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标题:
辽宁省锦州市“板块经济”发展的实践与探索
[打印本页]
作者:
学习啦
时间:
2012-7-9 07:17
标题:
辽宁省锦州市“板块经济”发展的实践与探索
有这样一座城市,这里世界园林博览会建设工地如火如荼,2013年5月至10月,以“城市与海,和谐未来”为主题的世界园林博览会将在这座英雄而又美丽的城市召开。
有这样一座城市,这里商业氛围浓厚、地处连接多地的交通要道,是一座素享盛名的商贸重镇。
有这样一座城市,这里依山傍海、风景秀丽,是一座生机勃勃、蕴含巨大发展潜力的旅游城市。
有这样一座城市,这里人文荟萃、文化底蕴深厚,是一座拥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
这就是锦州!
锦州地处辽宁省西南部,北依松岭山脉,南临渤海辽东湾。与葫芦岛、盘锦、朝阳、阜新一起构成1小时经济圈。锦州市的地貌结构为“三山一水三分田,二分道路和庄园”。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从海拔400米的山区,向南逐渐降到海拔20米以下的海滨平原。山脉连绵起伏,东北部有医巫闾山脉,西北部有松岭山脉、大凌河、小凌河、女儿河横贯境内。
这座经历过辽沈战役的英雄城市,现今在改革开放的春风沐浴之下、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之下,正抢抓机遇,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努力将锦州打造成为辽宁沿海第二大城市。锦州市委、市政府和人民期待着为锦州再绘新蓝图、再创新辉煌。
2011年对锦州来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在这承前启后的一年里,锦州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00亿元,增长13.5%,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03.6亿元,增长27.8%,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这意味着锦州经济发展踏上一个新的平台。其他经济社会发展指标也呈现出令人可喜的变化:固定资产投资660亿元,增长32%;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55元,增长16%;农民人均纯收入9307元,增长20%……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16:49:35。
有成就,不洋洋得意;有困难,就迎难而上。
锦州市委、市政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中央和省经济工作会议、市委十一届二次全会精神,准确把握“稳中求进、稳中求快”的总基调,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全面实施沿海突破战略,加快推进沿海、县域、城区三大经济区域协调发展,不断开创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的新局面,为实现将锦州建设成为辽宁沿海第二大城市的发展目标而努力奋斗。
世界经济的寒冬还未过去,欧债危机越演越烈,锦州大地却春潮涌动。
产业集群迅速崛起,新老工业携手前行。新企业、新厂房、新产品如雨后春笋一样在锦州这片沃土之上不断涌现……一出出经济大开发大发展的好戏在锦州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激情上演。
沿海经济、县域经济和城区经济被誉为拉动锦州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正加足马力向前开动,推动着锦州经济加速发展。
不管是寒气逼人的严冬,还是春风暖人心的初春时节,在工业园区、在凌河两岸,一个个建设项目相继落地,一个个重点项目遍地开花。这边刚刚端起庆祝项目建设完成的酒杯,那边又响起项目落地奠基打桩的隆隆声。整个锦州大地火热沸腾。
沿海经济、县域经济、城区经济三大板块经济协同发展、齐头并进,锦州正呈现出蓬勃发展、持续向上的急速前行的态势。
正可谓:沿海,风生水起;城区,风风火火;县域,风起云涌。
沿海:抢抓机遇 蓬勃发展
水是生命之源,也是孕育希望的地方。海阻隔了大陆,但也给滨海的地方带来了发展的机遇。对这个依山傍海的北方城市锦州来说,沿海的地理优势是其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锦州的发展优势因“海”而生,锦州的战略机遇由“海”而来。
在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大背景下,“建设辽宁沿海第二大城市”这一定位的提出,从战略层面呼应了国家和省委、省政府的战略决策,使锦州在全省乃至全国发展大格局中取得了重要的战略地位,锦州的影响力、吸引力得到历史性提升。
锦州市委、市政府抢抓机遇、真抓实干,全面实施沿海突破战略,大力推进锦州沿海经济带建设,沿海大开发大开放格局全面拉开。
在总体规划布局上,锦州沿海倾力打造“一城、一园、三港、四区”。“一城”即海洋城;“一园”即世博园;“三港”即锦州港、龙栖湾港、建业航空港;“四区”即经济技术开发区、龙栖湾新区、建业经济区、大有经济区。
