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标题:
世事洞明皆学问 人情练达即文章
[打印本页]
作者:
lj9076
时间:
2012-7-19 02:11
标题:
世事洞明皆学问 人情练达即文章
《红楼梦》里有一幅对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意思是把人情世故弄懂就是学问,有一套应付本领也是文章。能做到“世事洞明”的人恐怕不多,要是想增长点学问,只要处处留心也能做到。
2 a: t* H& H) b, P1 H
(一)
8 H0 b& M2 x( v- ]
人云:“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一个人若果能达到这点,那干什么事自然会胸有成竹、如鱼得水、落笔如神。
! i; l! t: S, C! l" N, V
这句话包括三个重要的概念,世、事、人,世即世理,事乃事理,人指人情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4 S5 C5 s' _" \2 G
世理指世界的发展规律,要靠我们个人达到认识世界,那是根本不可能的,世界是无穷的,人类的认识也是无穷的,之所以说人类的认识是无穷的,这是把人类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但个人的生命毕竟是有限的,也就八九十年,个人对世界的认识主要靠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来完成的,前人的肩膀则是靠知识累积起来的。
1 h: A1 A' Q. i+ W# Q
世理不同于事理,世理指万事万物的普遍规律,事理则指某一事物的具体规律,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1+1=2是自然科学中的一个著名定律,它只能称为事理,而不能称为世理,事理只能解释某一领域,某一现象内的规律,但它不是普遍规律,如它不能解释社会中的一些现象,如在社会现象中1+1,有两个和尚没水吃,也有团结就是力量,在这里1+1有可能小于2,也有可能大于2,一杯水倒进另一杯水中,可能变成一大杯子水,一男一女相爱结合,则1+1有可能等于3,也有可能等于四因为有人可能生一个小孩,有人可能生两个,也有人可能不要小孩等等。
3 J9 P" V; ?, J. I* a" S! Q, {
世理并不难认识,哲学就是专门研究世理的学说,所以要了解世理,多看看哲学方面的书籍是必要的。
. x2 @7 U4 F$ U k
有人总把哲学看作是非常深澳、晦涩的东西,哲学人称研究智慧的学说,马克思把哲学定义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类社会的概括和总结,乃科学之科学,规律之规律,不象具体事物,看得见,摸得着,因此其晦涩在所难免,但云其深澳也有点夸大其辞,至于有人把哲学当作马克思主义那更大错而特错,马克思主义也不过是哲学的一个学说而已。
2 q8 V! y2 ^4 k: S( U+ x. C
诚如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会学习的人拿起一本书,只扫一下目录就知道讲什么,哲学也是如此,每一种哲学思想无外乎由以下三大板块组成,世界观,方法论,认识论,世界观代表我们对世界的看法,方法论代表我们认识世界的方法,认识论则告诉我们如何准确正确地认识世界。
$ Y& C: T! e$ Y1 Y, H
识世理可以使我们更好地认识事理,所谓纲举目张,就是这道理,现代社会,分工愈来愈细,过去有三百六十行之说,现在则可能远远超出这数,何况还出现了许多边缘学科,一个人要穷尽所有学科简直等于痴人做梦,一个人可以拿到双学位,多学位,但要拿几十个可能活到老学到老也达不到。
" s3 }6 H8 ]0 {) j
要多识事理,有两种方法:
+ J; M! g0 ]. I0 f" c
一、识世理,了解事物间的普遍规律后,可以举一反三,以达到你认识其它事理的目的。二、多看新闻或文摘类的报刊杂志。
# X+ ]. x& Z8 `
* g! I3 i0 }9 J5 G% i
现在我们常可以听到这样一句话“高分低能”,可见知识是有局限性的,这种局限性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知识的应用有个过程,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和磨合。有人说,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在实践中能真正用上的只有10%.二:现实和文明的发展,随时会出现新的问题和的出新的结论。所以,有些普遍规律即世理是永恒的,事理则是随时变化的,只有不断努力,紧跟时代才能不至被淘汰。
* s6 S5 D9 u& |: Q1 o& l% m% m
/ U% ]) F2 k% g
人情狭义指人际关系,广义指人类社会的一些发展规律,这里主要指人的权力即人权、人与人之间的法律、伦理、道德等关系。
) @+ x7 n, d9 a& w
人是有感情的智慧动物,人也是最有个性的东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最复杂、最微妙的关系,每个人可能都有自己的做人原则和处事技巧,但要做到滚瓜烂熟、八面玲珑则是很难的,这要靠每个人在实践中磨练了。
2 j2 b# L |$ k2 A9 m1 U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既难又不难,就看你对世、事、人的态度和方法了。
3 P" O6 @/ j5 N- E
(二)
* W% Y- m" q4 m$ I. o0 S
《红楼梦》有句话:“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听起来,简单,做起来,难!
/ S) H% F. ^4 Z( V: j6 ?7 _' d
/ |7 b2 |: E& B& ]. @
今天,在院子里,仔细地看了花开花落,玉兰花瓣散落枝下,不见“黛玉”来。拍了几张照片,回来一查,发现有一种不认识,问了几个人,也都不认识。
/ b7 t3 v8 l F
6 z+ u) @' z+ e) A w
细想起来,倒笑了。“世事洞明”的关键是“明”。往往是“洞察”不止,从未深究,不“明”自然无学问。平常做事,上手就做,尽说真理,事做了一大堆后,才发现还不知道到底要做的“事”是什么。
9 E/ B% W; p/ J
不堪回首!
