育品牌龙头企业,引导陶瓷企业打造陶瓷文化背景与内涵,成功创建省级陶瓷文化示范基地3家,市级陶瓷文化产业示范基地3家;依托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生态文化、宗教文化、陶瓷雕刻技艺等文化资源优势,建设特色文化产业园,促进了陶瓷文化产业发展。目前,该县有陶瓷企业1100家,民营陶瓷研究所182家,2010年陶瓷产值82.38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64.23%,成为该县经济支柱。
借鉴该县经验,我老秘网县应尽快制订出台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充分考虑国际国内及区域经济发展态势,对我老秘网县文化产业发展的定位、产业体系、产业结构、产业链、空间布局、经济社会环境影响、实施方案等制定科学计划。规划要注重发挥比较优势和地方特色,明确产业格局,合理选点定位、精心选择主导产业、明确发展方向以及发展重点。
(二)找准一个强的产业。在发展文化产业工作中,要借鉴仙游经验,该县做大做强工艺品生产产业,当前聚集的资金过100亿元,生产厂家3300家,从业人员超10万人,年创产值160亿元,出口创汇1.25亿美元。我老秘网县发展文化产业一是要项目带动,以文化旅游为文化产业发展的突破口,珍惜良好的发展态势,多部门协作支持尚达信公司开发的温泉度假旅游及双井村文化旅游项目,以此为修水旅游引爆点,带动其他旅游项目开发。二是品牌带动,依托祈福工艺饰品品牌,带动其它产品开发;做强宁红茶叶品牌,做优绿冬、一家蚕桑品牌,使之成为文化旅游的支撑,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三是创新带动,政府引导,社会支持,建立文化旅游、茶叶、蚕桑、工艺饰品创作基地,设立相关研究中心。
(三)出台一套实的政策。根据我老秘网县实际,在执行国家产业政策的前提下,通过深入细致的调研,根据我老秘网县文化产业的特点,制定完整的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文本。所制定的文化产业政策应当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前瞻性、可操作性。内容涵盖文化产业结构政策、产业组织政策、产业布局政策、产业发展政策、产业竞争政策、产业序列政策等。要把发展文化产业与工业项目一同对待,享受资金支持、税费减免及用地、用电等优惠。尤其要厚待有一定基础的企业,如全丰花灯艺术的传播、万顺木艺和传统贡砚制作艺术的传承。调研组了解到,全丰花灯虽然有巨大的市场需求,但是至今尚未通过文化行政主管部门的审批,演出不合法,极大制约了该艺术的传播;万顺木艺的用材指标争取较难、融资渠道狭窄;以前有较大规模的工艺美术厂改制后,贡砚生产急剧萎缩,现在只剩下王令开的一个家庭作坊在生产,年产值不到100万元。对这些地方特色鲜明、文化内涵较深厚的产业,不能等同于一般企业视之,文化部门应该尽快完成全丰花灯表演的行政审批,林业部门要优先满足万顺木艺公司的木材需求。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发挥产业政策在调整当地文化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组织、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效应,体现产业政策的精髓。
(四)创新一套新的体制。文化产业发展涉及众多行业,需要综合协调,一是要成立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组长由县委或县政府主要领导兼任,统筹和协调本县文化产业的各项资源,定期召开协调会,分类指导,以加快本县文化产业的发展。考虑到我老秘网县已经成立文旅委并开展工作,建议按照“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的模式,扩充文旅委职能,充实文旅委办公室力量,支持其承担起文化产业相关工作;二是创新工作机制,设立文化产业发展基金,专户专项使用;引导企业投资、社会融资,加快文化产业项目的规划、论证、推介等工作。
(五)建立一系列人才保障机制。一是建立灵活的人才引进机制。对文化人才实行突破户口限制,突破部门、地区界限,简化人才引进手续。对急需的高层次文化人才的引进,要开辟 “绿色通道”。二是制定可行的人才激励制度。积极扶持乡土文化能人、民间文化传承人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开辟民族民间文化人才职称评审序列,建立相应的补贴和激励制度;三是落实优惠的人才使用政策。利用优惠政策引导文艺工作者、经纪人、企业家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图书出版发行及影视音像业、艺术培训展演及歌舞娱乐业、体育健身业等各类文化产业,扶持、培养、造就一批知名的文化企业和文化企业家。四是推行合理的人才培养办法,充分利用我老秘网县职高改扩建谋求新发展的机遇,开设应用课程,大力培养旅游、蚕桑、茶叶、工艺饰品等相关专业的人才,为企业发展提供全方位服务。
作者:
文鉴
时间:
2012-8-19 16:22
关于胶州市文化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近日, 结合着胶州文化产业的实际情况,我们以新形势下我老秘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为主题,进行了调研,现将有关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胶州市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当前我老秘网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老秘网市抓住各方面都在关注文化产业的有利时机,按照“一手抓管理、一手抓繁荣”的方针,以创新为总抓手,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重点扶持和培育文化创意产业,为我老秘网市文化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主要做法有以下几点:
一是推动文化产业集约化发展,重点培育和发展以青岛旭茂包装有限公司、胶州新华书店等为代表的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文化龙头企业,培育和扶持以盛福画家村为代表的文化创意产业,带动全市文化产业的共同发展。
二是抓住首届中国秧歌节在胶州成功举办这一有利时机,举办了《胶州秧歌教材》首发式,拍摄了第一部反映胶州大秧歌的数字电影《大秧歌》,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与电影、出版等文化产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了文化繁荣与产业发展的双赢。
三是建立和完善文化产业调查统计制度,及时掌握我老秘网市文化产业的发展动态,进一步明确了当前文化产业工作重心以及科学决策发展方向。
四是围绕着我老秘网市“建设历史文化名城”这一发展定位,完成了“法若真故居”刻石、“冷枚故居”刻石、“匡源故居”文化墙、“王元浩”故居立碑、“嘉树园遗址”原八角亭维修立石、城隍庙修复工程、胶北镇玉皇庙等6个建设项目,启动了少海新城板桥镇、文化中心等项目建设。截至目前,正在积极探索胶州城隍庙保护管理经营模式,围绕着城隍庙的管理和保护,融入商业开发元素,积极培育相关文化产业,激活周边市场,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打造“胶州城隍庙文化”特色品牌,使胶州城隍庙转化为可观的生产力。
五是着眼打造承接经济、旅游、文化三者合一的新载体,以秧歌文化为主题,注重文化、旅游、城市建设的有机结合,做好相关文化旅游景点的合理布局开发,形成了一条自西向东的“三里河文化遗址—高凤翰纪念馆—三里河主题公园—文化市场—少海新城”的“文化旅游产业链”,提升了我老秘网市城市建设水平和文化旅游品位。
六是抓住中国秧歌节这一契机,配套发展相关文化产业。借鉴杭州的“宋城”等演出模式,以秧歌为主要元素,运用现代高科技手段,打造一台具有胶州地方特色的精品文艺演出。在中国秧歌节举办期间,深入挖掘秧歌资源的潜力,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博览会、招商会、农展会以及文化产业洽谈会等活动,推动图书出版业、影视剧制作业等相关文化产业发展,研发具有浓郁秧歌特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化旅游纪念品,并配套带动了饮食、住宿、交通、商业以及娱乐等行业发展。
七是加强对盛福村、秋山艺校和康林工艺品有限公司的对接和整合,超前谋划、积极服务,将其打造成我老秘网市首个油画专业村庄(基地),使其成为我老秘网市文化创意产业的亮点项目。同时,围绕着今年胶州板桥镇部分遗址的挖掘、保护和利用,邀请了国内知名专家进行了多次论证,力争将其打造成为胶州文物保护与商业运作相融合的文化产业品牌。
截至目前,全市共注册各类文化经营和服务单位383家,其中歌舞娱乐场所(含歌舞厅、卡拉OK厅)8家,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163家,音像制品出租、零售30家,电影放映2家,图书出租、零售45家,打字复印17家,印刷企业116家,文化创意产业2家。全市文化企业总资产约6亿元,其中资产过千万的4家,年实现销售收入5亿元左右,实现销售利润2000多万元。从经营规模上来看,印刷业已初具规模,全市印刷企业资产总额5亿元左右,占全市文化企业的83%,其中资产过千万的3家,2008年实现销售收入过亿元的1家,过千万的8家,过百万的36家。
二、存在的问题
1、文化产业投入比例失调,且未能实现规模经营。
我老秘网市文化产业投入比例不协调,且相对不足。主要集中于传统文化产业中的印刷业,即便是在印刷行业,社会化和规模化产业程度也较低,从规模上看,呈现出散、弱、小的经营模式,未能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文化产业。
2、文化产业结构不合理,文化消费市场不活跃。
集中表现为传统文化产业停滞,新兴的文化产业缺失,基本上以贩卖为主,以数字化为核心的新兴产业如软件业、影视业、会展业等发展缓慢,难以形成互通有无的文化产业链,造成总体落后。
同时,居民文化消费观念未能及时转变,消费能力偏低,市场,市场法制法规建设起步较晚,没有形成统一的、规范有序的文化市场。
3、新兴文化产业人才匮乏,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不高。
