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标题: 对新农村建设问题的思考 [打印本页]

作者: 山东老秘    时间: 2012-8-13 03:28
标题: 对新农村建设问题的思考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瓶颈亟待打破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涵极为丰富,但建设初期各种难题会接踵而至。一是农村基层组织的作用发挥不够明显。基层的一些干部长时间养成的惰性、自私等行为导致政令不畅,最基层该抓该做该落实的工作没有好效果,尤其一些基层组织党政不和,家族化、官僚化、裙带化等问题日益突出,干部作用发挥得不到位,严重弱化了与群众的关系,致使新农村建设的群体受益工作很难开展。二是原有的生产生活环境使干部产生抓新农村建设的畏难心理。有的地方群众居住分散,生存条件艰苦,文化建设和其他事业建设严重滞后,与本县本区域内条件较好的村相比差距很大,开展新农村建设同时同等投入却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因此,不是村级干部没信心,就是乡镇领导干部望而生畏。三是村集体经济薄弱,解决不了需要钱办事的问题。加强文化建设要建文化站、文化中心、广场等,加强阵地建设要改善村部建活动场所,加强新民居建设要有整体规划,改善居住环境需要大投入,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投资的数额将会更大。所有这些投入,除了争取国家惠农的无偿的政策资金和帮扶之外,其他担子均压在乡村两级财政身上,势必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整体进程。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

    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方向,实现“三化”的主要前提是解决好农民和土地的问题。既要下大力气把农民从土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又要盘活利用好土地资源;既要加速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强新民居建设,又要解决好城镇化、新民居建设后群众的适应性、实用性以及生存来源的问题;既要走工业化的路子,又要处理好用人待遇、工业与环境、发展与资源可持续等问题。就现实情况而言,首先,我们要靠典型拉动、效益吸引,引导农民进行集约化生产。我乡的八里营村推广中草药栽培项目,一方面鼓励大户承包扩大土地面积,另一方面鼓励农民以承包土地、入股、合作等形式参与;一方面大力拓宽产品的销售渠道,提升最低保护价,使农民得到最大实惠,另一方面努力使投资方建设加工包装基地,延伸产业链条,实现效益最大化,由此带动了农业产业整体上水平,实现了“稻、牛、药、菜”四种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现代化。其次,以城镇化建设为目标,努力推进新民居建设进程。城镇化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因地制宜地选择好条件较为适合的城镇或村优先建设,不要一刀切,形式上要不拘一格,建设上要突出特色。目标是清楚的,只要大部分群众接受,达到建设后实现了便民利民、没有增加农民负担而能增加农民收入的目标即可。同时在建设过程中,要将基层政权建设、基础设施条件、公益设施、防危避险措施等均衡地考虑进去,以实现科学、人性、美观、效益的完美结合。再次,加强阵地建设,文化、教育、卫生等社会管理各项事业协调发展。“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实现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的新农村建设,需要解决好建设过程中的投入问题,特别是文化大院、文化广场、文化活动中心、图书室等文化设施建设需大量投入,教育、卫生、计划生育、民政、林业、社会保障、各类协会等也需要不同程度投入,这就涉及到投资来源、投入渠道问题。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一方面要发挥乡村两级的服务职能,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和个体大户投劳投资参与其中;另一方面要把握好十七届五中全会《决定》精神,积极争取国家政策的投入,同时积极争取金融部门的支持,使资金打捆使用,打造出精品,开发出亮点,这样才能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展现出新思想、新文化、新气象、新成效。■ 方云龙
作者: 文鉴    时间: 2012-8-19 17:10
新农村建设呼唤基层干部三种新能力
近年来,我老秘网县广大农村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成绩的取得,一方面得益于党的惠农政策和广大农民群众的奋发图强,另一方面也得益于广大农村基层干部的积极作为。当前,随着新农村建设的进一步推进,上级对基层干部的要求更高了,广大农民群众对基层干部的期望值更大了,基层干部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辱使命,再立新功,就必须进一步提升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具体说来,基层干部要着力培养以下三种新能力:  

