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标题: 青岛蓝色沿海开放城市建设调研报告 [打印本页]

作者: 学习啦    时间: 2012-6-10 22:26
标题: 青岛蓝色沿海开放城市建设调研报告
    编者按:春夏之交,调研组一行数人来到青岛,此时的青岛被“蓝色”装点得更加迷人。胶州湾像一件宽幅的蓝色霓裳,华美壮观。

    青岛是一座美丽的海滨城市,碧海蓝天是青岛人民的宝贵财富。青岛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核心区的龙头,发挥青岛的“龙头”作用,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必须充分发挥青岛的优势。青岛的优势在哪里?也许能举出很多,但最大的优势就是青岛所特有的海洋优势,即海洋区位优势、海洋资源优势、海洋科技优势。过去由于发挥了海洋优势,使只有百年历史的青岛由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一个闻名遐迩的滨海城市,被誉为“东方瑞士”,可以说是海洋特色塑造了一个繁荣美丽、令人神往的青岛。20世纪90年代以来,青岛市委、市政府提出科技兴海、建设“海上青岛”的发展思路,推动了蓝色经济的迅速发展。近年来,青岛市全域统筹、科学布局,不断创新和完善体制机制,抢抓蓝色经济战略“先机”,展现了美好的蓝色未来。

    蓝色音符 擂响时代强音   

    一部人类近代史,就是一部蓝色文明史。打开她,可以说扑面而来的就是一部从陆地走向海洋、从黄色走向蓝色、从蔚蓝走向深蓝的历史。

    综观我国历史,海洋文化一直深深蕴涵于我国民族特性之中,郑和下西洋的盛举与清朝闭关锁国政策的鲜明对比,清王朝囿于草原文化、山地文化等内陆文化的根性,视野短浅,文化闭塞,造成了数百年的经济和文化倒退,给近代中国留下了惨痛的历史教训。

    盘点百年,人们不难看出中国社会转型的清晰轨迹:从传统农耕“内向型经济形态”向“依赖海洋通道的外向型经济形态”的演变,由此带动了中国社会的文化、政治、军事、外交、法律、教育、道德、风俗等全面转型。尽管因国际和国内因素的影响,百年转型过程中出现过曲折和断裂,然而基本趋势未变。

    蓝色海洋从提供“鱼盐之利,舟楫之便”,发展到今天的“海洋世纪”,海洋成为未来能源与资源的宝库和各国权益之争的焦点;世界各国也从“自给自足”发展到“全球经济”,蓝色海洋无疑是融入全球经济的必由之路。

    作为地球上最大的“资源宝库”,浩瀚的海洋占据了地球表面的 71%。海洋生产力的竞争,上升为21世纪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海洋生产力的开发,上升为21世纪沿海国家的战略选择。一股向海洋要食物、要资源、要财富的“蓝色革命”浪潮席卷全球。

    “蓝色”意味着什么?蓝色意味着谁拥有海洋,谁就拥有未来。

    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在《实业计划自序》中提到,如果海权“操之在我则存,操之在人则亡”。孙中山还说:“昔日之地中海问题,大西洋问题,我可付诸不知不问也,惟今后之太平洋问题,则实关于我中华民族之生存,中华国家之命运者也。”这是孙中山为国人编织的“蓝色之梦”。

    纵观国内,一个海洋大国正摆正船头向海洋强国全速开进。北望京津冀辽,天津滨海新区、河北曹妃甸工业区、辽宁“五点一线”建设态势强劲;南眺闽粤桂,海峡西岸经济区、北部湾经济区蓄势待发。从北向南,沿海各省,着力抢占海洋经济发展制高点。

    放眼世界,沿海众多国家和地区,纷纷把发展的战略目光投向海洋,蓝色经济作为新经济形态引领未来发展。美国政府认为,开发海洋科技和开发利用海洋比开发宇宙空间更重要。

    时空轮回,岁月豪迈地步入到2009年4月,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山东考察时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这个关于蓝色海洋的梦想开始走向现实。

    2011年,是梦想成真的一年。1月4日,国务院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这是“十二五”开局之年第一个获批的国家发展战略,也是我国第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而在规划中,青岛赫然在列,并将成为整个山东经济大戏中的重要角色。

    从全局高度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赋予了青岛正在实施的“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极为丰富的内涵和难得的战略机遇,让青岛在中国东部沿海发展布局中大有作为,在全国未来经济版图中明确了坐标。