随着现代传媒、动漫游戏、数字视听、演艺娱乐、文化旅游、会展博览等新兴文化产业的迅速扩张,在这些方面人才匮乏问题凸显,未能有效地培育新兴文化产业,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文化产业向广阔的新兴领域发展。另外,受产业规模和集约化小的限制,对丰富内涵的文化资源缺乏深入的挖掘和创新,尚无法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品牌产品和品牌企业,使得文化资源和高新技术结合的高附加值和高回报的品牌文化产品难于批量涌现。
三、下一步文化产业发展思路
今后,我老秘网市文化产业发展必须坚持 “二为”方向:即“文化产业为产业服务,文化产业为文化服务”。一方面,文化产业为“产业”服务,文化产业要广泛地为其他产业服务,为国家产业结构转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服务,全面为第一、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服务,并在服务中与这些产业结合,在服务中创造,在服务中提升;另一方面,文化产业要为“文化”服务,为文化事业服务,为公民文化权益服务,最终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服务。结合我老秘网市的实际,下步将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一)加大投入力度,调整投入比例,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物质保障
一是要在政府投入逐年增加的同时,认真贯彻落实青岛市委、市政府有关文化产业方面的优惠政策,进一步鼓励动员企业、个人等社会力量投资文化产业,逐步营造全社会共同推动文化产业的良好氛围。
二是要重点加大对传媒、动漫、电影等创意产业的投入比例,坚持走“品牌战略”的路子,对于传统文化产业的薄弱行业和新兴的文化产业,要根据胶州的实际情况,有重点、有选择地从人财物等方面进行扶持,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品牌产业。
(二)整合产业资源,优化产业结构,为文化产业繁荣开创“全面开花”局面
要抓住新兴文化产业方兴未艾的时机,加快我老秘网市文化产业资源的整合,做大做强传统文化产业,扶持发展新兴文化产业,新增部分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产业项目,推进文化产业布局和结构的优化。
一是加快推进历史文化名城项目建设。重点做好已确定捐建单位的“历史文化名人雕塑群、历史文化长廊、三里河遗址主碑刻及绿化美化、板桥镇市舶司旧址建景观亭及立碑刻、瑞华学校楼刻碑等项目建设的启动,不断增加我老秘网市文化产业发展资源。
二是积极推进我老秘网市现有传统文化产业的发展。按照“一手抓管理,一手抓繁荣”原则,采取以点带面、分步实施的措施,逐步做强做大图书、音像、印刷以及文化娱乐等传统文化产业,实现其规模与效益的最优化。
三是加大对新兴文化产业特别是文化创意产业的扶持和发展力度,围绕着青岛开展的“五个十”文化创意产业工程的实施,着力扶持铺集镇青岛吉森乐器有限公司和营海镇青岛康林工艺品有限公司两个文化创意企业,重点推进营海盛福画家村建设,加快胶州首个影视文化传播项目青岛海之梦影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投产运营,以填补我老秘网市文化创意产业领域的空白,并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
四是加大文化重点工程推进力度。重点推进少海新城、中国秧歌城和市文化中心三大工程建设,将少海新城建设成为集博览、旅游、文化、商贸为一体的特色新区;将中国秧歌城建成一个集舞台表演、秧歌文化和城市名片于一体的文化旅游新景观;将文化中心打造成为集文化娱乐活动、图书阅览销售、遗产展示保护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标志建筑。
五是依托自西向东的“三里河文化遗址—高凤翰纪念馆—三里河主题公园—文化中心—会展中心—中国秧歌城—文化市场—少海新城”的“文化旅游产业链”,尝试构建重大文化产业园,籍此构建打造胶州文化产业基地和特色文化产业群。
(三)扩大内需,大打品牌战略,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广泛动力和空间
一是刺激内需、促进消费,不断扩大文化产业的市场份额。要积极推行“百姓文化消费计划”,是文化部门要联合有关部门,通过“文化周”、“文化行”、“文化节”、“文化年”等形式,倡导、促进电影消费、图书消费、旅游消费、工艺品消费等等,以拉动城乡文化市场消费,为文化产业的繁荣与发展提供有效的市场空间。
二是围绕着“中国秧歌节”这一节会品牌,进一步挖掘有价值的地域文化资源,继续推动相关图书、影视制作、动漫合成、工艺品等文化产业的筹建和文化产品的研发,在发行秧歌教材和拍摄秧歌电影的基础上,力争将彰显胶州秧歌精髓的动漫产品和代表胶州浓厚文化特色的布娃、蛋陶等推向市场,通过产业品牌化,为我老秘网市文化产业的繁荣与发展提供充足的动力源泉。
(四)推动创新,实施人才战略,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
一是要加快人才培养,建立和完善人才引进、培养和激励机制, 按照“走出去、请进来”的原则,重点引进和培养新兴文化产业人才,逐步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文化产业发展队伍。要在文化产业领域重点造就一批理论、经营管理、技术创新等方面的人才,努力营造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舆论环境、人文环境、生活环境、政策法律环境,逐步构筑我老秘网市文化产业人才小高地。
二是要加强创新,继续推动高新技术在文化领域的推广和应用,提升文化企业的自主创新水平,增强文化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尤其是在提供文化产品服务方面,要结合着当前不断变化的文化需求,在现有的基础上不断创新, 加大创新力度,不断提升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为持续、有效地推进我老秘网市文化产品服务“走出去”战略,提供更多的品牌。
作者:
文鉴
时间:
2012-8-19 16:23
涟源市文化产业调研报告
文化产业是指从事文化产品的生产、流通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活动的行业总称。自今年8月湖南省文化厅开展全省文化企事业单位普查登记和文化产业调研工作以来,我局着手此项工作的开展。成立了以唐裕奇局长为组长、肖宝安副局长为副组长的文化产业普查领导小组,制定了《涟源市文化产业普查实施方案》,组建了以市直各文化单位负责人、市文化局机关各股室负责人、20个乡镇文化站站长为责任人的普查工作队伍,并多次召开文化产业普查专题会议。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和实地考查等方式科学、合理、准确地将涟源市文化产业整体情况进行了摸底并对涟源市文化产业的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思考分析,现报告如下:
一、涟源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进一步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文化市场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经过近年的培育和建设,文化产业已初具规模,在我老秘网市初步形成包括新闻出版、图书音像、印刷复制、休闲娱乐、网络动漫、文艺演出、艺术培训、工艺美术、广播影视等行业在内的综合型文化产业体系,成为全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的增长点。截止2008年12月,列入市文化部门统计范围的文化经营单位已达1062家,其中网吧163家,歌舞娱乐场所36 家,电子游戏厅26家,音像店25家,书店45家,打字复印店38家,印刷厂14家,营业性演出经营单位(包括文艺演出队)680家,电影放映队29个,艺术培训中心6家。文化产业从业人员10260人,文化产业总收入14700余万元,上缴税金 740余万元。按经济类型划分,民营企业和摊点占总户数的98%以上,成为产业主导力量。全市文化产业发展,从初期一些文化单位进入市场经营活动、到个体、私营经济大举介入,经营领域不断拓展,文化市场进一步繁荣,再到今天文化产业作为新兴的涟源行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以及满足人民群众文化生活需求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特别是休闲娱乐业、网络业、印刷业、广播影视业发展良好。但是,我老秘网市的文化产业的发展仍然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产业组织规模小而分散,科技含量少、竞争力差,市场机制不健全,产业结构不合理,文化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和挖掘,人才与科技制约明显,与我老秘网市的小康社会发展还不相适应。另外,我老秘网市流动人口少、乡村人口分散、文化产业扶持力度有限等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老秘网市文化产业的发展。行业上除部分印刷业外,其它领域的发展层次较低,大多数以服务本地低端市场为主要业务,经济效益欠佳,缺少具有自己特色的骨干产业群体。与此相对照,文化产业的发展已成为世界潮流,在各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许多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不仅在发展速度上超过传统产业,而且在发展规模上已经成为国家的支柱产业。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和人民群众休闲时间的增加,人们在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会有更大幅度的增长,文化消费市场潜力巨大。文化消费需求为我老秘网市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因此,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内,大力发展我老秘网市的文化产业,对于推动经济增长、有效拉动内需以及解决就业问题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二、全市文化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
