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标题: 世事洞明皆学问 人情练达即文章 [打印本页]

作者: lj9076    时间: 2012-7-19 02:11
标题: 世事洞明皆学问 人情练达即文章
《红楼梦》里有一幅对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意思是把人情世故弄懂就是学问,有一套应付本领也是文章。能做到“世事洞明”的人恐怕不多,要是想增长点学问,只要处处留心也能做到。
- f: P" \7 t8 g/ Z5 M5 U8 U(一)
5 n  b( k7 n, c+ M人云:“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一个人若果能达到这点,那干什么事自然会胸有成竹、如鱼得水、落笔如神。
* i0 E3 z' e) Q8 a) g0 a这句话包括三个重要的概念,世、事、人,世即世理,事乃事理,人指人情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 I( h5 e9 a- M; u" D0 K& f- o0 m世理指世界的发展规律,要靠我们个人达到认识世界,那是根本不可能的,世界是无穷的,人类的认识也是无穷的,之所以说人类的认识是无穷的,这是把人类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但个人的生命毕竟是有限的,也就八九十年,个人对世界的认识主要靠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来完成的,前人的肩膀则是靠知识累积起来的。# B  J1 b( S/ Z5 p
世理不同于事理,世理指万事万物的普遍规律,事理则指某一事物的具体规律,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1+1=2是自然科学中的一个著名定律,它只能称为事理,而不能称为世理,事理只能解释某一领域,某一现象内的规律,但它不是普遍规律,如它不能解释社会中的一些现象,如在社会现象中1+1,有两个和尚没水吃,也有团结就是力量,在这里1+1有可能小于2,也有可能大于2,一杯水倒进另一杯水中,可能变成一大杯子水,一男一女相爱结合,则1+1有可能等于3,也有可能等于四因为有人可能生一个小孩,有人可能生两个,也有人可能不要小孩等等。
9 u8 ~4 U9 c' m+ \1 W- X# j世理并不难认识,哲学就是专门研究世理的学说,所以要了解世理,多看看哲学方面的书籍是必要的。
/ r" B! \" m: _; u: B, Q4 k2 P有人总把哲学看作是非常深澳、晦涩的东西,哲学人称研究智慧的学说,马克思把哲学定义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类社会的概括和总结,乃科学之科学,规律之规律,不象具体事物,看得见,摸得着,因此其晦涩在所难免,但云其深澳也有点夸大其辞,至于有人把哲学当作马克思主义那更大错而特错,马克思主义也不过是哲学的一个学说而已。
1 O( q; i$ d9 T- z诚如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会学习的人拿起一本书,只扫一下目录就知道讲什么,哲学也是如此,每一种哲学思想无外乎由以下三大板块组成,世界观,方法论,认识论,世界观代表我们对世界的看法,方法论代表我们认识世界的方法,认识论则告诉我们如何准确正确地认识世界。% B& p- w. ]' n/ `$ J
识世理可以使我们更好地认识事理,所谓纲举目张,就是这道理,现代社会,分工愈来愈细,过去有三百六十行之说,现在则可能远远超出这数,何况还出现了许多边缘学科,一个人要穷尽所有学科简直等于痴人做梦,一个人可以拿到双学位,多学位,但要拿几十个可能活到老学到老也达不到。
2 y& R) M5 j2 Y9 U( b% [1 Q要多识事理,有两种方法:6 w5 r& s( N1 ^: `4 D3 R9 v! C
一、识世理,了解事物间的普遍规律后,可以举一反三,以达到你认识其它事理的目的。二、多看新闻或文摘类的报刊杂志。
( a# }* L' n( Q) y1 @( R" k8 h/ y8 t- I9 B8 f1 C
现在我们常可以听到这样一句话“高分低能”,可见知识是有局限性的,这种局限性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知识的应用有个过程,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和磨合。有人说,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在实践中能真正用上的只有10%.二:现实和文明的发展,随时会出现新的问题和的出新的结论。所以,有些普遍规律即世理是永恒的,事理则是随时变化的,只有不断努力,紧跟时代才能不至被淘汰。# _8 @5 n/ P' D( O, d0 Z% F/ r; _  G
" a) O# i1 o: R) i* \/ e
人情狭义指人际关系,广义指人类社会的一些发展规律,这里主要指人的权力即人权、人与人之间的法律、伦理、道德等关系。; `) A; z& }7 v
人是有感情的智慧动物,人也是最有个性的东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最复杂、最微妙的关系,每个人可能都有自己的做人原则和处事技巧,但要做到滚瓜烂熟、八面玲珑则是很难的,这要靠每个人在实践中磨练了。2 [8 T# A/ |! G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既难又不难,就看你对世、事、人的态度和方法了。) A/ t6 o: M0 f8 o
(二)6 a/ _5 r4 C4 F0 T7 u* j! e