    随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的顺利批复,这座曾经创造过灿烂海洋文化的城市,在经历了百年沧桑之后,再度奏起了恢弘的“蓝色畅想”融入到蓝色经济的大潮之中。而在山东省蓝色经济建设的壮阔画面上,青岛凭借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扮演着先行者的角色,视野和思路也从“拥湾发展”向“蓝色经济”转变,而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改革发展试点总体方案》的60多个试点中,就有29个列在青岛。而这29个“高音符”,将为青岛擂响“十二五”的时代强音。

    蓝色经济 青岛龙头昂起   

    2009年4月,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山东考察时指出,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蓝色经济”这个带着诗意的名词像旭日喷薄而出,它指明了青岛未来的航程,给青岛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注入了更为广阔的内涵;它成了新青岛的一个标志性元素,镌刻着青岛的城市梦想,更承载着青岛人的美好未来。

    海洋是青岛的禀赋。因为有了海,青岛拥有了得天独厚的环境;因为依靠海,青岛的城市得以迅猛发展。海洋造就了青岛山海城浑然一体,红瓦绿树、碧海蓝天交相辉映的城市风格;海洋孕育了青岛的港口经济、海洋经济、旅游经济;海洋托起了海尔、海信、青啤为代表的一大批驰名海内外的青岛品牌;海洋赋予了青岛人民开放创新、诚信和谐、博大卓越、文明向上的宽阔胸怀。每个在青岛生活的人都有一个蓝色梦想,那就是发展青岛、壮大青岛、提升青岛。

    从百余年前的一个小渔村发展到今天,青岛的巨变与辉煌有目共睹。青岛的下一个百年应怎么发展?在历经了东移西进等城市发展的重要阶段后,未来青岛城市发展路径将通向何方?

    面对日趋激烈的区域竞争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带来的压力,青岛市委、市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于2007年提出并实施“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青岛市十次党代会确定了青岛的奋斗目标:实施“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打造“一主三辅多组团”的城市发展框架。即建设一个生态型、环保型新城区,一个生活岸线、经济岸线、生态岸线,建设富强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际城市;其中,“一主”为主城区,“三辅”为崂山、黄岛和胶州湾北部的红岛。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提出,使得青岛对于发展胶州湾战略,更加雄心勃勃。蓝色就是竞争力。青岛未来的愿景重在突出蓝色,立足自身条件和特色来标定蓝色经济发展的重点,做强做深具有特色和竞争优势的蓝色产业,进一步提升青岛城市核心竞争力。

    青岛发展蓝色经济的框架已具雏形,一些核心问题被反复斟酌。于是,青岛市委、市政府从当时所面临的环境状况、指标体系、体制创新、自由贸易区试点等诸多方面进行反复专题研究和论证。

    青岛市委第十届六次全会决定“制定海洋经济总体发展规划、率先建成蓝色经济区”。为此青岛专门成立了“蓝色经济发展办公室”,负责蓝色经济的组织协调、规划起草、工作推进等工作。而在更高层次,青岛市成立了三个委员会——蓝色经济区和高端产业聚集带规划委员会、蓝色经济区和高端产业聚集带规划工作推进协调委员会和蓝色经济区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

    “三委一办”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起草完成了《关于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加快建设蓝色经济区的意见》和《青岛市蓝色经济区建设发展总体规划(2009―2015)》,提出把青岛建设成为中国蓝色经济发展的先行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核心区、海洋自主研发和高端产业的集聚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示范区,构筑“一带、五区、多支撑点”的蓝色经济总体布局的思路。历经两年的探索和实践,2009年7月,青岛市蓝色经济区建设发展总体规划正式公布。

    市委、市政府对青岛的战略布局重新审视——“环湾保护、拥湾发展”使青岛昔日的老城区,正成为胶州湾畔全新的生活岸线、经济岸线、生态岸线,成为青岛蓝色经济发展的强劲引擎,强力推动青岛更好地融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这一宏大的区域发展战略之中,机遇千载难逢。

    引人自豪的是,青岛蓝色经济一直走在全国前面。青岛以中国海洋科技城为荣,绵延730多公里的海岸线上,得天独厚的资源、产业和科技优势为青岛建设蓝色经济区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青岛已经构建起了较为完善的蓝色经济产业体系,形成了临港石化产业、造船、海洋工程等临港产业集群。自“九五”以来,青岛海洋经济保持年均20%的增速。2011年全市海洋产业增加值660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10%。