我们认为,选择文化产业并逐步将其发展为全市支柱产业之一,是最具有生命力、最有前途并最切合实际的。按照这一要求,针对涟源市实际情况,全市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应确定为: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为导向,面向乡镇及周边市场,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开发新兴产业,整合优化文化资源,调整布局和结构,逐步建成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有涟源特色的文化产业体系,使之成为涟源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最佳结合。
(一)繁荣文化服务市场。文化服务市场包括演出、歌舞娱乐场所、健身休闲场所、游艺游乐场所、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及其它文化休闲娱乐场所,它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现阶段,对于满足人民群众文化生活需求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一要根据不同区域、不同层次人群的实际需要,利用现有的文化广场(新一佳广场、人民公园、火车站广场等),广泛开展各类有偿文化服务;二要积极引进趣味性强的文化娱乐项目和设施,以满足消费者不断变化的需求;三要搞好产业布局,重点发展城区及旅游景区的文化娱乐业,依托城镇,辐射乡村。四要做好送戏下乡、数字化电影放映、农家书屋、文化信息共享等文化工程建设,高质量完成人才、项目引进及包装策划工作。
(二)打造传统文化品牌。涟源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勤劳智慧的先祖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如珠梅抬故事、涟源特色湘剧、桥头河的花鼓戏等,这些古老的文化遗产有待我们去挖掘、去探索。
“珠梅抬故事” 是涟源市民间祈盼吉庆吉利的重要民俗活动,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它是“梅山文化” 和“湖湘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去年己列入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今年又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如何挖掘整理好这个传统文化品牌,使之成为产业,走向市场,有待我们进一步探索,也是今后我老秘网市新型文化产业龙头。
涟源湘剧院是我省仅存的三个湘剧专业团体之一,“涟源湘剧”既继承了湘剧的传统艺术,又在艺术上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色,在湘中地区有很深的根底,湘剧较电影电视更能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涟源特色湘剧”去年也列入了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如何打造、保护、和传承好“涟源特色湘剧”这个“非遗”品牌,也是值得我们重视和开发的文化产业。为了更好地发展涟源特色湘剧,使之成为我老秘网市特色文化产业,必须加大对湘剧艺术人才队伍的培育,实行“走出去”战略,并兴建一个多功能型的涟源大剧院,做大做强涟源特色湘剧,打造特色文化产业品牌。
(三)发展景区旅游文化。旅游休闲娱乐业的发展将带动影视业、房地产业、建筑业、交通业、广告业以及饮食、饮料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是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发展旅游文化产业是今后我们发展文化产业的重点。
我老秘网市有历史文化名镇—杨市镇和历史文化名村—三甲古村落群,有规模庞大、气势恢宏的湘军名将故居群,有可望列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三甲共产主义示范村(玉屏的红旗居民点),有被称为“天下药山”的龙山国家森林公园,有风景如画的湄江风景区和白马湖休闲渡假胜地,有毛泽东游学伏口的革命遗址和开国上将李聚奎故居,有300余名著名作家、书画家题词的爱心碑廊和藏书1万余册作家签名的作家爱心书屋等等。如何挖掘我老秘网市历史和民族民俗文化,把文化和旅游有机地结合起来,推动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是我老秘网市文化产业发展新的突破点。
涟源自然、人文旅游资源都很丰富,文化底蕴深厚,名山、名水、名洞、名人俱全,“自然”与“人文”景观并存,“红色”与“绿色”旅游兼备。我们将依托这些资源,积极打造“红色”旅游路线(龙塘的李聚奎故居—伏口的毛泽东游学革命遗址—杨市的烧车御史谢振定故居)和“绿色”旅游路线(三甲的古村落群—龙塘的珠梅抬故事—涟源湘剧—杨市的将军故居群—杨市的彭氏宗祠—龙山森林公园—白马湖休闲渡假胜地),并以此带动“珠梅土鸡”、“富林豆腐”和“甘粉丝”的饮食文化产业,使之形成行、游、住、食、购、娱相配套的产业体系。
三、发展我老秘网市文化产业的保障措施
1、搞好产业发展规划。政府应把文化产业发展纳入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高居民素质、改善生活质量、满足社会需求的一项重要举措,列入各级党委、政府的主要议事日程,给予足够的重视。一要搞好产业总体发展规划和布局,明确主攻方向;二要在各种招商引资活动中,大力引进项目和人才,搞好跨区域合作与联合;三要加大对重点行业和企业的扶植力度,组建专业性或综合性产业集团,实现集约经营;四要对各级文化产业规划和重要产业项目进行必要的指导和协调。
2、放宽市场准入条件。按照全国、省、市统一要求,积极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降低文化产业进入市场的“门槛”,扩大投资领域,鼓励多种经济成份共同经营,制定实施“国退民进”的文化产业民营化战略。
3、制定优惠的财政和税收政策。在允许的权限范围内,综合运用财税政策,全力支持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发展。一是完善公共财政支付公益型文化建设的政策,适当扩大财政资金在文化产业领域的投资,引导社会资金投向;二是执行文化企业多种经营税的减免政策,对大众型的文化娱乐行业和重点扶植的行业应适当减免税收,企业赞助文化事业的资金免征所得税;三是文化市场管理费已取消多年,应尽快从文化经营单位上缴税金中给予文化主管部门一定的返还,集中用于应扶持的文化事业。
4、规范文化市场秩序。对于政府而言,由于全市文化市场还处于发展初期,还有许多问题,需要从多方面予以扶持和调控:第一,消除垄断与壁垒,鼓励市场竞争,同时防止无序竞争与过度竞争。第二,要注重文化市场的培育,对文化市场的政治方向和经营趋势进行定向控制,对运行态势加以正确引导。第三,坚持以管理促繁荣的方针,依法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管理,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法制宣传教育与培训工程,强化执法队伍建设,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经营活动。
5、重视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要切实重视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加大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力度;多层次、多渠道培养和引进高水平文化经营人才;要完善用人激励机制,努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积极创造有利于文化人才脱颖而出的社会环境;要研究制定文化技术、创作成果等要素参与分配和奖励的办法,充分调动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要大力培养和引进复合人才、各类文化专业人才、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
作者:
文鉴
时间:
2012-8-19 16:24
一、文化产业的内涵及范围
我国将文化产业界定为: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
根据上述界定,文化及相关产业的行业范围可分为文化产业主体和文化产业补充两个部分。前者包括提供文化产品、文化传播服务和文化休闲娱乐的活动;后者包括与文化产品、文化传播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活动有直接关联的用品、设备的生产和销售活动以及相关文化产品(如工艺品等)的生产和销售活动。按照上述行业范围,文化产业也可分为文化产品制造业、文化产品批发零售业和文化服务业三部分。
二、国外文化产业发展状况
近年来,文化产业在各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已成为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经济中的支柱产业之一。美国、日本、英国、意大利等世界经济强国的文化产业大多数达到了GDP的10%以上,意大利甚至达到25%。文化产业也成为现代经济中最活跃、增长最快、最有前途的产业。国际文化产业发展不仅势头迅猛,而且呈现一定的发展变化。