: |1 }; g/ `4 X$ k3 u6 X7 e A- _# {
, L; l, ^) j/ E. T3 k5 r D4 i" Q+ W
再想“人情练达”,往往流于说三道四,希望别人猛“练”,自己“爽”,自然就剩背后“抱怨”。“练”是为了“达”,“达”其实是共识、共鸣、共享。“练”绝然不是仅着自己,是大伙儿。文章是大伙儿的。
" @; a* ?. X* w9 I8 _( a8 j6 Y
平时总练,上杆子的“练”,练了许久,发现“人情”的人没对上号,搞的“练”也白练。没情没义!
6 O Q. U) j! m, \2 Y5 N$ f
洞——明,练——达!
: n6 A* s* [! X( h, |# u" n
太朴素了,没了花哨和花架子,
- v5 q y& t* }6 }0 ^
想来,不扎式的东西,最朴实的东西,就是最实在的——学问和文章。
# Z, h2 A( h6 Q* [
2 ?4 {1 t/ o) J) T2 R
(三)
k8 t/ r7 a6 O! b
) p5 V/ }) |5 T
少年时意气风发,激扬文字,指点江山,将一些所谓的人情事故抛余脑后,只知一心向住冲,不管人间事与非。将冲动当成勇气;把直率当成个性;自以为自己做得圆圆满满,诸不知所做的一切都是人家茶余饭后的笑谈。直到碰了壁,吃了亏,并随着人到中年卸去了身上的书生气,多了几分隐忍之心后,自以为做到了处事波澜不惊,隐而不发的境界。可当一位年龄稍长,比我更深的同事告诉我: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句话后,我知道了自己应该达到境界,也是我永远达不到的境界。
# i1 G5 {! y0 ~) [
. X, i3 O' k! U, ]4 v. n
这是人际关系中的最高境界,但达到了又如何呢?也许我可以当个不大不小的官,还可以家财万贯,可以一路顺风的过一生。难道这就是我的一生,滑滑的、油油的宛如一个俗物“老油条”一样吗?难道我看到一些不平事可以不管吗?看到一些人受到不公正待遇可以默不做声吗?见到违反原则的事可以视而不见吗?难道把所有的一切都深埋在心中,任他腐烂吗?如果我做到了,可能会飞黄腾达,可能会家财万贯。可我不能,不能做到隐而不发,视而不见,麻木不仁。那不是我。
9 N0 M3 a7 c6 L% _! y9 i
我不能做到将周身的棱角抛光、磨平,我心中那熊熊燃烧的傲火从末熄灭,对不为斗米折腰的陶渊明的佩服从未放弃过,知道我选的是怎么一条的荆棘路,可我仍然对上苍大喊一声:此生宁可吃糠咽菜,决不稍忍初愿,稍改初志。
5 D! W5 F* b0 a' b, b& ~( K m$ o0 t
(四)
0 Q( W8 V! s9 V! ~" ?
4 b' V( i# v) L9 Q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1 Y& e4 g" f) n+ j* g8 r5 o9 ]
/ C. k; Q, n% U/ O: Q9 N: b, M, F
这句话不是劝人把全部的精力放在人情世故上。但从一个人为人处事上可以看的出经验的多少和头脑的灵活程度。做人是值得人一生去探讨的一个学问,那是人一辈子的课程,是要逐步完善的,做一个胸怀宽广但又能洞察和知晓他人害已之心的人。若此,不说无往而不胜,至少会少犯一些冲动而欠考虑的错误。
+ C- Y9 b0 p# p/ _
# y+ k4 }; [% t K/ S5 ?$ h
原以为学做人即做一个常人认为的所谓忠义、正直等,其实不尽然。我所理解的做人是有智慧、有勇气。这样做事才能学会做到权变。人得学会多想问题,脑筋是越用越灵光的,人有无限有潜力可挖掘,不要在自已年轻时就浪费这么好的资源。我以前想问题想的很多,不知从何时起,脑筋有些惰性了。曾看到一句话“软过关口硬过何”,这是说大丈夫不能一根筋硬到底,在不超过底线的前提下,做到权变。 (五)
' s1 Z' _7 D5 e! T
: D9 A) |! m9 Y9 L; M/ X+ u5 z
今天在想起一个人,形容他成熟而善解人意的魅力时,我想起了这句话。奇怪的是很拘泥死板的一句话,跟风情结合在一起了。
" l) B5 u) \; S: ^
$ i; Z3 z4 L2 s% h' {6 J
做事先做人,做大事者才真正懂得这个意境。就好象聂作平笔下的名医,早年间在民间风尘流落,逐步建立起自己的声誉。但是仅仅医术好,还不能叫名医。还得写得一手好字,下得一手好棋,弹得一手好琴,甚至写得一手好诗,而且,名医还得有一种崇高的精神,那就是:但得世人少疾病,何妨架上药生尘。
6 x0 W- W, I# N+ Q- {. a
$ F! R( v: E' e1 i6 `- V
儒林外史里的结束篇写了四个妙人,一棋,一琴,一字,一石,却都是市井之徒。与开篇大儒王勉相比,痴于自己之心,歧世人心耳。于风月至爱中修身,修心,推己及人,心齐而后天下平。初,心为物所役,情至深处,世上事无可为,无可不为,后,世事皆学问。
, T0 @0 \& ]5 }% V, V
0 J+ _ a) m% E; S' D! J
也许世上什么都可以买到,唯一买不到的,是阅历。澄清所有的渣滓,想起他,便心静了。
+ }( M& q( q+ V3 @
欢迎光临 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http://caiyes.cn/)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