    作为我国重要的海洋科研教育中心,青岛海洋科技优势明显。青岛海洋科研与教学机构占全国的1/4,高级海洋专业技术人才占全国的 30%,涉海领域两院院士占全国的70%左右。28个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机构,20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十五”以来,分别承担了国家863计划和973计划中55%、91%的海洋科研项目,荣获的国家海洋创新成果奖占全国的一半。

    蓝海耕耘,万顷黄海喜逢春。百年青岛,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一个蓝色的青岛,正加大马力做足“蓝色”文章,在建设蓝色经济区大潮中抢得先机,再造一个新青岛,蓝色巨龙,将从海上腾飞!

    蓝色觉醒 出于蓝而兴于蓝   

    今年 2月,青岛市第十一次党代会隆重开幕,山东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李群的党代会报告鼓舞人心、催人奋进,提出了率先科学发展,实现蓝色跨越,加快建设宜居幸福的现代化国际城市的鲜明主题。提出“实现蓝色跨越”,充分体现了青岛的特色与优势,也体现了青岛的责任与使命。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青岛作为蓝色经济核心区的龙头,历史性地承担起国家使命。按照中央指示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青岛市以大气魄、大手笔谋划实施西海岸经济新区、蓝色硅谷建设两大规划,依托两大区域的空间拓展、产业提升和机制体制创新,切实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当好蓝色经济区建设的排头兵,加快向国家蓝色经济领军城市迈进。

    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李群认为:“建设西海岸经济新区和青岛蓝色硅谷,是优化城市发展空间、提升城市承载力和总体实力,增强我国海洋创新能力、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对于青岛抢抓蓝色经济发展机遇,全面转入科学发展轨道,开启蓝色经济发展新局面意义重大。今后一个时期,青岛将坚持以世界眼光谋划未来,以国际标准提升工作,以本土优势彰显特色,在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进程中先行一步,力争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展开青岛全域地图,最直观的印象,两大规划将带来城市布局功能的调整和升华,开拓蓝色经济发展的新空间。

    市域东部,南起崂山区科技城、北至即墨市温泉镇的滨海公路沿线区域,加上被称为“第三代生态科技新城”的青岛高新区胶州湾北部新区,构成青岛正在建设中的“中国蓝色硅谷”;胶州湾西侧,在青岛开发区、胶南市等大约2000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大胆创新、突破发展,未来将崛起一个现代化国际化生态的新城区。

    从现实看,这一发展框架既契合了青岛新一轮城市发展的战略选择,也顺应了青岛争创蓝色经济发展新优势的必然要求。

    青岛是一座因港而生、因港而兴的城市。10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青岛港各项生产指标保持快速增长的同时,港口对生产力布局和城市经济能量的积聚和辐射也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作用。国际航运船舶大型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更对矗立百年的青岛港口提出了新的要求。

    青岛市人民政府市长张新起分析,按世界城市发展规律,港口多大城市就有多大。

    从现实看,青岛港主体迁往前湾港后,十余年间即带动青岛开发区发展成为年生产总值过千亿的现代化城区。如今,西海岸经济新区不仅坐拥世界前列的前湾港,其南部设计吞吐量高达3.7亿吨的董家口港区的建设也一日千里,两大港口叠加,总体规模将进入世界前三,在西海岸“再造一个新青岛”将指日可待。

    张新起市长认为,从产业发展的内在需求看,西海岸经济新区的规划建设同样堪称“水到渠成”,经过多年产业聚集,青岛西海岸发展起的六大临港产业集群皆位于产业上游,周边企业也大都是为这些产业配套的。目前,六大产业集群的潜力还远未充分发挥,如:家电业的本地配套率只有 40%,远低于通常 60%的理想比例;造船业的产能,还不足设计产能的30%……从这一角度看,城市空间的重新布局,有助于现有临港产业发展潜能的释放,引导更多的蓝色产业汇聚,打造青岛新的区域经济发展增长极。