1、文化产业与最新科技联姻催生新的形态和形式。九十年代以来,以数字通讯、互联网为主要特征的最新科技与文化产业的不断融合产生新的形态、形式。互联网载体的出现,带来了网络文化、博客、虚拟生活等新型文化现象,推动互联网文化产业的发展。数字通讯的出现促进了全球数字内容产业的兴起。一些国家或地区,已经开始兴起包括网络服务产业、数字游戏产业、电脑动画产业、数字影音应用产业等为主的数字内容产业群。韩国早在2001年专门制定“数字内容行动计划”;日本在2002年启动“信息化日本”计划。近年来,以依赖计算机模拟技术而发展起的新兴媒体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我们所熟知的电影《魔戒》、《侏罗纪公园》等均是这一产业的成功典范。
2、文化产业的创造性、创意性成为主要推动力。目前,一些国家和地区出现的将崇尚创造力、技能和才华的创意产业作为地区的战略性产业加以推动,已经表明文化产业中的创新性已被认为最具活力和能动效应的元素受到广泛关注。新加坡早在1998年就将创意产业定为21 世纪的战略产业,出台了《创意新加坡》计划,又在2002年9月全面规划了创意产业的发展战略;香港也在2002年9月推出研究报告全面梳理了香港的创意产业的现状;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的政府也都对创意产业进行了研究和规划。英国的创意产业在2001年产业增加值已占GDP的比例超过8.2%;澳大利亚1999年创意产业已占GDP的3.3%。
3、文化产品的知识产权转移成为主要交易形式。文化产品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其内容上,报纸、图书、杂志、电视机、网络之不过是物化的载体,因此文化产品的交易主要是知识产权的转移,一些国家提出的版权产业就是基于这样的特征。瑞典、德国和奥地利等国家很早就将版权业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评估。《美国经济中的版权业:2002年报告》中指出,美国的就业、经济增长和外贸已经越来越多地依赖于以版权为基础的文化产业,版权产业为代表的文化产业已经成为美国的支柱产业,在推动美国的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方面起的作用超过了其他很多传统产业。
4、垄断化、集团化成为产业组织主要形式。文化产业内的竞争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日趋激烈,文化产业企业集团化、行业结构寡头垄断化的趋势也愈发明显。据统计,全球50家媒体娱乐公司占据了世界95%的传媒市场,其中新闻90%以上由美国和西方国家媒体垄断,美国控制了全球75%的电视市场。在全球最大的五家媒体集团中,如美国在线时代华纳公司,其下属有几百家公司,发行的杂志超过60种,市值最高曾达到数千亿美元,不仅横跨了传统娱乐媒体的多个领域, 2000年美国在线和时代华纳的合并更使公司进入了新型的媒体领域——互联网。集团下属的华纳兄弟影业公司、华纳唱片集团、CNN新闻台、《时代周刊》、《财富》杂志、《人物》杂志等在各自的领域中都首屈一指。
三、我老秘网区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
1、文化产业体系初具规模。随着我老秘网区经济社会的发展,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乡居民对精神文化的消费需求也不断增强,相应地促进了我老秘网区文化市场的发展。截止2008年底,我老秘网区文化经营单位320余家,主要集中在文化服务业,其中音像制品零售、出租35家,印刷企业26家,网吧28家,歌舞厅、卡拉OK厅19家,电子游戏22家,音乐酒吧茶座25家,报刊图书销售网点32家,艺术培训20家,美术字画社17家。随着东部城区大开发、大建设的浪潮,一批上规模、上档次的娱乐行业在东部落户。中心城区投资超百万的网吧6家,年收益近140万。歌舞娱乐行业通过引进、改扩建等形式过百万4家,年收益500万以上。游戏行业引进2家大型仿真模拟电玩城,年收益近80万。
2、公共文化建设不断加强。我老秘网区现有文化中心、文化馆、图书馆各一座。文化中心占地2000㎡ ,有200㎡多功能厅一间,160㎡排练厅一间,教室20余间,可供600人进行文体活动和艺术培训。文化馆占地面积200㎡,建筑面积400㎡ ,是国家文化部评定的二级馆,担负着全区群众文艺的创作、培训、辅导和研究任务。图书馆是国家文化部评定的三级图书馆,馆舍面积300㎡,是东部城区唯一对社会开放的公共图书馆,现有藏书2万余册。09年,规划建设一座具有地区性标志大型多功能文化体育中心,年内完成规划设计,启动建设。
近年来,随着我老秘网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财政实力的迅速增长,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逐步加大,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截至目前,全区共完成无房站建设2个,不达标站建设5个,乡镇文化站建设普及达标率100%,村文化室建设普及达标率100%。新增农家书屋19个,基层流动图书室10个,新添置图书23000册,比原计划提前3年完成市级下达的农家书屋的建设任务,率先完成区级农家书屋全覆盖的目标任务。
3、新兴文化产业发展较快。改革开放以来,文化产业由传统意义上的文化产业如新闻、出版、广电和文化艺术等为主构成的“核心层”,逐步向新兴文化产业如网络文化、休闲娱乐、文化旅游、广告及会展等为主构成的“外围层”发展。多年来,我老秘网区始终坚持“建设特色文化,促进社会发展”的文化发展战略,着力打造“连云港之夏”海滨旅游文化名片,“海滨广场文化活动”地域文化品牌,成功地举办了7届大型海滨广场文化艺术节,7届“连云港之夏”系列活动,极大地提高了我老秘网区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目前,新一轮旅游景区的开发,后云台灵山幽谷新优势的构建,将打造海滨旅游新一极。
4、群众文化的兴起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搭建了平台。20世纪50年代至今,连云区文化馆、站、少儿艺术学校常年举办美术、摄影、书法、舞蹈、声乐、器乐、戏剧、文学创作培训班,每年培训达6000人次。连云区文化馆“红领巾书画院”被命名为江苏省特色文化团队。在建设文化强区的大格局中,各馆站配合有关部门定期开展法制、财务、航海、养殖、果树栽培、外语、新闻报道等实用技术培训,接受培训人数达5.2万人次。由各文化馆、站和文艺骨干组建了新的业余文艺团体30多个,遍布全区各乡镇和社区,主要演出形式有淮海戏、话剧、高跷、花船、蛤蜊舞和全锔锅挑等。群众业余文艺团体的兴起为繁荣我老秘网区的群众文化事业、丰富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做出了积极贡献。
虽然我老秘网区文化产业已具有一定的规模,也具备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但由于一直把文化作为消费性事业,过分强调意识形态的特殊性,忽略文化的产业属性和经济效益,受行政体制机制和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等诸多因素的约束,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发展文化产业的认识不足,观念不先进。许多人把文化产品仅看成是精神产品,而忽视其商品性;把文化工作看成是社会公益事业,而忽视其经营性。文化事业是公益性的,由政府无偿提供给所有社会成员消费,以实现自身的社会服务功能为主;而文化产业是经营性的,以实现利润为目的,在兼顾社会效益的前提下注重追求经济效益。所谓“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正是混淆了这两个概念,忽视了文化本身的内涵和产业性质,把文化产业当作文化事业特别是当作公益性文化事业,没有确立起文化产业应有的战略地位,这是文化产业发展相对缓慢的深层次原因。
2、文化行政管理体制不顺,体制改革滞后。在管理方式上存在管办合一的现象,政府管得太多、太死,条块分割、部门分割的本位思想严重,没有区分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没有充分利用市场手段推进文化的产业化经营,造成文化产品的市场化程度低,文化资源配置不合理,文化资源优势没有转化成产业优势,严重制约了我老秘网区文化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3、文化产业的发展没有统一规划,文化产业的发展处于低水平。“小、散、乱”的状况比较突出,市场培育仍处于自生自灭阶段。由于缺乏统一和宏观的整体规划协调,从而形不成合理的市场结构和资源优化配置,导致产业发展不平衡和资源浪费。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不够,文化基础设
作者:
文鉴
时间:
2012-8-19 16:24
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是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和其它方面创新的核心和灵魂,是推动人类创新活动的巨大精神力量。因此,人类的一切创新活动总是首先把创新的关节点放在理论创新上。人类实践活动这一特点,决定了理论的指导地位。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在文化产业化的发展上没有创新的理论,就没有创新的实践,从而也没有创新的成果。人类的一切创新实践活动,都源于创新理论的创立和指导。
伴随2008北京奥运的申办成功,中国文化逐渐成为了世界文化多元格局中的一极。中国文化产业的飞速发展,文化产业化进程的不断递进,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既有机遇又有挑战。如何审时度势,把现实的挑战变成潜在的机遇,使我国文化产业跃上一个新台阶,这既是适应世界潮流的迫切需要,也是增强文化竞争力的必然要求,更是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的重要保证,要求我们在新时期要不断创新文化理论,创新内容要提升到新高度。文化产业的根在于人民群众对文化的消费需求。从经济学角度来看,人民群众对文化的消费需求是与人们收入成正比的,中国目前年人均GDP近2800美元,处于精神消费的临界点上,这充分说明,连云港的文化产业发展正当其时,且市场潜力巨大。一个地方的文化资源不在其多,而贵在其用——用最有限的人力、最科学的手段发挥出最大的价值。