一城为核 魅力沿海
依山傍海,这是锦州这座北方城市的发展优势。有优势并不意味着大发展。锦州市委、市政府在充分认识自己的优势后,依托山海在锦州沿海构建海洋城,将自己的地理位置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
在海洋城的构建上,锦州市委、市政府以山、海、城为构架,建设形成“一带两轴三核”的海洋城。一带即城市活力带,以小凌河、小凌河支流及其他水体、绿廊为依托,形成联系锦州老城的载体。两轴:滨海综合服务轴,以滨海公路为依托,充分利用岸线资源,形成一条展示海洋城形象、聚集行政、商务、文化、休闲、娱乐、度假、生产、生活的公共服务轴。产业发展集聚轴,以龙栖湾大道为依托,利用便捷的交通条件,布置高新产业、企业总部、物流集散、生活配套等功能。三核:中央商务核,结合世园会形成海洋城的中央商务区;休闲商务核,结合海、河、机场布置休闲商业、企业会所、文化创意等功能,形成休闲商务区域;科技商务核,形成以科技研发为主要功能的协同创新基地。
一园为机 推动发展
锦州市委、市政府抓住举办“2013中国?锦州世界园林博览会”这一历史机遇,以“城市与海,和谐未来”为主题,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沿海经济发展。
目前,世界园林博览会筹建已经取得阶段性进展。总体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获得审批;土石方回填、微地形、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大树栽植等园区生态环境建设基本完工;展园及标志性建筑、近背景区改造等工程建设全面展开;招商招展、宣传策划工作全面启动。广大建设者在攻坚克难中凝聚成的“锦州世园精神”,正激励着全市上下戮力同心,确保举办一届成功、精彩、难忘的“海上世园会”。
三港联动 再添动力
锦州市委、市政府将依托锦州港、龙栖湾港和即将建设的锦州湾机场,使商贸和物流业可以覆盖中国东北、华北、蒙东、俄罗斯及远东地区,将锦州打造成为新亚欧大陆桥的“桥头堡”。锦州港口的建设将为锦州经济发展再添活力。
目前,“双亿吨”大港建设取得重大进展。锦州港实现货物吞吐量 7200万吨,集装箱运输达到 80万标箱。中电投煤炭码头一期工程进展顺利。龙栖湾港区规划调整全部完成,防波堤、围堰、2个5万吨级泊位及航道工程建设快速推进。口岸大厦建成并投入使用。
2012年,锦州市委、市政府将加大锦州港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开工建设25万吨级航道、华润电力煤码头和油品罐区,确保三港池 3个通用泊位投入试运行,实现港口吞吐量8000万吨、集装箱运输90万标箱。积极推进龙栖湾港区 3万吨级航道、防波堤、一港池通用泊位等工程建设,确保2个泊位具备简易通航条件。
四区并进 加速发展
辽宁沿海经济带上升为国家战略之后,在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与强力支持下,锦州市委、市政府推进经济技术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区并相继组建龙栖湾新区、建业经济区、凌海大有临海经济产业区。这些园区的建设使锦州沿海经济带的发展如虎添翼,极大提高了锦州经济整体的发展速度。
经济技术开发区:该区实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13.2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 4.2亿元,实际到位内资 29.1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261万美元,入区项目共17个,总投资126.8亿元。
龙栖湾新区:该区实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12.4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 0.68亿元,实际到位内资32.08亿元,入区项目共3个,总投资62.8亿元。10亿元以上项目1个,为总投资 60亿元的海南大洋基础设施投资有限公司渤海湾一号项目。
建业新区:该区重点发展临港现代物流、电子信息产品、轻型机电产品及航天航空附属产业,建设成为高端产业聚集的新经济增长高地、综合服务功能齐全的战略空间支点。
大有临海产业区:该区实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3.11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 2.43亿元,实际到位内资3.3亿元,入区项目共9个,总投资133.9亿元。10亿元以上项目5个,总投资127.9亿元。
城区:结构调整 别有洞天
城区作为一个城市的核心地带,犹如城市的心脏,其发展对整个城市发展的推动具有无可比拟的作用。
锦州市委、市政府深刻认识到城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按照“一个目标、两项改革、四项重点工作”的总体部署,狠抓财政收入提速增效,充分激发城区经济活力,大力拓展城区经济发展空间,抓好“两区”建设,使城区经济再添活力。