    他指出,蓝色硅谷核心区和青岛东部百余公里的狭长地带,既具备高校、科研机构、高科技企业集聚的高科技优势,又兼具未经开发、国内难寻的优质生态环境,打造与美国硅谷、印度班加罗尔相同的高科技产业集聚区域,可谓“天之所赐”。作为青岛实施蓝色硅谷战略的核心区域,这里将增添一条蕴藉巨大能量的海洋产业走廊,在为青岛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新引擎的同时,也为拓展城市空间和提升城市品质找到了最佳结合点。

    张新起说,基于雄厚的海洋科技优势提出的“中国蓝色硅谷”的规划设想,可以说是推动青岛产业升级,提升青岛在山东乃至全国战略格局中地位的点睛之笔。

    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理念和要求也贯穿西海岸经济区产业规划的字里行间:加快推进海洋发展由浅海向深海、由传统海洋产业向新兴海洋产业、由粗放用海向集约用海的战略转型,重点发展海洋装备制造、海洋运输物流、海洋文化旅游等支柱产业以及海洋生物、海洋新材料、海水淡化、海洋新能源、蓝色金融等新兴产业。

    正如每一个由运输枢纽和工业基地向全球资源配置的重要枢纽方向发展的全球先进港口一样,董家口港从降生开始,就注定了将担负起第四代现代物流大港的责任和使命。

    自2010年以来,中国矿业企业总部经济基地、国内首家矿业股权基金在这里揭牌,中国(青岛)首届国际矿业博览会在这里开幕……按照“建成国家大宗散货集散中心及能源储运中心”的目标,董家口港将力争打造与全球知名综合运费指数干散货指数波罗的海指数相提并论的“董家口指数”,一个以港口贸易及金融服务业为主要目标的现代产业布局全面铺开。由此,承接着青岛经济重心西移的董家口港区,以华丽姿态登上了历史舞台。

    这是一个出于蓝而兴于蓝的青岛!这是一个从浅蓝走向深蓝的青岛!

    蓝色激扬 放飞梦想   

    在青岛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紧密围绕“率先科学发展,实现蓝色跨越”,各项工作正紧锣密鼓地有序展开。

    蓝色跨越坚实起步。3月19日,上半年104个重点项目集中开工仪式的举行,标志着西海岸经济新区开发建设全面提速。新区涵盖黄岛区和胶南市的整个版图,陆域面积2096平方公里,海域面积500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39.2万,拥有6个国家级开发区和5个省级开发区,是山东半岛国家级园区最多、功能最全和政策最集中的区域。其战略定位是:国际高端海洋产业集聚区、国际航运枢纽、海洋经济国际合作示范区、国家海陆统筹发展试验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先导区。以此为目标,各部门正扎实开展“项目建设年突破活动”,集中资源和力量全力推动项目建设,其特色鲜明,亮点纷呈。

    ——前湾保税港区,国内目前开放层次最高、政策最优惠、功能最齐全、运作最灵活、通关最便捷的特殊开放区域。这是全国首家由保税区、保税物流园区整合临近港口转型升级而成,规划面积9.72平方公里,具有现代物流、对外贸易、国际中转、国际采购、商品展示、检测维修、加工制造、港口作业等功能,是我国第一个按照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功能整合、政策叠加”要求形成的保税港区,已与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经贸往来,吸引全球3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入驻。已成为国内最大的橡胶进口口岸,重要的棉花仓储中心和物流分拨中心。其国际橡胶交易市场已是全球三大交易中心之一;棉花、有色金属等市场正发展成为中国大宗原材料定价中心。目前,正为打造自由港而努力。

    ——董家口港区,国内最大的单体港区。规划面积72平方公里,有4个专业港池和112个万吨级以上的深水泊位,拥有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矿石和原油码头。建成后年实际运营通过能力将达到5亿吨以上,相当于再造两个青岛港。目前,基础设施总投资超过百亿元;入驻项目20个,总投资700亿元,其中不乏世界500强或大型央企。一些项目已相继投入使用。港区按照国际上最先进的“第四代港口”标准建设,即由传统装卸港向现代物流交易港的转变,由单纯建设港口向港城一体化发展的转变。未来五年,将把董家口港区打造成为“国家战略物资物流中心、世界重要能源交易中心、全球大宗物资信息中心、中国港航区域金融中心”,加快融入国际大宗物资价格体系中,逐步提升国际大宗物资交易的话语权和定价权。