目前连云港市经济快速发展,文化市场处于初期阶段,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振兴连云港的“跨越式发展战略”,连云港文化产业化发展也进入了跨越式发展阶段,此时,我们要与时俱进敢于开拓创新,在面对待高端文化项目各方面运作经验不足时,我认为我们有必要主动出击“先拿进来才能掏出去”构筑文化高地(这里的“拿进来”指的是引进连云港境外高端的优秀项目,学习运作经验;“掏出去”指的是文化系统运用已磨练成熟的运作方式对连云港市文化事业、产业进行建设)。“拿进来”?拿些什么?我认为我们可以去拿别人已经运作成功,有长期制作经验的文化艺术作品,当然这些作品要在很大的成份上适合连云港,可以在连云港成功的运作。“拿进来”,不是指一味的去照搬,也不是“拿来”就功德圆满了。而应该是因地制宜的将这些作品与我内部的资源进行整合、优化、运作,我们在整合、优化、运作的同时吸收外来文艺作品的精髓,包括大型活动的商业运作经验,现场筹备调度经验,策划与创新的意识,舞台美术经验、也包括大量的外来资金。我老秘网市的文化市场是需要培育的,在“出去拿”的过程中也是我们以逸待劳的去培育文化市场的过程,是促进我老秘网市文化产业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文化系统自身壮大的重要举措,为“掏出去”积累大量的运作经验、宣传平台、合作渠道、外部资金,所以只有“拿得进来”才能更好的“掏得出去”。
当然,文化市场初期阶段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对中低端项目和对初期市场的培养,我觉得我们有必要设立 “五万元项目计划”——此计划以连云港的中低端市场为目标,所策划的项目针对连云港中小型商业促销、开业庆典、企业宣传等以不超过五万元的费用承接,进一步满足连云港经济发展中部分中小型企业的宣传需求,收拢连云港市场中零散的文化资金,对文化产业化进程的原始资本充分积累,建立良好的服务机制和从而拓展更多市场。“五万元项目计划”不是计划经济体制在新时期的复辟,而是针对现有连云港当地文化市场迈出的重要一步。五万元是一个坎是连云港目前大部分客户大约可以承受的坎,“五万元项目计划”更多的是遵循市场规律的同时以小项目吸引客户用小项目吸收资金。“五万元项目计划”是一个套餐式的文化快餐,它整合文化资源从中低端着手,以更迅速、更直观、更便捷的套餐式文化产品展现给客户,供他们选择。
在我老秘网市文化产业发展面临巨大发展机遇的同时,同样也存在着严峻的挑战。只有观念的解放与创新,树立全新的文化产业意识,是发展文化产业、提高文化竞争力的前提保证。只有文化体制和机制的改革创新,是发展文化产业、提高文化竞争力的根本动力。发展文化产业必须做好战略定位,做好文化产业化的发展创新的理论,从而取得更好的成果。
作者:
文鉴
时间:
2012-8-19 16:30
文化产业是一个城市实力与魅力的体现,它不仅关系到文化建设,而且关系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根据市人大常委会工作安排,近期我委在分管领导的带领下,深入到相关部门和企业,就我老秘网市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老秘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不断强化文化产业发展理念,不断加大工作力度,以“申名”为契机,充分发挥文化资源优势,积极引领和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目前,我老秘网市文化产业已初具规模,对我老秘网市经济转型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的推动作用日益彰显,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同时也存在一些困惑和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文化产业初露头角,但规模总量小,著名品牌少。2010年,全市有各类文化企业1090家,从业人员约6万多人,营业收入达150亿元,年均增幅达28%。实现增加值36.3亿元,占全市GDP的5.1%。尽管我老秘网市文化产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总量偏小,文化产业占全市GDP的比重偏低,对全市经济发展的贡献份额偏小,且在国内外有影响的文化产业品牌更少,在消费市场中产生的影响非常有限。
2、文化产业领域不断拓展,但组织形式分散,现代业态少。我老秘网市初步形成了紫砂陶艺、书画收藏、文化旅游、歌舞娱乐、图书报刊、影视演艺、信息软件、广告传媒、文体健身、艺术培训等10个独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培育了紫砂陶艺、信息软件、工业设计等一批优势文化产业。传统产业稳步发展,特色产业繁荣活跃,新兴产业方兴未艾。但文化产业组织还处于分散无序的状态,组织化程度偏低,缺乏协调与整合,难以形成产业链。文化交易平台建设、文化市场创业信息服务、文化创业投资服务、动漫文化等尚未真正起步。
3、优势行业逐渐显现,但科技含量低,竞争能力弱。紫砂陶艺、信息软件、工业设计等成为我老秘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动力。培育了如陶都陶瓷城、金帆陶瓷、乐希科技、中讯数码等一批技术领先、成长力强、市场占有率高、具有自主开发能力的优势企业,有8家企业营业收入超亿元。但全市文化企业总体实力不够强,文化产品生产和服务手段比较落后,特别是文化科技新品开发、应用与推广、科技创新能力较弱,传统文化企业的科技含量普遍不高,市场开拓力度不大,竞争能力较弱。
4、民间投资活跃,但政策空间小,服务滞后。随着我老秘网市经济迅猛发展,不少民营企业和个人选择文化产业作为投资方向,投身文化产业的积极性不断提高,民营企业已成为我老秘网市文化产业的主体,社会资本的注入,为文化产业发展增添了活力。但目前企业融资的主要方式还是靠自身积累,政府尚未真正建立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特别是为文化企业提供技术创新、信息咨询、市场拓展、人才培训等还未形成完整的、多层次、全方位的服务平台。
二、对我老秘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1、加快规划编制,明确文化产业的指向目标。文化产业是宜兴经济发展中最具潜力的新兴产业之一,我老秘网市文化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为此,各级政府要进一步深化认识,强化责任,自觉把文化产业发展作为提升城市品质、促进我老秘网市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战略举措,把文化产业作为战略性、支柱性产业加以推动,确立文化产业在全市的支柱地位,力争到2015年把文化产业发展成为增加值占GDP的8%以上的支柱产业,真正成为经济转型升级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要充分发挥政府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规划引领、政策调节、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等职能。在调研中我们强烈感到,要促进我老秘网市文化产业的发展,当务之急是要加快制订出台我老秘网市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尽快明确产业发展方向、发展重点和扶持政策,统筹考虑,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要充分整合、挖掘我老秘网市丰富的文化资源,不断优化文化产业结构,加大力度发展与全国科学发展示范城市目标相匹配的文化产业。
2、创新政策机制,优化文化产业发展氛围。在文化产业发展的初创阶段,要给文化产业、文化市场提供更多的优惠政策,最大限度地发挥企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解放思想,突破体制机制的制约,打破地区、部门、所有制界限,促进各种文化资源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并积极探索组建跨媒体、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的文化企业集团,帮助有条件的文化企业上市融资,努力打造文化产业发展的“旗舰”。尽快研究制定较为系统且可操作性强、有利于促进和保护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如产业组织政策、投融资政策、财政扶持政策、分配激励政策和文化资源保护利用政策,如比照高新企业进行税费减免,享受比工业用地更优惠的土地使用政策,建立我老秘网市文化产业统计指标体系等,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吸引国内外文化企业尤其是有影响力的龙头企业来宜投资,促进我老秘网市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3、加快载体建设,打造文化产业特色品牌。要加快建设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的文化产业园区,在众多的园区建设中,文化产业园区理应有一席之地,要将文化产业园区建设纳入总体发展规划。加快规划建设“文化高端产业区、陶瓷文化产业区、宜南生态文化旅游区”,凸现宜兴深厚的人文底蕴和强劲的文化产业发展潜力。我老秘网市已经省批准设立的“江苏宜兴文化创意产业园”,要组织专门班子进行规划论证,加快启动建设。加强文化产业项目的招商引资,积极培育文化旅游、现代传媒、影视服务、数字动漫等新兴文化产业。要注重培育特色文化产业骨干项目和龙头企业,重视并关注重大项目的建设。要加快整合优化现有文化产业,按照集群化组合、集约化经营、科学化管理的要求,做好文化产业提档升级的基础工作,力促现有文化产业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使文化产业真正成为我老秘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增长极。
4、注重人才培养,提升文化产业服务水平。发展文化产业需要一支既懂专业、又善经营的人才队伍。要瞄准新兴文化产业的需求,通过内部培养、外部引进,造就一批文化产业人才。一方面,要强化政府文化产业管理职能,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多渠道培养既有专业知识,又精通文化产业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要结合我老秘网市文化产业的特点,积极引进各类高水平文化产业人才,建立引得进、留得住、用得活的用人机制,营造人尽其才的和谐环境,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积蓄充足的人力资源。
