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标题: 今后应该取消“炎黄子孙”一词,而代之以“中华儿女”一词 [打印本页]

作者: 范文轩    时间: 2012-6-18 07:05
标题: 今后应该取消“炎黄子孙”一词,而代之以“中华儿女”一词
    “炎黄子孙”这个词,我自幼就闻之肃然,觉得很神圣。我的理解一直是,炎黄子孙就是中国人,我也一直以自己是炎黄子孙而自豪。但最近学术界有位同志提出一个观点,认为:说中国人、中华民族都是“炎黄子孙”,不对,因为蚩尤也有子孙,何况蚩尤挨过炎黄的打,蚩尤的子孙就更不应自认是炎黄子孙。所以,他认为,今后应该取消“炎黄子孙”一词,而代之以“中华儿女”一词。
    我觉得这个说法不妥当,从学术上看也不大说得通。“炎黄子孙”一词,是历史上形成的,使用这个词已成为一个历史传统,这个词对于团结中华民族大家庭,乃至团结海外华人,曾起过并仍然起着很重要的积极作用。所以,我想,决不能轻弃这个词。实际上,只要我们对这个词加以正确的解说,继续使用是没有问题的。
    其实,人们常说的中华民族是“炎黄子孙”,并不是说我们大家都与炎黄有血缘关系。“子孙”二字,只是一种泛血缘意义和文化象征意义上的称谓,并非说今天中华民族每一个成员的DNA都与炎黄二帝相关。在泛血缘意义和文化象征意义这两者当中,后者实际上比前者更重要。
    中华民族的发展脉络是:炎黄时代,炎黄部落最强大,炎黄族发展为华夏族,华夏族又发展为汉族,汉族又与其他少数民族交往、碰撞、通婚、团结、融合,同时又相互区别,形成今天的多民族大家庭——中华民族。在这个过程中,炎黄——华夏——汉族一直是主体,所以,炎黄也就成了远古中国人的代表,后来又成了汉族的象征,再后来又成了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符号乃至象征。有人说,强调炎黄起于反满革命。这不错。但自孙中山提出五族共和后,主流的说法已变为“中华民族之全体,均皆黄帝之子孙”。之后,此说改变着人们的观念,逐渐成为绝大多数人的共识,炎黄也就自然过渡成了中华民族的“祖先”。
    说炎黄是中华民族的“祖先”,并不是说炎黄就是唯一的祖先,这只是就主流而言。对“炎黄子孙”一词,应该做这样的理解:这个词不过就是说我们中国人都是以炎黄为代表的那个时代的伟大先民们(包括蚩尤等)的后代而已。说炎黄是“人文初祖”,就更是明确地说我们是炎黄的文化子孙。
    其实,说汉族是炎黄的子孙,也是“大概其”说的,是从主流、从泛血缘意义和文化象征意义上说的,因为汉族是一个掺入了许多古代少数民族(如“五胡”)成分的民族。那些古代少数民族与炎黄部落本无直接关系,但由于他们融入了汉族,故也成了所谓炎黄子孙。匈奴、鲜卑、契丹和清朝的统治者就都明确承认过自己是黄帝子孙。同样,今天说中华民族是炎黄子孙,也是从主流、从泛血缘意义和文化象征意义上说的。这就好像说“毛泽东思想”一样,毛泽东是此学说的主要创立者和代表,但并不意味着其他革命家、理论家没有贡献。但这些做出重要贡献的革命家、理论家并没有因为只写上毛泽东的名字而不快。
    其实,“中国”,原也不过就是居住在中原的汉族人对自己居住地的称谓——自认所居之处乃天下之中心。但后来“中国”的涵义逐渐扩展成了今天这样。“中国人”,早已不是专指住在中原的汉人,而是中华民族成员的共称。“炎黄子孙”涵义的扩展情况也大体如此。
    从孙中山、毛泽东、鲁迅到邓小平,都是认可和经常使用“炎黄子孙”一词的。鲁迅有“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诗句。在这里,轩辕黄帝是作为中华民族的符号使用的,是中国的代称。我们绝不能把“血荐轩辕”理解为鲁迅要把血仅仅献给汉族。抗战期间,中共领导人有极庄重的祭祀黄帝陵之举,毛泽东、朱德的祭文中有“以鲜花时果之仪致祭于我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之陵”之句,意在通过祭祀和标举中华民族的始祖,表达整个中华民族的抗战意志。邓小平在谈到海峡两岸关系时特别指出,两岸人民都是炎黄子孙。“炎黄子孙”一词是一个有巨大亲和力、号召力、凝聚力的名词,比“中华儿女”一词更富有感情色彩,因而对于团结中华民族,特别是团结海外华人,实行“全球性华人统战”,具有其他词汇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对于团结台湾同胞,使之产生对中华民族的依恋情结,具有重要的精神感召作用。
    把炎黄作为中华民族的始祖来祭祀,其实一直是官方和民间都非常重视的一项爱国主义活动。近年来,每到清明节,在陕西黄帝陵都要举行盛大的祭黄仪式,电视台都要隆重转播。湖北随州相传是炎帝故里,据中国新闻社报道,今年 6月 8日,“世界华人炎帝故里寻根节”在此举行,两万多名各界群众齐聚随州烈山,“共同拜谒中华民族的始祖炎帝神农,祈福华夏繁荣昌盛”。这些炎黄祭典,都是将炎黄作为中华民族的始祖来祭祀的,祭祀者当然也都自认为是炎黄子孙的。这些祭典对于团结中华民族,团结海外华人,增强国人的爱国主义精神,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中华儿女”、“炎黄子孙”、“龙的传人”、“唐人”等称谓,原本都是为了表述“认同心理”而产生的,只是角度和程度略有差异而已。因之,我认为,无论怎样使用这些称谓,只要是从总体上有益于中华民族的团结,有益于全球华人的心理认同,就是好词汇,就都应该流行。作者:李乔 来源:学习时报




欢迎光临 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http://caiyes.cn/)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