    ——中德生态园,中德两国政府共同打造的具有可持续发展示范意义的生态园区。拟在10年内,将其建设成为国家级的生态示范区、技术创新先导区、高端产业集聚区、和谐宜居新城区。它将作为创新开发的国际合作平台,围绕生态标准制定和研究、低碳产业的培植和发展、绿色城市和绿色建筑的建设和推广等领域,进行国际合作和改革试验。

    随着中日韩自由贸易区谈判的推进,西海岸经济新区将加快建设中日韩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加快国际经济合作实验区建设,提升国际经济合作层次。

    加快蓝色硅谷建设,是助推蓝色跨越的又一重要举措。以海洋为主要特色的高科技研发及高技术产业聚集的蓝色硅谷,未来几年将投入巨资,建设涉海领域的科技孵化器,发展海洋科研,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目前,若干重大项目正同时推进。

    打造海洋科技最尖端平台——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总投资30亿,需建设15.5万平方米的9个公共实验平台,全部建成后,将成为国内第一、世界一流的海洋科研机构。一期工程已经完成,年内将启动二期、三期工程。

    构筑深海产业孵化桥头堡——国家深海基地。总投资15亿,占地390亩,用海62.7公顷。它将是继俄、美、法、日之后,世界第五个深海技术支撑基地。

    兴建联通云计算基地。总投资5亿,建设面积2万平方米,2013年全面建成。届时,青岛将成为我国重要的“北方数据中心”乃至“东北亚数据中心”,为企业提供一流的云计算服务。

    山东大学青岛校区动工。总投资47亿,占地3000亩,2015年全面完工。将建成高端学术和应用技术研究基地,高端人才聚集培养基地,高新技术成果孵化及产业化基地,高水平国际学术交流合作基地。

    优势产业加速集聚。率先科学发展,实现蓝色跨越,不能走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和盲目扩张的老路,而必须构建具有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污染、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优势产业集群。青岛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突出蓝色、高端和新兴产业,有限选择,重点突破,链式发展,园区布局,着力培育高端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扶植战略新兴产业。

    经过这些年的引导和培育,西海岸临港先进制造业集群获得长足发展,初步形成了以青岛炼化、丽东化工为龙头的石油化工,以海尔、海信为龙头的家电电子,以上汽通用五菱、福田雷沃为龙头的汽车及零部件,以明月海藻、康大集团为龙头的海洋生物及食品,以中海油、北船重工为龙头的船舶海工,以赛轮公司、双星轮胎为龙头的橡胶轮胎,以东佳集团、环球集团为龙头的纺织机械,以港洲实业、中远集团为龙头的仓储物流等8大产业集群,2011年实现产值3042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58.4%。前不久,青岛市又出台了《关于加强工业产业集聚区建设工作的意见》,到“十二五”末,全市创建新型产业示范基地30个,下一步还将编制《青岛市工业产业集聚区布局规划》,进一步优化产业集聚区布局。根据规划,每年将引进200个以上先进制造业和新兴产业项目。最新推出的 2.5亿蓝色经济区建设专项资金,主要投向海洋生物产业、海洋装备制造业、海洋化工业、现代海洋渔业及水产品深加工业、海洋运输物流就文化旅游业等五大领域。

    高端制造业的发展,离不开高端服务业的支撑。青岛正在规划建设金融中心、总部商务、现代物流、旅游会展、文化创意、软件外包、科技孵化等十项千万平方米高端服务业工程。目前,青岛已经启动西海岸经济新区中央商务区、东部城区中央商务区、董家口产业区中央商务区“三大商务区”规划建设。西海岸经济新区正在规划建设的山东(青岛)国际航运中心基地,总投资50亿元,计划2015年建成。它将依托前湾港和贸易物流产业集群优势,重点发展总部经济、高端商务、滨海娱乐等业态,吸引大型船舶公司、船舶代理公司、货代百强企业、大宗物资贸易龙头企业、金融企业总部入驻,并为“一关三检”提供3万平方米的办公场所,打造全方位一站式的航运服务中心。

    统筹谋划,顶层设计。对于青岛快速发展中的大手笔、大气魄,调研组印象深刻。然此处之大,不仅是指大项目、大投资,更是指市委、市政府在发展战略上的宽视野、高站位、大格局,即打破现有行政区划的分割,实现全市范围的资源优化配置,产业优化布局,以及城市品质的提升。具体表现为“全域统筹、三城联动、轴带展开、生态间隔、组团发展”的提出与实施。