作者:
文鉴
时间:
2012-8-19 16:48
关于大力发展我老秘网市文化产业的调研报告
市政协专题调研组专题议政会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和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文化兴市”战略,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市政协主席会议决定,把“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作为今年常委会专题议政主题。为做好专题议政工作,市政协成立了以刘耀辉主席为顾问、叶青副主席和党组成员谢仕强为组长,由科教文卫体委、学习和文史委部分委员组成的专题调研组。调研组从3月中旬至5月下旬深入到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市旅游局、惠州报业传媒集团、惠州广播电视传媒集团以及惠城区、惠阳区、惠东县、龙门县开展调研,实地考察了印刷厂、网吧、产业园区等10多个文化产业经营场所,直接与经营业主对话了解情况,听取意见。期间还赴深圳、佛山、东莞、丽江等市考察学习。
通过调研座谈、实地考察、综合研讨,我们对目前我老秘网市文化产业的规模、结构、整体效益、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发展态势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对发展文化产业在调结构、转方式、扩内需、增就业、促繁荣等方面重要作用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对做大做强我老秘网市文化产业,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增强了现实紧迫感和使命感。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老秘网市文化产业的概况
近年来,随着全市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文化产业也得到较快发展。从产业规模方面看,据市统计局初步测算,2009年全市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108亿元,比上年增长10.3%。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为7.6%,增加值总量列全省各市前列。据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提供的资料显示,全市在文化行政部门注册登记的文化企业有3300多个,从业人员7万多人,2009年产值约65亿元,其中民营企业的产值占93%以上;从产业的层次划分方面看,“核心层”(包括新闻服务、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广播、电视、电影服务,文化艺术服务)完成增加值18.61亿元,“外围层”(包括网络文化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其他文化服务)完成增加值8.42亿元,“相关文化产业层”(包括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销售)完成增加值80.97亿元,分别占文化产业增加值总额的17.23%、7.8%、74.97%。从总体上看,经过多年的发展,我老秘网市的文化产业已初步形成了以文化产品制造业为主体、文化服务业为新增长点、门类比较齐全的文化产业体系,逐步成为我老秘网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和重要产业门类,并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二、我老秘网市发展文化产业的主要做法与成效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文化兴市”战略,把发展文化产业摆在重要的位置,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推进文化产业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积极探索,不断创新文化产业发展思路。先后成立了市文化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市文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和市文化工作领导小组等协调领导机构,加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制定了《惠州市加快推进文化建设五年行动纲要(2007-2011年)》,明确提出要培育壮大文化产业,打造全市经济新增长点。去年召开了全市文化产业发展工作会议,出台了《惠州市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了财政扶持、税收优惠等7个方面的扶持措施,设立了500万元的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充分体现了政府的主导和推动作用。
(二)改善营商环境,构建文化产业体系。市委、市政府深入开展机关作风建设年等活动,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落实扶持政策,简化办事程序,政府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特别是文化行政部门加大了涉及文化产业发展的行政审批改革力度,加大了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力度,为文化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经营环境和发展空间。目前,基本形成了文化服务业和文化产品制造业为主体的产业门类,构建了新闻媒体业、文化娱乐业、印刷复制业、出版发行业、互联网文化服务业、文化艺术服务业、文化会展业、文化旅游业、电子信息文化产品制造业等文化产业结构体系。
(三)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传统文化产业发展。市委、市政府不断加大文化体制改革的工作力度,积极稳妥地推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2004年6月,原惠州市新华书店改组为广东新华发行集团惠州新华书店有限公司,建立起产权清晰、职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图书发行企业,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明显增强。2007年,又组建了惠州广播电视传媒集团和惠州报业传媒集团,并对两大传媒集团进行授权经营。2009年,两大传媒集团分别实现营业收入1.8亿元和1.12元。此外,成立了市国有文化资产监督管理办公室,对市直国有文化资产的运营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探索公共文化设施运营管理模式,将惠州文化艺术中心委托保利集团经营。文化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解放和发展了文化生产力,促进了传统文化产业的发展。
(四)发挥特色优势,打造文化产业品牌。按照“抓特色、创品牌、出精品,构建惠州文化发展新优势”的思路,建成一批具有较强实力和竞争力的产业基地,拥有一批知名的大企业和品牌。一是充分发挥我老秘网市电子信息制造业的优势,打造电子信息文化产品生产基地;二是以拥有罗浮山、南昆山两座名山及西湖、巽寮湾等资源优势,打造绿色生态旅游风景区;三是发挥名人效应,打造叶挺红色经典旅游景区;四是以龙门农民画和瑶族民俗为依托,打造农民画产业园和蓝田瑶族风情园两大特色品牌。
(五)持续推进文化设施建设,以事业繁荣促产业发展。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承办第13届省运会为契机,以建设城市“十分钟文化圈”和农村“十里文化圈”为目标,以市级标志性文体设施建设为示范引导,大力推进市、县、镇、村四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努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承载力。市财政先后投入几十亿元,相继建成江北体育中心、慈云图书馆、文化艺术中心、博物馆、科技馆、会展中心、省运会各类场馆等大型文体设施。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基本形成,农民看电影难、看电视难、看书难、看戏难等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人民群众的文化权利得到保障。政府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的增强,公共文化服务覆盖面的扩大,激发了群众文化消费热情,拉动了文化内需,居民文化消费大幅攀升。
三、我老秘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及面临的主要问题
我老秘网市文化产业虽然迈出了发展步伐,但与先进地区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当前我老秘网市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观念滞后,文化经济意识淡薄,思想认识上有误区。一是相当一部分人仍认为文化主要是一种传统的公益性事业,忽视经济效益和产业属性,将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混为一谈,缺乏文化经济意识,文化消费观念滞后;二是从政府职能上考量,没有将文化产业列为与农业、工业同等重要的一种生产形态,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统计指标和统计系统,以便更好地测算检验其发展的成效和水平;三是有些部门仍沿用行政管理的老模式管理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使他们无法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市场主体。