深化改革,谋求发展。改革的重要性深深刻在锦州市决策者的心里:只有不断改革才能持续发展。为给锦州市城区经济发展再添后劲,锦州市委、市政府不遗余力地推动两项具有深远意义的改革:区划调整和简政放权工作。
实行区划调整拓展城区发展空间
发展空间不足是制约城区经济进一步发展受限的主要因素,这也是锦州发展的一个瓶颈。为了解决这一难题,锦州市委、市政府全力推行区划调整:一是将凌海市娘娘宫镇、建业乡整建制调整至太和区,二是将太和区钟屯乡整建制调整至古塔区。
实行区划调整后,锦州市城区总面积由原来的 666.5平方公里增加到974.2平方公里。古塔区行政区域面积由原来的20.8平方公里拓展到67.6平方公里;太和区行政区域面积由原来的609.6平方公里增加到870.5平方公里。这样锦州市基本上解决了城区在行政区划上郊区包围城区的结构性矛盾,形成了“以区带乡,城乡一体”的现代城市发展格局,有力推动了城区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开展下放权力明晰城区责权配置
有权也有责,权责合理配置才能激发活力,提高效率。为了进一步激活城区经济,锦州市委、市政府按照“合理划分事权、强化基层工作、明晰责权配置、落实城区责任、方便群众和企业办事”的原则,赋予城区更多的经济发展管理权限,理顺城区管理职能,使城区有压力、有动力。
在下放权限方面,锦州市委、市政府主要做以下工作。
首先,狠抓锦州市于2009年11月向城区下放的“再生资源经营备案工作”、“区公安机关委托的刑事、民事、经济、行政以及仲裁案件涉及的各种扣押、追缴、没收及纠纷财物的价格鉴证权”等18项权力以及之后增加的土地出让金返还等9项权限的落实工作,有力地促进了城区经济的发展。
其次,根据全省城区经济工作座谈会精神,就向城区进一步放权工作征求了城区的意见和建议,并就其具体内容同市直相关部门进行沟通。通过下放权力,城区的自主决策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得到有效提高,极大激活了城区经济活力。
推动产业集聚增强发展动力
一个个大项目令人振奋,一个个产业集群令人充满希望,一个个技术创新令人期待。锦州市城区的产业集群建设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给锦州经济发展注入一剂强心剂,推动着锦州经济不断向前。建设服务业集聚区优化城区产业结构按照省政府提出的“每个城区都要形成一个有规模的服务业集聚区”的要求,锦州市城区重点推进了中央大街十里商街商贸流通集聚区、古塔区商贸流通集聚区、凌河区的辽西小商品?古玩商贸流通集聚区等9个有影响力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
2011年,9个服务业集聚区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3亿元;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47亿元,同比增长33%;累计落实项目124个,吸纳就业37万人。2011年,锦州市的中央大街十里商街商贸流通集聚区被省政府认定为“辽宁省省级示范服务业集聚区”;古塔区商贸流通集聚区、辽西小商品古玩商贸流通集聚区被省政府认定为首批“辽宁省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推动工业园区建设夯实经济发展基础
按照省政府提出的“每个有条件的城区都要形成一个销售额至少在百亿元的工业产业集群”的要求,锦州市重点推进了太和区汤河子产业园,开发区西海工业园,松山新区凌东工业园、南站工业园,龙栖湾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园、纺织工业园,古塔区的电子工业产业园,凌河区临港加工和物流仓储等8个工业产业园区建设,园区总占地面积达77.09平方公里。
2011年,8个园区累计完成投资130.6亿元,实现销售收入 351亿元,入驻企业216家,吸纳就业2万人。目前,各园区产业定位准确,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有力,项目建设势头强劲,其中重点推进的钛及特种金属产业集群实现销售收入102亿元,累计完成投资37亿元,入驻企业136家。
县域:突破瓶颈 焕发活力
县域经济相对滞后,曾经是困扰锦州发展的难点。在锦州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锦州打响了县域经济的攻坚战。
真抓实干,乘势而上。锦州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紧紧围绕全市新一轮县域经济“双增升位”发展目标,坚持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不动摇,着力提升县域经济对全市经济发展的支撑力,扎实推进以县域经济为重要载体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从曾经的短板到如今的引擎,沿海突破战略之下的锦州县域经济已经驶上了加速发展的快车道,走出了一条富有锦州特色的县域经济发展道路。
明确主导产业推动县域产业集群