   第一,“坐地生财”的能力

   改革开放以来,一批不甘受穷的农民,他们或是外出“闯世界”,或是在家“闯市场”,凭借自己的胆识和勤劳的双手先富起来了,给我老秘网县农村带来了勃勃生机。但我老秘网县作为省级贫困县,经济还很落后,先富起来的毕竟是少数,绝大部分农民仍然很不富裕,甚至还有相当一部分农民没能脱贫。应该说,这些很不富裕和没能脱贫的农民,他们都有致富的强烈愿望,更渴望得到党和政府的特别关注。但是,这群需要特别关注的农民,往往是出不了门或不敢出门,在家里发展又没有致富的头脑,没有启动资金,没有投入的胆识,要让他们也富起来难度确实很大。这就要求我们的基层干部必须练就一身能带领村民“坐地生财”的新本领,能够因地制宜,充分挖掘当地资源优势,努力把资源优势变成财富,带领这些人在本乡本土干一番事业。

   一是要着力钻研上级政策。要深刻领会、全面把握党和国家出台的国家农业产业方向以及各项农业政策背景和精神实质,切实增强农业产业化意识,增强执行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同时勇于创新,积极研究制定“服本地水土、有自身特色、贴近群众需求意愿”的思路目标和政策办法。如寸石镇充分利用原红日机械厂闲置的厂房,新田铺镇利用国土整理的集中连片农田,分别着力发展绿色环保的食用菌基地和蔬菜基地,就地闯出了一条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致富新路子。

   二要着力钻研市场。要深入学习市场经济理论,注意借鉴发达地区在发展农村市场经济中的经验教训;掌握市场基本规律和市场最新信息,为农民群众增收搭台子、指路子、出点子;谋划并实施符合本地实情的产业链,拓宽群众增收渠道。如坪上镇赤水村村支书张国祥带领村民组建了“赤水农林牧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积极研究市场,充分利用网络捕捉市场信息,发展订单农业,形成了“公司+农产+基地联市场”的新型发展模式,使该村年收入增加160余万元。

   三要着力培养敢为人先的魄力。实践已经证明,哪个地方干部的市场经济意识强,敢闯敢试,思发展之策,谋致富之路,兴办村级实业,哪个地方的经济发展步伐就快,农民收入就高。如陈家坊镇黄家桥村支书黄振利用该村交通便利和附近林竹资源丰富的有利条件,大胆投资400万元兴办振兴板业有限公司,年产值1500万,纳税40余万元,为村民提供160个就业岗位,极大地带动了本村经济的发展。

   第二,“为无米之炊”的能力

   要建设好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首当其冲。由于资金短缺等方面的原因,我老秘网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长期以来较为滞后。一方面,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投入,但另一方面,农业税全部免征后,农村出现了办理公益事业事难议、议难决、决难行的“三难”问题,资金很难筹集到位。要破解资金瓶颈,基层干部就必须学当能“为无米之炊”的“巧妇”。

   一是要着力争。我老秘网县现已戴有国家比照西部开发政策县、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享受大中型水库后期扶持政策的“金”、“银”、“铜” 三顶帽子,基层干部要充分利用利用优惠政策,用好“三顶帽子”争资跑项,认真学习和深入研究国家的政策导向,准确把握国家的投资重点,努力寻找地方特色与国家政策支持的结合点,寻找重点项目与国家政策的有效对接点;要敏锐地去把握,及时地去应付不断调整的产业政策,不等不靠,超前思考,超前决策,善于抓住政策带来的潜在机遇,最大限度地把上级的政策转化成现实生产力。

   二是要着力引。基层干部要把招商引资工作放在首位,确定本地的招商引资目标、方向和思路,主动收集外商投资信息,加强信息跟踪,进一步改进招商方法,创新招商形式,拓宽招商渠道;充分调动基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党员广泛参与招商。同时,要经常性与在外务工老乡联系,积极引导有资金有技术的“能人”回家创业。