(二)体制不顺,机制不活,管理不到位。一是尚未设立主管宏观文化产业发展的专门机构,而目前文化、经信、旅游、外经部门各管文化产业一部分的体制,无法形成全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合力;二是虽然基本破除了政府包办文化事业的管理体制,但是各种社会力量兴办文化事业的建设机制和投资渠道还没有建立健全起来;三是从事文化产业经营的主体大多数在运行机制上还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和产业发展的要求,管理不规范,有问题不是找市场,而是找政府部门。
(三)多元化投融资机制不完善,资金投入不足。一是市政府今年开始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但目前管理使用办法尚未出台;二是文化事业单位很难筹措资金发展文化产业;三是目前我老秘网市的文化企业多数处于零打碎敲、粗放经营的状态,难于自我增资扩张。
(四)缺乏熟谙市场经济与文化经营的文化产业管理者。文化经营者的人格品质、经营理念以及经营方式对文化产业的发展有很大影响。而我老秘网市大多数文化产业经营者文化程度偏低,知识面较窄,年龄结构不够合理,对现代企业管理和资产经营知识掌握较少,高素质的文化经纪人和中介机构严重缺乏。文化产业人才队伍的创造力和竞争力不足,制约了我老秘网市文化产业的后续发展。
四、大力发展我老秘网市文化产业的意见和建议
(一)出台“一个决定”,把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摆在更突出的位置。为切实把文化产业提上突出位置抓实抓好,促进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不断增强文化产业综合实力,实现文化产业成为支柱产业的目标,建议市委、市政府站在全局的、战略的高度,制定一个关于大力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决定,明确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意义、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为全市文化产业发展指明方向。《决定》应主要从四个方面阐述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具体举措和体制保障:一是要把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要像抓工业、农业经济那样抓文化产业发展,争取在几年内使文化产业成为全市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二是要创新文化产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包括转变政府职能、塑造市场主体、推进文化领域投融资体制改革、培育和规范文化市场体系、建立和健全中介组织等;三是提出加大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举措,包括将文化产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加大财政资金扶持,落实已出台的税收优惠等相关政策,加强对文化企业国有资产的监管,推进文化产业基地建设等;四是提出加强对文化产业发展的领导,不断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依法行政的管理体制,在开放性环境中提升产业竞争力,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保障。
(二)制定“一个规划”,将文化产业发展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在制定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同时,要科学编制“十二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全面落实国家《文化产业振兴规划》。规划内容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全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优势和劣势、机遇和挑战进行分析;二是明确文化产业发展目标、总体思路、发展重点和发展策略;三是研究提出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发展布局方案,确定重点产业带、产业基地、产业园区等相结合的空间布局体系;四是围绕完善文化产业发展配套政策,提出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撑体系和保障措施,将规划的落实情况作为考核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
(三)创立“一项基金”,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发展文化产业是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突破口,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需求的重要途径,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由于文化产品具有与一般产品不一样的意识形态属性,也就是说具有一定的公益性,同时鉴于我老秘网市文化产业发展,从总体上而言仍处于起步阶段,需要政府在政策上进行倾斜,资金上给予支持。因此,建议市政府在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文化产业投融资渠道,创立“文化产业发展基金”。基金的来源主要是:政府财政每年的固定投入、社会捐赠、社会资本(含外资)投资入股、基金自身运作的收入等。基金的运作方式是建立基金董事会、管理办公室和基金章程,依章运作。基金的功能主要是采取补助、贷款贴息、奖励等资助形式,支持文化产业公共平台建设,重点扶持和鼓励优先发展的、有竞争优势的骨干文化企业和重点项目的建设。
(四)建设“一批基地”,形成文化产业发展的集聚效应。文化产业基地建设对文化企业的集聚以及产业链的构建都相当重要。根据我老秘网市的实际情况,建议市政府采取“政府扶持和引导、企业主体参与、市场化运作”的模式,有重点地扶持推进一批行业性产业基地建设。对正在建设中的项目,如全媒体文化产业园区、龙门农民画产业园等,要促其加快速度,早日建成投入使用;对已经规划论证、报批的项目,如粤港澳(台)影视拍摄基地、惠州印刷创意产业园、新华文化广场等,要督促有关职能部门抓紧审批,争取早日动工建设;对正在论证、策划的项目,如罗浮山“岭南药都·道家养生”文化产业园、仲恺文化旅游(航空)产业园等,要尽快立项报批。
与此同时,要指导和扶持组建“以市场为导向,以品牌为龙头,以股权为纽带”的文化产业集团,整合各方优势,形成规摸经营,增强文化产业的市场竞争力。要重点支持惠州广电和惠州报业两大传媒集团深化内部改革,整合文化资源,创新文化产业模式,在不同文化产业层次上实现跨产业的主体联合,增强核心竞争力,使之成为我老秘网市实力雄厚、具有较强影响力的文化产业领头羊。
(五)打造“一批品牌”,推动文化旅游业发展。以“四东文化”为主要内容,规划建设、创作生产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建议借鉴丽江市以文化项目引资,打造文化旅游品牌的做法,通过招商引资,扶持文企联姻组建演艺集团,以客家文化、东坡文化为主题创新内容推出艺术精品;建设客家民俗文化村,展现悠久的东江客家文化特色;建设龙丰大新村(高榜山下、惠城区政府对面)高档游乐园,精密设计西湖风景名胜区一天游的景点和游乐园场所。借鉴长隆和深圳水族馆建设经验,规划设计建设游玩4小时,容纳过万人的游乐园场所,延伸游览西湖、高榜山路径,创造晚霞送客上高榜,皓月留客落老秘网,打破西湖游不留客的旅游怪圈;挖掘我老秘网市百多年的革命历史最具特色、最可闪光、最有号召力的革命史迹,以更好地发挥历史的教化作用,建议在市区丰山兴建东江革命主题公园,并将中国东纵纪念馆设在革命主题公园内,或者直接命名为东纵纪念公园;建议依托飞鹅岭公园建立周恩来纪念公园(馆)再现东征战场和东江行署的历史场面,增加我老秘网市的文化品位、色彩和厚度,打造惠州红色文化品牌,建设华南红色旅游的“龙头”。
(六)培育“一支队伍”,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文化产业是一种高文化含量、高科技含量的智能产业,需要一支高素质的文化经营管理队伍。因此,要实施文化人才战略和文化创新战略。一要把文化经营管理人才当作发展文化产业,建设文化大市的中坚和骨干力量,制定文化人才资源开发培养和引进规划;二要落实有关的优惠政策,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把急需的高层次文化人才作为引进重点。可采用聘用、访问讲学、设立实验室或工作室等形式,为专家来惠工作提供基础条件;三要加强人才培养,依托高校和整合本地大中专学校的教学资源,培养文化营销、艺术策划、文化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的短缺人才;四要建立激励机制,奖励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才。对有一技之长的民间文艺人才,应按《惠州市农村实用人才职称评定暂行办法》,受理申报和给予评定职称,使之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作者:
文鉴
时间:
2012-8-19 16:53
“文化产业”指为社会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集合。包括提供文化产品、文化传播服务和文化休闲娱乐活动的有直接关联的用品、设备的生产和销售活动。