《红楼梦》有句话:“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听起来,简单,做起来,难!
6 K; {# n- _! Y6 M
: k1 y+ \2 T9 q2 z今天,在院子里,仔细地看了花开花落,玉兰花瓣散落枝下,不见“黛玉”来。拍了几张照片,回来一查,发现有一种不认识,问了几个人,也都不认识。
* o2 z) h$ s* {& q- l) E0 u6 K8 l1 j5 C; [+ a
细想起来,倒笑了。“世事洞明”的关键是“明”。往往是“洞察”不止,从未深究,不“明”自然无学问。平常做事,上手就做,尽说真理,事做了一大堆后,才发现还不知道到底要做的“事”是什么。* H4 u' d" o2 E8 y
不堪回首!
! I/ U' L7 }; j6 Y& l' ~1 B" |7 h6 X* B; Y, d
再想“人情练达”,往往流于说三道四,希望别人猛“练”,自己“爽”,自然就剩背后“抱怨”。“练”是为了“达”,“达”其实是共识、共鸣、共享。“练”绝然不是仅着自己,是大伙儿。文章是大伙儿的。" e4 Z. a% B, h+ J! o, J  a
平时总练,上杆子的“练”,练了许久,发现“人情”的人没对上号,搞的“练”也白练。没情没义!9 ~/ A. G/ T2 x9 c$ U
洞——明,练——达!
2 _# x* J# I  [& H' s! F* W& q5 g太朴素了,没了花哨和花架子,
5 U  f7 p# `8 T8 J( H; f( e想来,不扎式的东西,最朴实的东西,就是最实在的——学问和文章。
. J( b5 P- x: y# l6 u
; H) S8 b4 {/ D* z; `# y" ~(三)$ V2 ]* s- M- Q3 S/ B
. O# G: i. [. T. p9 n
少年时意气风发,激扬文字,指点江山,将一些所谓的人情事故抛余脑后,只知一心向住冲,不管人间事与非。将冲动当成勇气;把直率当成个性;自以为自己做得圆圆满满,诸不知所做的一切都是人家茶余饭后的笑谈。直到碰了壁,吃了亏,并随着人到中年卸去了身上的书生气,多了几分隐忍之心后,自以为做到了处事波澜不惊,隐而不发的境界。可当一位年龄稍长,比我更深的同事告诉我: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句话后,我知道了自己应该达到境界,也是我永远达不到的境界。
' `& F7 H: U: K  A) G
8 h) A2 Z3 ?; E% v这是人际关系中的最高境界,但达到了又如何呢?也许我可以当个不大不小的官,还可以家财万贯,可以一路顺风的过一生。难道这就是我的一生,滑滑的、油油的宛如一个俗物“老油条”一样吗?难道我看到一些不平事可以不管吗?看到一些人受到不公正待遇可以默不做声吗?见到违反原则的事可以视而不见吗?难道把所有的一切都深埋在心中,任他腐烂吗?如果我做到了,可能会飞黄腾达,可能会家财万贯。可我不能,不能做到隐而不发,视而不见,麻木不仁。那不是我。! v1 a# |& V( E2 l* m' T7 N
我不能做到将周身的棱角抛光、磨平,我心中那熊熊燃烧的傲火从末熄灭,对不为斗米折腰的陶渊明的佩服从未放弃过,知道我选的是怎么一条的荆棘路,可我仍然对上苍大喊一声:此生宁可吃糠咽菜,决不稍忍初愿,稍改初志。9 k$ F& S* D# e+ P. m3 r: x
(四)
; m# b8 N( F1 ~
$ h( N& s# U5 a% v8 T“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 M# P+ B+ s+ X, l+ P. ^7 u! }' P8 ?, s% s
这句话不是劝人把全部的精力放在人情世故上。但从一个人为人处事上可以看的出经验的多少和头脑的灵活程度。做人是值得人一生去探讨的一个学问,那是人一辈子的课程,是要逐步完善的,做一个胸怀宽广但又能洞察和知晓他人害已之心的人。若此,不说无往而不胜,至少会少犯一些冲动而欠考虑的错误。
5 X4 ?* P/ g- `; J! [2 Z9 i- L6 o  q# n% O# a! J8 H
原以为学做人即做一个常人认为的所谓忠义、正直等,其实不尽然。我所理解的做人是有智慧、有勇气。这样做事才能学会做到权变。人得学会多想问题,脑筋是越用越灵光的,人有无限有潜力可挖掘,不要在自已年轻时就浪费这么好的资源。我以前想问题想的很多,不知从何时起,脑筋有些惰性了。曾看到一句话“软过关口硬过何”,这是说大丈夫不能一根筋硬到底,在不超过底线的前提下,做到权变。 (五)
5 Q  D# D: c$ I2 ]5 f* Z0 B
& F% K  R* D  T0 G# f' j( N! {今天在想起一个人,形容他成熟而善解人意的魅力时,我想起了这句话。奇怪的是很拘泥死板的一句话,跟风情结合在一起了。" x" E: t! N0 Y3 W

+ ]! I# h% A% {+ Z: v& u做事先做人,做大事者才真正懂得这个意境。就好象聂作平笔下的名医,早年间在民间风尘流落,逐步建立起自己的声誉。但是仅仅医术好,还不能叫名医。还得写得一手好字,下得一手好棋,弹得一手好琴,甚至写得一手好诗,而且,名医还得有一种崇高的精神,那就是:但得世人少疾病,何妨架上药生尘。+ v4 v- S0 ]1 E2 A' w
7 @$ k/ l9 R; j# J
儒林外史里的结束篇写了四个妙人,一棋,一琴,一字,一石,却都是市井之徒。与开篇大儒王勉相比,痴于自己之心,歧世人心耳。于风月至爱中修身,修心,推己及人,心齐而后天下平。初,心为物所役,情至深处,世上事无可为,无可不为,后,世事皆学问。7 ^- L0 [; f$ |  f

! t/ ^( |% c8 T/ ]也许世上什么都可以买到,唯一买不到的,是阅历。澄清所有的渣滓,想起他,便心静了。! m* g& B# o6 z# Q" i5 o! b





欢迎光临 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http://caiyes.cn/)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