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标题: 万亩杨梅基地对水土流失治理的启示 [打印本页]

作者: 龙岩老秘    时间: 2012-6-9 06:48
标题: 万亩杨梅基地对水土流失治理的启示
 长汀县三洲镇万亩杨梅基地不仅使严重的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大大改善了生态环境,而且为当地村民带来人均上千元的收入,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通过调研,笔者认为万亩杨梅基地对水土流失治理的启示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府主导,发动群众。面对上百万亩水土流失区治理任务,长汀县各级党政和有关部门从四个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一是建立示范基地。林业、水保等部门率先建立杨梅试验示范基地,县委、县政府动员全体机关干部投资山地综合开发,通过建立基地取得成功经验,以实实在在的成效引导群众参与水土流失区的开发性治理。二是制定扶持政策。对承包荒山种果的农户,县政府整合水保、林业、农业等方面的资金给予每亩300元的苗木化肥补助,解决前期开发的部分投入。当时每亩300元的政府补助资金,拉动的是群众3000元以上的果园开发投入。三是发挥组织优势。各级党组织发挥党员和村干部种养大户在开荒种果中的传帮带作用。如三洲镇党委实施党员“先锋工程”,由黄金养、黄群等六位党员率先种果并创办杨梅协会,通过“党员先锋户+示范户+困难户”的模式,进行结对帮扶,带领村民种植杨梅5000多亩,实现共同帮助,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同时发挥工、青、妇等群团组织作用,宣传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投身水土流失治理。团县委在河田水土流失区建立了2020亩的汀江流域青年生态世纪林,除种植樟树、枫香、松树等绿化树种之外,还种了桃、李、梨等果树,增强发展后劲;县妇联建立“水土保持巾帼林”,县总工会建立“五一生态林”。四是配套基础设施。整合交通、水保、林业等部门的资金,对连片种植500亩以上的山场修建果园便道,对农户自建的山地蓄水池进行补助。果园便道的网格化,四通八达的林间机耕道极大地方便了客土、肥料上山,节省了建园成本,方便了果农管理和采摘活动的开展。杨梅基地的发展壮大启示我们,在生态治理中,政府作为人民的受托者,应关注民生,重视生态,成为责无旁贷的主导者,相关部门必须树立“前人种树、后人遮荫”的政绩观,在群众看不准、不敢做、不想做的情况下,在老百姓拿不定主意的时候,政府必须发挥主导作用,相关部门和各级党组织必须成为开路的先锋,治理的先驱,干部种给群众看,党员领着群众干,最终引导群众成为治理的主体力量。在政府主导中,要善于发挥专业技术人员和专业大户的作用,培育典型,以点带面,推动治理。政府主导还应把开拓林间便道和蓄水池等基础设施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解决通路、通水、通电等一家一户难以解决的问题,为发挥群众的主体力量创造一个完备的基础设施和宽松的投资环境,激发群众投身治理的热情。

  二、市场运作,利益驱动。上百万亩的水土流失面积,巨额的投入怎么解决?引进市场机制,推行市场化运作,利用社会资金、社会力量来做大做强杨梅产业。为此在全县范围内采取了三条措施:一是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搞活流转。从2003年6月开始,将山林权属落实到户,开展公开招投标或公开协议转让,签订承包、转让合同,使山主真正拥有处置权和收益权。当时每亩每年仅有0.56元的租赁费,但表明荒山已经进入市场,而且允许进行合法的流转,荒山经营权实现了商品化。通过自愿有偿转让、出租、合作等形式进行水土流失治理和发展现代林业的林权流转面积达133.74万亩,占38%。林改后,林业生产从经营资源转变为经营资产。2007年以来,通过林业小额贷款和山林权抵押贷款,融资3.74亿元,增加了水土流失治理的投入。二是将杨梅林发包经营,让利于民。林业、水保部门在收到示范效果后,逐步退出经营性领域,把工作重心转移到搞好规划、制定政策和技术指导上,对已经成林、收到较好生态效益的杨梅林以成本价转让或以低廉的承包费发包。按照“谁治理、谁投资、谁受益”和“谁种谁有谁受益”的原则,对于在水土流失治理区域种植非木质利用(如油茶、杨梅、板栗、茶叶等采果采叶的)或补植、套种的林木权属明确的,给予登记林木所有权和使用权,发放新林权证,解除经营者的思想顾虑,让社会资金放心大胆地投入开发性治理之中。三是建立杨梅产业合作经济组织,开拓市场。成立长汀枫林杨梅合作社和三洲杨梅产销协会,为果农提供科技、信息、资金、运销等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杨梅基地的成功经验证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善于在体制机制上大胆创新,引入市场机制,制定“游戏规则”,实行市场化运作,整合各方资源搞好水土流失治理。杨梅基地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引入以利益驱动为导向的市场机制的结果,市场注重利益,注重收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是相辅相成的,没有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将难以保证、难以持续。通过生态环境的改善,使人民群众得到更大的实惠,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同时,在千家万户的小生产应对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中,需要像专业合作社和产销协会这样的组织形式和龙头公司。