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通川区地处达州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独特的区位优势和相对丰富的人文资源决定了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培植文化资源,是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最有效、最富战略眼光的选择。加快发展我老秘网区文化产业,必须根据我老秘网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对全区文化产业发展的条件、趋势、问题做具体分析,对产业发展的基础优势、资源潜力和对策措施有清醒的认识。
一、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一)文化产业的主要行业分类及布局
按照国家文化产业领域的分类分项要求划分,通川区文化产业主要有文化演艺、文化休闲娱乐、网络文化游戏服务、文化旅游、文化用品设备销售、印刷等六个大类。文化演艺业有演艺中心1个、民间演出团体1个、文化馆1个、美术创作基地(大修当代艺术村)1个,及文学、声乐、器乐、美术、书法、舞蹈各类文艺培训机构20余个。文化休闲娱乐业有游戏厅91家、歌舞厅93家、文化休闲广场6处、个体书店24家。网络文化服务业主要有网吧61家,其中城区内44家,乡镇17家。文化旅游业主要有莲花湖、王家山、凤凰山、犀牛山、朱家沟、神剑园等文化旅游景区。文化用品设备销售业主要有70家音像制品零售、出租店。印刷业有8家印刷包装厂,主要生产文化用品和商业包装用品;打字、复印65家。
(二)文化产业行业的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通川区文化产业国有比重较低,以个体工商户为主体,生产经营以市场为主导,政府进行必要的指导和调控。2010年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如下:
1、演艺业:年内创产值(收入)约235万元,其中文化馆、社会从事文艺辅导、艺术培训,年收入约30万元,演艺中心年收入约200万元,民间演艺团体年收入约5万元。
2、文化休闲娱乐业年收入约6100万元,其中游戏厅收入约700万元,歌舞厅收入约5000万元,书店收入约400万元。
3、网络文化服务业年收入约2000万元。
4、文化旅游业创收入约3000万元。
5、文化用品设备销售创产值约400万元。
6、印刷业总产值约800万元。
全区文化产业解决劳动力就业约5550人,实现产值总计约为12535万元,占全区生产总值的1.02%。文化产业在通川经济社会中比重偏低(美国约为50%,欧美先进国家占20%左右,我国约为2%)。
二、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关键问题:尚未形成具有战略意义的共识,文化产业发展缺乏社会动力。
一是以前文化产业发展未能合理进入决策层面的议事空间。二是文化产业经营者大多缺乏做大做强行业的追求愿景。
突出问题:尚未建成主导产业领军、结构布局科学的产业集群,文化产业发展缺乏规模张力。
一是没有一个能发挥主导领军作用的支柱文化产业。二是现有产业结构布局不够科学合理。三是文化产业规模偏小偏散。
重要问题:尚未整体性树立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现代经营理念,文化产业发展缺乏竞争活力
一是没有树立大市场集约化经营意识。二是没有树立前瞻性市场评估意识。三是没有树立市场营销创新意识。
三、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根据通川区的实际情况,全区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应确定为: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为导向,面向城镇及周边市场,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开发新兴产业,整合优化文化资源,调整布局和结构,逐步建成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有通川特色的文化产业体系,使之成为通川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最佳结合。
(一)搞好产业发展规划。建议市政府把文化产业发展纳入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高居民素质、改善生活质量、满足社会需求的一项重要举措,列入各级党委、政府的主要议事日程,给予足够的重视。一要搞好产业总体发展规划和布局,明确主攻方向;二要在各种招商引资活动中,大力引进项目和人才,搞好跨区域合作与联合;三要加大对重点行业和企业的扶植力度;四要对各级文化产业规划和重要产业项目进行必要的指导和协调。
(二)制定优惠的财政和税收政策。积极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降低文化产业进入市场的“门槛”。在允许的权限范围内,综合运用财税政策,全力支持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发展。一是完善公共财政支付公益型文化建设的政策,适当扩大财政资金在文化产业领域的投资,引导社会资金投向;二是执行文化企业多种经营税的返还鼓励政策,对大众型的文化娱乐行业和重点扶植的行业适当补助,企业赞助文化事业的资金可在其上缴的所得税中予以返还;三是文化市场管理费已取消多年,应尽快从文化经营单位上缴税金中给予文化主管部门一定的返还,集中用于应扶持的文化事业。
(三)繁荣文化服务市场。文化服务市场包括演出、歌舞娱乐场所、健身休闲场所、游艺游乐场所、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及其它文化休闲娱乐场所,它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现阶段,对于满足人民群众文化生活需求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一要根据不同区域、不同层次人群的实际需要,利用现有的文化广场(中心广场、人民公园、人民广场等),广泛开展各类有偿文化服务;二要积极引进趣味性强的文化娱乐项目和设施,以满足消费者不断变化的需求;三要搞好产业布局,重点发展城区及旅游景区的文化娱乐业,依托城镇,辐射乡村;四要做好送戏下乡、数字化电影放映、农家书屋、文化信息共享等文化工程建设,高质量完成人才、项目引进及包装策划工作。
(四)打造传统文化品牌。通川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勤劳智慧的先祖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如元稹文化、红军文化、抗洪精神等,有待我们挖掘、探索。
“元九登高节”是达州人民铭记历史先贤,祈福美好生活的重要民俗活动,具有深厚的人文内涵、独特的地方风情和良好的群众基础,是巴渠文化的重要元素,堪称中国民俗史上的奇迹,去年己列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如何挖掘整理好这个传统文化品牌,使之成为产业,走向市场,有待我们进一步探索。
(五)发展景区旅游文化。旅游休闲娱乐业的发展将带动影视业、房地产业、建筑业、交通业、广告业以及饮食饮料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是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发展旅游文化产业是今后我们发展文化产业的重点。
通川区人杰地灵,历史上有元稹、唐甄、李长祥等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徐向前、李先念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此生活和战斗过,孕育了张爱萍、魏传统等共和国著名将军,有“将军故乡”之美称。西圣翠竹、龙爪擎天等“通川八景”辉映达城,莲花湖、明月江风光旖旎,王家山、犀牛山、徐家坝、朱家沟等的星级农家乐密布其中,成为达城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如何挖掘我老秘网区历史和民族民俗文化,把文化和旅游有机地结合起来,推动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是我老秘网区文化产业发展新的突破点。
(六)规范文化市场秩序。对于政府而言,由于全区文化市场还处于发展初期,还有许多问题,需要从多方面予以扶持和调控:第一,消除垄断与壁垒,鼓励市场竞争,同时防止无序竞争与过度竞争。第二,要注重文化市场的培育,对文化市场的政治方向和经营趋势进行定向控制,对运行态势加以正确引导。第三,坚持以管理促繁荣的方针,依法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管理,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法制宣传教育与培训工程,强化执法队伍建设,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经营活动。
(七)重视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要切实重视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加大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力度;多层次、多渠道培养和引进高水平文化经营人才;要完善用人激励机制,努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积极创造有利于文化人才脱颖而出的社会环境;要研究制定文化技术、创作成果等要素参与分配和奖励的办法,充分调动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要大力培养和引进复合人才、各类文化专业人才、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
作者:
阿坝秘书
时间:
2012-8-23 10:45
文化产业建设的参考宝典,全而精!
作者:
QQ_AD45AB
时间:
2013-4-15 16:54
楼主辛苦了,看了一半好像不全,需要回复才能看到吗
作者:
始终不懂
时间:
2014-4-8 17:45
对其主要发展的问题特别感兴趣 希望能看到
欢迎光临 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http://caiyes.cn/)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