    全域统筹,就是强化大青岛理念,先期实现七区统筹,同时加快推进城乡统筹、陆海统筹,不断拓展发展空间。

    三城联动,就是以胶州湾为核心,东岸老城区重在做优做美,彰显山海城特色;西岸城区重在做大做强,打造海洋经济特色鲜明的新区;北岸城区重在做高做新,打造科技型、生态型、人文型新城区。进而形成功能互补、相互依托、各具特色的都市区,使之成为大青岛的核心区域。

    轴带展开,就是以主城区为核心,以骨干复合交通廊道为依托,沿“一轴三带”向纵深拓展,带动次城区、重点城镇等组团发展,同时向周边辐射。“一轴”,即以青岛的母亲河——大沽河为生态中轴,将大沽河流域建设成为贯穿南北的防洪绿色安全屏障、自然生态景观长廊、现代农业集聚带,打造滨河特色小城镇与新农村建设示范区。“三带”,即滨海蓝色经济发展带、烟威青综合发展带和济潍青综合发展带。向南对接鲁南,连结长三角;向北对接胶东半岛,融入环渤海;向西对接鲁中鲁西,服务沿黄流域。通过轴带展开,带动全域梯次推进、均衡发展。与此同时,依托口岸和航运优势,打造海上经济带,走向深蓝,对接日韩,服务东北亚,联通全世界。

    组团发展,就是立足青岛全域,依托“一轴三带”,形成若干与中心城区优势互补、规模适度的城市组团。

    厚积薄发,蓝色跨越助推青岛加速发展。国家战略、省委省政府有关政策陆续出台,产业集群优势日益显现,特色园区汇集发力,青岛已无可争辩地成为山东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蓝色跨越”一个原本抽象的概念,正在转化为一个见形象、见效益的产业项目,转化为一件件让市民得实惠、暖人心的民生实事。无论是当下旺盛的增长态势,还是可以把握预期的光明前景,都昭示着世人,百年青岛充满着勃勃生机,蓝色梦想正在变成现实。

    蓝色跨越 青岛启示   

    青岛发展,成绩骄人,这是青岛市委、市政府领导广大干部群众长期奋斗的结果,同时,也与市领导在施政理念上注重战略引领,鼓励大胆创新,把握科学发展密切相关。

    清晰的战略指向。市委书记李群在青岛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上的报告中指出:“必须把青岛的发展置于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研究,置于全国发展战略的大格局中谋划,置于建设经济文化强省的大目标中推进。”视野决定思路。在已经出台的各类措施规划中,都可以看到一个明确的战略意向,这就是要在世界经济的最新脉动中,在国家的蓝色发展战略中,在山东省的经济布局中,找准青岛的历史定位,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乘势而上,加速发展。

    强烈的创新精神。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青岛的发展正是借助不断的改革创新,来突破发展的瓶颈,探索发展的新路,全面加速、提升、创新、增效、落实。这种创新,不仅体现在大开大合全域统筹的战略布局上,而且表现为体制机制和发展模式的改革探索中。也正是在创新精神的激励下,才有了保税港区这样的“以小搏大,以点活面”大胆实践,并最终上升为山东模式在全国推广。

    科学的发展路径。发展是硬道理,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科学发展需要勇气与激情,更需要理性和智慧。青岛坚持寻标对标达标夺标创标,全力加速提升创新增效落实,既提出了“率先科学发展,实现蓝色跨越,建设宜居幸福的现代化国际都市”的战略目标,也从构建新型产业体系、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建设现代海洋文化名城、发展民生事业等各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思路措施。在这里,科学发展就是统摄一切的灵魂,体现在发展的方方面面。青岛的经济发展拒绝了粗放型、低水平的扩张,将产业转移升级与生态保护、城乡统筹、民生改善,以及城市品质的提升相结合,最终落脚到打造宜居幸福城市,提高人民幸福指数上来。正确处理了如何发展、为谁发展的问题,体现了创新驱动、内生增长,体现了生态导向、永续利用,也体现了富民优先、和谐稳定,走出了一条科学发展的特色之路。

    (调研组组长:肖勤福;成员:梁丽萍 许永权 沈辉 程高乐王丹丹;执笔人:沈辉 梁丽萍)





欢迎光临 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http://caiyes.cn/)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