  三、因地制宜,选准树种。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没有少造林,也没有少种树,但年年造林不见林、年年种果不见果。究其原因,除了失之于管,就是没有选择好的树种。杨梅具有耐干旱、耐贫瘠、耐粗放的特性,且四季常青,覆盖面大,保水力强,最重要的是它有固氮根瘤,可以吸收空气中的氮元素,杨梅又是果树,嫁接苗八年左右就可以进入盛产期,可以带来经济收入。水土流失区虽然土壤比较贫瘠,但通过客土改良完全能够适应其生长结果。杨梅基地的试种成功告诉我们,尊重规律,适地适树,根据不同的土壤条件以及当地群众的种植习惯和经验,根据市场需求,发展杨梅、板栗、桃、李、油茶、油桐、银杏等经济树种,确保治理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四、人一我十,精耕细种。水土流失区的特点是植被少,土层薄,肥力低,易受旱,酸性强,种树难。在这种恶劣的自然条件下,不仅需要拓荒者比别人付出多十倍的艰辛和努力,而且也需要讲究治理的方式方法。如,在耕种中,开辟小平台,减少水土流失,挖一米见方的大穴,进行客土改良,用肥力好的稻田土替代贫瘠的沙包土,同时用稻草、过钙、石灰、微量元素肥料改良土壤,套种绿肥,创造一个全新的杨梅生长土壤环境;在种植杨梅的过程中,做到保护、开发与治理并举,保护好松树、芒萁骨等植被,对崩岗、崩沟实行“上疏下堵中种树”的工程化治理措施,为果园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杨梅基地种植管理的经验启示我们,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科学治理,既要苦干,也要巧干,要根据流失区的土壤气候条件,趋利避害,有的放矢,科学施策,坚持三分种七分管,以“人一我十、滴水穿石”的精神,持之以恒地抓好治理。同时要坚持开发与治理并重的原则,对崩岗、崩沟等重灾区,投资大、治理难、无效益,应作为公益事业来办,由政府统筹治理,为经济林果区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

  虽然万亩杨梅基地声名远扬,但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产量丰歉不均,质量参差不齐,经济效益不均衡,管理水平有待提高。二是大部分的区间道路还是土路便道,有些路面沟壑纵横、坑坑洼洼,通行不便,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生产管理。三是危及杨梅园生存和发展的根腐病尚未找到病因和有效的防治办法。四是土壤改良难度大、投资高,而果农缺乏资金积累,大面积铺开的难度大。五是杨梅的加工保鲜,虽有破题,但未取得实质性进展,如果滞销将给果农带来巨大损失。万亩杨梅基地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技术和项目方面的大力支持,要建立投入保障机制,加大项目资金的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发挥财政项目资金的杠杆作用,撬动民间投资。要健全科技支撑体系,完善市场运作机制,统筹发展乡村旅游。作者:涂宏基





欢迎光临 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http://caiyes.cn/) Powered by Discuz! X3.4