在锦州市委、市政府领导下,锦州四县(市)已经各自确立了自己的主导产业和产业集群。黑山县努力打造农副产品深加工和新能源超百亿两个产业集群;北镇市以建设“中国大型炉业基地”为主,进一步推动新能源产业、新环保产业以及石化产业齐头并进。凌海市确立以“金属冶炼压延业”为主,围绕主导产业,积极带动航天航空、健康食品、物流等多个行业发展,同时建设建材石材加工产业集群和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集群。义县在凌北产业园区发展新型冶金产业集群。
目前,黑山农产品加工企业有105家,年底预计可实现销售收入120亿元;北镇工业炉及配套企业35家,年底预计可实现销售收入50亿元;凌海金属冶炼压延产业集群企业25家,年底预计可实现销售收入210亿元;义县新型冶金产业有企业51家,年底预计可实现销售收入107亿元。
有主有辅加强重点园区建设
锦州市委、市政府深刻理解:资源总是有限的,因而必须明确重点,将资源向重点园区倾斜,这样才能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到目前为止,锦州全市县域四个重点园区新增基础设施投资12.04亿元,累计基础设施总投资42.26亿元。其中,黑山庞河产业园区、北镇沟帮子工业园区、凌海大有临海经济产业园区、义县七里河工业园区新增基础设施投资分别为:1.82亿元、5.36亿元、1.61亿元和3.25亿元;累计基础设施总投资分别为:8.1亿元、12.27亿元、12.71亿元和9.18亿元。
招商引资注入活力
为促进县域经济发展,锦州市委、市政府开展重点项目“百日会战”活动,在全市掀起了项目洽谈、签约落地、开工建设、达产达效、做大做强五高潮。全市各地增强危机意识、责任意识、机遇意识,抢抓“南资北移、南企北移、产业整体转移”和锦州市成为全国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的历史机遇,以项目建设为中心,精心组织,扩大开放,将大上项目、快上项目、上大项目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突破口,把大招商、招大商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着力点,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并结合当地优势,为项目落地、开工、建设创造条件,确保每一个重点项目顺利推进。2011年,全市新引进落地项目389个,其中亿元项目 62个;落地项目总投资额 359亿元,其中亿元项目总投资额253亿元,新上项目实际完成投资额215亿元。
生产生活并进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发展成果惠及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是锦州市委、市政府时刻牢记于心的事。为了全面贯彻落实这一惠民理念,锦州市委、市政府不遗余力、坚定不移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使农民确实享受到发展的成果。
在锦州市委、市政府的带领下,锦州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风风火火地展开、轰轰烈烈地进行。北镇市正安镇采取商业开发模式建设农民住宅新区,计划新建居民楼4栋200户,动迁村民42户,年底前可完成回迁楼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凌海市安屯镇也采取同样模式建设了3万平方米、有5栋居民楼的“安屯新村”,现已有 136户村民入住。义县九道岭镇则计划2012年全部完成22个行政村,村村一场(村文化广场)、二市(日用品超市和农机具超市)和八室(村文化室、村阅览室等)建设,现已有1/3的行政村达到此标准。
后 记
沿海、县域、城区三大板块在锦州活了,全力推动着锦州经济向前发展。整个锦州大地活力四射、充满生机。一产、二产、三产三路进发,沿海、县域、城区三大板块风驰电掣。锦州市经济进入到一个良性循环:大项目拉动锦州经济大发展,大发展带动重大基础设施的大投入,大投入又源源不断地吸引来大项目。
锦州人民斗志昂扬,一路高歌猛进,发扬勇于牺牲、敢为人先的锦州精神,满怀希望地建设美好的家园。在炎炎烈日之下,汗水沿着锦州人民的脸颊流下,滴到锦州的黄土地里,锦州人民依然埋头苦干;在刺骨的寒风中,一道道口子在锦州人民的双手裂开,流出火红的鲜血,锦州人民依然埋头苦干。
锦州的跨越发展的背后,是锦州人“卧薪尝胆、艰苦奋斗、干事创业、真抓实干”的生动写照,是锦州人“事不过夜、事必躬亲、事无巨细”工作作风的最好诠释。自豪、自信洋溢在锦州300多万百姓的脸上,务实、高效刻写在锦州各级干部和千千万万建设者的心中和步履间。锦州市虽然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绩,但是锦州人并不因此而志得意满。锦州人深刻认识到锦州与“辽宁沿海第二大城市”之间仍有差距,需要鼓足干劲,乘势而上,力争早日将锦州打造成为辽宁沿海第二大城市。
在锦州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锦州人民的艰苦奋斗下,锦州一定能够创造新的辉煌,谱写新的篇章。
(中央党校学习时报社地方发展与和谐社会构建调研组 石小路 陈江静)
欢迎光临 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http://caiyes.cn/)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