   三是要着力筹。农村“一事一议”是民主决策的重要平台,是缓解资金困难的有效举措。推进村级公益事业建设,通过“一事一议”的方式,集群众之智慧,筹民众之资金,民主决策,科学理财,集有限财力攻于一点,使资金发挥最大效益,是完全必要的。如我老秘网县大新乡袁家岭村为了在崇山峻岭、峭石岩壁上凿通一条长达23.78公里需资金462万元的盘山公路,全村上下发扬“红旗渠精神”,在村支部书记张学礼的带动下,采取“一事一议”,共筹资39万元,筹劳30万个工日,有效缓解了资金难题,确保了公路顺利建设。

   第三,“革故鼎新”的能力

   新农村建设之“新”,不仅要让广大农民群众在物资层面的生活水平有大的提高,更要让广大农民群众在精神面貌方面有新的改观。而从某种意义上说,精神领域的革故鼎新比物资层面的建设难度更大。其难度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心理隔膜。要实现精神领域的革故鼎新,就必须在广大农村掀起一场乡风文明革命,让广大农民群众告别千百年来形成的红白喜事大操大办、信奉封建迷信等陈规陋习。而广大农民群众对这些陈规陋习早已习以为常,一下子很难改变不说,对基层干部的劝导教育还很反感,认为这些行为纯属个人的“家务事”,用不着干部们来多管闲事。二是权力弱化。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农民自主权逐步扩大,基层干部与群众已由过去的指挥与服从的关系变为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基层干部发号施令的传统工作方法不再适用了,管理难度加大了。要破除这些陈规陋习,必须对症下药,从广大人民群众的“心理层面”寻找突破口。首先,要注意用“心”去做工作。面对农民群众的反感,基层干部必须改变过去一般性号召的方法,要换位思考,采取面对面沟通、一对一解决、入情入理的方式,努力用“心”去说服群众;要自觉加强对党和国家法律法规的学习,成为法律法规方面的“明白人”,正确处理权与法、情与法的关系,做到遇事懂法、办事依法、言必合法、行必守法,实现管理方式由指令型、人治型向民主型、法制型转变,建立起健康正常的农村经济社会关系,努力用“心”去管理群众。在此基础上,要重点突出典型的作用,通过抓典型让广大农民群众看到移风易俗的好处,消除心理上的隔膜,努力用“心”去引导群众。如严塘镇湾里村由村红白喜事理事会代办夏宝芝老人的丧事,整个丧事活动只花费4860元,其家人非常满意,从节省的钱中拿出5000元捐给了村小学,成立“夏宝芝教育基金”,受到了当地群众的高度称赞和效仿。其次,要求得农民群众的“心理认同”。在当今的农村,有一个不争的事实,那就是有时候基层干部的指令还没有“族老”的话灵验。为什么呢?因为这些“族老”都是德高望重的长者,他们处事公道,为人正派,是当地矛盾纠纷的处理者,公益事业的倡导者,红白喜事的主持者,他们以自身的人格魅力赢得了大家的心理认同,大家愿意听他们的话。窃以为,基层干部要能处理好千头万绪的“家务事”,也必须拥有同样的人格魅力。

   一是要“正”。要努力做到心正,牢固树立廉洁自律、克己奉公、一心为民的意识,凡事率先垂范,坚决杜绝贪占截留、公款私用、索拿卡要、弄虚作假,非法占有集体资产等现象发生 ;要努力做到嘴正,说话要算数,言必行,行必果,不出尔反尔,不乱说;要努力做到眼正,对人要一视同仁,看人要客观公正,识人要实事求是;要努力做到耳正,听得进不同意见,听得进逆耳忠言,听得进群众呼声。

   二是要“让”。要努力做到吃得亏,让得人,能顾全大局,在利益面前能发扬风格,能委曲求全;能放下架子,尊老爱幼;能大度豁达,有理也能让人三分。

   三是要“勤”。要努力做到手脚勤快,古道热肠,乐于助人,能一心为民服务,群众有难处时,能随喊随到,不畏难,不推诿,不敷衍。基层干部拥有了自己的人格魅力,就能求得大家的心理认同,就能拥有感召力,就能达到革故鼎新的目的。






欢迎光临 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http://caiyes.cn/)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